美丽榕城 有福之州

天天好心情

<p><b>  福州地处闽中鹫峰山脉南段,戴云山脉北段东侧,西高东低,层层跌落,倚山面海,形成天然屏障。古代人这样描述福州的山川形胜:城中之山,半截郭外,大江数重,环绕如带,四面诸山,环拱会城。福州是一座历史古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著居民。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西邻南平、三明,北接宁德市,南接莆田市,东濒东海。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0~25℃。</b></p><p><b>&nbsp;&nbsp;&nbsp;&nbsp;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早在秦汉时期名为“冶”,而后因为境内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历史上曾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所环抱,依山傍水,内河密布,自然风光秀美,是福建省历来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福州是两院院士,和进士之乡,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如今著名的“三坊七巷”里就曾先后走出过如严复、冰心、陈宝琛、林觉民、林则徐等中国近代史上众多名人。鸦片战争之后,福州开放较早,逐步形成了前代激励后世的良性读书风气和勇敢闯世界的价值观。</b></p><p><b>&nbsp;&nbsp;&nbsp;&nbsp; 走近福州城,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立,山中分别有白塔、乌塔、镇海楼等建筑,闽江宛如玉带穿城而过,形成了“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也成为福州的标志。福州西湖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福州最繁荣的南后街为中轴,东列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西横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这是中国至今尚存的古老传统坊巷的活化石。福州三坊七巷保留着唐宋遗留的坊巷格局和 200 多座明清时期古建筑,被誉为“中国明清古建筑博物馆”。长门炮台,是中国保留下来最古老的最大的炮台,它始建于明崇祯五年,清代重建。1884年的中法马江海战中,曾击伤排水量4585吨的法国舰队拉加利桑尼亚号装甲巡洋舰。三山苍苍,闽水泱泱。福州,一座千年古城,山海交融、名人辈出,2200多年的薪火相传,积淀了她兼容并蓄的人文底蕴,彰显了她韵味绵长的独特魅力。</b></p><p><b>&nbsp;&nbsp;&nbsp; &nbsp; 福州是福建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截至2020年,全市下辖6个区、6个县、和1个县级市,总面积11968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315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780万人,城镇化率70.5%。福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福建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的政治、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中国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组成部分;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b></p><p>&nbsp;&nbsp;&nbsp;&nbsp; <b>福州原仅管辖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5个区。闽侯、长乐、福清、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8个县是在七十年代后陆续划归福州的,五区八县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b></p><p><b>&nbsp;&nbsp; &nbsp;1,鼓楼区,位于福州市市区西北部,中国首批37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福州全市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也是福州市初等、中等教育资源最雄厚的区。鼓楼区号称八闽首善之区,是福建省省政府和福州市市政府所在地。</b></p><p><b>&nbsp;&nbsp;&nbsp;&nbsp; 2,台江区,位于福州市城区中部,闽江下游北岸,地理中心坐标为北纬26°05′,东经119°18′。东以光明港、晋安河与晋安区为界,西、南以闽江与仓山区为界,北以琼东河、东西河、斗池路、上浦路与鼓楼区为界。</b></p><p><b>&nbsp;&nbsp;&nbsp; &nbsp;3,仓山区,因为在盐仓前而得名,仓山古称藤山,明洪武年间山北麓开始建盐仓,该地俗通称盐仓前,藤山遂又通称仓前山,简称仓山,区名由此而来。仓山的区建置前隶属于闽侯县,民国36年始建置区,当时区域仅3平方公里。</b></p><p><b>&nbsp;&nbsp;&nbsp; &nbsp;4,晋安区,地处福州市城区四周,内环从北到南分别与福州市的鼓楼、台江、仓山3个城区交错;外环东临东海,东南与长乐区隔江相望,南部、西部与闽侯县交界,北与罗源县接壤,东北与连江县相邻。</b></p><p><b>&nbsp;&nbsp;&nbsp;&nbsp; 5,马尾区,地处东南沿海、闽江下游北岸,距闽江口17海里,是福建省的军商要港,福州的水上门户。这一带正是乌龙江、白龙江与琴江三江交汇的地方,三江自闽安镇、长门流入东海。东南临江与长乐区隔江相望,东北毗邻连江县琯头镇,西与晋安区宦溪镇接壤,地势西北高东南低。</b></p><p><b>&nbsp;&nbsp;&nbsp;&nbsp; 经国务院批准,1970年2月17日闽侯专区机关驻地移驻莆田,管辖闽侯县、永泰县、长乐县、福清县、闽清县、连江县、古田县、罗源县、屏南县、平潭县、莆田县、仙游县。1970年7月底,连江县和古田县、罗源县、屏南县再度划入福安专区。1971年4月改闽侯专区为莆田专区,莆田专区管辖莆田县、仙游县、闽侯县、永泰县、长乐县、福清县、闽清县 、平潭县。同年6月,改称莆田地区,管辖范围不变。1973年07月,闽侯县从莆田地区实际划给福州。1980年3月30日,国务院批准福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1983年09月,原莆田地区辖属的永泰、福清、平潭、长乐、永泰、闽清和宁德地区辖属的连江、罗源交给福州管辖。 1985年又批准在马尾兴办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世纪90年代,福州经济经历了高速发展,到了2009年5月,国务院又公布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议。</b></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目 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市树 榕树</p><p class="ql-block"> 2,市果 福桔</p><p class="ql-block"> 3,市花 苿莉花</p><p class="ql-block"> 4,冶山春秋园&nbsp;</p><p class="ql-block"> 5,欧冶池&nbsp;</p><p class="ql-block"> 6,萨镇冰故居</p><p class="ql-block"> 7,福建城隍庙</p><p class="ql-block"> 8,屏山镇海楼</p><p class="ql-block"> 9,七星缸</p><p class="ql-block"> 10,屏山华林寺</p><p class="ql-block"> 11,龙峰泰山庙</p><p class="ql-block"> 12,龙腰苔泉井</p><p class="ql-block"> 13,西湖公园</p><p class="ql-block"> 14,于 山</p><p class="ql-block"> 15,白 塔</p><p class="ql-block"> 16,于山定光寺</p><p class="ql-block"> 17,于山古城墙</p><p class="ql-block"> 18,乌 山</p><p class="ql-block"> 19,乌 塔</p><p class="ql-block"> 20,开元寺</p><p class="ql-block"> 21,地藏寺</p><p class="ql-block"> 22,闽王祠</p><p class="ql-block"> 23,大觉禅寺</p><p class="ql-block"> 24,文 庙</p><p class="ql-block"> 25,裴仙宫</p><p class="ql-block"> 26,榕城第一古榕</p><p class="ql-block"> 27,西禅寺</p><p class="ql-block"> 28,崇福寺</p><p class="ql-block"> 29,金山寺</p><p class="ql-block"> 30,白马河</p><p class="ql-block"> 31,于山戚公祠</p><p class="ql-block"> 32,林则徐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33,孙中山纪念堂</p><p class="ql-block"> 34,三坊七巷</p><p class="ql-block"> 35,朱紫坊</p><p class="ql-block"> 36,能补天巷</p><p class="ql-block"> 37,上下杭</p><p class="ql-block"> 38,古田会馆</p><p class="ql-block"> 39,温泉公园</p><p class="ql-block"> 40,晋安河</p><p class="ql-block"> 41,温泉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42,晋安河廊桥</p><p class="ql-block"> 43,八一七路 东百大楼</p><p class="ql-block"> 44,五四路</p><p class="ql-block"> 45,五一广场</p><p class="ql-block"> 46,闽江两岸</p><p class="ql-block"> 47,中州岛</p><p class="ql-block"> 48,洪山桥</p><p class="ql-block"> 49,金山大桥</p><p class="ql-block"> 50,尤溪洲大桥</p><p class="ql-block"> 51,三县洲大桥</p><p class="ql-block"> 52,解放大桥</p><p class="ql-block"> 53,福湾立交桥</p><p class="ql-block"> 54,乌龙江</p><p class="ql-block"> 55,二环路 三环路</p><p class="ql-block"> 56,海峡奥体中心</p><p class="ql-block"> 57,福 道</p><p class="ql-block"> 58,南天赵天君宫</p><p class="ql-block"> 59,金鸡山公园(东)</p><p class="ql-block"> 60,金牛山公园(西)</p><p class="ql-block"> 61,烟台山公园(南)</p><p class="ql-block"> 62,高盖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63,国家森林公园(北)</p><p class="ql-block"> 64,五里亭(东)</p><p class="ql-block"> 65,接官亭(西)</p><p class="ql-block"> 66,白湖亭(南)</p><p class="ql-block"> 67,思儿亭(北)</p><p class="ql-block"> 68,鼓 山</p><p class="ql-block"> 69,鼓 岭</p><p class="ql-block"> 70,寿山田黄石</p><p class="ql-block"> 71,福州脱胎漆器</p><p class="ql-block"> 72,马尾罗星塔</p><p class="ql-block"> 73,长门炮台</p><p class="ql-block"> 74,金牌门炮台</p><p class="ql-block"> 75,马尾船政学堂</p><p class="ql-block"> 76,闽越古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nbsp;</p><p class="ql-block"><b> 1,福州市“市树”~榕树👇</b></p> <p><b>&nbsp;&nbsp;&nbsp;&nbsp; 福州市简称“榕”,别称榕城,榕树乃福州的市树。城里无处不在的榕树,不仅为有福之州点缀绿色、带来清爽、增添美感,更以其身上浸透出的“榕树精神”。1,榕树见缝插针,随处可生,种子一落地就会生根发芽,气须一垂地就会入土成枝,不计较环境,不选择条件,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折服。2,榕树枝干举天,傲然挺立,展现出直入云霄的高度追求,诠释着舍我其谁的奋进之心。3,榕树盘根错节,枝干交织,正是这种同根共生、一脉相连的强大凝聚力,成就了 “独木亦能成林”的自然界佳话。4,榕树叶茂如盖,四季常青,枝干壮实,不畏寒暑,傲然挺立。</b></p><p><b> 榕树的果实扁圆形,生于叶腋,果径不到一厘米,可以食用。种子萌发力很强,由于飞鸟的活动和风雨的影响,使它附生于母树上,摄取母树的营养,长出许多悬垂的气根,能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入土的支柱根,加强了大树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这就是“独木成林”的奥秘。福州植榕历史悠久,据宋乐史(公元930-1007年)撰《太平寰宇记》载,“榕……其大十围,凌冬不凋,郡城中独盛,故号榕城”。宋福州太守张伯玉为防旱涝又编户植榕,呈现“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景象,榕树便成为福州古城风貌特征之一。榕树叶茂如盖,四季常青,枝干壮实,不畏寒暑,傲然挺立,象征着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福州人精神。</b></p><p><b> 榕树是大乔木,高达15-25米,胸径达50厘米,冠幅广展;老树常有锈褐色气根,树皮深灰色,叶薄革质,狭椭圆形,长4-8厘米,宽3-4厘米,先端钝尖,基部楔形,表面深绿色,干后深褐色,有光泽,全缘,基生叶脉延长,侧脉3-10对;叶柄长5-10毫米,无毛;托叶小,披针形,长约8毫米。福州遍地可见榕树,因此也被称为“榕城”,据统计,福州的榕树的数量至少在16万株以上,特别是那些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榕树,极富传奇色彩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b></p><p><b> 福州现存十大榕树:</b></p><p><b>&nbsp;&nbsp;&nbsp;&nbsp; 老大:榕树王。它生长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8米多的围径,高20多米,经实践表明,一千个人同时在树下乘凉都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被福州市民称为榕树王。</b></p><p><b>&nbsp;&nbsp;&nbsp;&nbsp; 老二:小叶榕王。福州城中第一古榕就是它了,位于省府路肃威路裴仙宫内,围径14.4米,高22米,需8人才能合抱起来,是福州市迄今为止已知胸径最大的榕树。</b></p><p><b>&nbsp;&nbsp;&nbsp;&nbsp; 老三:寿岩榕。位于福州于山风景区内,围径9.1米,高30米,据说清道光年间,有人在这大摆寿宴,并且在岩壁上刻了2.22 米的“寿”字,所以被称为“寿岩榕”。</b></p><p><b>&nbsp;&nbsp;&nbsp;&nbsp; 老四:人字榕。生长于福州杨桥路高峰桥边,围径7.85米,高30米。</b></p><p><b>&nbsp;&nbsp;&nbsp;&nbsp; 老五:中国塔榕。位于福州马尾星塔公园内,围径4.14米,高7米,是马尾船政文化、马江海战等历史的见证。</b></p><p><b>&nbsp;&nbsp;&nbsp;&nbsp; 老六:华林寺古榕。位于福州华林路省政府门口的环岛路内,围径4.14米,高22米。</b></p><p><b>&nbsp;&nbsp;&nbsp;&nbsp; 老七:甲天下榕。位于福州仓山区建新高宅香积寺左侧,围径9.35米,高22米,屹立在闽江边上。</b></p><p><b>&nbsp;&nbsp;&nbsp;&nbsp; 老八:泰山榕。生长在晋安城门林浦,北侧一棵围径4.5米,高14米;南侧一棵围径3.6米,高16米。</b></p><p><b>&nbsp;&nbsp;&nbsp;&nbsp; 老九:望龙台古榕。位于福州闽江公园望龙园三宝禅寺后面,围径6米,高13米,为新建的闽江公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b></p><p><b>&nbsp;&nbsp;&nbsp;&nbsp; 老十:双抛合抱榕。位于福州杨桥路双抛桥,围径4.65米,高20米。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一对青年男女相爱而不能够在一起,双双投河殉情,两岸便长出了这两颗榕树。</b></p><p><b>&nbsp;&nbsp;&nbsp;&nbsp; 福州城还有一些地方的榕树(南门兜、西门、西湖公园、金鸡山公园、福飞路、晋安河公园、温泉公园、金牛山公园、牛岗山公园)还是挺值得一赏。&nbsp;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根据广大群众的举荐,决定命名榕树为“市树”;1997年8月28日,福建省人大第八届34次会议通过以榕树为“省树”的决议。</b></p><p><b>&nbsp;&nbsp;&nbsp;&nbsp;&nbsp;</b></p><p><b>&nbsp;&nbsp; &nbsp;&nbsp; 2,福州市“市果”~福桔👇</b></p> <p><b>  福州盆地盛产柑桔,尤以桔子为最,且皮薄、色红、汁多、味甜,风味独特,称为“福桔”。福桔成熟期恰在岁末,福州风俗以“红”见好,且“桔”与“吉”音似,所以成为民间吉祥物和贺年赠品。福州福桔,福桔果实扁圆形,果顶微凹;果皮朱红,有光泽;皮薄,易剥离;果心小而空,果肉多汁;风味浓郁,酸甜适口,有香味,种子8~15粒。</b></p><p><b>&nbsp;&nbsp;&nbsp;&nbsp; 福州市地带性土壤以偏酸性红壤、赤红壤、黄壤为主,耕地以水稻土为主,垂直分布特征显著。土壤疏松,肥沃、沙质,土层深厚,通气排水性能好。山地丘陵地势起伏,有一定的坡度,接受阳光的面积较大,通风透气良好,且土壤以红壤、赤红壤、黄壤为主,土质属红壤、壤土、潮土,土层深厚。这些自然条件有利于福州福桔的生长。</b></p><p><b>&nbsp;&nbsp;&nbsp;&nbsp; 福桔是福建柑桔的传统品种,多分布在闽江下游两岸,明朝已闻名于世。宋韩彦直撰的《桔录》,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种植柑桔的专书之一,书中称福桔为沙桔。明朝王世懋《果蔬》云:“柑桔产于洞庭,然终于如浙温之乳柑,闽漳之朱桔。有一种红而大者,云传种自闽,而香味径庭矣!”这里所说的“朱桔”,就是“福桔”的别名,因为福桔的色泽朱红,故称。《福建通志》有“闽为古代桔柚锡贡之地”的记载。《闽游纪略》亦有王潭谓“闽桔之美,达于京师”之说。2006年9月9日,福州市闽侯县选送了具有特色的福州福桔等三种农作物的组织培养苗,搭乘“实践八号”卫星成功上天。</b></p><p><b>&nbsp;&nbsp;&nbsp;&nbsp; 2012年,福州全市福桔总保护面积25万公顷,总生产面积1000公顷,年总产量25000吨。2012年08月0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福州福桔”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福桔参加第十五届海峡旅游博览会。</b></p><p><b>&nbsp;</b></p><p><b>&nbsp;&nbsp;&nbsp;&nbsp; 3,福州市“市花”~茉莉花👇</b></p> <p><b>&nbsp;&nbsp;&nbsp;&nbsp; 茉莉花原产于波斯湾,在汉代传入中国并在福州安家落户。两千年前,茉莉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福州,历经中华千年文明的沉淀和演绎,以淡泊、高雅、和谐为内涵的文化底蕴已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茉莉花应该很似福州人闷骚的感觉,看似很普通不起眼,但有独特的气质,气味非凡,不喧宾。应该很符合闽人在内一只虫,出外一条龙特质。每当春夏大街小巷每处都有在买茉莉花串,很精致,很多人买来挂在车里,身上,买回放在家里,闻着气味很是惬意。小时候在院里跟朋友嬉戏打闹,看着大人在打牌聊天,吹着凉风,闻着院里茉莉花和夜来香长大,茉莉花的味道就是童年的香气,很是怀念。</b></p><p><b>&nbsp;&nbsp;&nbsp;&nbsp; 茉莉花,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茉莉花每年暮春初夏开花,有单瓣、重瓣、单叶、复叶之分。花色有红白两种,以白花为主。茉莉花花香清雅,可用于制作茉莉花茶、提炼香料等。茉莉花素洁、浓郁、清芬、久远,它的花语表示忠贞、尊敬、清纯、贞洁、质朴、玲珑、迷人。许多国家将其作为爱情之花,青年男女之间,互送茉莉花以表达坚贞爱情。它也作为友谊之花,在人们中间传递。把茉莉花环套在客人颈上使之垂到胸前,表示尊敬与友好,成为一种热情好客的礼节。茉莉花香味迷人,很多人会把她当成装饰品一样地别在身上,在婚礼等庄重场合,也是一种很合宜的庄饰花,也经常被使用在新娘捧花上。清的外形,让你很难想象原来她有着如此香甜醇美的花香,散发着就像其花语所说的“官能的”香味,所以,自古以来,就是各种香水中的主要原料之一。</b></p><p><b>&nbsp;&nbsp;&nbsp;&nbsp; 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聪明智慧的福州人将来自西方的茉莉花与东方的茶叶进行玄妙的结合,制作出了茉莉花茶。茉莉花茶,又被称作茉莉香片,是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的茶叶,茶香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有“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2014年,福州茉莉花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福州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福州市茉莉花茶保护规定》,明确提出对茉莉花种植基地进行立碑保护。</b></p><p><br></p><p><b>&nbsp;&nbsp;&nbsp;&nbsp; 4,冶山春秋园👇</b></p> <p>  冶山春秋园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冶山路北侧。是一所春秋时期文化遗址~冶山命名的公园,冶山春秋园规划设计为3个功能片区,即遗址考古发掘区、冶山欧冶池核心保护区和遗址博物馆区,充分展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源头’的深厚内涵。欧冶池、泉山摩崖题刻、仁寿堂(萨镇冰晚年故居)等3个主要景点。市民在屏山地铁站下车后,即可入园步行至北入口,经欧冶池、泉山摩崖石刻、仁寿堂,下阶梯后可到达位于中山路的中山纪念堂,串联起一条步行路线。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福州城市中轴线东侧、屏山南侧,北至冶山路,西至鼓屏路,南至城隍街、能补天巷,东至林则徐出生地东侧,面积13. 21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8.6公顷,建设控制地带4.61公顷。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构成要素,是福州古城风貌的核心组成部分。</p><p>&nbsp;&nbsp;&nbsp;&nbsp; 福州的第一座王都“冶城”曾在这里拔地而起,冶山成为福州建城二千二百多年的文明标志,冶山的灵气推动福州历史的发展。中国史书里对冶山的记载不多,但山中留传至今的白墙绿瓦、雕栏画栋告诉我,曾经有文化巨人来过这里,汉高祖刘邦首封的越王勾践后裔、闽越王无诸,八闽统领王审知、春秋铸剑大师欧冶子、唐朝文豪欧阳衮、爱国词人张元千、宋朝宰相朱倬、明朝首辅叶向高、清朝名将林从时、左海伟人林则徐、晚清名臣沈葆桢、先锋学士严复、清末维新“六君子”林旭、共和先驱林觉民、民国才女谢冰心、林徽因等等等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久弥不散的足音。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利用冶山南麓的唐代都督府作为衙署;宋末端宗改为垂拱殿,即位于闽。冶山与欧冶池山水和谐,风光秀丽,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流连,从唐宋至民国,众多达官显贵、学者名人为这块风水宝地挥毫泼墨、吟诗作赋,他们的书法墨宝、诗词文章为后人留下重要的时代信息。 这里汉代闽越王宫殿遗址,据考古查证,曾出土秦砖汉瓦“万岁”和“万岁未央”瓦当,为“冶”在福州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里曾经有唐代福州最大的马球场,经测绘发现,球场面积达到万多平方米;这里有福州最早的道教建筑“城隍庙”,她建于晋太康年间,经历代层层加封,居全省城隍之首,全国第二;这里的公正一村古城墙,是研究汉至明代福州城演变的重要遗存;这里的福州贡院,是清明时期福建和台湾学子向往的“龙门”,林则徐、李光地、陈若霖、梁章钜等历史名人,在这里中举,成为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这里曾经是近代伟人孙中山先生接见福建政要人士、发表演说的场地;这里诞生了民族英雄林则徐,左营司的林家支祠因林则徐在此出生、成长而受到世人的瞩目;这里又是近代海军元老萨镇冰的晚年住处,他在冶山的仁寿堂走完了风风雨雨的人生道路。冶山独特的地理优势,象撒落满地的珍珠,不管你走进社区的哪条巷、哪条路,都能听到、看到流传于民间的奇闻轶事、浑厚的人文景观、重要的历史古籍、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就是冶山的魅力。在喜雨轩的旁边,现保留着欧冶池元泰定五年(公元1328年)“三皇庙、五龙堂、欧冶池官地”碑刻记载,元时,这里尚有三皇庙、五龙堂、凌云台等胜迹。顺着欧冶池往南走,穿过葱茏榕树,可见有绿色护栏的石梯。拾阶而上,古树参天,即抵冶山之顶。石阶尽头,即为萨镇冰故居,又名“仁寿堂”,是萨镇冰晚年居住的场所,2013年,被列入第八批省级文保单位名单。</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 &nbsp;5,欧冶池👇</p> <p>  欧冶池在鼓楼区冶山路南,冶山春秋园内。相传为春秋时期著名冶炼家欧冶子铸剑处,故名,一称剑池,池旁有冶山和剑池后等古迹。据宋朝梁克家《三山志》记载:“此池乃欧冶子铸剑之地,然无所稽考。州虽有剑池寺,唐元和中(公元806-820年),僧惟干浚池,得铜刀、剑环数枚,犹有冶灶在竹林间,又隔在将军山之南,南去尚数百余步。非此池也。或恐铸剑者因此以自号,则有之矣,然池非以铸剑者得名。”古时欧冶池周围数里,池畔有冶山、剑池院、三皇庙、五龙堂、欧冶亭等,宋程师孟在此创欧冶亭,至明弘治间,池已严熏淤塞,仅存半亩方塘,且围入贡院。1932年重新修复欧冶亭、凌云台、喜雨堂、剑池院等,还立有“欧冶子铸剑处”石碑,后渐废圮,今半亩池塘和“欧冶子铸剑处”碑尚存。 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重浚,池面扩充几倍,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立欧冶子铸剑古迹碑。1932年闽侯县名胜古迹保存会重浚之,并修复欧冶亭、凌云台、喜雨堂、剑池院等。1982年福建省财政厅拨款重浚,池岸砌石,池内泉涌如潮;还在池北建剑光亭、石舫、池心亭等仿古建筑。泉山摩崖题刻,也称冶山摩崖石刻。泉山,又称冶山,将军山,史载为越王王元诸(越王勾践后裔)的都城所在地,山上岩壁之上保留自宋代至民国年间三十多处名人的摩崖刻群。👇</p> <p>  6,萨镇冰 (公元1859—1952年),字鼎铭,祖籍山西代县,出生于福建福州,著名的色目人萨氏家族,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晚年故居位于福州冶山仁寿堂。</p><p>&nbsp;&nbsp;&nbsp;&nbsp; 萨镇冰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早年进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受派赴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北洋水师帮统兼海圻舰管带、广东水师提督、清政府海军统制等职。武昌起义爆发后,被袁世凯任命为内阁海军大臣,萨镇冰未就职。1917、1919年两度任海军总长,翌年5月暂代国务总理,其后继任海军总长等职,1922年至1927年,任福建省省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萨镇冰挂名为海军部高等顾问。1933年11月他支持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赞成反蒋抗日的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南洋和后方川、黔、湘、滇、桂、陕、甘等省宣传抗日。</p><p>&nbsp;&nbsp;&nbsp;&nbsp;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等职,1952年4月10日卒于福州。</p><p>&nbsp;&nbsp;&nbsp;&nbsp;&nbsp; 萨镇冰晚年故居👇</p> <p>   7,福建都城隍庙位于福州鼓屏路公交车站省卫生厅边上,巷口处的“城隍庙官地碑”尤为醒目,顺巷而进即可找到。城隍作为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当地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p><p>&nbsp;&nbsp;&nbsp;&nbsp; 福建都城隍庙的面积不大,被四周民居所包围,殿宇有两座,一前一后,均为上下层结构,前殿供奉都城隍、都城隍夫人及其他神明,后殿供奉三清道祖、文昌帝君、临水夫人等神明。福建都城隍庙有四大特点:其一,历史悠久。全国最早的城隍庙,是安徽省的芜湖城隍庙,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而福州的城隍庙是建于晋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相距仅43年,所以福州城隍庙是全国第二早的庙宇,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极盛时面积达100多亩,门前耸立有华表,内有大广埕、戏台、酒楼、天井、大殿、庑郎、钟鼓楼、后殿等,规模宏大,蔚为壮观。&nbsp;其二,级别地位高。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曾对天下各地城隍按等级赐予封号,如府称公、州称侯、县称伯,而福州的城隍老百姓尊称其为“城隍公”,可见级别之高。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被赐封为“监察司民威灵公”, 秩正二品。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把福州府级的城隍提升为省级,称为“福建都城隍”,所在的小巷,被称为“城隍街”,这在全省、全国实属罕见。其三,供奉名臣良吏。福州的城隍庙,供奉的是汉代忠烈人物周苛。周苛是汉高祖刘邦的御史大夫,坚守荥阳城,当项羽攻下城池时,周苛被俘,项羽欲封他为上将军,享万户候。但周苛忠贞不降,并怒斥项羽,于是被烹煮而死,十分惨烈。此外,福建都城隍庙里,还附祀许多历代的名臣良吏、清官乡贤人物,如唐朝光禄大夫樊公、五代辅佐王审知有功的刘昌祖、宋朝任福州知州的蔡襄,南唐时尤溪守将卢珖、元朝太尉忠献董元炳、明朝率兵攻入福州战胜元军,秋毫勿犯,保住福州城有功的汤和等十几位之多。由此可见,福州人民对于历代以来在守护福州城、建设福州城有突出政绩的官吏,立牌位于城隍庙中,以示永远怀念,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其四,管辖“十二州府”,全国各地的城隍,只管辖本地府县,而福州的福建都城隍却管辖全省各个府县,这在全国是十分罕见的,尤为有特点的是管辖的名称为“十二府州”。</p><p>&nbsp;&nbsp;&nbsp;&nbsp; 城隍庙👇</p> <p>&nbsp;&nbsp;&nbsp; &nbsp;8,屏山是福州“三山”之一,位于福州市鼓楼旧城区正北部,因山其形如屏,故称屏山;又因古代越王故都建在山麓,故又名越王山;明朝时在山上盖有样楼,是当时福州城内最高的建筑物,又称镇海楼。登楼往东南眺望,近可见金鸡山,远可望见鼓岭、鼓山和闽江口;往北眺望,北峰国家森林公园近在咫尺;往西远眺,美丽的旗山依稀可见;往南眺望,于山、乌山、烟台山尽收眼底,镇海楼后被毁。2005年龙王台风正面袭击福州,主干道五四路和五四北被淹,仅小车被淹就有几千辆,根据群众的呼声,福州市政府在2006年12月在原址重建镇海楼,镇海楼自建成后,台风从此不在福州正面登陆,每次都临近福州时拐道浙江或其它地方。</p><p>&nbsp;&nbsp;&nbsp; 屏山风光秀丽,历史悠久,自古为名胜之区,现有镇海楼,屏叠峰,兰馨堂,七星缸,苔泉井,泰山庙,饮马泉,华林寺,平月轩,八仙阁,湖心亭,龙井古泉等18处景点。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明初,福州时有海患,为了防御日本人的入侵,也为了城市的发展,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负责砌筑石城,称为福州府城。建福州府城时,王恭先在屏山顶修建一座谯楼,作为各城门楼建造的样本,称为样楼,样楼是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高约20米,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成为城正北的标志。镇海楼历经六百余年沧桑,九毁九建,但每次重建都严格遵守原来的尺寸,“尺无所短,寸有所长”,变化不超过一尺。唯一的一次是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楼遭雷击之后重建,宽度缩减了三尺,结果仅30余年便坍塌,为史上最短命的一回,官民多认为为这是原有的尺寸被改变造成的。按清谢章铤《重建镇海楼碑记》的记载,镇海楼“高六丈三尺,深七丈二尺,广十三丈七尺,周边城墙厚五尺三寸。”如果按现行的长度制式换算,其高度大约为21米,深约24米,宽约45.6米,连接镇海楼的城墙厚1.73米左右。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镇海楼重建于屏山巅,为两层,高20米,宽46米,深24米,一层面阔九间,设一大二小拱券门,进深五间;二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层檐间施平坐,设栏杆。1943年福州乡绅为纪念林森,将镇海楼改名为林森纪念堂。&nbsp;</p><p>&nbsp;&nbsp;&nbsp;&nbsp; 2006年在旧址上考古挖掘确认地点,12月份福州镇海楼重建工程动工,2008年初竣工落成。2008年重建的镇海楼楼体由基座层、台基层及二层楼阁组成,除增加了一个高10米的台基外,其他均严格遵守了历史的尺寸;基座层内设地下宫,台基层、楼阁一层作为展厅,二层作为观景休闲厅。楼前右侧有七星罡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筑此楼以寓北斗之水厌火祥之意,保佑全城平安;从建成后效果看,其高度、体量、形式与色彩都还算合适,较好地契合了福州古城的特色及城市总体格局,再现了福州镇海楼的雄姿;从楼阁上能看到福州三山及西湖周边景色,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复了三山二塔之间的视廊关系,得到了各方的基本认同。重建后的镇海楼基本保持了原楼的制式,共两层,仍为重檐歇山顶,施以斗拱,屋面使用陶制简瓦和板瓦,檐口饰有瓦当、滴水,适当增加一些配套工程,为了凸显该楼,设计抬高了一层约十一米左右的架空台基,使它更宏伟、壮观。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台基采用城墙砖、首层台基地面采用金砖铺设,栏杆使用汉白玉雕作,所有露明梁柱外饰木质材料,小木作均采用实木,重建后的楼高、进深、面宽均严格按古建筑的尺寸和规制建设。镇海楼于2009年1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p><p>&nbsp;&nbsp;&nbsp;&nbsp; 屏山镇海楼👇</p> <p>  镇海楼建于1371年,曾与黄鹤楼、岳阳楼、阅江楼、天一阁、蓬莱阁、腾王阁、钟鼓楼、颧雀楼等并称为明代以前中国建造的九大名楼,并与广州越秀山镇海楼、杭州吴山镇海楼同称为中国东南沿海三大镇海楼。明初,福州时有海患,为了防御倭寇的入侵,也为了城市的发展,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负责砌筑石城,称为福州府城。府城北面跨屏山,南绕于山、乌山,城墙东、西、南三面依宋代的外城遗址修复。建福州府城时,王恭先在屏山顶修建一座谯楼,作为各城门楼建造的样本,称为样楼,样楼是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高约20米,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成为城正北的标志。样楼楼前广场有七口石缸,排列如北斗七星,称七星缸。当年登样楼可以望见大海,所以又名镇海楼,登楼可远瞰闽江口乃至东海,过去海船夜航进闽江口,都以此楼为航标。清代谢章铤在《重建镇海楼记》中说:且夫楼以镇海名,意在楼,实在海。嗟呼,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p><p>&nbsp;&nbsp;&nbsp;&nbsp; 三山是福州的标志和代称。而三山之上,又各有标高之志。屏山有镇海楼,乌山有乌塔,于山有白塔,形成三山两塔一座楼。镇海楼,北倚北峰,南有五虎山为案,东衬鼓山,西托旗山,左前于山相扶,右前乌山呼应,乌龙、白龙双江如玉带环腰。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的陈亮,写下《冶山怀古》诗:东西屹立两浮屠,百里台江似帝纡。八郡河山闽故国,双门楼阁宋行都。自从风俗归文化,几见封疆入版图,惟有越王城上月,年年流影照西湖,当年的样楼望海与龙舌品泉等被列入福州西湖八景。</p><p>&nbsp;&nbsp;&nbsp;&nbsp; 2005年龙王台风正面从福州登陆,在群众的呼声中,镇海楼于 2006年12月在原址重建,2007年底主体工程完工,2008年主要进行室内外装修和陈列布展。重建的镇海楼占地4200平方米,楼高23.9米(含架空层),宽43.5米,基本保持了原楼样式。游客进入屏山公园,沿登山道经“和中道”牌坊,约15分钟就可到达镇海楼。福州城区市民经华林路屏东城右拐进入华屏路,往前走约300米左转进入龙峰新村,前方200米就到泰山庙,沿着庙旁的登山小路可以直通镇海楼。福州市已启动屏山公园二期东北片景区改造及提升,并对周边进行增绿,屏山公园将新增4100平方米绿化,镇海楼检票处附近新建一条80多米长的步行道,直通镇海楼。</p> <p>  9,镇海楼前有七口水缸,每口缸都有七八十厘米高,底部都是一个莲花座,缸中盛水,古福州城多木屋,常发生火灾,故将水缸按北斗七星状排列,名曰:北斗七星缸。斗勺盛水,意在降伏火灾,由此喻示福州城平安吉祥。</p><p>&nbsp;&nbsp;&nbsp;&nbsp; 七星缸👇</p> <p>   10,华林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割据时,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赐额“华林寺”。名臣李纲、张浚等均曾寓游于此。华林寺大殿为抬梁式构架,包裹着宋代初建时的构架,单檐歇山顶,坐北朝南,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共用檐柱14根,内柱4根。大殿主体构架为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彻上露明造。为了容纳内槽佛像的高度,内柱高过檐柱2.62米,属厅堂型构架,但其内柱柱头上又有高度近3米的栱枋,与四周檐柱上三层首尾相接,形成一个不在同一标高上的铺作层。因此,它的构架是一种特殊的厅堂型构架。殿内构件造型优美,使大殿在古朴雄浑中显出南方建筑特有的轻快秀丽的格调。</p><p> 华林寺👇</p> <p>  11,在福州华林路屏山之东麓,有一座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的龙峰泰山庙,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2.5亩,是福建全省现存原址规模最大的一座泰山庙。龙峰泰山庙规模宏伟壮观,结构布局严谨,造型奇特,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于一体,巧致雅韵。拥有大殿、偏殿、后殿三楹以及两廊、戏台、厢房、憩亭、头门、二门、天井等建筑,庙中尚存明代古碑刻一方,记载该庙之历史沿革。大殿重檐歇山顶,精致壮观,拜殿九层,藻井雕塑,意趣栩栩如生,两旁水墨壁画,珠殊姿神态。泰山庙供奉有东岳仁圣大帝、温忠靖、康英烈两都府统,其中虎、猴、鸡等十二元将(即十二生肖),与人体一样高大,引人注目;两廊塑有保稷、五谷、瘟疫重,有倒塌之危,即引发社会各界信仕,鸠资对大殿头门进行重修,两侧整修,重建戏台。今朝泰山庙修葺新一新,风采如初,辉煌靓丽,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龙峰泰山庙前殿左、右两边的墙上,画有巨幅壁画,描绘了包括台湾在内的福建十府二州都城隍和官员勤见皇上的情景,有力地鉴证了福建被称为“十闽”的史实(十府二州为:福州府、兴化府、福宁府、延平府、汀州府、邵武府、泉州府、漳州府、台湾府、福宁府、永春州、龙岩州)庙内结构布局合理,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于一体,巧至雅韵,庙内还供奉临水陈太后,白爷大将军,白马尊王等神灵。两面墙壁上两块壁画的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泰山庙壁画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p><p>&nbsp;&nbsp;&nbsp;&nbsp; &nbsp; 龙峰泰山庙👇</p> <p>   12,苔泉井位于福州市屏山西麓龙腰,又名蔡公井、龙舌泉、龙腰井。唐代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建石泉院时建,相传福州宋知州蔡襄喜欢用此井水煮茶,并书“苔泉”两字刻于石上,今石碑尚存。井石构,圆形,内径为1. 10米,深数米。相传福州宋知州蔡襄用此井水煮茶,并书“苔泉”两字刻于石上,今石碑尚存,井石构,圆形,内径为1. 10米,深数米。苔泉井于公元986年重建,正方形,边长1米,高54公分,砖构,内外施水泥,井台用条石和三合土铺设。</p><p>&nbsp;&nbsp;&nbsp;&nbsp; 苔泉井👇</p> <p>  13,福州西湖公园,距今已有1700多年。坐落在福州的闹市区中,距离国家5A级景区三坊七巷不足2公里,西湖公园福州现今保留最为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古典园林,在全国36个西湖中名列前茅,有“福建园林明珠”的美誉。自古以来,福州西湖就以其“西湖八景”引得不少文人墨客的到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游览过西湖公园后就留下了“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的诗篇,将福州西湖比作未出嫁时的西施,清纯、靓丽且充满了活力,让人心旷神怡。福州的旅游景点大多都不太知名,但到福州旅游的话,西湖公园那是一定要去的,之前曾游览过杭州西湖,许多人都会到福州西湖公园感受对比一番,到底是杭州西湖更美还是福州西湖更美?福州西湖公园占地630多亩,其中湖面面积约450亩,水面上架着多座桥梁,有步云桥、玉带桥、飞虹桥、柳堤桥等,将西湖公园整体连在一起,漫步西湖公园中,绿树成荫,景色非常秀美。</p> <p>&nbsp;&nbsp;&nbsp;&nbsp; 据史载,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筑子城时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农田,因其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连接,其子延钧称帝,在湖滨辟池建水晶宫、造亭、台、楼、榭,在王府与西湖之间又挖设一条复道,便于携后宫游西湖,西湖成了闽王朝的御花园,此后渐成了游览区。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南宋宗室、 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又在湖上建澄澜阁,并品题“ 福州西湖八景”: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p> <p>&nbsp; 明朝时福州西湖中有许多的亭台楼阁,后来这些建筑也被恢复重建,有西湖社、筑梦山阁、西湖书院,在那一座座凉亭、曲径、古木的点缀下及水流的环绕下,使得福州西湖公园极具苏州园林的神韵。与游览杭州西湖一样,福州西湖游玩当然以泛舟湖上最佳,荡漾在湖面上,四周被湖水所围绕,福州西湖公园的水非常清澈,空气清新。泛舟湖上,整个人变得懒洋洋地,尽情感受这里的美好。不过,说实话,福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比,两者文化底蕴都十分的深厚,但总感觉福州西湖还是缺少了杭州西湖的那种神韵。</p><p>&nbsp;&nbsp;&nbsp;&nbsp; 在西湖公园湖畔西边坐落着一座奶白色的建筑,从外观看起来格外的秀美壮观,它就是福建博物馆,整座建造融入了福建民居式的造型和海洋文化的装饰风格,从西湖公园游玩后可以去这里看看,也是一处免费的景点。落日余晖下的福州西湖也非常漂亮,经常有摄影师会到这里来拍摄日落余晖下的西湖,西湖水似乎将这里的一切都倒映在了水面上。</p><p>&nbsp;&nbsp;&nbsp;&nbsp; 福州西湖👇</p> <p>&nbsp; &nbsp;&nbsp;“古堞斜阳”为福州西湖古景之一,指湖畔城垣黄昏之景。古时,西湖之东南面为城墙,城楼背向山岭,古城临湖压波,从湖上可见城墙。如今的“古堞斜阳”与“芳沁园”、“金鳞小苑”景点相邻,是1986年整治西湖时建造的。“古堞斜阳”景点仿福州明清传统民居院落形式临水而建,由亭台水榭等一组建筑物构成。进入那具有福州传统式的门楼,庭院内正面是漏窗矮墙,北面是水榭茶室,水榭一半于岸边,一半立于水中,四面有仿古的花格窗棂。南面蟠曲的古树下,有一座精致的八角亭,在亭内观景、乘凉,不失为好地方。进庭院下台阶,达湖面平台,有石凳可小憩,水中曲折小桥,将南北景致相融。几片荷叶汀步,让人们从水中而过,可达平台,这里四周恬静,景致古朴优雅。从湖面上望“古堞斜阳”之景,在几株高大的木棉树和重阳木下坐落着一组纯朴民居,一堵仿古城墙上“古堞斜阳”四个大字十分醒目。层叠错落的风火墙,轮廓优美,传承了福州典型民居特色。👇</p> <p>&nbsp;&nbsp;&nbsp; 14,于山是福州“三山”之一,位于福州城区中心鼓楼区东南隅,又称九仙山、九日山,相传称战国时古民族"于越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因名九日山。“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名红岩山,1977年复名于山。</p><p>&nbsp;&nbsp;&nbsp; 于山海拔52.2米,形似巨鳌,最高点鳌顶峰。山上怪石嶙峋,林木参天,景色秀丽,历代为游览胜地。古时山上有揽鳌亭、倚鳌轩、步鳌坡、应鳌石、接鳌门、耸鳌峰等六鳌胜迹和炼丹井、九仙观、平远台等24奇景称大鳌24奇景,民国后因年久失修,逐渐荒芜。碑廊列有宋、元、明、清历代碑刻。1979年后,开始修复景点,主要景点有平远台与戚公祠、九仙观与天君殿、大士殿、报恩定光多宝塔(即白塔)等,山上还有自宋代以来摩崖石刻100多处。相传战国时有一支"于越族"迁居于此,因而将这座山取名为"于山"。传说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山上修道炼丹,又名"九仙山",山上还有相关的古迹,如九仙洞、九仙观、炼丹井等。于山又称"九日山",据说是汉武帝时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而得名。历代于山为游览胜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有24景,如山顶九日台、狮子岩、集仙岩、小华峰等。还有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祠、平远台、醉石、蓬莱阁,有严复读书处法雨堂。此外,还有不少小巧玲珑的亭榭,如万象亭、吸翠亭、补山精舍等。这些亭榭依岗峦起伏,隐约在松竹花卉之间,风景清幽,引人入胜。</p><p>&nbsp;&nbsp;&nbsp;&nbsp; 于山👇</p> <p>   15,福州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建造的。矗立在于山西麓,与乌山乌塔遥遥相对,塔南有白塔寺,为宫殿式建筑。传说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所以取名定光塔。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栱、云楣、栋梁、栏杆都经过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还绘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 年),塔被雷火焚毁。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因为外面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由塔内旋梯攀援登顶,可鸟瞰榕城景色。</p><p>&nbsp;&nbsp;&nbsp;&nbsp; 于山白塔👇</p> <p>   16,定光寺坐落在于山的西麓,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为闽国的建立者“开闽王”王审知(公元909-925年在位)所建。定光寺俗称“白塔寺”,因寺内有一座七级白色砖塔而得名,此塔全名是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闵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而建的砖心木塔。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白塔被雷火焚毁,后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重建为砖塔,清代进行过二次重修,保存至今。</p><p>&nbsp;&nbsp;&nbsp;&nbsp; 定光寺👇</p> <p>  17,于山古城墙位于五一广场北侧的于山脚下,由条石构成,现在上方加盖屋檐保护起来,这段古城墙保存状态比较好,也是福州市民最熟悉的一段古城墙。于山脚下的明代古城墙,建于明洪武4年(公元1371年),其中一段是在五代梁夹城和宋外城的基础上,用石头砌的,目前已被改造成于山登山公路路基,在于山登山公路回转处,表面石条保存完好,1990年前后在其上建造钢筋混凝土“浩然亭”。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是防止敌方侵扰的有力保障。福州城始建于汉代,随着时间推移,城区逐渐扩大,主要是向南面发展,唐末福州修建了罗城,城墙建到了现在津泰路一线。后来,闽王王审知又修建了夹城,福州城把屏山、乌山、于山,这三座海拔不足百米的小山围在城墙内,形成三山两塔的城市格局,从此福州城有了“三山”的美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在福州主持修建“府城”,该城大部分是在夹城和外城的旧基上重建的,城墙用花岗石砌筑,北跨越王山,南绕乌石山和于山南麓,城墙高2.1丈多,厚1.7丈,共有7个城门,即南门、北门、东门、西门和水部门、汤门、井楼门。明清时期,现在的台江区已形成人口稠密的街市,但福州城的墙并没有向南扩展,基本还是保持闽国时三山两塔的城市格局。</p><p>&nbsp;&nbsp;&nbsp;&nbsp; 于山古城墙👇</p> <p>   古城墙遗址👇</p> <p>&nbsp;&nbsp; &nbsp; 18,乌山是福州“三山”之一,乌山又称乌石山、射乌山,位于市中心,与于山、屏山鼎足而立。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重阳节登乌山揽胜,引弓射乌,故又称“射乌山”。 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唐玄宗敕名为“闽山”;宋代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又以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道山亭记》,一时洛阳纸贵,驰名远播。乌山在西,于山在东,屏山在北,因此,"三山"成为福州的别称。乌山海拔86米,游览面积25公顷,唐天宝八年(749年),敕名为闽山,宋熙宁初郡守程师孟登山揽胜,认为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其东麓在天皇岭处称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称豹头山,亦作豹屏山。乌石山怪石嶙峋,林壑幽胜,天然形肖,景分山东、山西、山阴、山阳、山脊5路,36景最为奇,素有"蓬莱仙境"的美称。从山的东南麓乌山路拾级登山,行数十步,就到天香台;向西折,为冲天台,是36奇景之一,台旁还有宋程师孟的篆书石刻"冲天台"三字,冲天台畔有两方夹峙的大岩石,岩顶横着一块天然条岩,这就是"天台桥",此桥险绝,据说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乌山可以从正面进入外,也可以从道山路处入,乌山素有36奇观之称,从山东南麓拾级登山至天香台,又向西折至“冲天台”。相传唐刺史崔干游山,所携青田白鹤在此地冲天飞逸,后人建“放鹤亭”,亭子后崖石上镌有“古放鹤亭”4字。顺台阶再行数十步,就是道山亭。此亭也是程师孟所建,并立了道山亭题刻。当时他还约请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马领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由于曾巩文章的张扬,道山亭更驰名远近。</p><p>&nbsp;&nbsp;&nbsp;&nbsp; 乌山👇</p> <p>  19,福建乌塔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所建“净光塔”。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被毁,闽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塔为八角七层,通高三十五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重修加固,可以登临,九十年代又经修缮,已焕然一新。</p><p>&nbsp;&nbsp;&nbsp;&nbsp; 乌塔👇</p> <p>   20,开元寺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路经院巷,始建于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是福州现存最古老的佛寺,初建时名大云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名开元,寺门口的开元寺牌匾,据说是1000多年前的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寺门口的开元寺牌匾,据说是1000多年前的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p><p>&nbsp;&nbsp;&nbsp;&nbsp; 宋代时,开元寺占地面积很大,东起井大路,西到尚宾路,南抵三牧坊,北达经院巷,寺内有灵源阁、十六亭、平怀堂诸胜。历史上开元寺曾四度遭火灾,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机轰炸,原有建筑物被焚殆尽,仅存铁佛殿、灵山堂和佛化社等数座屋宇。开元寺内有一尊铁铸的阿弥陀佛坐像,头实躯空,重50吨,高5.3米,宽约4米,人站在佛像的肩膀上,伸手摸不到佛像的头顶。此佛像铸于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是国内罕见的大铁佛,据说,这尊巨佛是用蜡铸法浇铸的。近年来在维修开元寺中,发现古佛座下有口枯井,证实了当初是在这口井上的周围筑模型,浇铸铁水后让中层的油蜡遇热熔化流入井中,使佛体呈空心状态。此外,开元寺还遗留宋代石槽3个,系香积厨内所用的贮水槽,其一为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所制,上镌铭文62字,为古代石器之罕见。另两个石槽,一槽横侧刻文全灭,一槽横侧仅有“嘉祐辛丑岁常住造”8字。</p><p>&nbsp;&nbsp;&nbsp;&nbsp; 古代开元寺还是福州刻印经书的重要寺庙之一,现日本宫内厅书寮和京都醍醐寺、知恩寺、东福寺、南禅寺等处还珍藏有宋代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福州开元寺刻印的佛经《毗卢藏》残卷。据说,泉州开元寺及北京、北大、山西、陕西、旅顺等图书馆所藏福州开元寺宋刻《大藏》残卷共有百余册。</p><p>&nbsp;&nbsp;&nbsp;&nbsp; 开元寺👇</p> <p>  药师佛殿内有数名信众或围着佛像转圈或跪地祈祷。 开元寺是药师佛中心道场,开元寺的药师佛信仰,从唐朝起就有传承,直至如今,名闻海内外。药师佛圣像造型结合了汉传与藏传佛教的风格。药师佛一手执药瓶,一手持药草,背后有12尊药叉护法神将,助药师佛轮流值班,每天二十四小时从不缺位。顶部的牌匾文字,写着“消灾 延寿 药师佛”,这一名号在国内由来已久,并未见于佛经,而是中国的传承发展中,大众对于药师如来的信仰和修持,侧重于息灾和养生健康,故有此名。</p><p>&nbsp;&nbsp;&nbsp;&nbsp; 民国期间,开元寺宝松和尚创建了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佛教医院即 福建 佛教医院。该院礼请海军名将萨镇冰为院长,宝松和尚为常务副院长,莅院名人有李宗仁等。该佛教医院1956年被国有化,即今于开元寺山门外旁的福州市中医院。药师殿门前有一尊日本高僧空海塑像和赵朴初题字的“空海入唐之地”碑。空海在在日本佛教史上有着崇高地位。 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开元寺是空海入唐之地。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空海和尚随遣唐使入唐,在霞浦赤岸村登陆,在福州开元寺住了一个多月后,再启程前往长安遍访各地名刹高僧,刻苦学法,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携带大量经书典籍返国,广传密宗真言大法,成为日本佛教真言宗一代开宗祖师,空海之俗甥圆珍和尚夜曾在开元寺学法,成为日本佛教天台宗寺门派创始人,二者皆是日本“入唐八家”之一,所以福州开元寺被誉为日本佛教真言宗与天台宗寺门派之祖庭”。铁佛殿前有二位高僧纪念石塔。</p><p>&nbsp;&nbsp;&nbsp;&nbsp; 开元寺药师殿👇</p> <p>&nbsp;&nbsp;&nbsp; 21,福州地藏寺座落在福州市金鸡山南麓的东门村琯尾街巷内,相传寺院建于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是福建省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原名“法林尼寺”,是福建最早的尼庵,后来尼散寺废,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重修。五代闽王时(公元936-945年)改建为报恩寺,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茸和扩建,规模宏伟,可惜再度遭受大火,殿毁寺废,现存的地藏寺是清朝同治年间(1862一1874年)由信徒集资重修。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按照旧制进行了维修。解放后,地藏寺又按原貌进行了修复,并对佛像和殿堂进行了全面修复,寺内主要建筑有地藏殿、大士殿、达摩祖师殿、弥勒殿、韦驮殿、伽蓝殿、念佛堂、文昌宫等,布局合理,殿堂古朴,别具风格。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p>&nbsp;&nbsp;&nbsp;&nbsp; 地藏寺👇</p> <p>  22,闽王祠,即忠懿闽王祠、闽王庙,位于福州市庆城路。闽王祠址本是王审知故居,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改为庙, 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吴越刺史钱昱奉钱俶命重修府第为忠懿闽王庙,祀王审知。北宋时的公元976年(开宝九年)重修, 元代庙毁。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奉旨重建,改称闽王祠。现建筑为明代所建, 清末及民国初重修,1981年修复后对外开放。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内有晚唐至明代的碑刻,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nbsp;&nbsp;&nbsp;&nbsp; 祠前东西侧曾有牌楼式跨街宫墙(俗称东西辕门),祠为红墙青瓦,坐北朝南,辟三门,中门前一对石狮,旁有抱鼓石。大门上一碑:“奉旨祀典”,碑下一额:“忠懿闽王祠”,左右二仪门。大殿木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面为长廊,后面为殿堂,额“功垂闽峤”,中供闽王塑像。祠内保存唐碑一、宋碑一、明碑二。殿西尚存董太后享堂一处,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另拜剑台古迹一处和祠前宫墙,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王审知是五代闽国的开国君主,自898年起接替去世的兄长王潮治理福建前后27年,对闽国的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促进很大,被后世称为“开闽王”。946年(后晋开运三年),吴越国占领福州后将原王审知故宅略加修缮后改为庙祀,以纪念王审知治理闽国时的德政。</p><p>&nbsp;&nbsp;&nbsp;&nbsp;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宗下诏修复王审知祠,由吴越王钱弘俶委托福州刺史钱昱进行修复工程,并竖立石碑。此后每年都有祀牲醪。此后由北宋至清代,闽王祠五度重修。公元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明神宗下诏鼎建祠宇,敕令春秋祀典,并将闽王祠赐名“忠懿闽王祠”,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再度重修。到了公元1872年(道光七年)因为祠堂内的宋代石碑崩裂,而祠堂也有破损,因而再次重修,民国初年也曾有修复。1981年,福州市修复闽王祠后将其向外界开放,闽王祠内的历代碑刻于1961年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nbsp;&nbsp;&nbsp;&nbsp; 闽王祠👇</p> <p>   23,大觉禅寺,全称丁戊山大觉寺,位于福州市区东泰路。据《榕城考古略》记载:“会城旧有三山目,又曰九山。谚云:‘三山藏,三山见,三山看不见。丁戊山为藏”。</p><p>&nbsp;&nbsp;&nbsp;&nbsp; 五代时,这里建有嵩岳崇福行宫,是闽王望祀之所,故名嵩山,又名中山。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创安福院,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王审知建有七层木塔,宋元丰间废。清咸丰间,旧址复建“大觉莲社”,同治丁卯年(公元1867年)重修改今名。现建筑总面积3896平方米,为1982年起陆续重修扩建。据《榕城考古略》记载:“会城旧有三山目,又曰九山。谚云:‘三山藏,三山见,三山看不见。’丁戊山为藏”。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比丘尼珠亮法师重修,属净土道场,1998年日雄法师、炎雄法师负责重建,寺院建筑三座,土木结构,大雄宝殿的结构为塔形,十分奇特。</p><p>&nbsp;&nbsp;&nbsp;&nbsp; 大觉禅寺👇</p> <p>&nbsp;&nbsp;&nbsp; 24,福州文庙,又称“先师庙”,俗称“圣人殿”,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圣庙路(原称府学街),是福州的人文中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大历七年(772年),福建观察使李椅迁至于今天的圣庙路,五代王审知置四门学,宋太平兴国间改为孔庙。有经史、御书、稽古三阁,养源、仪道、驾说三堂,以及十二斋舍等,规模百余亩。福州文庙于宋熙宁、明洪武、清咸丰间三度大火,范围渐次缩小。1950年后扩建道路,拆除两侧宫门和正对棂星门的照壁。</p><p>&nbsp;&nbsp;&nbsp;&nbsp; 福州府文庙,现存庙宇建于清咸丰元年十二月至次年六月,按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外门埕、棂星门,泮池(原位于文庙明伦堂,因明伦堂旧址已被占用,无法复建,2004年在现址复建),左右有廊对列,大成门的楼厅,东、西有殿庑对列,月台、大成殿、后照壁等,占地7552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两廊庑殿供72贤人。大成殿重檐九脊顶,高踞在月台上,殿内四根石柱用材硕大。文庙东侧圣庙路16号原有文庙明伦堂,1960年被拆除,后改建为广电宿舍,现仅存被改建过的明伦堂大门建筑。</p><p>&nbsp;&nbsp;&nbsp;&nbsp; 福州城内原另有闽县、侯官县的两座小文庙,均已毁。侯官文庙旧址位于道山路18号省妇幼保健院内,闽县文庙位于于山西麓,现花园路11号花园新村内。福州文庙的前身是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由观察使李椅从布司衙署附近移建于此的府儒学。五代后梁龙德元年(公元921年),闽王王审知将其改为“四门学”,性质同国子监太学,教授儒家经典,由于学生入学的家庭品级要求不高,因此群众基础广泛。其后由于社会动荡,“四门学”被废弛,直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转运使杨克让在府儒学的旧址始建孔子庙。北宋景四年(公元1037年),福州代理州官谢微仿效范仲淹在文庙办学,在福州文庙开始“于庙立学”的创制。到了清代,福州文庙屡遭灾毁,现存的庙宇结构是清咸丰元年文庙大火后第二年重建的。</p><p>&nbsp;&nbsp;&nbsp;&nbsp; 文庙👇</p> <p>&nbsp;&nbsp;&nbsp; 25,裴仙宫是道教庙宇,位于福州肃威路(省府路的支路),建于宋代治平年间 (1064—1067),因主祀督署裴真人,故名。裴真人传为浙江绍兴人,姓周名简洁,曾任福建督署衙门幕宾,生前辅政多施恩泽于民,政余广宣道义,勉人从善,于是从学道者众多,后得道仙去,后人遂兴建庙宇,祀其塑像。该宫原有规模较大,后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筑已废,现仅存正殿及少量道舍。是福州香火旺盛的道教宫观之一。福州裴仙宫现为福建省道教协会所在地,宫内有古榕一棵, 裴仙宫现为四层结构。“督署策功勋仙楼宛在,榕城施德泽古迹犹存”,概括了福州道教裴仙宫的历史与文化。裴仙宫位于福州城内肃威路,建于北宋年间(1046~1067年),宫中供奉主神~鹤发白须老人即裴仙师或称裴仙爷。裴仙师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俗名周简洁,浙江绍兴人氏,相传,他在督署为幕客时,关心民间疾苦,辅政多施恩泽于民,平时宣扬道义,勉励人们从善行善,故深受民间百姓称道。周简洁后弃官入霞府修道,法号为“非衣真人”,人们便把“非衣”与“真人”合称为“裴真人”,成为宋代修炼派道士,其道成,在督署大榕树下羽化。当时,道众感其一生功德、圣绩,遂于此大榕树旁建起殿宇堂皇而肃穆的裴公祠,尊他为“裴仙师”或“裴仙爷”。1997年秋,省政协主席伍洪样为古榕题词:“榕城第一古榕树”。</p><p>&nbsp;&nbsp;&nbsp;&nbsp; 裴仙师佑及桑梓,显化遐迩,四方敬奉。历朝历代,多有省署首揆亲率文武僚属,向其顶礼膜拜,以表诚敬;四方之士民道众,“咸瞻钦仰,络绎于途”,香火无间,历经千年。福州裴仙宫历经沧桑,迨至民国,为福建省长公署及福建省政府的办公处所。民国十二年(1923年)萨镇冰任福建省长时,集资重修,扩建殿宇,改祠为宫;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陈仪为福建省主席时,将宫殿扩建为两层;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里人集资修葺;1955年因为地方建设需要,地殿因而圮废。</p><p>&nbsp;&nbsp;&nbsp;&nbsp;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爱国侨、台胞的资助下,陈燊官道长重建裴仙宫。紫红色的宫墙上镶着三层金色琉璃瓦,面墙中间镌刻着二龙护匾,匾额上有“裴真人祖殿”镏金大字。宫的门口,双狮戏球栩栩如生,宫内殿堂十八根石柱拔地擎天,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陈燊官道长于1994年秋受天师府授篆,成为福州道教百年来第一位被授天师府篆的道士。陈燊官道长同年还接待了日本国三批道友和法国、英国道友,以及不少港台及海外的道友,扩大了福州道教对外交流;在福州建城2200周年,还举办道教文化座谈会,出版了《福州裴仙宫》一书。鉴于陈燊官道长对道教文化的贡献,历届被选为省、市道教协会副会长,1998年8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道教第六届代表大会上还被选为名誉理事。</p><p>&nbsp;&nbsp;&nbsp;&nbsp; 裴仙宫👇</p> <p>&nbsp;&nbsp;&nbsp;&nbsp; 26,裴仙宫内有一棵千年榕树,这株古榕胸径14.4米,高22米,需8人才能合抱,是迄今为止福州市胸径最大的榕树,1997年秋,福建省政协主席伍洪样为古榕题词:“榕城第一古榕树”。</p><p>&nbsp;&nbsp;&nbsp;&nbsp; 据传,裴仙宫的裴真人有“呼风唤雨”和“抵御祝融君”的神力,为各商行店铺争相供奉,渐成为福州地区商家保护神,连带着他选择羽化的大榕树也被蒙上了一层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架日军飞机轰炸福州,正在树下纳凉的人们来不及躲到防空洞内,只好在树下躲避,轰炸结束后,人们发现一枚未爆炸的炸弹竟然挂在树的一个枝丫上,大家纷纷说,要不是古榕显灵,树下的人都会被炸死,这也让周边的居民将古榕视为神灵,说因为裴仙师在树下羽化而沾染了神性。上世纪80年代,裴仙宫恢复道教活动后,成为两岸道友沟通交流的重要场所,每年农历三月初十是裴仙师圣诞日,许多台湾道友会来给裴仙师拜寿。每年农历八月,裴仙宫内还会举办“榕台古榕文化节”,“第一古榕”也成为寻访裴仙古迹和发扬福州民俗文化的亮丽风景线。</p><p>&nbsp;&nbsp;&nbsp;&nbsp; 福州第一古榕👇</p> <p>&nbsp;&nbsp;&nbsp; 27,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西郊怡山之麓,立寺至今已有1150多年历史了。原为王霸仙人修道的场地,到了唐代咸通八年(公元867年)改建佛寺。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相传南北朝时炼丹士王霸居此“炼丹成药,点石为丹”,每逢饥岁,便靠卖药卖金换米救济穷苦百姓,后来王霸“服药仙蜕”人们便在他的故居建寺。</p><p> 西寺寺隋末废圯,唐咸通八年重建,定名为“清禅寺”,后改"延寿寺”、“怡山西禅长庆寺”,俗称“西禅寺”。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8座,占地7.7公顷,还有唐七星井《唐福州延寿禅院故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碑、五代慧棱禅师舍利塔、清康熙御笔《药师经》、清代壁画等。西禅寺在海外久负盛名,海外廨院有新加坡的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的双庆寺、越南的普陀寺等,至今与西禅寺仍有密切的联系。寺内玉佛楼,专奉海外侨胞捐赠的两尊玉雕佛像。一是坐佛,身高2.3米,为释加牟尼的坐像;另一尊是卧佛,身长4米,重10吨,为释加牟尼的卧像,是玉佛之一。观音阁内供千手千眼观世音,用29吨黄铜铸成。步人大坊前,石坦广阔,佛殿斋堂在松林和荔枝树掩映下,自显园林艺术和佛地风韵。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玉佛楼、观音阁以及客堂、禅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筑36座,占地7.7公顷。放生池的九曲桥有似江南园林格局。在拱桥上观赏景致,塔影湖光,红梅翠竹,与数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树相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园”遗,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附近有一座明远阁,是历代名家应邀映荔吟唱的所在。史有韵事,其中有清代朱彝尊、吴震、查慎行等《咏荔》联吟和黄宰田的“荔支风点佛宪灯”传世,广布佳话。30年代作家郁达夫的《西禅唆荔》,以“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名句,轰动一时。西禅寺荔枝诗会,形成禅地的独特文化氛围,驰名远近。</p><p>&nbsp;&nbsp;&nbsp;&nbsp; 1990年落成的高67米、计15层的报恩塔,为全省寺宇佛庙最高,乃新加坡双林寺主持谈禅法师募资建造。</p><p>&nbsp;&nbsp;&nbsp;&nbsp; 西禅寺👇</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28,崇福寺旧称崇福院,位于福州市区晋安区五四北象峰南麓,为福州五大禅林之一。崇福寺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后废。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跬存和尚在该院旧址创建“养母堂”,辟地基时发现“崇福禅院”石额,遂发愿重兴,最初仅建小屋3间,<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崇祯五年(1632年)在鼓山涌泉寺永觉禅师赞助下募缘续建大殿、法堂。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扩建,后逐渐发展,梵宫林立,殿宇巍峨。现存旧建筑多为清光绪廿一年(1895年)冬由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和尚募缘重建的,占地面积3816平方米。跬存、谛详二僧在其师鼓山涌泉寺永觉禅师的支持下,派人四主募化,始建成小佛堂三间。至崇祯五年(1632年),大殿、法堂相继落成,并请江西著名匠工雕制了一尊高三米多的阿弥陀佛像,雕工精致,法相庄严,冠绝当时闽中诸存(现此佛像无存),于是朝山礼佛者日众,永觉禅师曾有诗赠跬存道:“北岭云边翠色浓,松窗竹几寂寥中。焚香默坐惟观息,一任山花白与红。”鼓山道霈禅师亦为该寺作记,后制成匾额,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跬存的弟子清安来寺住持,境况才略有起色,清安圆寂之后,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其高徒淑英主持该寺,随即大兴土木,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重新整修大殿,再建东西两庑,崇福寺乃初具丛林规模。其后因继之乏人,该寺渐趋衰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鼓山涌泉寺古月禅师来此兼趋寺务,发心重建大雄宝殿、钟楼、法堂、天王殿、方丈室、齐堂、客堂等,一切规制皆仿效鼓山涌泉寺。</span></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nbsp; &nbsp; &nbsp; &nbsp;崇福寺👇</span></h3> <p>  29,金山寺,是闽江的一个著名景点,位于福州西郊洪塘大桥边上乌龙江上,建于宋代,是福州唯一的水中寺。金山寺原是江心的小石阜,因为它的形状象石印浮于水面,有如江南镇江之金山,故曰“小金山”。金山寺四周水流汹涌,白浪滔滔,有“砥柱中流”之势,俗传它能“从潮高下,水涨而山不没”。七八百年前,人们在这小阜上盖起一座七层八级的实心塔,高约7米,花岗石砌成,后又在塔周围建成殿堂。金山寺因限于地形,寺院没有巍峨的殿阁和巨大的佛像,但却小巧玲珑,情趣盎然,在全省寺院中独具一格。塔前有妈祖厅,塔后有大慈楼,左右各有一间斗室,左名“怡怡斋”。</p><p>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抗倭名将福州人张经,年轻时曾在这里读书。右名“借借室”。明朝爱国学者、莆田人林龙江倾囊捐助掩埋了被倭寇杀戮的受难者尸体之后,来这儿著书立说。他所用的桌椅器具等物全向附近村民借来的,所以人们称他借寓的这个斗室曰“借借室”。他自己还在门上署一副对联:“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p><p> 金山寺规模虽小,但胜迹颇多。塔寺四周依旧可寻古代遗留下来的八景风光: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水岊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人们踏踪觅迹,访古探幽,别有情趣。如果在金山寺凭栏远眺,可见碧波上浮着风帆,沙洲处掩映着蔗林,“四周九山如群龙,矫若云海来相从”。现在新建成的全省最长的公路大桥——洪塘大桥,从金山寺的上游不远处跨江而过,为这座江中古寺增添了现代化的一景。</p><p>&nbsp;&nbsp;&nbsp;&nbsp; 金山寺👇</p> <p>  30,白马河是福州的一条内河 ,唐朝时曾是福州城的护城河,白马河起始于福州西湖,沿途流过福州老城区西部,支流不多,在台江区西部流入闽江。白马河与晋安河之间有内河东西河相连,白马河沿岸有白马河公园,沿河而建的白马路横贯福州市区南北,是福州交通主干道之一。作为内河环绕三山鼎峙的水网,干流形成三纵三横的格局,而白马河便是“三纵”之一,两岸田园和池塘纵横交错。公园中种有榕、竹为主的乔木和灌木近8万株(丛),其中直径15厘米-20厘米的大树600多株,突出亚热带特色,辅以雕塑,形成别具一格的园林。</p><p>&nbsp;&nbsp;&nbsp;&nbsp; 白马河👇</p> <p>  民间传说有两个版本。一种说法是:闽王王审知的别号是白马三郎,当年他站在白马桥上看白马河流向闽江,波涛汹涌,似万马奔腾,所以他站的桥叫白马桥,桥下的河叫白马河。另一种说法是:汉闽越王郢的儿子也叫白马三郎,喜欢骑白马、射箭。一次,鼓山脚下鳝溪发洪水,身长3丈的蛟龙兴风作浪,冲垮了田园房舍,祸害百姓,白马三郎用箭射中蛟龙,但不幸被蛟龙的尾巴卷起,白马三郎与蛟龙搏斗,一起死了,后人在鳝溪建了白马王庙纪念白马三郎,现在白马王庙和鳝溪潭古迹还在。白马三郎生前经常站在桥上看白马河奔腾流向闽江,所以他站的桥就叫白马桥,桥下的河就叫白马河。白马观潮:白马河从台江帮洲路漳江入口处,经义洲白马桥,穿越新辟的大庆路,北上注入西湖,这条河道至今仍通舟楫。如果端午时节,人们还可在河岸绿林间,观赏往来龙舟竞渡,为民间习俗文化的一大景观,河水应江潮涨落,古有“白马观潮”风光。</p><p>&nbsp;&nbsp;&nbsp;&nbsp; 白马王子👇</p> <p>   静卧于白马河上的彬德桥,位于帮洲街,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6年),桥长28.7米,宽2.7米,花岗石二墩三门拱桥,桥侧有“彬社重造光绪丙申”、“民国七年戊午彬社三次重修”题刻。这桥不大、不长、不规则,其三个门拱直径大小都不一样,而且桥面两边都有台阶,不通汽车;桥上则有一个小小的庙,供奉“十八将军”,“桥上有庙”这种状况是不多见的,能否说是“桥庙”合一呢?彬德桥是白马河上的“第一桥”,因为它最靠近闽江。白马河,全长4976米,一头连接福州西湖,一头连接闽江。</p><p>&nbsp;&nbsp;&nbsp;&nbsp; 彬德桥👇</p> <p>  31,戚公祠位于福建福州市于山白塔寺东,是民国7年(1918年),为纪念戚继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戚公祠祠建在石岗之上,占地4100平方米。附近有平远台、蓬莱阁、醉石亭、三山阁、吸翠亭、补山精舍等。五老岗、榕寿岩、宋塔以及古今摩崖石刻等胜迹,隐存在千年榕树、古荔、龙眼等花木之中,为于山风景区组成部分。戚公祠厅正中有戚继光塑像,壁上挂着四幅历史画卷:海疆倭患,率兵援闽,激战三捷,平远庆功。这些画卷生动地描绘了戚继光抗击倭寇侵略的功绩。厅里还陈列着戚继光的钢盔铠甲,他的军事著作以及行军干粮光饼、征东饼等等。于山上留有戚继光很多足迹,平远台在戚公祠南数十步,始建于宋朝。平远台原建筑物已毁于清初,现在的平远台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人兴建的。台北怪石叠垒,中有一长型巨石,上镌"醉石"两字,相传戚继光抗倭胜利之后,在平远台庆功,酒后散步行至此,卧寝石上,故号醉石。石旁建有醉石亭,并以"六军一醉海天月,山中草木皆轩昂"的名句来歌颂戚继光。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于是人们在醉石亭后又建蓬莱阁作为纪念,戚公祠旁的岩石上有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的《满江红》题刻,这段题刻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后又于1978年重刻。</p><p>&nbsp;&nbsp;&nbsp;&nbsp; 戚公祠👇</p> <p>  32,林则徐纪念馆(又称“林文忠公祠”),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为纪念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而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南后街澳门路,1982年成立,馆址原为林则徐专祠,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内有仪门厅、御碑亭、树德堂、南北花厅、曲尺楼、竹柏轩等主要建筑物,具有江南园林风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则徐纪念馆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位于鼓楼区澳门路,进入林则徐纪念馆,屏墙左右两边的石拱门上,横额分别为“中兴宗衮”及“左海伟人”。祠门外围屏墙内壁有浮雕虎门销烟图,大门上额刻着“林文忠公祠”,仪门两侧回廊陈列了20多面执事牌,仪门厅后有石道可以直达御碑亭,内有光绪三十一年立的道光三十年“圣旨”、“御赐祭”、“御制碑文”等3块青石碑,御碑亭的北边为树德堂,里面有林则徐坐像,树德堂的西面为南北花厅,厅的西面有两层的曲尺楼,原为林家子弟读书的地方,楼前有草坪、鱼池、假山、花木等。 全馆为古典式园林建筑,现如今,堂、厅、楼均辟为林则徐生平展室,分林则徐生平事略、林则徐与鸦片战争、林则徐与救灾、水利,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手迹等部分。2018年10月,命名为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p><p>&nbsp;&nbsp;&nbsp;&nbsp; 林则徐纪念馆👇</p> <p>&nbsp;&nbsp; &nbsp;&nbsp;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户籍福建侯官县, 祖出莆田九牧林。林则徐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经过“科举正途”,以“封疆大吏”的身份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经历嘉庆、道光、咸丰三朝,他“筮仕四十年,历官十四省”,先后担任过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等京官职务以及各地的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高官。他为官所到之处,都以经济为首要任务,以救世为己任。位于福州市中山路19号的林则徐出生地纪念馆,是林则徐出生和幼年生活、学习的地方之一,1997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26日,福州市人民政府在馆内开辟了“福州市禁毒教育基地”。此后,年均有八九万名游客到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出生地在福州中山路19号,他为其父林宾日所撰的《诰封通奉大夫江宁布政使显考旸谷府君行状》载:“府君讳宾日,字孟养,号旸谷,系出九牧林氏。</p><p>&nbsp;&nbsp;&nbsp;&nbsp; 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历史治水名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p><p>&nbsp;&nbsp;&nbsp;&nbsp; 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1839年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参加过抵抗英国侵略战争的魏源于1844年编撰的《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p><p>&nbsp;&nbsp;&nbsp;&nbsp; 林则徐出生地故居铜像👇</p> <p>&nbsp;&nbsp; &nbsp; 33,中山纪念堂位于福州市中山路23号大院内,其前身为明清贡院,清道光七年(1827)重建,称为“至公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废除科举,改建为福建省谘议局,这座中西合璧会堂式的古建筑历经百年沧桑,已是残破不堪。1998年省政府同意福州中山堂的修复和管理事宜由民革福建省委会负责,先后拨款近300万元用于中山堂的修复。民革福建省委会从2001年6月起对这座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的危房进行全面落架大修。修复工程坚持《文物保护法》中"修旧如旧"的原则,历时1年,使得这座古建筑重新焕发原有的风采。修复后的中山堂呈方形,坐北朝南,厚重的砖石外墙结构,蓝瓦翘檐的屋架,显得纪念堂庄重古朴大气,它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局部二层,内有过厅、中央大堂、大小配房近20间,8根楠木立柱、梁榫和顶棚的油绘花案、罗马式浮拱都按照原先风貌予以复制保留。福建省全体民革党员捐资浇铸的两尊孙中山先生铜像,也分别安放在堂内外供群众瞻仰。</p><p>&nbsp;&nbsp;&nbsp;&nbsp; 1912年4月1日,为了促成南北统一,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到各省游历,时任南京临时参议院参议长的林森得知消息后,立即电告福建省都督府政务院,速电邀孙中山先生莅闽,说:“这可以给八闽大地蒙受无限荣光”。4月20日晨,孙中山先生乘坐的小汽轮抵达台江海关埕码头。因为有人高举“孙大总统万岁”的标语牌,孙中山不肯下船,直到标语牌撤去后才上了岸。孙中山先到福建同盟会所、仓山梅坞的“桥南公益社”看望同盟会福建支部的同志,还为桥南公益社书写了“独立厅”横幅,下午,孙中山在圣庙路的孔庙明伦堂出席福建国民协会和各界代表的欢迎会,并发表演说,在休息室接见了冯超骧夫人等在内的黄花岗烈士遗属,当得知陈更新烈士家境困难时,当即赠其夫人王碧女士银元500元。黄昏时分,在“至公堂”大厅,孙中山会见了福建都督府的官员,并发表了演说,他说,“现在我们虽已建立民国,但这不过是革命事业的开始”,并说,黄花岗闽籍20多位烈士壮烈成仁是福建人民的光荣,希望闽人能完成烈士未竟之志,这是孙中山先生唯一的一次福州市市内之行。为纪念孙中山,1932年福建人民将贡院埕大街改名为“中山路”,“至公堂”改名为“中山堂。</p><p>&nbsp;&nbsp;&nbsp;&nbsp; 中山纪念堂👇</p> <p>&nbsp;&nbsp; &nbsp; 34,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nbsp;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和吉庇巷。</p><p>&nbsp;&nbsp;&nbsp;&nbsp;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nbsp;“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三坊七巷街区,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四十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p><p> 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p><p>&nbsp;&nbsp;&nbsp;&nbsp; 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nbsp;&nbsp;&nbsp;&nbsp; 福州市最早在秦汉时期名为“冶”,而后因为境内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福州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美,同时也是福建省一直以来重点发展的中心省会城市,因此从古至今汇聚了大批当地的大家族,如今著名的“三坊七巷”里就曾先后走出过林则徐、严复、陈宝琛、沈葆桢、曾宗彦、林觉民、林长民、冰心、甘国宝、林徽英、林旭、张经等中国近代史上众多名人。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p><p>&nbsp;&nbsp;&nbsp;&nbsp; 三坊:</p><p>&nbsp;&nbsp;&nbsp; &nbsp;1,衣锦坊 旧名通潮巷,因为它是三坊七巷街区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时被河泽包围着。据说,当年西湖的潮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到了宋代,水乡的景致逐渐消失,巷子里又有人出仕当了大官,先是宋代陆蕴、陆藻两兄弟衣锦还乡,后来明朝王益祥当了更大的江东提刑,为了荣耀乡里,从此改名衣锦坊。</p><p>&nbsp;&nbsp;&nbsp;&nbsp; 2,文儒坊 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世进士陈承裘,近代诗人张衍等。</p><p>&nbsp;&nbsp;&nbsp;&nbsp; 3,光禄坊 三坊之中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那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上任尹始为民办实事。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办教育兴文化还救济灾民,民间口碑甚好。在扩建的鼓楼城门上添置沙漏计时器,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请大文豪曾巩作记,所作所为都表现出一种对进步文化科技的追求。当时的坊巷内有一座"闽山保福寺",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在此,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最时尚的手法在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了一方文化遗产,还为这条小坊取了一个动听又有文采的美名。</p><p>&nbsp;&nbsp;&nbsp;&nbsp; 七巷:</p><p>&nbsp; &nbsp;&nbsp;1,杨桥巷:今天的杨桥路在扩成马路之前,叫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小巷,因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有林觉民故居,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冰心小时侯曾在这里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nbsp;</p><p>&nbsp;&nbsp;&nbsp;&nbsp; 2:郎官巷:杨桥巷之南的郎官巷,街巷窄而短,两侧的土墙和板墙民居在古朴中含着纯真。宋代筑成小巷之时,有刘涛一家数代世袭郎官一职荣耀乡里,故有此名。宋代诗人陈烈,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院内。</p><p>&nbsp;&nbsp;&nbsp; &nbsp;3:塔巷: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五代闽国之时,这里的居民住宅刚刚构筑成小巷的模式,王审知的部将便在此募缘建造木制佛塔,并建有附属的寺院。后不知毁于何时。虽然官方曾给它定名为"修文巷"、"兴文巷",后又改为"文兴里",但老百姓始终称之为"塔巷"。他们将塔看成了小巷文化的结晶。清代,在巷内曾造半爿小塔,以示名副其实。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至巷口。</p><p>&nbsp;&nbsp;&nbsp;&nbsp; 4,黄巷:据今1600多年的晋朝永嘉年间中原战乱,乃是迁徙入闽的衣冠士族在福州择居,有一黄氏家族落户于次,故有了黄巷名字的由来。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nbsp;</p><p>&nbsp;&nbsp;&nbsp;&nbsp; 5:安民巷:千年之前战火纷飞的年代,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没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防止谣言,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安民"。也许是义军首领亲自择址,也许是下层官兵随手张贴,总之,当时作为城乡交接处部的一条无名小巷承载了这段历史,它的名字也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宋元时代,多少官人为它改名换姓,最终仍以安民巷传名人间。</p><p>&nbsp;&nbsp;&nbsp;&nbsp; 6:宫巷:宫巷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巷得名,是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积在千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p><p>&nbsp;&nbsp;&nbsp; &nbsp;7:吉庇巷:吉庇巷俗呼"急避巷"。明嘉定元年进士郑性之未发迹时,受屠户的凌辱。衣锦还乡后,为泄私愤而仗毙奚落过他的屠户,于是当年横行街市的恶少生怕冲撞郑性之而急避门户,因此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nbsp;</p><p>&nbsp;&nbsp;&nbsp;&nbsp; 福州的古建筑很有魅力,原因何在?宋代曾任过福州知州的散文大家曾巩在他所撰的《道山亭记》中,已为我们道出了个中的缘由。然而三坊七巷,正是福州古建筑的代表,其中,有许多灰墙青瓦古朴大方的普通人家住宅,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以木结构承重,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三坊七巷其独特的居住生态和建筑风格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p><p>&nbsp;&nbsp;&nbsp;&nbsp;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等方面也独树一帜。 马鞍墙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p><p>&nbsp;&nbsp;&nbsp;&nbsp; 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 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p><p>&nbsp;&nbsp;&nbsp;&nbsp;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脉络,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p><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三坊七巷👇</p> <p>   三坊七巷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市最早在秦汉时期名为“冶”,而后因为境内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福州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美,同时也是福建省一直以来重点发展的中心省会城市,因此从古至今汇聚了大批当地的大家族,如今著名的“三坊七巷”里就曾先后走出过如林则徐、严复、陈宝琛、甘国宝、林觉民、林长民、冰心、林纾、林徽英、林旭等中国近代史上众多名人。</p><p>&nbsp;&nbsp;&nbsp;&nbsp; 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南后街👇</p> <p>   福州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巷和澳门路交叉路口,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 翻修后的南后街充满古色古香韵味,路面的宽度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起于杨桥东路、止于吉庇巷的南后街全长只有634米,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 可惜的是,老南后街及其周围的部分建筑已于2007-2009年拆除,现存建筑大多为仿品。随着新南后街的兴建,许多现代商业也进入了这一古老的地区,这里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业)一应俱全,是昔日老福州城的中心城区。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两节的灯市。“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清末举人王国瑞这道诗中将南后街比为北京正阳门外琉璃厂,体现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风貌。明、清时期的南后街依旧是“粉墙黛瓦石板路”、两旁铺面林立的热闹街市。至民国时,将路面拓宽,改成柏油马路,翻修后路面重新改为了石板路,恢复了一定的历史风貌。</p><p>&nbsp;&nbsp;&nbsp;&nbsp; 历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南后街的定位是传统文化商业街,根据老字号的经营现状选择一部分予以恢复,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花灯等百年老字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举办。此外,有关部门还有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工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围。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顶尖奢侈品等“新面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将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因素。南后街沿街保护性修复工程于2009年1月全面完成,2009年春节开街,再现其“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的历史风貌。</p><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衣锦坊👇</p> <p>  衣锦坊在南后街西侧,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宋初改称棣锦坊,宣和年间,又改名禄锦坊,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详退归故里后,改禄锦坊为衣锦坊。此后,坊里还出了明代都御史林廷玉、进士郑鹏程等,他们荣归故里,而“衣锦坊”的坊名也一直沿用了下来,人们取其“衣锦还乡”之意。这让人联想到宋代福州"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的盛况,这个巷于是不断有人出人头地,得享锦衣玉食,并赢取外界无数艳羡的目光。而觥筹交错、掸冠相庆时,人们几无例外地,将荣宗耀祖的成就感和娇人傲物的心态,直接地广而告之。</p><p>&nbsp;&nbsp;&nbsp;&nbsp; 衣锦坊也有大隐隐于市者,竟把舞台歌榭建到自家院子里来,而且是搭在水池之上,成为三坊七巷里的唯一水榭,最有看头的还是坊内的欧阳氏花厅,好像在这里发生过木工泥匠漆艺雕师的才艺大比拼。封火墙、泻水檐,马鞍翘、六扇门、漏花窗、覆龟亭、美人靠、楠木格、金鱼缸,建筑的精细和摆设的经心里,无不透露着主人生活的信心和艺术的用心,同时记载着一些具体年代衣锦坊里富余祥和的升平气象。封火墙、泻水檐,马鞍翘、六扇门、漏花窗、覆龟亭、美人靠、楠木格、金鱼缸,建筑的精细和摆设的经心里,无不透露着主人生活的信心和艺术的用心,同时记载着一些具体年代衣锦坊里富余祥和的升平气象。</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水谢戏台👇</p> <p>  水榭戏台位于衣锦坊东口北侧,创建于(公元1573~1620年),后经多次改建。清道光年间,成为三座相邻、全坊最大宅院,第一座为主座大院,第二座为杂院,第三座为花厅园林,四面围墙,皆用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主建筑大院坐北朝南,临街六扇大门,入门有门厅,左右耳房。进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中有天井。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大厅特大。第二、三进都是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每进东侧都有小门可通第二座别院。别院由书斋、佛堂、厨房、饭厅、库房等构成。再往东,又有小门通第三座花厅园林。花厅最大特色是水榭、戏台,是府内聚会、演戏地方。水池面积56平方米,池内有鲫鱼、金鱼等水族。建在水池上面的戏台,坐南向北,面积约30平方米,台后有化妆室,池外左右两侧有酒楼,酒楼后有假山、雪洞,戏台正面建楼阁,坐北向南,前廊后堂,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可供聚会、观剧或登高临远。墙头灰塑、屋脊等均精工细作,独具风格。</p><p>&nbsp;&nbsp;&nbsp;&nbsp; 水榭戏台始建明万历年间,原为乡绅宅第,由正落(主座)、中落(别院)和侧落(花厅园林)三座建筑自西向东毗邻排列而成,每座三进。现存主座三进、别院一进,花厅园林三进,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通往二楼的楼梯藏在雪洞中,精致美观。水榭戏台的价值在于,将戏台建在自家宅院,并且建在水池上,由于年久失修,古建筑破损严重,到修复前,主座成了拉链厂,别院前面是居委会,后边是住家,花厅园林也被改为工厂仓库,2006年12月30日,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管委会动工修复水榭戏台。</p><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文儒坊👇</p> <p>  文儒坊为福州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世进士陈承裘,近代诗人张衍、中国近代天文学家高鲁等。</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光禄坊👇</p> <p>&nbsp;&nbsp;&nbsp;&nbsp; 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宋时,坊内有一座法禅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宋末寺废,改为民房。1949年后作为省高院等办公楼。 “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省高院大楼背面。1990年末,光禄坊西段已改建为现代楼房。2008年,配合三坊七巷提升改造,拆除了省高院大楼,基本恢复历史风貌。</p><p>&nbsp;&nbsp;&nbsp; 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光禄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光禄坊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光禄坊28—34号为刘家大院,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为福州市区可数的大住宅。建筑用料十分讲究,门窗、窗扇、隔扇等多用楠木制成,3米多长的抱围大柱有100多根,青石柱础上雕有八骏马等精美图案,长3米以上的铺地石多达300多条。于2005年5月被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杨桥路👇</p> <p>&nbsp;&nbsp;&nbsp; &nbsp;杨桥路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的一条街道,古名登俊坊,后改名杨桥巷,1960年代经拓宽后改称为杨桥路,原是三坊七巷中最北边的巷子,因巷子通杨桥而得名。林觉民故居坐落杨桥弄17号,林觉民、冰心、林徽因曾先后在此居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觉民的故居,也是谢冰心的故居,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厅与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卧房窗外有花台(昔时种植腊梅)。小厅有门东通“紫藤书屋。”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颖为逃避清兵的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远郊,谢家便买了此居,民国建立前后,著名作家冰心(谢陈伊函莹)曾居此。近代才女林徽因(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夫婿梁思成)作为林觉民的侄女也曾在此居住,现辟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冰心在《我的故乡》里对此地有这样的描述,“具有很典型的福州民宅特点,除中轴建筑外,左右两旁还有许多自成院落的房屋,每个院落都有水井;北院之西还横亘着一列生西朝东的双层楼房,楼房之西为花园。”在冰心先生描述故乡的文章中,曾以深情的笔墨记述了她在这里受到的文学熏陶,得到的长辈亲情之爱,和令她心醉神迷的故乡风情。她在《我的故乡》里就曾写下这样一段段回忆性文字:“具有很典型的福州民宅特点,除中轴建筑外,左右两旁还有许多自成院落的房屋,每个院落都有水井;北院之西还横亘着一列坐西朝东的双层楼房,楼房之西为花园,我看着就想起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然而北方的四合院里涌动大片的阳光和风沙,喧闹着的人生,只有在夜深人静时黄黄的毛月亮才摇碎一地槐花的清香。这里却是安静的——青石板铺地,假山点缀,花木扶疏。临窗一角,竹影摇曳,梅溪沁寒。这幽静的居处是主人寄托心志的场所,林孝颖,即林觉民的养父像所有封建文人一样,虽满腹经纶,却注定了落魄沮丧。觉民,据说少时就聪颖过人,读书是过目不忘。林孝颖曾泯灭的‘入仕’愿望便日益坚定,他认定,如果林家要重振雄风,那么这个人就是林觉民。”</p><p>&nbsp;&nbsp;&nbsp; 杨桥路为东西走向,东接东大路,西连洪甘路,分别与工业路、白马路、八一七路位垂直。杨桥路是福州最金贵的地段之一,它还叫“杨桥巷”的时候,是当年最繁华的商业区,江湖人称“财神街”,在福州地位等同美国华尔街,在杨桥东路与衣锦坊、郎官巷、衣锦坊等坊巷平行。</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双抛桥👇</p> <p>&nbsp;&nbsp;&nbsp;&nbsp; 双抛桥在今福州杨桥路中段。传说古时候这里就有河,河上有座无名的木桥,桥下水深流急,河附近分别住居着邱、何、胡三家,邱家有个儿子靠木工手艺为生,为人老实忠厚。何家亦不甚富裕,有个女儿长得花容月貌,且生性善良,邱、何两家素有往来,彼此一对男女自然也合得好。他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家长辈视为合适,遂为他们定了亲,并择了迎娶的吉期。不料,一日何小姐到河边漂洗衣裳,被胡家阔少看见。胡家为官,有钱有势,胡少爷见何小姐貌美,查明底细后便遣媒到何家说亲,何家把姑娘已定亲,且日内迎娶的话让媒母去回了,谁知胡恶少根本不理,暗地召集家丁打手,策划邱、何两家迎娶之日拦路抢亲。邱、何两家毫无防备,何小姐于迎亲路上被抢到胡府。何小姐是个忠贞烈性姑娘,到了胡府宁死不从,并于夜间趁看守疏忽之机,偷偷逃出胡府,奔回邱家与新婚丈夫相聚,享洞房花烛之乐,然而,那胡恶少岂肯罢休,他喝动众恶奴,各持凶器奔赴邱家,将邱、何新婚夫妇捆绑后抓走。新婚夫妇一路反抗,大骂无耻恶少,胡恶少恼羞成怒,喝令众恶奴,将新婚夫妇双双抛入河中,并吩咐将两人尸体抛向南北两边,意在死了也不让他们在一起,这一对可怜的新婚夫妇,被活活地淹死在河中,并分尸两岸。后来河的南北两岸各长出一棵榕树,树根在河底互相交错,树枝在空中攀连,成为榕城的一道奇观,后人见了赞叹不已,便将跨河的这座桥叫双抛桥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安民巷👇</p> <p>  安民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黄巷以南,西通文儒坊,是著名的三坊七巷之一。〖福州地方志〗记述:“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地位较高人士。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安民巷53号是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nbsp;&nbsp;&nbsp;&nbsp; 鄢家花厅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安民巷47、48号,建于(1736-1795)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及民国年间均有重修,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三坊七巷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之一,装饰十分精美。无论是门窗、一斗三升联拱等装饰构件,还是穿枋等结构构件,无不被雕饰得精妙绝伦。2005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七巷社区活动中心。鄢氏原姓姬,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燕孝王幼子乾公为纪念燕而改姓鄢(取“燕”的谐音)。鄢氏历经二千多年的沧桑,至今己八十八世,出过三位忠义之士,明嘉靖年间抗倭英雄鄢俊、明崇祯年间御试进士鄢延诲、明末英雄兵科给事中鄢正畿,分别都得到明、清朝廷的敕封。清乾隆年间为纪念鄢氏入闽始祖,建宁溪枫鄢氏与永泰麟阳鄢氏合买该地民房,筹建了“鄢氏太澄公宗祠”,鄢家花厅应该是“鄢氏太澄公宗祠”的附属建筑。</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郎官巷👇</p> <p>  郎官巷为三坊七巷之一,在杨桥巷(杨桥东路)南侧,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往福州闹市区东街口(东头巷口原直通南街,后修建福州东百大楼而截短至东百大楼后侧)。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因宋朝时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巷名由此而来。巷内有严复的故居、林纾的琴南书院、著名的二梅书屋都在这条巷子中,飘散着一股淡淡的书香。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黄巷👇</p> <p>  黄巷源自晋代黄元方(公元280-375年)又名黄允字彦丰为晋安郡守,为八姓衣冠入闽始祖之一。清乾隆年间的《福州府志》载:“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闽中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说,三坊七巷里却只有“黄巷”,史料有载即福州黄巷祖居黄楼史料有载至少有六人(而实际名不见经传者在五代十国前福州黄巷黄家子孙远在百人以上)。福州黄巷创始人由光州固始黄巷八姓入闽始祖之一晋安郡守相当于今福州市长黄元方所建,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志载,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2的)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黄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黄楼”,至黄岸六世孙唐天顺进士史学家、大学问家、文学家黄璞晚年复归隐福州黄巷祖居黄楼,偏安日子宜于定心耕读,修学守道,深居简出,令人肃然生敬,唐末起义军首领黄巢攻城拨寨,经过此巷,熄炬噤声而过,秋毫无犯,传为佳话。莆田裔孙遍及世界或商贸垦殖,宋、元时期,特别是明、清以来,向外播迁日益增多。至今查证,后裔广播于闽、台、江、浙、两广、两湖、赣、皖、云、贵、川、陕、齐、鲁、幽、燕之地和国外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主要地区,以及世界各地,拥有500多万之众。</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宫巷👇</p> <p>  宫巷是福州“三坊七巷”中“七巷”之一,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是当今福州保护的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有清代建筑13幢,其中,有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近代名人居住为多。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以说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p><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 &nbsp;吉庇巷👇</p> <p>&nbsp;&nbsp;&nbsp;&nbsp; 吉庇巷是三坊七巷中最南面的一条巷,现已建成吉庇路。这是一条名字最为玄乎的巷,语音拗口且不说,巷名由来便有多种版本,据说在未有巷名之前,这里叫“魁辅里”。“魁辅”二字是文气扑面的好词,相当于今日“精英摇篮”之意。如沿用这个词,把里改成巷也就罢了,却不知何时何故,变出个“急避巷”来,后面还附会一个因果报应的生动故事以为佐证,说是魁辅里曾住着个长乐移居过来的穷儒,与科甲结缘之前如何地贫寒,年关向巷口屠夫的老婆赊了一块肉祭灶,势利的屠夫发现后竟追上门来,将锅里半熟的肉捞了回去,还丢下一堆污辱人格的话。接下来的情节肯定是发愤攻读,得中状元,作了“不击不成器”的注脚,传为美谈。编故事的人却尚嫌不过瘾,续了个貂说衣锦还乡的主儿得势不饶人,竟差人将巷口的屠夫抓来,乱杖击毙于天井下,这事可把全巷的人吓得不轻,一见到某君大轿的影子便避之惟恐不及,就这样生出个“急避巷”的名字来,这种说法应是穿凿附会,主角儿却确有其人,即大名鼎鼎的状元郎郑性之。</p><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塔巷👇</p> <p>  塔巷在福州市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旧名修文巷,有五代时闽王王审知部属琅玡安远使募缘建造的木塔,称育王塔,主“文运兴盛”,因此宋时知县陈肃改巷名为“兴文”,不久又改为“文兴”,到了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置坊口。据说五代时吴越王钱泓俶仿印度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塔的故事,制作了八万四千座小塔,作为藏经之用。因其形状像宝箧,内藏印经,故称宝箧印经塔,俗称阿育王塔,但塔巷育王塔只是象征性而已。南宋后塔毁,至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爿的小塔,作为纪念,巷因有过育王塔,所以称“塔巷”。</p><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严复翰墨馆👇</p> <p>  走进三坊七巷,“民间博物馆”乍听有种西方国家独有的味道,走近后才发现,严复翰墨馆原来是一个福州人与传统文化的厮守。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但有些人却可以为了这个梦想,把生活的基础全部打乱也在所不惜。据悉,严复翰墨馆创始人郑志宇在收藏经历中第一次接触到了触动灵魂的宝物——严复书法真迹时,严复翰墨馆就在他的脑海中初露雏形。为了收集严复的书法真迹,创始人郑志宇花费十年时间,投资7000多万元,变卖家产、四处奔走,只为收集保护这份文化遗产。墨馆八景”美不胜收 300余件严复真迹让故宫“破例”办展,建馆后,在翰墨馆人不懈的努力下,2017年的最后一天,故宫博物院终于“破例”开办书法陈列展。整整一个月,严复的临帖、信札、批注、对联、题赠、译著等百余件珍贵文物,戏剧性地“重回”他几番沉浮、命运悬系之地,供世人品味其中深意。走进馆内,“墨馆八景”错落有致地隐于馆中,细节处无不体现匠心。</p><p>&nbsp;&nbsp;&nbsp;&nbsp; 严复(公元1854年~1921年),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p><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国师苑👇</p> <p>  陈宝琛(公元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陈宝琛出生在螺洲,十三岁中县学秀才,十八岁中举,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二十一岁登同治戊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1871年)授编修,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陈宝琛又被提拔为翰林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宣统元年(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 。</p><p>&nbsp;&nbsp;&nbsp;&nbsp; 陈宝琛早年入翰林院,直言敢谏,同张之洞、张佩纶、宝廷被誉称为“枢廷四谏官”,甚得清帝宠信。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陈家在唐末从河南固始南迁福建,明洪武年间定居螺江,人称“螺洲陈”,下传到这一代已十九世。陈家在明嘉靖十一年六世祖陈淮第一个成为进士,从此先代常有人由科举而进入仕途。从陈若霖起,开始显达,陈宝琛更是位居太傅。陈若霖之后,五代都有人中进士、举人,综计明清两代,陈家中进士二十一名,中举人一百一十名。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陈宝琛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陈宝琛兄弟六人,他的胞弟陈宝瑨和陈宝璐中进士,陈宝琛的三个胞弟陈宝琦、陈宝瑨、陈宝璜等也皆举人出身,时称“六子科甲”,显耀榕垣。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陈宝琛被提拔为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侍郎宝廷等四人好论时政,合称“清流四谏”。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陈宝琛应台湾巡抚刘铭传之邀赴台,陈宝琛返回福建后,修葺先祖的赐书楼,并且修建沧趣楼。自此,他闭门读书、赋诗、写字。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陈宝琛任鳌峰书院山长,以大量培养人才,推广教育为目标,曾倡导设立东文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商业学堂。主持高等学堂的时候,陈宝琛派遣法、政、商、工、农等科的学生前去日本留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陈宝琛任福建铁路总办,主持修筑漳厦铁路,陈宝琛又出任福建高等学堂监督,深感学务繁忙、力不从心。于是,他邀集省城士绅座谈,倡议成立全闽教育商榷机构,大家一致赞成。当年十一月,闽省学会(此乃福建教育总会的前身)宣告成立,陈宝琛被公推为会长。学会成立后,由于众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八闽大地掀起了兴办小学堂的小高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陈宝琛的主持下创立全闽师范学堂(今福建师范大学)。</p><p>&nbsp;&nbsp;&nbsp;&nbsp;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溥仪登基后,陈宝琛首发为“戊戌六君子”昭雪之议,奏请降旨褒扬。他为溥仪皇帝授读三年,备受恩宠。宣统元年(1909年),陈宝琛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宣统三年(1911年),陈宝琛在毓庆宫行走,任宣统帝溥仪的老师,赐紫禁城骑马,继任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民国十四年(1925年),溥仪至天津,陈宝琛亦移居天津随侍。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一月,溥仪被日本侵略者诱至东北充当伪满傀儡,次年跟踪而去,竭力主张复辟大清帝国,反对溥仪出任日本操纵的伪满蒙共和国总统,与溥仪、郑孝胥意见不一,他劝说:“贸然从事,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尽管被溥仪认为“忠心可嘉,迂腐不堪”,他仍不顾风烛残年,冒死赴东北劝谏,差点被日本关东军囚禁。他郁郁返回天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病逝,享年87岁,归葬福州。</p> <p>&nbsp; 35,朱紫坊👇</p> <p>&nbsp;&nbsp;&nbsp; 朱紫坊位于福州市津泰路南侧(鼓楼区委对面)的安泰河沿(它不在三坊七巷之内),旧名三桥,为唐罗城护城河之一,沿河古榕垂髯,明、清民居鳞次栉比,流经朱紫坊街区的安泰河,历史上是福州的护城河,安泰桥是唐罗城的利涉桥。据《榕城景物考》记载:“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荫榕叶中出”,足见当时的繁荣景象。宋时,修筑外城,街区全部被包入城中,安泰河两岸榕荫匝地,巷坊交错,舟揖楼连,酒市笙歌,颇有古南京秦淮河的风光。</p><p>&nbsp;&nbsp;&nbsp;&nbsp; 朱紫坊因宋代通奉大夫朱敏功、儒林郎朱敏中、朝请大夫朱敏元、南安令朱敏修兄弟4人居此皆登仕门,朱紫盈门,故名。坊内仍留有“朱紫达善境”的石牌坊,旧时坊内有一峰书院,明代长史谢汝韵的“泊台别馆”亦在坊内。 朱紫坊街区也是古福州文化教育机构集中的地主,从宋太平兴国年间开始到清末止,这个街区内设有3个孔庙(分别属福州府和闽县、侯官县)、2个县学、2个县衙、1个府学院署,因为学院林立,学子云集,所以成为“路逢十客九青衿”的“弦歌不绝”之地。</p><p>&nbsp;&nbsp;&nbsp;&nbsp; 朱紫坊街区在福州历史上是文化教育机构集中的地方,有孔子圣庙、清代全省教育行政的机构~提督福建学院署。到了清末,这里有三个孔庙、二个县衙、一个府学院署,学院林立。到了近代,不少海军名人曾经住在这里,有清北洋水师“济远”舰管带方伯谦,民国海军总长萨镇冰,中山舰舰长萨师俊,民国海军第一基地少将司令方莹等。朱紫坊福涧街的麻王庙(又称“五圣庙”)清代传入台湾,在台湾嘉义以南地区也有较大影响。</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 能补天巷👇</p> <p>&nbsp;&nbsp;&nbsp; 36,福州市区有条小巷名叫“能补天巷”,每个游客见到这个名字,都大叫“霸气”。“能补天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湖东路上,整个巷子呈“Y”字形,大约200米。传说古时候有个叫邝继聪的穷秀才来福州考科举,因为没有钱,就只能在贡院(也就是科举考试的地方)附近的小巷子找个便宜的客栈住,那天刚好下大雨,外面有一群蚂蚁在水中飘荡挣扎,他看到这些蚂蚁很可怜,就用树枝救它们上来。后来,考试结束后,考官在阅到邝继聪的文章时发现卷子中的“天”少了一笔,变成了“大”字,这卷子虽然做得很好,但是按规定,卷子有错字就被判为废卷(这比我们现在的考试严格的太多了),考官觉得很可惜。后来,考官又再翻开考卷一看,‘大’字变成了‘天’字,原来那一笔是由蚂蚁排成的;考官就把它拂掉,可是第二天又被蚂蚁补上了。考官很惊讶,一问才知道其中的来由,于是不作错字处理,录取他成为举人。邝继聪高中后就回福建做官,知县想接他去衙门住,但是他还是坚持住在这条小巷子。他说:贵县灯笼虽大无斤两,秤锤虽小压千斤,大小岂能定功过,须知此地能补天;因此,这个补天巷就是这么得来了。</p><p>&nbsp;&nbsp;&nbsp;</p> <p>   37,台江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区,俗称“双杭”。指的是从小桥头到大庙路之间的两条平行的横街,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杭”其实是从“航”音衍化的,这里有一个地理变迁的历史过程。古时闽江水绕过大庙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头,这片曾经以商业的繁华而闻名的古老街区,一直以来是民俗、史学专家们研究福州商业发展历程的重要地方。</p><p>&nbsp;&nbsp;&nbsp; &nbsp;上、下杭👇</p> <p>&nbsp;&nbsp;&nbsp; &nbsp;38,古田会馆是民国4年(1915年)由古田籍商人在福州集资建造的、具备停宿、储运、交际功能的一个场所。会馆坐北朝南,四面红墙,占地690平方米(有说640平方米)。会馆内分东西两落,东侧为主落,内有戏台、谯楼(含钟、鼓楼)、天井、中厅、正厅等。会馆由20根方、圆石柱布局,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馆内的木构件、石柱、石栏都保存较完好。特别是馆内的3个藻井雕饰物,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在福州绝无仅有。会馆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结构,重檐歇山顶。</p><p>&nbsp;&nbsp;&nbsp;&nbsp; 会馆建成近百年,因住户频繁更迭,无人管理,受损建筑未及时修缮,十分破败。2006年3月,会馆东侧部分围墙因裂缝又遭大雨连续侵袭,发生墙体坍塌。8月又发生火灾,所幸没有破坏会馆内主要文物。事后,台江区政府将古田会馆的修缮列入了为民办实事项目,拆迁安置了馆内原有住家,筹资220余万元,由福建景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包,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会馆进行了抢救性修复。修复工程历时两年,现已告竣,会馆馆貌焕然一新。</p><p>&nbsp;&nbsp;&nbsp;&nbsp; 古田会馆建筑颇具地域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它是研究福建省近现代建筑的珍贵实物。1996年9月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nbsp;&nbsp;&nbsp;&nbsp; 古田会馆👇</p> <p>   39,温泉公园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温泉公园路8号,东靠金鸡山、晋安河;西临市中心主干道五四路;南接湖东路;北接华林路;占地16.5公顷,是一座具有古典田园风格与欧式风格相结合的大型休闲公园。公园由中国建筑设计院设计,1996年开始兴建,1997年3月建成开放。公园西大门和北大门是欧式风格的古罗马柱建筑,原来在园区两个大门的交会点的地方建有一座金字塔(2004年被拆除,后改成圆形花园,并种有三棵大榕树,部分空地在2006年成为好心情音乐广场)。园内中心地带是一个可以容纳几千人的露天音乐广场,自建成后先后举办了近百次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广场两侧是由不同植物树木组成的图案,具有欧洲风味。园内并建有中国田园风格的茶花园,桂花园,玫瑰园,竹园,榕芳园,珍稀树木园,椰树园,铁树园,花草坪,温泉泡脚池,水景观赏区,绿荫休闲区,儿童游乐园,露天音乐广场,音乐流水池,大型喷水池(喷水池设计来自摩洛哥皇宫门前的喷泉,给公园幽静的环境增添几分动感)等,并建有警用直升飞机停机坪;公园南面仿效建成天然湖泊,有山,有湖,有岛,有桥,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湖中睡莲随波荡漾,红鲤鱼逐浪嬉游,园区内树木繁茂,鸟语花香。2017年,公园扩湖工程俊工,湖体容量从原来3.5万平方米增加至8万平方米,由原来单纯的景观湖转为集生态、景观及排涝功能于一身,“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公园东面建有福州市首家温泉博物馆、晋安河游船码头及通往金鸡山公园的天桥和栈道。</p><p>&nbsp;&nbsp;&nbsp;&nbsp; 温泉公园👇</p> <p>  公园背景为金源大饭店,饭店坐落于福州商贸金融中心~温泉公园路,毗邻福州行政服务中心、温泉公园、福州广场及五四路。</p><p>&nbsp;&nbsp;&nbsp; &nbsp;金源大饭店👇</p> <p>&nbsp;&nbsp;&nbsp; 40,晋安河横跨福州市晋安区南北,原为无名小河,宋嘉祐二年(1057年)开挖成外城护城河,沿途有湖前河等7条河流直接汇入,是市区最大、最长、流域最广的内河,该河北自东浦路接解放溪,南经象园水闸至光明港,原来晋安河全长6500余米,宽25~49米,河底标高2米,河水面积69.7平方公里,最大排洪能力108立方米/秒。经1951~1953年、1959年、1974~1975年数次整治加宽,可通行25吨浅水汽轮。两岸砌有石驳岸,沿途有象园桥、雁塔桥、象园水闸。宋代时为了便利于灌溉、排泄和运输,扩展为“运河”,北接新店溪,南通闽江。《三山志》载:“嘉佑二年(1057年),郡守蔡襄从乐游桥开沿城外河,经汤门、琴亭、湖心至北岭下……”就说的是这件事。“乐游桥”就是晋安桥。古时福州仕女出城游春,皆从此桥东出,故称"乐游",清乾隆年间重修时,还在石栏杆上镌刻“乐游古迹”四字。1948年海军耆老萨镇冰发动修桥,改名“晋安”,目的是纪念“晋安晚晴社”(诗社)的活动。他有诗说:“晋安七子旧蜚声,今日还增十倍名;余事作诗原有托,柴门车辙谢公卿。”但桥下的河却未经命名,直到1951年修浚时,组织晋安桥开河委员会,第二年竣工,因桥而名河曰:晋安河。1974年,晋安河再次疏浚,同时全面加宽,并砌石驳岸,新修浚后的晋安河全长7千米,河面宽34米,河水面积69.7平方千米,成为整洁、美丽的一条大运河。</p><p>&nbsp;&nbsp;&nbsp;&nbsp; 晋安河👇</p> <p>&nbsp;&nbsp;&nbsp;&nbsp; 41,福州自古以来被称为“生活在温泉里的城市”。福州温泉的历史悠久而丰富,从晋朝开始便已全国闻名,古往今来,福州温泉文化一脉相传,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撰写歌颂温泉的诗词歌赋,从未间断,一直是国内最负盛名的温泉古都之一。福州温泉多处在市区中心以及市郊。南北长五公里多,东西宽一公里,约占中心市区面积的三分之一;温泉埋藏浅,便于开采利用,全市200多个汤井,日出泉量约1.5万吨左右,其规模堪称全国省会城市之最。北宋时福州城内就已建起了“官汤”、“民汤”40多处,保留至现代的唐代之前古汤池就有“古三座”、“汤院”等7处。</p><p>&nbsp;&nbsp;&nbsp;&nbsp; 温泉之都是对地热地质条件清楚、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合理、管理与保护制度健全,在发展低碳经济、温泉(地热)文化、开发利用技术等方面突出的地区,且满足申报条件方可申报。2010年,由中国国土资源部和中国矿业联合会联合评定,现已公布了首批“中国温泉之乡(城、都)”的评选结果,福州市以丰富的地热资源储量和开发利用成果,获得中国温泉之都荣誉称号。2014年,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取消中国温泉之乡(城、都)命名审批后,由中国矿业联合会单独评选中国温泉之乡(城、都),福州市获得中国温泉之都荣誉称号。</p> <p>  福州自古以来作为“泡在温泉中的城市”而闻名全国,市政府一直大力打造“都市温泉”品牌,2011年由鼓楼区政府负责建设,代表国内较高水准的温泉博物馆在温泉公园东侧晋安河边开工建成。博物馆以城市温泉主题开发为主,由地面及地下建筑组成,功能包括博物馆主体建筑、温泉体验区、博物馆展陈区、休闲商业(酒店、泡澡、娱乐、茶室)配套区(明谷行馆)及地下停车场等;总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其中博物馆展陈区约2600平方米,温泉体验区及休闲商业区7400多平方米,地下停车场约10000平方米,博物馆四周广场、水池、道路、绿化及院内露天场所、屋顶观景平台约10000平方米。</p><p>&nbsp;&nbsp;&nbsp;&nbsp; 温泉博物馆👇</p> <p>   42,温泉公园~金鸡山“空中廊桥”于2015年4月25日建成通行,市民可过河过街。廊桥的桥顶面预留有立体绿化空间,将种植爬藤植物等绿植,这在福州桥梁中还算是首创。桥面两侧将种植三角梅,未来这座空中廊桥将会被绿意包围。城建部门透露,温泉公园~金鸡山公园廊桥工程完工后,拟新建一条步行廊道对接廊桥,让市民可以从温泉公园直通金鸡山脚下。周边新增的建筑兼具休闲、商业等功能,与廊桥相连,一直延伸至金鸡山脚下。</p><p>&nbsp;&nbsp;&nbsp;&nbsp; 温泉公园~金鸡山公园廊道二期工程将在一期的基础上,续建350米左右的廊道,直接连接金鸡山公园西大门内的现有步道。</p><p>&nbsp;&nbsp;&nbsp;&nbsp; 晋安河廊桥👇</p> <p>  43,八一七路,是福州市的一条重要街道,其名得于1950年,但规模形制早在唐末王审知时期就奠定了基础。八一七路北起鼓楼前,南至解放大桥,全长5115米,纵贯福州市的鼓楼区和台江区。它是福州市区南北向主干道之一,也是福州城市传统的历史文化中轴线。1949年8月17日,解放军从这条路进入福州,福州迎来了新的一页。1950年8月14日,为纪念福州“八一七”解放一周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横贯福州南北的中正路、斗门路、福德路、茶亭路、吉新路、横山路、小桥路和中亭路统一改名为八一七路。自福建省政府大门口至南门兜称“八一七北路”(后又以鼓楼前公园为界分为鼓屏路和八一七北路两段,东街口至南门兜路段俗称“南街”),南门兜至小桥头路段称“八一七中路”(其中南门兜至洋头口路段俗称茶亭街,吉祥山至小桥头路段俗称“横街”),小桥头至解放大桥北岸路段称“八一七南路”(俗称中亭街),合称“八一七路”,全路段纵跨鼓楼、台江两区,并隔着解放大桥与仓山区相连。</p><p>&nbsp;&nbsp;&nbsp;&nbsp; 八一七路是福州市区南北走向的中轴线,北接鼓屏路行政办公区,南连福州解放大桥,全路段以商业区为主,沿线由北至南贯穿东街口商业圈、南门兜、茶亭街、横街、中亭街商业圈等多个商业集散地,尤其是八一七北路南段(俗称南街)是福州最大的传统商业圈。但由于历史原因,八一七路街道狭窄,交通拥堵,人流密集,其现代化程度远不及邻近的另一条城市南北中轴线五一路-五四路,专家们称其为“新轴线”。</p><p>&nbsp;&nbsp;&nbsp;&nbsp;&nbsp; 八一七路是福州城最早的马路,她的道路建设工程几乎贯穿了福州城的历史足迹。民国17年(1928年)由几条4~6米宽的石板路拓宽改建,路面及人行道均用城石铺砌,两旁均砌暗沟,中路为三合土铺筑,民国23年(1934年)修路,用沙石混凝土浇灌路面,沿用至福州解放。新中国成立初期,投资5.6万元用柏油修补八一七南路坑洼,以利通行。但路面损伤过甚,面薄基弱,修不胜修。1957年以失业工人及失学青年为主,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对全线拓宽改建,采取两边拓宽、截弯取直的原则,中路长2060米,在原路面上加铺水泥混凝土,平均厚19厘米、宽7米。两边各筑三和土路面宽1.5米。随后南门兜至福州市人民政府招待所,长347米路段又拓宽至16米,南路长550米,辅筑沥青路面,保持原路宽9.8米不变,小桥附近人行道改辅水泥混凝土块。1989年初,对八一七南路(中亭街)古老的商业闹市进行门面改建,使之成为既有民族建筑风格、又有现代装饰风貌的新商业街。1990年又对南门至洋头口道路(茶亭街)进行拓宽,路面由原来15米拓宽至24米,两侧兴建38座3~5层商店和居住两用群体建筑物,使之形成福州市第一条骑楼式繁华商业街。</p><p>&nbsp;&nbsp;&nbsp;&nbsp; 八一七路👇</p> <p>  座落在八一七路东街口的东百集团,拥有62年的历史,历经国企改制上市和集团化、连锁化、跨越式发展阶段,在“传承创新融合·打造百年企业”的愿景驱动下,发展成为“商业零售+仓储物流”双轮驱动的大型商业集团,东百集团打造了一支在招商、运营领域的专业团队,为商业零售“做强福建,走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和轻资产管理输出夯实基础,东百集团仓储物流,吸纳管理人才。商业零售为核心基石、仓储物流为远航动力。东百商业拥有3大产品线:超级百货、购物中心、东百优品,其中以东百中心为试点,“超级百货”业态,为行业输出升级理念。融合百货、购物中心、街区等多元业态为一体的新型业态,通过数据化运营全面提升经营效率。</p><p>&nbsp;&nbsp;&nbsp;&nbsp; 与东百中心并称南北灯塔的“兰州中心”,是东百商业进军西北地区开拓商业版图的重要一城。该项目被兰州市政府明确为“兰州市市级商业主中心,兰州市对外交流、贸易、展示的窗口”,作为东百购物中心产品线代表,兰州中心汇集国际精品、潮流服饰、国际化妆品等业态。通过自有标杆项目的有益尝试,东百商业在超级百货和体验式商业的领域沉淀数据打造模型,模型沉淀的背后,是商业价值的呈现,随着全国商业全面进入存量时代,东百商业的创新性改造标签为日后的轻资产管理输出奠定重要基础。</p><p>&nbsp;&nbsp;&nbsp;&nbsp; 东街口百货大楼👇</p> <p>&nbsp;&nbsp;&nbsp; 44,五四路坐落于福州市地处八闽首善之区~鼓楼区的核心地段,是福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的中心区。五四路是1958年为迎接鹰厦铁路外福线通车,将原来的八角楼、河尾街等道路改建成的,为纪念“五四”青年节而取名为五四路,它原南起五一路口,向北至树兜后转斗门村至火车站,其中树兜至火车站一段,于1982年与原华林路合并统称华林路,同时将1982年新辟的自树兜向北经思儿亭转西接福飞路一段并入五四路,并于1991年拓宽至四十余米,双向八车道。五四路是福州市中心主干道,北接于琴亭路,南接东大路与五一路路口。后来琴亭高架桥建成,五四路延伸至新店,从琴亭到新店的秀峰路被福州市民俗称为“五四北”。长期以来,专家们把福州八一七路形容成福州城市传统“中轴线”,把五一路至五四路一线称作“新轴线”。按照“畅通、美化、亮化以及提高省会城市形象”的总体目标要求,这条“新轴线”建成了福州集商贸、商务、休闲、旅游、体育、文化为一体的环境优美、交通顺畅、配套完善的现代化景观大道和窗口。五四路长期以来是福州市的经济中心、商务中心,是银行、证券、商业、外贸、宾馆、酒店等聚集地。以五四路为核心,华林路、湖东路、古田路为纵轴的"丰"字型区域聚集了200栋左右的商务楼宇,2016年贡献鼓楼区全区经济总量大三分之二。截止2018年,五四路中央商务区已经拥有税收亿元楼25栋,千万元楼118栋,其中信和广场2019年税收超过8亿元。</p><p>&nbsp;&nbsp;&nbsp;&nbsp; (1)五四路周边有:省急救中心、省立医院、省立公寓、省医学研究院、宁德大厦、融都国际大厦、三盛国际中心(原闽侨大厦)、恒力城(王府井百货)、国泰大厦、省政协、省人大、外贸中心酒店、国贸广场、外贸总公司大楼、闽江饭店;(2)五四路与湖东路交叉路口有:中银大厦、置地广场、天福大厦(全季酒店)、环球广场、华城国际(新华都百货)、国际大厦、华福广场、保险大厦、福州大戏院、温泉大饭店、中国人民银行大楼、金百合大酒店、维也纳国际酒店、省电教中心大楼、省保险大厦、银河花园大酒店、嘉键大厦;(3)五四路华林路交叉路口:省经贸会展中心、福建省亿力集团公司、省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大楼、国网福建电力公司大楼、福建中医药大学、省第二人民医院、国医堂、国惠大酒店、省老干活动中心、省老年大学、省烟草公司、瀚城国际;(4)五四路与北环中路交叉路口:福建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融侨花园、天骅大厦、农信银行、海峡银行、泰禾花园、融桥花园、琴亭大厦、长龙影视公司等单位、小区和大厦。</p><p>&nbsp;&nbsp;&nbsp;&nbsp; 五四路👇</p> <p>  45,福州市五一广场坐落在城市中心--于山南麓,占地面积4.5公顷,绿化面积31373平方米。福州市五一广场历史上是清代练兵用的“南教场”,民国时期改为公共体育场,70年代改建,并在于山山麓修建观礼台,成为现代集休闲和政治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政治文化广场。广场北面是市委、市政府举行接待等外事的重要场所——于山堂,于山堂后山顶是福州九日台音乐厅;东面有省科技馆、电信枢纽大楼、元洪花园等大型标志性建筑;南面是室内能容纳6000人的省体育馆;西面为福州人民会堂。福州市五一广场已成为我市政治文化中心,广大市民休闲纳凉活动的重要场所,福州市每年的元旦和国庆的升旗仪式在这里举行,每年接待游客达500万人次以上,是福州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之一。</p><p>&nbsp;&nbsp;&nbsp;&nbsp; 五一广场👇</p> <p>   46,闽江沿岸风光一直让福州人引以为豪,见证着榕城自古以来的人文雅韵。闽江是福州的母亲河,闽江从美丽的武夷山脉中飘然而出,活活泼泼,浩浩荡荡,滋润着福建大地,濡湿着福建历史,于是福建人亲切地称她母亲河。大家可能不知道吧,流域面积比闽江大11倍多的黄河,水量只及闽江的92%。所以福建几乎没有闹过旱灾。如果说长江是雍容大度的,黄河是沧桑怜人的,那闽江则清纯恬静,闽江两岸山山叠翠,树林苍绿,溪流纵横,人文荟萃。住在闽江两岸的闽侯人民是幸福的,江河秀丽的风光陶冶着心灵,丰美的鱼虾香甜着生活。心怀感激的福州人也用智慧关爱着闽江,描绘着闽江道道绚丽的风景。闽江边景色的精致、迷人之处,在于连片的江畔公园。近年来,随着闽江两岸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的推进,马尾东江滨公园、闽江公园、花海公园等一批公园沿着闽江两岸一字排开,居民休闲的好去处越来越多。夜幕降临,闽江公园南北两岸的高楼光影变幻;鼓山大桥、三县洲大桥、尤溪洲大桥、浦上大桥、解放大桥犹如一条条金色的彩带,飞跨两岸,一幅幅如画美景竞入眼帘,让人如痴如醉。</p><p>&nbsp;&nbsp;&nbsp;&nbsp; 闽江两岸👇</p> <p>&nbsp;&nbsp;&nbsp; &nbsp;47,中洲岛是福州市闽江上的一个岛屿,原为闽江在福州市区内的一个沙洲,位于仓山区,由解放大桥连接两岸,岛上原有许多历史建筑,但均已拆除,中洲岛被誉为“南台明珠”,是福州十大景观之一。该岛面积七万多平方米,旧时每年春夏之交水患时屡屡被淹。2003年,福州市政府将其规划为步行购物岛,在市政府暨仓山区的大力支持下,旅英华侨张礼星先生及其中洲岛实业发展公司斥资2亿港币,欲打造一个充满欧陆建筑风格的“童话城”、“购物岛”、“不夜城”,为市民提供一个旅游、饮食、购物的好去处。全岛建筑为欧式风格,远看像一艘巨大的豪华客轮停泊在闽江中,整个岛建筑造型就像一艘前进的豪华客轮。张礼星设想,中洲岛将建成“中国第一座步行购物岛”,成为集旅游、购物、美食、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东方威尼斯”。彼时,张礼星在福州经营有福州瓦尔特酒庄有限公司、闽清台山假日大酒店等。张礼星年轻时,相貌与20世纪80年代热播的原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男主角相似,被人称为“瓦尔特”,名噪一时。中洲岛项目也被人戏称为“瓦尔特保卫中洲岛”,然而多年来,中洲岛经营始终没有走上轨道。前期围绕休闲娱乐、餐饮等项目招商,一直未成气候。2006年,“海峡国际服装批发城”入驻,2007年又重新定位为小商品、服装、窗帘批发市场,时至2015年底仍未改观。其间,中洲岛始终身陷产权纠葛,备受非议。2009年初,中洲岛地块曾被重新规划为福建省科技馆用地,但由于改造涉及拆迁成本太高,阻力重重,为此,福建省科技馆新馆另寻新址建设。因定位失败,该岛现沦落为地摊岛。</p><p>&nbsp;&nbsp;&nbsp;&nbsp; 闽江中州岛👇</p> <p>  48,洪山桥位于福州市西郊洪山镇,横跨闽江北港两岸,连接了鼓楼区和仓山区金山工业园。原在下游1公里处有一座石桥,经多次水毁,明万历六年(1578年)移址上游,重建石梁木面桥。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桥毁重建。因桥孔狭小,常遭水害,将西岸一孔拆除一墩,加大跨径,以利泄水和通船。清多次修葺改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0年),将桥墩全部改用大条石叠砌,并做分水尖,上部全用石梁石板,两边设石栏杆,于乾隆四十年(1773年)完成(此桥即老洪山桥)。桥全长394.5米,桥面宽3.8米。1954年,改为钢筋混凝土桥面。1970年代该桥被洪水冲毁。1985年建成新洪山大桥,旧桥废弃。</p><p>&nbsp;&nbsp;&nbsp;&nbsp; 洪山桥👇</p> <p>  49,金山大桥(闽江六桥)位于福州市区西部,距三县洲大桥3.32 km处,该桥北(港)起工业路,沿祥坂路向南(港)跨越闽江,接金山新区金山大道。大桥全长1332 m,其中主桥长790 m,单孔最大跨径110 m,一般跨径40 ~ 60 m,为特大型桥梁, 桥梁设计标准为城市I级主干道,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设计最大单桩承载力18000 KN,市政工程勘察复杂程度为Ⅱ类,1998年福州市政府为了加快金山区开发决定修建金山大桥,并于2000年9月建成通车。</p><p>&nbsp;&nbsp;&nbsp;&nbsp; 金山大桥👇</p> <p>&nbsp;&nbsp;&nbsp; 50,尤溪洲大桥横跨福州市闽江北港,北经高架桥至台江区西二环南路,南达仓山区浦上大道,为福州二环路上的一个枢纽桥梁。尤溪洲大桥的建设,使得福州宝龙城市广场、仓山万达广场两大商圈紧密相连。尤溪洲闽江大桥由北引桥、主桥、南引桥3部分组成,全长1240米,设计桥面宽30.5米,双向六车道,总投资1.5亿元,在国内首次采用梁拱组合体系新型结构设计。闽江大道互通立交桥是福建省最大规模的互通式立交桥,占地15公顷,北接尤溪洲闽江大桥,南接浦上路,东连二环路三期主线,总投资1.89亿元,桥梁面积5.02万平方米,设计时速80千米。</p><p>&nbsp;&nbsp;&nbsp;&nbsp; 尤溪洲大桥👇</p> <p>  51,三县洲大桥位于福州市白马南路连接,距闽江下游的解放大桥一公里,北起工业路,沿白马河向南,经大庙路,跨越闽江及三县洲,东南接上山路至六一路三叉街,西接上渡、湾边……全长4913米,其中引道长3487米,宽43米,桥梁全长1376米,其中引桥长799米,主桥长577米,宽28米。全线按城市一级主干道设计。工程总投资6.2亿元,于1996年底动工,1999年竣工通车。三县洲闽江大桥是独塔多跨式斜拉索桥,其主桥设计成独塔单索面,倒Y型塔(远看像A)高125米,扇形索布置;北汊一跨过江,跨径238米;南汊利用地形,结合实际多跨布置,斜拉桥部分长179米,梁桥部分长160米。大桥设计与周围环境协调,巍巍桥塔耸立洲上,将与北岸建筑斗艳,与南畔风光争辉。三县洲闽江大桥建成后,与六一路、湖东路、白马路等连接形成内环,同时与二环路连接,形成准二环。</p><p>&nbsp;&nbsp;&nbsp;&nbsp; 三县洲大桥👇</p> <p>  52,解放大桥(原名万寿桥),跨越闽江,连接市区台江、仓山两区,于1996年重建。福州解放大桥总长426.92米,桥宽12米,由万寿桥、中洲岛和江南桥三部分组成。属于罕见的桥联桥、桥上桥的独特风格。解放大桥,是闽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桥。据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载:“万寿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桥,屡修屡坏。宋元佑间,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顷七十二亩备修桥费。元时田入头陀万岁寺,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刻“万寿桥”三字。</p><p>&nbsp;&nbsp;&nbsp;&nbsp; 万寿桥始建于宋元祐八年(1093年),时为知州的王祖道征集工匠以楞严洲为中心,南北各造浮桥1座。北桥江面宽154米,用船20只,南桥江面宽约785米,用船100只,以粗大藤缆紧固于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铺盖木板,作为桥面,高与沙洲平,宽3.4米,两旁设有栏杆,两座桥总长为1000米。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桥口还留有两个高门,整个建桥工程于宋绍圣元年(1094年)完成。宋崇宁二年(1103年),楞严洲与仓前山之间又出现一个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为3条水道,因之浮桥也相应改建为北、中、南3座。北桥(今小桥桥位)用船16只,中桥(万寿桥位)用船73只,南桥(江南桥位)用桥13只,共用船102只。陆游《渡浮桥至南台》诗云:“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由于江阔水急,浮桥无力抵御风浪的袭击,时多损坏,两岸交通经常为之中断,元代时改建为石桥,即“万寿桥”。</p><p>&nbsp;&nbsp;&nbsp;&nbsp; 解放大桥👇</p> <p>  53,2015年2月,福州福湾路双湖互通立交桥试通车,福湾路主线高架桥将成为福州二环连接三环首个全程无红绿灯的快速路,南二环到南三环车程不到5分钟,通车后,进出福州南大门更便捷。2015年9月中旬工程全部竣工,立交桥设有12车道(高架桥双向6车道,地面辅道双向6车道),将成为福州城区最宽的道路。从空中俯瞰,南二环路奥体片区的双湖互通高架桥被镶上了紫红色的花边,三角梅没有玫瑰花的娇媚,也没有牡丹、杜鹃的华丽,但你随处可见她平凡的身影,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和坚贞不屈的气慨,使得双湖立交桥成为福州最美的立交桥。</p><p>&nbsp;&nbsp;&nbsp;&nbsp; 双湖立交桥👇</p> <p>&nbsp;&nbsp;&nbsp;&nbsp; 54,乌龙江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区,闽江干流流至福州古怀安县城(现淮安村)后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即是乌龙江。乌龙江由西北往东南方向依次接纳溪源江、大樟溪、淘江三条主要支流后穿过峡口峡,于马尾区、长乐区、仓山区三区交界处的三江口与闽江北港汇合,往东北方向流入台湾海峡。乌龙江湿地公园位于乌龙江畔,三环路外侧的闽江口湿地,距金山生活区“金山桔园”一期近300米。公园长约5870米,总面积243公顷,于2003年4月建成对外开发,由湿地生态恢复区与重建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科普区、芦苇荡位于乌龙江畔三环路外侧的闽江口湿地,由湿地生态恢复区与重建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科普区、芦苇荡生态旅游区、原生湿地保护区4个功能分区以及堤内市树园等5个部分组成。乌龙江湿地公园建成以来,在金山新区发挥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常引得候鸟前来栖息。园内已有各种鸟类上百种,使金山这个现代化的新区更显生机与活力。湿地指的是在《湿地公约》中所定义的,不论人工或自然,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小水体。包括低洼水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和海洋、森林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也是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闽江口湿地是福建省九大沿海重要湿地。</p><p>&nbsp;&nbsp;&nbsp;&nbsp; 乌龙江板块自古就是人杰地灵、俊采星驰的人文世界,出过抗倭名将张经、礼部尚书翁正春、著名水利专家刘彝、巨商李万利等历史名人。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年间,人们在埠上建了一座七层八级实心石塔,高约7米,又在塔之周围建了小巧玲珑的庵堂。因为它很像镇江的金山寺,故有“小金山寺”之美称。金山寺面积虽小,但四面临乌龙江,环境清幽,明抗倭名将张经曾在此读书,是福州市唯一的水上寺庙。2001年12月正式动工的大学新区是我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点项目,规划占地20平方公里,总投资30多亿元。如今已有福大、师大、医大、中医学院等学校入驻。预计到2010年,大学新区在校学生总数将达7万~10万人,将成为我省教育基地、高级人才的创业基地、产业基地、科研创业基地。大学新区的辐射作用并不止于带动该区域的文化氛围,巨大的人气效应也将填补该区域的消费空白。20平方公里大学城区飘逸着的浓郁的翰墨书香,成为乌龙江板块聚拢人文气息的有力支撑。此外,福州市的名校福州一中、福州三中等省重点中学在金山、上街设立了分校,同时以名校带新区学校,为各个年龄层孩子提供了优质教育,完善全面的教育机制将吸引大量人群把家安在乌龙江区域。处于乌龙江板块辐射区的科教文卫配套也在逐步完善。目前已建成全省最大的城市商业文化榕城广场,银行、电信、超市、餐饮等各种商业配套齐全;集会议展览和投资贸易为一体的福州新展览城,使福州会展业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同时也给乌龙江地区带来人气和商机。</p><p>&nbsp;&nbsp;&nbsp;&nbsp; 乌龙江👇</p> <p>&nbsp;&nbsp; &nbsp;55,福州二环路是福州市第一条环城公路,二环路于1992年开始建设,1994年东二环通车,1996年西北二环通车,南二环于2001年5月建成通车[1],南二环是福州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没有红绿灯的城市快速环路。二环路处于福州道路路网的核心位置,围绕福州中心城区而建,全长28.5公里,沿线共建岳峰高架桥、鹤林高架桥、金鸡山隧道、斗门高架桥、思儿亭高架桥、龙腰高架桥、铜盘高架桥、象山隧道、象山高架桥、陆庄高架桥、黎明高架桥、工业路高架桥、尤溪洲大桥、南江滨立交桥、白鹭岭高架桥、双湖高架桥、高盖山高架桥、北园高架桥、鳌峰大桥、连潘高架桥、五里亭立交桥、鼎屿高架桥等关键的交通枢纽,在减少交通拥挤方面发挥着显著的功效。二环路的路段全部都在福州市四大城区(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晋安区)内。</p><p>&nbsp;&nbsp;&nbsp; (1)福州东二环路(连江北路、连江中路、连江南路、以及一小部分的则徐大道)沿线的主要路口包括登云路、三八路、塔头路、化工路、福新路、福马路、官前路、晋连路、国货东路、远洋路、光明港路、排尾路、鳌峰路、大坪路、三高路、高湖路、则徐大道、双湖路。</p><p>&nbsp;&nbsp;&nbsp; (2)福州南二环路沿线的主要路口包括则徐大道、盖山路、首山路、福湾路、建新南路、鹭岭路、闽江大道、浦上大道。</p><p>&nbsp;&nbsp;&nbsp; (3)福州西二环路(西二环南路、西二环中路、西二环北路)沿线的主要路口包括江滨西大道、宁化支路、浦西路、长汀路、工业路、交通西路、斗池路、乌山西路、道山西路、洪山园路、杨桥路、西洪路、梦山路、后县路、梅峰路、湖头街、梅峰支路、天骐路、铜盘路。</p><p>&nbsp;&nbsp;&nbsp; (4)福州北二环路(北二环西路、北二环中路、北二环东路)沿线的主要路口包括铜盘路、屏西路、天泉路、崎上路、福飞南路、五四路、公益路、茶园路、香槟路、华林路、前岐路。</p><p>&nbsp;&nbsp;&nbsp;&nbsp; 福州三环路全长约50公里,分为三环一期、三环二期、林浦大桥、三环路东北段4个部分。为城市快速路,三环路总投资约97.6亿元,其中工程投资49.6亿元,拆迁投资48.0亿元,设计时速:80km/h。于2012年1月已全线贯通。</p><p>&nbsp;&nbsp;&nbsp;&nbsp; 福州二、三环路👇</p> <p>  56,福州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福州市南台岛仓山浦上,北临建新南路,南至凤山路和东岭路,东起福湾路,西至奥体路。占地面积73.3公顷。</p><p>&nbsp;&nbsp;&nbsp;(1)主体育场占地面积61577㎡,总建筑面积119772㎡,总座椅数约为60000座;</p><p>&nbsp;&nbsp;&nbsp;(2)体育馆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总座椅数为12980座;</p><p>&nbsp;&nbsp;&nbsp;(3)游泳馆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总座椅数为3978座;</p><p>&nbsp;&nbsp;&nbsp;(4)网球馆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座椅数为3152座。</p><p>&nbsp;&nbsp;&nbsp;&nbsp;&nbsp; 奥体中心还建有配套用房16万平方米,含办公,媒体中心,接待中心,商业中心以及室外训练场等,福州市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属于特级特大型体育建筑。</p><p>&nbsp;&nbsp;&nbsp;&nbsp; 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p> <p>  57,福道,即福州城市森林步道,采用全国首创钢架镂空设计,主轴线长6.3公里,环线总长约19公里,福道东北接左海公园,西南连闽江廊线,中间沿着金牛山山脊线,贯穿左海公园、梅峰山地公园、金牛山体育公园、国光公园、金牛山公园。现已建成的福道全线长19公里,共10个入口,东北连接左海环湖栈道,西南连闽江,横贯象山、后县山、梅峰山、金牛山等山体脊,贯穿福州五大公园,是福州市首条城市山水生态休闲健身走廊。</p><p>&nbsp;&nbsp;&nbsp;&nbsp; 福道主体采用空心钢管桁架组成,桥面采用格栅板,缝隙在1.5厘米以内,设计既可满足轮椅通行,也给步道下方的植物最大限度的生长空间。在环线悬空栈道上,有增设景观电梯进行接驳,以缩短绕行时间。同时,为确保游客能快速便捷的往返,福道着重考虑将悬空栈道、登山步道和车行道三个对接形成环形系统。在设计上,步道珍珠般地串联起十几处自然人文景观,如杜鹃谷、樱花园、紫竹林、摩崖壁、兰花溪等,除了满足市民休闲健身的需求,也是览城观景的好去处。</p><p>&nbsp;&nbsp;&nbsp;&nbsp; 据息,福州已计划第二期、第三期福道建设,届时福道将连接西湖公园,屏山公园,森林公园,金鸡山公园,牛岗山公园,鼓岭。</p><p>&nbsp;&nbsp;&nbsp;&nbsp; 福道👇</p> <p>&nbsp;&nbsp;&nbsp; 58,福州金鸡山南天照天君宫,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郊晋安河东畔的金鸡山上。沿园内蜿蜒环山公路或山麓东西两侧台阶攀登山顶,一座座北朝南,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古代宫殿建筑映入眼帘。</p><p>&nbsp;&nbsp;&nbsp;&nbsp; 南天照天君宫共为三进,首进为照天君殿,大殿正中央供奉的是照天君神像。大殿左右两侧为诸位神明。二进为慈航阁,供奉的是慈航道人像。三进为三清殿,是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师(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的殿堂。宫殿正门红墙碧瓦,上端为三层鹊尾翘角风冒墙,蔚为壮观。正门上方石匾上,镌着“南天照天君宫”六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系书法家周书荣所题。殿中崇脊飞檐,雕梁画柱,格窗花门,精致优美。中轴线两旁则是一些回廊和厢房,左右对称,顺序井然。整宫宇的色调和谐一体,犹如一副宋卷轴画的意境。宫外则林木拥翠,环境肃然,雅静出尘。宫内注重道教文化的弘扬,宫中所悬挂的匾额与楹联,都是福建省内名家书写。照天君殿中悬挂“恩泽南天”的匾就出自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之手。此外,赵玉林、丁文波、郑述信、郑光中、郑本客等也为宫中留下了不少墨宝,或篆或隶,或真或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2011年,福州金鸡山南天照天君宫获得由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福州金鸡山南天照天君宫成为福建首批荣获国家宗教事务局颁发“宗教活动场所”标识牌单位。</p><p>&nbsp;&nbsp;&nbsp;&nbsp; 福州人古老相传,在唐朝末年,有个名叫照天柱的人,从小就喜欢学武练拳,脾气刚强,好替天行道,打抱不平,曾经在雪峰寺出家为僧。当时闽王王审知去世,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权位,互相残杀,民不聊生,还祸及到寺院里。当僧人的照天柱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云游,在民间为百姓看病驱疫,有空的时候就在大榕树下坐禅。有一年,外地军队攻打福州,照天柱得到消息后,为拯救百姓免遭战火,连夜赶到城门(即今天的福州南门兜,当时是古代福州南城门所在地。至今于山堂下面五一广场旁边还有一段保存完好的古城墙遗址),将红灯笼高挂在榕树上作为信号,提醒百姓迅速逃离。这时,攻城部队见榕树上挂有红灯笼,以为树下四周有伏兵,不敢贸然进攻,便掉头转向东门而去。于是,避免了一场灾难。事后,南门一带的老百姓平安返回家园,却看到照天柱已坐在大榕树下羽化了,为了纪念舍己为民的照天柱,大家便在南门附近的这棵榕树上挂起红灯,建造了一座照天君宫,日夜香火供奉他,也祈求照天柱在天上继续庇佑福州人民风调雨顺,盛世太平,安居乐业。几百年下来,沧海桑田,许多同时期的庙宇因年久失修而荒凉,但由于照天柱生前善举的传承,照天君庙一直香火兴旺。</p><p>&nbsp;&nbsp;&nbsp;&nbsp; 几年前,出于市政建设的需要,香火鼎盛的照天君宫搬离了五一广场,搬到金鸡山上,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前往烧香祈福的香客络绎不绝。</p><p>&nbsp;&nbsp;&nbsp;&nbsp; 南天照天君宫👇</p><p>&nbsp;&nbsp;&nbsp;&nbsp;&nbsp;</p> <p>  59,金鸡山公园于1993年建成,2012年开始拓建,2013年建成第一期木栈道及观景平台(规划中第二期木栈道环绕登云水库,第三期木栈道直通山顶,与鼓岭,鼓山,北峰栈道相通);2015年5月完成温泉公园公园至金鸡山公园第一期廊桥工程;2015年10月在山顶建成跨越两座山峰的飞虹桥。公园内主要景点有:唐代双龙寺;唐代地藏寺(在金鸡山脚下);魏杰故居;南天照天君等古迹景点。人造的景点有金鸡群雕,叠石飞瀑,森林舞台,飞虹桥和揽城栈道等十几个景点。从公园南大门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个花台映衬的鸡群雕像,往右走入揽城栈道,栈道全长2.68千米,全程有12处休息平台。公园内种植开花植物20多种,在这里不但能欣赏绿树繁花,还能饱览福州城区景点,而且空气特别清新。栈道有鹤林台和红星台两个出入口,二、三环路和温福铁路、福马铁路由北至南穿山而过。</p><p>&nbsp;&nbsp;&nbsp;&nbsp; 金鸡山公园是福州城区少有的山野情趣浓郁的风景区,其中最为有名的人文景点当属供奉着照天柱的南天照天君宫,一直香火兴旺,福州人祈求照天柱在天上继续庇佑福州人民风调雨顺,盛世太平,安居乐业。金鸡山原先植物单一,主要以相思林和马尾松为主,也有生长较多榕树,2015年经过提升改造后,山上种植开花植物达20多种,让来金鸡山的游客四季都可看到交替盛开的鲜花,其中,将重点打造梅花、樱花、桃花、紫薇花四大花坡景观。</p><p>&nbsp;&nbsp;&nbsp;&nbsp; 金鸡山开拓于秦代,传说大仙李铁拐路经福州东门城外时,看见有一座山冒出一股气,铁拐子觉得奇怪,便坠下云头,登山跟踪寻找,只见山峰下面突出一块又长又大的岩石,形似“状元帽”,俗称“金鸡洞”。他还发现了山上有金鸡(也就是雉鸡)成群在这块岩石附近飞翔,便把这个地方称之为“金鸡山”。古籍《闽中记》载:“秦始皇时,望气者云:此山有金鸡之祥。遂属断山脊,目厌王气。旧断处为人行路,号鸡公巷。”可见,此山因有“金鸡之祥”,才命名为“金鸡山”。“金鸡之祥”指的是“王气”。</p><p>&nbsp;&nbsp;&nbsp;&nbsp; 金鸡山公园👇</p> <p>&nbsp;&nbsp;&nbsp; 60,福州金牛山公园是福州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重点工程,总投资9000多万元人民币,公园总占地44.24公顷,是福州市区唯一的现代化公园。福州金牛山公园以金牛山山体为建设蓝本,纯朴自然,中西合璧,融海内外园林专家的集体智慧精心设计而成。公园以依山就势保护环境,局部改造,适度置景为原则,规划建设南山“绿波流泉”景区,西山“花谷飘香”景区,中心“牛岭泉月”景区和北山“金顶松风”景区。景区有:金牛雕塑、喷泉、大瀑布、映山亭音乐广场可升降露天舞台等景点。</p><p>&nbsp;&nbsp;&nbsp;&nbsp; 金牛山海拔163米,叠水广场因泉水层层相叠流动而得名,广场的占地面积为5400平方米,另外还有1200平方米的专用停车场,在叠水广场正中央摆放的是金牛雕塑。这尊健硕有力、憨态可掬的金牛雕塑是中央美院陈科副教授特意为公园精心雕刻而成,体高8.8米,长6米,重6吨,整尊雕刻由精铜注雕而成。围绕金牛雕塑,叠水广场喷泉设计了“环形门”、“雾化”、“雪松”、“涌泉”、“叠泉”等6种激光水景。在叠水、小溪流水的映衬下,相映成趣。“南山绿波流泉景区”为欧式风格、异国情调,小溪流水,蜿蜓曲折,柔水轻踩鹅卵石欢腾而下,在小溪里安装了38套喷高为11.5米的喷泉,及3组跳跳泉装置。呈月牙儿,仿罗马建筑的景廊亭,倚水傍绿,12柱代表着一年中的12个月,左边的4柱景廊,分别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景廊亭下戏水嬉闲的有两百多尾锦鲤和红鱼。金牛山公园的“大瀑布”,它虽为人造,却宛若天成,别有一番耐品的韵味,微风徐来时,瀑布如烟,如雾般蒸腾起舞。音乐喷泉,音乐喷泉有“21世纪”、“走过新时代”、“跑泉矩阵”、“火树银花”、“世纪彩虹”“盘龙抱柱”……等19种基本水景,其中,“走进新时代”的喷射高度达50多米,同时设置了130多盏瀑布灯群,与之相连的小溪流水水景在不同风格乐曲的映衬下,演绎着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立体动感画卷,宏伟壮观。夜幕下,音乐喷泉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彩,灯光、音乐、喷泉有机交融,层层绽放,变幻无穷,山顶现代化标志景观被誉为“福州二十一世纪烫金名片”。</p><p>&nbsp;&nbsp;&nbsp;&nbsp; 金牛山公园的建筑方案曾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在数月时间内得到国内外许多单位和个人的热烈响应,德籍华人建筑学专家以鲜明的时代感、独树一帜的建筑造型、先进的环保节能设计在36个竞选作品中脱颖而出,得以采用。远远望去,它像天外飞碟轻盈地悬停于金牛山顶上,夜晚,在四周各种灯光的照射下,其景象更为逼真。事实上,它是个高度30多米,集观景、游览、休闲为一体的类似圆柱形建筑物。由基座、中部支撑与主体建筑三部分组成具有一流的防火、耐火与防震功能,耐久年限达百年以上。</p><p>&nbsp;&nbsp;&nbsp;&nbsp; 金牛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61,烟台山位于福州仓山,解放大桥南面,是福州古城传统中轴线序列组织的末端,承载了福州近现代商业历史,见证了城市发展变革,曾是福建省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鸦片战争之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正式开埠,自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英国率先在福州设立领事馆,此后陆续有十七个国家在福州设领事馆,此后的百余年里,外国侨民先后在福州开设洋行、医院和学校,整个风貌区及周边现存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163处,有数十座中式园林古厝。其中,爱国路2号是福州曾经的十七个外国领事馆中最具代表性的西式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具体范围为东至上藤路、南至立新路白鸽楼北侧、西至上三路及三县洲大桥,北至闽江南岸,且包括三县洲岛和中洲岛两个闽江上的岛屿,总面积为53.22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3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为23.2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包括仓前片区(除核心保护范围部分)、江心岛5.94公顷,中洲岛4.23公顷三个部分。历史建筑群保护范围为北至白鸽楼、巷下路,南至福州市体育场南侧、上三路,西至省电力试验所宿舍、体育场西侧,东至积兴里、体育场东侧保护范围面积为18.50公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自2016年开始保护修缮工作美国驻福州领事馆旧址,位于爱国路2号,是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第一批修缮完成的历史建筑,是典型的19世纪殖民地券廊风建筑,砖木结构,共有三层(包括一层地下室),建于晚清,约1860年代左右。爱国路2号曾先后由洋行、天祥洋行、怡和洋行等所有,后为美国驻福州领事馆所用,现为烟台山历史风貌区范围内重要的历史建筑,其身兼烟台山历史文化博物馆和“仓前九里”接待中心。</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烟台山公园👇</p> <p>&nbsp;&nbsp;&nbsp; 62,高盖山公园坐落于福州市仓山区南台岛中部的高盖山上,海拔202.6米。山上重峦叠翠,山下湖光如镜,如人间仙境。 步入山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圆形喷水池,缀以彩色灯光,如吐珠喷玉,美妙绝伦,沿着白玉兰树,拾阶而上,二三十分钟即来到妙峰禅寺。妙峰寺原名高盖院,始建于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原占地0.2公顷多,极盛时,有僧众百余人。明代遭火灾,寺宇被焚毁。清代在原址背后重建寺宇,改名为妙峰寺。现存的妙峰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殿堂组成。占地面积2048平方米,朝向东北,寺院内外,玉兰飘香;山岗上下,桔园挂红。柑桔园边有发掘的一口宋代古井,井边还有两个凿造于宋绍十五年(公元1145年)的涤盆,寺前有4座9层石塔,寺后还建有4座5层石塔,皆为镇寺之物。现寺院住持,海灯法师的弟子释济平法师曾旅居香港,广为筹资,重塑十八罗汉金身和韦驮佛,建造海灯法师纪念堂,改建天王殿和观音阁,新建禅寺山门,使古刹雄伟壮观,焕然一新。如今仍有桃树数百株,每当暮春时节,花红满溪,碧波逐浪,有无限情趣。 到达高盖山顶,极目四望,顿觉视野开阔:南眺乌龙江如带,五虎山似屏,福州义序机场的景观尽收眼底;北瞰福州古城新姿,高楼参差;东望鼓山吐翠;西观旗山飘舞。</p><p>&nbsp;&nbsp;&nbsp;&nbsp; 古来福州民间曾有:“一旗(旗山)、二鼓(鼓山)、三高(高盖山)、四虎(虎头山)”之说。据《八闽通志》记载:“高盖山为郡前第三山,相传汉代牧童徐登获修行炼丹秘诀,在此山修炼,后在高盖山升天,后人建庙纪念,也把此山称高盖山。” 公园内山道曲折缠绵,沿途山峦重叠、松柏苍翠、浓荫盖地、寂寥幽清、景色宜人。山上有:始建于唐代的妙峰寺及海灯法师纪念堂;飞瀑流泉、花红满溪的桃花溪、千年古泉仙人井、天然观音摩崖石像及照天君祖庙、华严台摩崖题刻等历史悠久、富有文化内涵的古迹遗址。</p><p>&nbsp;&nbsp;&nbsp;&nbsp; 高盖山公园👇</p> <p>  63,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又名“福州植物园”)是福建省首家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全国十大森林公园之一,也是福州地区六个4A景区之一。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原名福州树木园,创建于1960年2月、1988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福州森林公园"。面积859.33公顷,分森林区、苗圃、温室、专类园、休息区等5个部分。公园内有一棵福州榕树王,胸围8米多,树高20多米,一千人可同时站在树下乘凉(见照片)。园内有多种受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稀植物,如"活化石"——水杉;"中国鸽子树"——珙桐;数量很少的"林中巨人"——望天树,据说望天树可以长到70多米,人站在树下望不到树顶;还有1960年才发现的"茶族皇后"~金茶花和世界最古的活化石、人称古森林遗迹的桫椤以及世界著名的人称"万木之王"的秃杉。园内受国家二类保护的珍稀植物也有多种,如银杏、连香树、普陀鹅耳枥、杜仲、柏乐树、夏腊梅、长瓣短柱茶、云南山茶、槿棕、海南粗榧、荔枝等。</p><p>&nbsp;&nbsp;&nbsp;&nbsp; 森林公园👇</p> <p><b>&nbsp;&nbsp;&nbsp;&nbsp; 福州的地名有不少都以“亭”为名,东有五里亭,西有接官亭,南有白湖亭,北有思儿亭,每一座亭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有的代表跨越海峡的乡愁,有的代表正气和清廉,有的代表家国情怀父子亲情,有的代表未来和速度,它们组成了独具特色的福州城市文化。</b></p> <p>&nbsp;&nbsp;&nbsp; 64,始建于明代的福州东郊古代送别长亭~五里亭,2006年夏在鼓山镇后浦村重建,这一座集古亭文化、驿道文化、民间信仰文化、楹联文化和书法文化等于一身的名亭,是福州迄今仅存的一座古代郊外的送别长亭,历史上在这里曾送别无数赴台谋生的福州人。出了福州城门往东,铺着近2米宽的石板路,蜿蜓穿过郊野,串起原野上星星点点的村庄,直通马尾、闽东等地,在这条驿道上,盖着一座亭子,等侯着城内外的行人在此歇脚亘送别,这就是闻名数百年的五里亭。为了再现“亭前垂柳,折柳惜别”的古风古俗,后浦村人又在五里亭旁遍植柳树,竖起五里亭和后浦村留存下的清代耕田碑、河界碑、水源保护碑和民初建桥碑等珍贵的古碑,重现后浦八百年文明古村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建起了以历史文化与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柳园,为古迹五里亭添上了许多文化底蕴,保护了历史文物,也为研究福州东郊古代水文地理、集市贸易和古代耕田制度保存了珍贵的历史实物。现在,五里亭及其附属景观柳园成了福州东郊的又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p><p>&nbsp;&nbsp;&nbsp;&nbsp; 五里亭👇</p> <p>&nbsp;&nbsp;&nbsp; 65,位于福州洪山桥旧址附近的接官亭,重建于2013年,木质结构,仿原接官亭而建。接官亭是清朝福州府为各地官员来闽而设,官员在洪山桥上岸后,先到接官亭稍事休息,然后进城。有一个故事,相传明朝奸相严嵩,权高势重,欺君罔上,紊乱朝纲,海瑞上奏严嵩十条大罪,逼使严嵩辞驾回归,海瑞又故意向严嵩进言,说福州有个西院院长空缺,可以日进斗金,严嵩听了,喜形于色,奏请皇上前往接任,谁知,船到福州,来到接官亭,却见来迎接的都是麻疯病人,原来,所谓西院就是麻疯病院,严嵩一气之下,撞死在接官亭。&nbsp;</p><p>&nbsp;&nbsp;&nbsp;&nbsp; 接官亭👇</p> <p>&nbsp;&nbsp;&nbsp; 66,思儿亭位于福州鼓楼区新店镇思儿亭村,新建的亭为4角,长11.8米,宽11.5米。石木结构,由12根宽35厘米、高370厘米石柱支撑,攒尖屋顶。</p><p>&nbsp;&nbsp;&nbsp;&nbsp; 史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冠在福建沿海四处扰乱,戚继光带军征讨,所向无敌。有一天,戚继光接到报告,大股倭寇又从宁德白鹤岭附近窜向连江汤岭,企图进犯福州,他与众将商讨后,立即采取行动,直捣白鹤岭,命令自己的儿子戚印为先锋,火速前往剿灭倭寇,自己则率领三军在后,当戚印部队即将前进时,戚参将当众宣布命他为先锋,火速前往闽东剿倭,许进不许退,违者定斩不赦,戚印领命,前进于闽东高山丛岭中,想不到突然间气侯大变,一片白雾,把蜿蜒的山间小道,淹没在茫茫大雾之中,伸手不见五指,后面走的人看不见前面走的人,戚印无可奈何,又怕中了敌人的埋伏,便命令部队停止前进,自己骑着一匹快马返回到他父营帐,向戚继光报告上述实况,戚继光见儿子一人折回,误了战机,事关重大,因为自己当众宣布“许进不许退”的军令,如不按军法处理,难免人们将会说我为父子关系置军法而不顾,于是立即下令,把自己心爱的儿子推出斩首,当时众将纷纷跪下求他赦免戚印之罪,戚继光大义凛然地说:“为了歼灭倭冠,报国保民,戚家军若置军法而不顾,为赦免儿子而徇私轻法,以后军令难行,平寇大业将何完成?”众将被他说得无话可答,就在此时,前方传来消息,由于失去战机,敌人已大部跑下海去了。于是戚继光下令斩了儿子。戚印被斩,部队军威倍振,士气格外高昂,戚家军神速赶到连江宁德,全歼倭冠,又一次取得很大胜利。据有关文献记载,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夏,戚继光先后歼灭了连江、宁德等地倭寇后,率师沿驿道南下,跨过北岭,凯旋到了福州井楼门外,战罢归来,倍思亲人,在四明亭附近的一座石桥边,不觉悲恻泪下,他思念在宁德白鹤岭被斩的儿子戚印,后人因而将四明亭改建为“思儿亭”,桥号“惨恻桥”。为了纪念戚继光抗倭功绩,新店镇将原四明亭修建一新,亭子中还有一首诗:“执法如山纪律明,出师矢志扫胡尘;斩子为民兼为国,千秋共仰思儿亭。”传说如此,但后人未从史实中找到戚继光斩子的依据,北门外的思儿亭和惨恻桥确实存在,只不过1941年日军进犯福州,摧毁了思儿亭和亭中的戚继光父子塑像,惨恻桥也难觅踪影。如今的思儿亭是10多年前重建的,位于国色天香小区内。“藏”在一片绿化带后的木构亭子不仅为小区的风景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居民休憩聊天提供了好去处。</p><p>&nbsp;&nbsp;&nbsp;&nbsp; 思儿亭👇</p> <p>&nbsp;&nbsp;&nbsp; 67,古代的时候,在福州的南边仓山盖山镇有一片“白湖”,明朝的时候在湖边盖了一座亭子,因此得名,现在,湖干了,亭子也倒了,白湖亭只剩下一个名字,现周边建有林则徐广场、福建商业广场、盖山镇政府、白湖亭新村,前两年福州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后,白湖亭成为“四个亭”中第一个有地铁通过的地方。</p><p>&nbsp;&nbsp;&nbsp;&nbsp; 白湖亭👇</p> <p>&nbsp;&nbsp;&nbsp; 68,鼓山位于福州市晋安区东部、闽江北岸,距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是福州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鼓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5月,福建省鼓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p><p>&nbsp;&nbsp;&nbsp;&nbsp; 鼓山景区以古刹涌泉寺为中心,东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0多景;西有洞壑数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清朝道光年间诗人魏杰,根据这里的自然景物和民间传说,整理编写成十八景,刻于达摩洞外的一面岩壁上:达摩面壁、南极升天、仙猿守峡、古鹤巢云、仙人巨迹、福寿全图、蟠桃满坞、玉笋成林、蚁蜓渡潮、渔灯普照、狮子戏球、金蟾出洞、伏虎驮经、神龙听法、铠甲卸岩、慈航架壑、八仙岩洞、千佛梵宫。南有罗汉台、香炉峰等50多景;北有大顶峰、白云洞等45景。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经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姿百态,构成蟠桃林、刘海钓蟾、玉笋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历代摩崖石刻多处。</p><p>&nbsp;&nbsp;&nbsp;&nbsp; 登鼓山之道,从山麓闽山第一亭登上2000多级台阶,经过“七亭七里路”就可到达涌泉寺山门(“七亭”不包含闽山第一亭,该亭位于山脚)。</p><p>&nbsp;&nbsp;&nbsp;&nbsp; 第一亭:“东际亭”。过闽山第一亭即是东际桥,桥上过亭就开始登山,上99级石阶至“仰止亭”(已废),此后途中岩石上有诸多字刻可观。</p><p>&nbsp;&nbsp;&nbsp;&nbsp; 第二亭:“石门亭”,古名“听涛观瀑亭”,距第一亭367级台阶,水淙淙不绝于耳。</p><p>&nbsp;&nbsp;&nbsp;&nbsp; 第三亭:“乘云亭”,与前亭之间有271级,沿道有石刻“乘云”、“仰涛”、“小鼓”、“天风吹梦”、“风怒涛飞”等。</p><p>&nbsp;&nbsp;&nbsp;&nbsp; 第四亭:“半山亭”。由第三亭至此,共有494级台阶,亭在半岭,故名。过此亭百余阶,有石刻“路通仙苑”,转小径可达“十八洞景”,“半山亭”后近300阶有石刻“桃岩洞口”,往东可到桃岩洞,桃花精舍。</p><p>&nbsp;&nbsp;&nbsp;&nbsp; 第五亭:“茶亭”。过半山亭约520台阶即可达此,因亭附近有茶园而得名。道边有石刻“欲罢不能”、“宜勉力”等,据说清乾隆时福州知府李拨登山至此,气喘吁吁,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愿,遂题 “欲罢不能”于亭旁大石上。</p><p>&nbsp;&nbsp;&nbsp;&nbsp; 第六亭:“松关亭”。距“荷亭”有300多级台阶,附近有石刻一笔“寿”、 一笔“龙”、一笔“虎”,还有文天祥所书的“忠、孝、廉、节”等。</p><p>&nbsp;&nbsp;&nbsp;&nbsp; 第七亭:“更衣亭”,过“松关亭”几十步即是。传说闽王当年上山入寺,便在此更衣,有联曰: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登山至此,汗流浃背,而高处生寒,正需更衣、添衣,附近石刻有“毋息半途”、“眼底浮云”、“心路须平”等。</p><p>&nbsp;&nbsp;&nbsp;&nbsp; 涌泉寺山门东边,有一石砌拱门,上书“灵源深处”,傍崖而下石阶60余级,中裂一涧,宽约3米,深约10米,有似石洞,故名“灵源洞”,因为“喝水岩”石刻,这一带又统称“喝水岩”。灵源洞两侧,荟萃了自宋以来摩崖石刻200多段,约占鼓山现存摩崖题刻480多段的一半;真、行、草、隶、篆诸体俱备,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誉为“东南碑林”,题刻中有宋刻近百段,元刻12段,明刻30余段,清朝至今百余段;其中尤以宋代名书法家蔡襄的“忘归石”,施元长的“喝水岩”以及理学家朱熹,民族英雄李纲和当代郭沫若等题咏石刻,最为著名。</p><p>&nbsp;&nbsp;&nbsp;&nbsp; 喝水岩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900多年前,涌泉寺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嫌洞下涧水喧哗,便大喝一声把流水止住,从此,涧水改道从东侧半山观音阁石壁涌出,原来的溪涧也就干涸了。白云洞位于鼓山西北风池山西侧,因洞在海拔700多米处,常常是:“白云混入、咫尺莫辨”故称“白云洞”。郁达夫游览白云洞后写道:“一般人所说的白云洞的奇岩险路,果然名不虚传的绝景,包括你只去过一次,就会毕生也忘记不了,妙处就在它的险峻”。</p><p>&nbsp;&nbsp;&nbsp;&nbsp; 鼓山👇</p> <p class="ql-block">  69,鼓岭是位于福州晋安区宦溪镇的避暑胜地,1886年由西方传教士开辟,距福州市中心约13公里,山高800多米,夏日最高气温不超过30℃,吸引了许多不耐福州酷暑的西方人士。1935年时,这里拥有200多幢风格各异的避暑别墅,还有教堂、医院、网球场、游泳池、万国公益社等公共建筑。三十年代郁达夫曾到此避暑。是江西庐山牯岭、浙江莫干山、河南鸡公山之外又一处有影响的避暑地。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和环保部拟认定福建省福州市鼓岭生态旅游区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鼓岭是双鼓横断山脉,为福州的第一道屏障。从近代至今都是福州著名的夏天避暑场所,不少外国人在福州期间,为避暑曾在鼓岭筑起由小方型石块盖的小洋房——“避暑山庄”。1886年,外国牧师任尼在鼓岭建避暑别墅,此后外国人竞相效仿,到光绪二十五年已有80栋。 宜夏别墅虽然该年一场台风过境,仅剩12座,但是不久又陆续恢复。1935年,这里的别墅群,已拥有各具特色的别墅366座,这里也因此获得“左海小庐山”美誉,是全国最早的外国人度假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1)宜夏别墅位于鼓岭乡宜夏村,现在这栋别墅是鼓岭上保护最好的一栋,也是建造最早的一栋。别墅用石头建成,长约25米,宽约35米,外观已修缮,石头之间破损的缝隙用白灰勾边,每逢炎夏他们乘坐由一前一后两人抬的竹轿椅沿着古石道登上3000余米路程来鼓岭避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2)鼓岭老邮局是鼓岭上另一处著名的历史建筑,这个邮局开办于1902年,每年在端午节后开张,农历八月十五后关闭,属于季节性邮局,与庐山邮局等并列,属于中国早期五大著名的“夏季邮局”。2012年后在邮局遗址原样修复并对外正常运营,在当年邮局旁的一口古井,井圈外壁上的字迹,还能看出“外国、本地、公用”六个阴刻的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3)柳杉王公园位于福州鼓岭风景区,它因一株高30米、径围约10米、直径3.2米的“柳杉王”而得名。鼓岭有多处成片柳杉林,树龄数百年的有数十株,其中最为署名的就是长于园中的一株“柳杉王”。 据史料记载这棵大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柳杉王”常年郁郁葱葱,中间一枝分为两枝,人称“夫妻树”、“情人树”。“柳杉王”已被列为中国古树名木加以保护,“柳杉王公园”也是福建省海拔最高的公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2012年底,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全国妇联宣传部共同策划主办的音乐剧《啊!鼓岭》,该剧取材于美国人加德纳与福州鼓岭的故事,由著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著名音乐人金培达以及来自美国百老汇、加拿大等地的艺术家历时3年创作并打造完成,再现了中美人民跨越90年的友谊佳话。福州市群艺馆当时组织福州市几家激情广场合唱团上山参加此次活动,福州市好心情合唱团组织了十余人参加了《啊!鼓岭》音乐剧开幕式演唱会,我也有幸参加了此次的演唱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鼓岭👇</p> <p>&nbsp;&nbsp;&nbsp; 70,寿山石~福州市晋安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寿山石是中华瑰宝,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寿山石是福州特有的名贵石材,其石质晶莹、脂润、色彩斑斓,色泽浑然天成,色界分明,具有稀有性、人文性和升值性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并于2003年被确定为“国石”候选石。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寿山石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2010年09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寿山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是属于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都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主要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寿山石原石普遍体量都不大,田坑石达到30克就称成材,达到250克为大材,500克以上就是超级材,堪称王中之王。</p><p>&nbsp;&nbsp;&nbsp;&nbsp; 寿山田黄石👇</p> <p>&nbsp;&nbsp;&nbsp; 71,福州脱胎漆器起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先前只作为珍贵的馈赠品,在官场内流传。“五口通商”后逐渐转向外销,产品品种有瓶、盘、具(茶具、酒具、烟具等)、盒、屏风、挂联、透花镜屏、雕漆家具以及人物、动物等。技法上有传统的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以及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台花、嵌螺甸,还创新有宝石闪光、沉花、堆漆、雕漆、浮雕、仿彩窑变、仿青铜等,同时还有和玉、石、牙、角雕等雕刻艺术相结合的新技法。产品曾在国内外各种博览会、展览会上展出,次数约在300次以上,屡获国际头等金牌及各种奖赏,曾被誉为“珍贵黑宝石”和“东方珍品”。其产品除进入一般家庭外,还进入旅游胜地,以实用新颖,小巧别致,价廉物美的小餐盒、小套盒、名胜风光小漆画挂柜等形式供应游客,产品还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适应现代建筑的需要,新创出漆画产品,可作为室内、大型墙壁、立柜、顶面等的装饰,显得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西藏拉萨宾馆、福州闽江饭店、广东海南通什度假村等内部的服务台、客房、宴会厅、家具以及美国费城酒家的顶面、日本新地中华街四座牌楼的装饰皆采用福州漆画。此外,陈设在福州西湖宾馆高级餐厅内的“天女散花”,为香港宝莲寺创作的“四大天王”佛像,以及“暗花缠枝牡丹大花瓶”等作品,皆高逾3米;为美国长城大酒家制作的四对脱胎漆金龙和两座全金七层宝塔,其高、阔工艺都堪称同类产品之最。据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1985年统计,该厂设计投产的新产品有169种、7248件(套),1987年生产74种、1376件(套)(其中以创新产品为多)。</p><p>&nbsp;&nbsp;&nbsp;&nbsp; 据传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1844年,福州被辟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艺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海外工艺术品的花式和制作技艺,使漆艺的材料技术和工艺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1910年,沈绍安的五代孙沈正镐、沈正恂携脱胎漆器赴南京参加“南洋劝业会”,二人均获“一等商勋”金牌奖,清政府还赐予“四品顶戴”荣誉官衔,福州脱胎漆器也因此一举成为国内漆器业的巨擘。脱胎漆器的制作过程十分繁复:先用泥土、石膏或木模等制成内胎,以生漆作为粘剂,用夏布、绸布等逐层裱褙,连上两道漆灰料,阴干后脱去内胎(另一种做法是使用木胚),这就是脱胎漆器的雏型了;再经过填灰、上漆、打磨和阴干处理等几十道工序,这才做成半成品(漆器行话称“地底”,如果直接上漆在木胎上,那就不是脱胎而是普通的木胎了);最后,再加工配上彩漆和各种装饰,才制成被称为“中国工艺品三宝”之一的脱胎漆器。脱胎漆器质地坚固,而又十分轻巧,色泽鲜艳,装饰性强,经受从沸点到冰点的温度,仍可保持不变形、不脱漆,因此广受欢迎。</p><p>&nbsp;&nbsp;&nbsp;&nbsp; 熟悉脱胎漆器的人大都熟知关于脱胎漆器的两个故事。故事之一是传说鸦片战争后,一个英国商人携带一只高1米的脱胎大花瓶乘船回国,不幸遇到大风浪,大船沉没,人遇救,花瓶却随船沉入海底。3年后,此人不惜重金委托打捞公司从当年的沉船中寻回这只大花瓶,却见她依然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于是福州脱胎漆器的美名传遍英伦,誉满全欧洲。故事之二是抗战前,在美国芝加哥曾举办过一次万国博览会,福州的脱胎漆器与日本的漆器同列一个展厅,中日两国的漆器看上去都是质量上乘,难分伯仲,评委无法评判。后来有人提议将两国的漆器一同放入锅中,蒸煮3小时,结果日本的漆器化为泥浆,而福州的脱胎漆器却完好无损,理所当然地获得金奖。</p><p>&nbsp;&nbsp;&nbsp;&nbsp; 脱胎漆花瓶👇</p> <p>&nbsp;&nbsp;&nbsp;&nbsp; 72,罗星塔位于福州市马尾区南部的闽江之滨,是国际公认的航标、闽江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塔下是罗星塔公园,公园旁有国际海员俱乐部。登临塔顶,港口码头,开发区尽在眼底,江岸两旁还有古炮台,可以看到当年烟火弥漫的中法马江海战的古战场,可以看到昭忠祠凭吊为国捐躯的先烈,附近有一山百洞的青芝寺。</p><p>&nbsp;&nbsp;&nbsp;&nbsp; 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福州马尾港,有罗星山,旧时位在江心(后因建造马尾港区与陆地连为一体)。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罗星塔。世界邮政地名称为“塔锚地(PagodaAnchorage)”,过去几百年中,从世界各地邮到马尾的信,只要写上“中国塔”就可寄达。据说,一两百年前,外籍船舶到福州马尾外海远远望见罗星塔,欢呼道:“China Tower”(中国塔)。</p><p>&nbsp;&nbsp;&nbsp;&nbsp; 罗星塔,为宋代柳七娘所建,相传柳七娘系岭南人,因姿容佳丽被乡间豪强看中,设下圈套,诋其夫罪,调入苦役。七娘随夫入闽,不久其夫被折磨而死,她变卖财产 ,在此建造一座石塔,为亡夫祈求冥福。由于塔下山突立水中,回澜砥柱,水势旋涡,如若“磨心”,所以也称“磨心塔”。明万历年间,罗星塔被海风推倒,天启年间,著名学者徐渤等人倡议复建,所以,“冶城东望诲天遥,谁遣中流二柱标”,出自明代叶向高诗句,感慨古塔的销沉。重建的石塔7层8角,高31.5米,塔座直径8.6米,每层均建拱门,可拾级而上,外有石砌栏杆和泻水搪,檐角上镇有八佛;角下悬铃择,海风吹来,叮当作响,“舵楼风细听铃雨,月近家园渐觉圆”。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在宋代塔座的基础上重修,第二层有一方塔铭,铭中把罗星塔的形势和作用概括为“中流砥柱,险要绝伦,以靖海疆,以御外侮”。</p><p>&nbsp;&nbsp;&nbsp;&nbsp; 清朝末期,罗星塔又是国际上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之一,塔顶原有一小窗,就是用来供守塔人点灯导航用的,清末一次台风把塔顶刮走了,重建时,人们特地造了一颗直径近7米的铁球嵌在上面,由于外国船来福州都在罗星塔下抛锚,外国水手把罗星塔称为中国塔,即使没到过福州的海员,也知道这座古老的宝塔。</p><p>&nbsp;&nbsp;&nbsp;&nbsp; 罗星塔👇</p> <p>&nbsp;&nbsp;&nbsp;&nbsp; 连江琯头的长门山与南岸琅岐的烟台山隔江对峙,古为福州门户,600多年前,明太祖派江夏侯周德兴来闽布防,从闽江口到福州设38座烽火台,其中设在琅岐的闽江口烽火台,如今尚存残壁地断墙。长门炮台和金牌门炮台在明代开始设防。</p><p>&nbsp;&nbsp;&nbsp;&nbsp; 1,长门炮台。长门要塞位于长乐市琯头镇长门村,包括电光山炮台、黄霞寨炮台、礼台、划鳅港炮台、长门寨城及水雷营等,统称“闽口要塞总台部”,统辖闽江口各炮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并设有提督统领衙门、校场、兵营。嘉庆八年(1803年),光绪六年(1880),长门为闽口要塞总台部,统辖闽口各炮台兼带陆营。光绪七年(1881年)增建礼台,用以酬答各国军舰礼仪,装有德国克虏伯大炮9门,官兵129名。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舰队主力装甲舰拉加利桑尼亚号(La Galissonniere)闯口,为炮台击伤退出,并前往香港大修。数日后要塞受到法舰队来自背面的攻击,因炮位向外,无法还击,炮台被毁。法国舰队退出后,炮台修复,诏建昭忠祠和张刚勇专祠。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主炮台左侧增建划鳅港炮台,安装大炮7门,配官兵150名。十六年(1890年),在主炮台右方码头附近,增建水雷营,安装电控水雷和旱雷,配官兵108名。光绪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创设讲武堂和目兵讲习所,轮训各炮台官佐和士兵。翌年,长门炮台创办闽口要塞炮科学堂,至宣统元年(1909年)停办,前后毕业生共100名。抗日战争中,长门炮台参加对日作战,屡遭日本海军航空兵轰炸。1941年4月15日-4月17日,日军攻打长门炮台,长门陷落。日军占领炮台后,运走火炮,炸塌炮台,烧毁营房。抗战胜利,海军恢复长门炮台。后炮台被废弃,无人管理,风吹日晒,杂草丛生,石材多有被盗,受到严重损坏。&nbsp;</p><p>&nbsp;&nbsp;&nbsp;&nbsp; 明崇祯年间至抗战期间,长门炮台屡经兴废。抗战胜利后修复,后废弃。1991年,长门炮台公布为第三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炮台由山巅炮台和江岸炮台组成,长门炮台在光绪年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建,且更新装备,将从德、英等国购买新式快炮和大口径、远程钢炮安装炮台以加强防御,营垒最高处安装两门海岸重炮,重炮系德国制造,当时最先进,全国仅7门,长门独占2门。山巅炮台设在海拔77米的电光山顶,清光绪八年(1882年),闽督卞宝第奏设。它是一座圆形城堡式建筑,直径95米,由围墙、营房、操场、弹药库、炮位组成,内有约300平方米的操场。台地临江处设炮台2座,炮台中间设弹药库1座。两炮台均为三合土构筑。1884年毁于法军炮击;1886年,杨昌奏修。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法舰猛攻此炮台,但炮台终未被完全摧毁。最后正是炮台的主炮击中法国侵华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的旗舰「窝达尔」号,孤拔在炮击中受伤,法军士气因此大为受挫。当地现时建议重修长门炮台,计划更新改造原有两个炮台。</p><p>&nbsp;&nbsp;&nbsp;&nbsp; 2,金牌门炮台。位于琅岐岛凤窝村外的金牌门,是闽江入海口北港主航道最狭窄的部位,古称其急水门,北岸连江管头的长门山与南岸琅岐的烟台山隔江对峙,古为福州门户。600多年前,明太祖派江夏侯周德兴来闽布防,从闽江口到福州设38座烽火台,其中设在琅岐的闽江口烽火台,如今尚存残壁地断墙。金牌门在明代开始设防,称金牌寨,清康熙五十七年(1623),设金牌炮台,后经多次重修。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金牌炮台与对岸长门炮台开炮击伤法国远东舰队的旗舰伏尔泰号,并击退登陆进攻炮台的法军。金牌炮台由山巅的主炮台、山腰炮台和山脚下的岸炮台组成炮台群,战后炮台又历修造。1928年,国民政府海军在金牌山麓增设鱼雷台一座以加强防务。1942年,日军飞机对金牌炮台进行轰炸,其后又攻陷了炮台。金牌炮台的岸炮台和山腰炮台今已不存,现存金牌炮台岸炮台的炮位,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现存的部分池围系由三合土结合天然的礁石构筑而成,池边的小空地也是由三合土夯平而成。闽江旁边的礁石上有三合土构筑的台阶遗迹,判断可能是当年岸炮台专用的小型码头,山巅现存主炮台、清兵营房的残墙、练兵操场、露天坑道等遗址。炮台由山巅炮台和江岸炮台组成,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nbsp;&nbsp;&nbsp;&nbsp; 近年来,福州市各界人士千方百计寻找马江海战留下的战炮。马尾最近找到110多年前马江海战留下的18门古炮,包括中国自制的第一艘轻巡洋舰、马江海战中海军旗舰扬武号的3门舰炮。经专家考证,这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最齐全的古炮群,已找到的18门古炮,有的是从地下挖出来的;有的已裹上混凝土,成为船的固定物;有的堆放在废弃物里。其中有岸炮,也有舰炮。报导说,这些古炮引起了海内外关注,德国和英国专家先后到马尾考证,证明这些古炮都是1884年马江海战中所用的岸炮和舰炮。德国专家认定其中的一门炮是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第二代产品,在德国已很难找到。</p><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 &nbsp;73,长门炮台👇</p> <p>  74,金牌门炮台👇</p> <p>&nbsp;&nbsp;&nbsp; 75,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遗址群以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中心,包括金牌门炮台、昭忠祠、英国领事分馆、轮机车间、绘事院等多所船政遗址;展现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新式教育、工业制造、国防建设、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p><p>&nbsp;&nbsp;&nbsp; 马尾地处福建闽江下游出海口,与台湾仅一水之隔,自古是福州城的水上门户,近代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1985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早在1866年,左宗棠、沈葆桢在这里创办福建船政,这是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家专业机器造船厂,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严复、詹天佑、萨镇冰、邓世昌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同时,福建船政开风气之先河,大胆提出“冷眼向洋看世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被称为中国近代历史的“活化石”。船政文化所涵盖的 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福建船政建筑分别于1996年、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船政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闽台文化交流、促进旅游经济发展,自1998年,马尾先后投资上亿元,建造了船政文化博物馆,修复船政遗址,开辟船政文化旅游线路。2005年福州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被中宣部评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国家国防教育办在全国选择9个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作为国家国防教育主题公园试点建设单位,船政文化遗址群是我省唯一入选的单位。福州市马尾区船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包括罗星塔园、马限山公园,公园内不但有中坡炮台、昭忠祠、马江海战烈士墓、圣教医院、英国分领事馆等大量船政相关古迹,还有新建成的大型船政群雕、船政精英馆等。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中国第一个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位于福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马尾)昭忠路马限山东麓。该馆依山而建,为五层建筑,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正面造型为两艘乘风破浪的战舰,气势磅礴,颇具现代建筑风格,馆内陈列分为序厅、船政概览厅、 船政教育厅、 船政工业厅、海军根基厅、船政名人堂。通过大量船政文物、历史照片、图表、壁雕等,立体地展现了中国船政的诞生、发展与以“精忠报国、自强不息”为主旨的船政文化。</p><p>&nbsp;&nbsp;&nbsp;&nbsp; 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创造出多个“第一”的马尾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的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建于马尾;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座造船厂~福建船政局也建于马尾;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批留学生是由马尾出发,就连中国近代海军的第一艘实习舰也是以马江(马尾)命名的。苍苍鼓山,泱泱闽水。依山傍水的福州马尾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和近代海军的摇篮。1842年,西方列强炮火轰开了福州大门,1866年(清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他们曾先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紧跟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造船、电灯、电信、铁路交通、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与发展。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他们直面强敌,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疆场上浴血奋战,慷慨捐躯。林则徐、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一代民族精英和爱国志士第一次让世界了解了福州人的骨气、智慧和力量。</p><p>&nbsp;&nbsp;&nbsp; (1)邓世昌(公元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 ),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人,少时随父移居上海。1867年6月,沈葆桢(林则徐女婿)到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任职,以制造轮船须培养造船人才,开办制造学堂(前学堂),因法国长于制造,故应用法文教学,以驾驶轮船须培养驾驶人才,开办驾驶管轮学堂(后学堂);因英国长于驾驶,故应用英文教学。这两个学堂与船厂同时兴办,所招学生,1868年,他怀着救国的志愿,以各门课程考核皆优的成绩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航海,成为该学堂驾驶班第一届学生。毕业后,1871年被派到“建威”练习驾驶,随船巡历南洋各岛,1874年被任命为“琛海”兵船大副,以后历任“海东云舰”、“振威舰”、“飞霆舰”等兵船管带。1879年,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他被调到北洋海军,任“镇南”炮船的管带。1867年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海。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管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总。又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升守备,加都司衔。1880年调入北洋水师,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和“扬威舰”、“致远”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p><p>&nbsp;&nbsp;&nbsp; (2)萨镇冰(公元1859—1952年),字鼎铭,祖籍山西代县,出生于福州,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萨镇冰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早年进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受派赴英国学习海军。经历了前清、民国与解放初期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卓越的人物。同时,他一生扶贫济困,广造福祉,被人民大众称为“活菩萨”,生前享有隆声,死后享有美誉。</p><p>&nbsp;&nbsp;&nbsp; (3)严复(1854年~1921年),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马尾船政学校任教,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为总办(校长)。</p><p>&nbsp;&nbsp;&nbsp; (4)詹天佑(公元1861-1919年)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回国后在福建海军服役,参加过中法马江战役,任教于福州马尾船政局,广东博学馆,广东水陆师学堂,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后任中国铁路公司工程师,参与修筑津沽及关内外等铁路,1919年4月24日因腹疾严重,心力衰竭逝世,终年58岁。</p><p>&nbsp;&nbsp;&nbsp; (5)沈葆桢(公元1820年—1879年),原名沈振宗,福建侯官人。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沈葆桢回朝廷后被任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负责督办南洋水师。沈葆桢以朝廷经费有限,分散建南、北洋水师感到不足,主动提议先集中力量建北洋水师。同治五年八月(公元1866年8月)朝廷批准了左宗棠关于设轮船制造局的奏折,决定在马尾江的三岐山下设船政局,即以后的福州船政局。十月左宗棠因陕西回民起义,调任陕甘总督,行前力荐丁忧在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接手船政,并亲自到宫巷请沈葆桢出山,然而,左宗棠两次探望沈葆桢时都被沈以“重孝在身”推诿了。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沈葆桢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1879年,沈葆桢在江宁病逝于任上,享年59岁。</p><p>&nbsp;&nbsp;&nbsp;&nbsp;福州马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以罗星塔公园和马限山公园两个公园为基础,由“两园两馆一船坞”组成,即罗星塔公园、马限山公园、马江海战纪念馆、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和一号船坞遗址等的景点,以及船政创始人左宗棠、船政大臣沈葆桢的雕塑,造船浮雕,展现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船政群贤的石雕等,公园占地7.9公顷,共设景点36个。</p><p>&nbsp;&nbsp;&nbsp;&nbsp; 船政文化广场(参观反映船政风采、海军摇篮的大型雕塑);</p><p>&nbsp;&nbsp;&nbsp; &nbsp;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了解中国船政文化的发展历程);</p><p>&nbsp;&nbsp;&nbsp;&nbsp; 船政文化主题公园马限山园(参观梅园监狱、英国领事分馆以及中坡炮台、观摩船政雕塑);</p><p>&nbsp;&nbsp;&nbsp;&nbsp; 中法马江海战纪念馆(了解马江海战历史);</p><p>&nbsp;&nbsp;&nbsp;&nbsp; 马江海战烈士墓(悼念在马江海战中为英勇抗敌而牺牲的福建水师官兵)。</p><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p> <p>  76,闽越古城是福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福州根之所在、源之所系,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按照已知考古文献,汉代在福州设置了第一个行政县—冶县,闽越古城,是闽越王无诸入闽第一站,先有此城,后有冶城,此城是中原汉民入闽第一站,是福州第一城。以此为中转站,中原汉民继而分枝转迁于兴化、漳、泉等地。至隋唐时期,汉民入闽的数量大量增加,至唐末五代,王审知父子在福州建立政权,王氏父子招揽四方才俊,中原汉民入闽形成了一个高潮,当时,福州平原的汉民聚居和农业开垦比其他地方的水平高出一大截。</p><p>&nbsp;&nbsp;&nbsp;&nbsp; 福州新店古城遗址公园的发掘,将福州的历史追溯到至今2200年前的战国晚期。闽越城遗址在1985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96年—2013年,省、市考古队先后开展发掘工作。有考古专家断定该城始建于战国晚期,汉初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唐、五代至宋还在修补使用,目前地表建筑遗存已基本消失。新店古城遗址公园可能还是最早的闽越国遗址。新店古城遗址公园周边还存在浮仓山遗址、郭前山遗址、盘石山遗址、益凤村汉墓等闽越国时期文化遗存,形成以新店古城遗址为中心的闽越国时期大遗址片区。</p> <p>&nbsp;&nbsp;&nbsp;&nbsp;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著居民。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不仅向周朝进行朝贡,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闽越族人先是反秦,继而佐刘邦攻项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析建安郡(今建瓯市)侯官、东安二县设晋安郡,福州为晋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南朝、隋唐时,福州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的州城。唐武德六年(公元623),析建州闽县等地复设泉州(即今福州市)。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王审知安置中原移民,选用贤能,兴文重教,浚湖拓城,减税撤卡,发展海外贸易。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称“罗城”,全部用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城。罗城内除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这便是“三坊七巷”的雏型。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又建城墙以防洪。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后来,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将福州改称为“长乐府”。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福州刺史钱昱在夹城之外增筑外城。南宋绍兴之后,金兵猖獗,中原涂炭,福州被视为“武陵桃源”,避乱者渐次而来,典章人物,极一时之盛。南宋末,益王赵昰登基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唐代的夹城与宋代的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此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后才陆续被拆除。明末,清兵入关,称福州为天兴府,又称“福京”,作为行都,福州为福州府府治。</p><p>&nbsp;&nbsp;&nbsp;&nbsp; 闽越古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p><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 &nbsp; 编 后 记</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 《美丽榕城 有福之州》美篇相册,通过照片和文字,让大家置身其中,仿佛穿越了历史的城墙,从汉代冶城到唐代罗城,到宋朝外城,再到明初府城及近代,诉说着榕城万象,它反映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彰显着福州这座历史城市的荣光。全方位展现了福州:东起马尾、鼓山;南接仓山南台岛高盖山、烟台山;西临闽江、金牛山;北靠北峰国家森林公园。</b></p><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 相册主要反映出福州老城墙内的各个时期的历史:1,三山两塔一楼(屏山、乌山、于山、乌塔、白塔、镇海楼);2,四寺(华林寺、大觉禅寺、开元寺、定光寺);3,三庙(城隍庙、泰山庙、文庙)、三祠堂(闽王祠堂、戚公祠堂、林文忠祠堂);4,二河(白马河、晋安河);5,一湖(西湖)。从照片中可以找到屏山、乌山、于山、冶山春秋园、三坊七巷、城区各大寺庙、名人祠堂、纪念馆(堂)及公园。同时在相册中也增加了一些老城墙外的景点,有:城区闽江沿岸大桥,上下杭,烟台山,金鸡山,金牛山、高盖山、森林公园,鼓山、鼓岭、马尾等,让我们全方位的感受到福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城市的美貌和文明。</b></p><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 在编辑制作过程中,受美篇100张照片的限制,很多景点只能用上一张照片,有很多好的照片无法选上;还有一些景点没能想起;同时,虽竭尽所能,几易其稿,但一些失误终是难免,还望大家谅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王&nbsp;军</b></p><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2020年4月18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