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怀念母亲</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段共生</p> <p>岁月易逝,母亲离开我们已二十五个春秋。思念的长河在时光的邃道里积淀的愈益深沉。母亲慈祥的面容、劳碌的身影、叮嘱的话语,时常浮现眼前、萦绕耳畔。</p><p><br></p> <p>母亲姓米,名瑞兰,字玉亭,生长在河津米家湾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特别是受当过中学校长的外祖父的熏陶,从小勤学好读,知书达礼,养成了淳朴善良、贤惠淑德、坚韧自强的品格。这些优秀品德,伴随了母亲坎坷艰辛的一生。</p> <p>父母在我的家乡晋南一个偏远的村庄养育了我们姊妹6人,爷爷去世早,奶奶双目失明,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父亲又不善操持家务和农活,全家生活重担全压在了母亲柔弱的肩上。那个年月,家里无依无靠,生活极度清贫,经常缺吃少穿、无粮无钱。要强的母亲不灰心、不气馁,以惊人的毅力,服侍养育全家老小在艰难的岁月里苦苦度日。</p> <p>家里没钱,有时连买油盐醬醋的钱都凑不上,母亲就毅然把自己仅有的首饰拿到十里外的集市上变卖掉,养家糊口。家里没粮吃,母亲就捋些能吃的树叶子,做成菜团子充肌,实在撑不下去,就东一家西一家地借点粗粮,等打下新粮还给人家。</p> <p>全家老小的衣裳全靠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常常夜深人静,母亲还在纺线织布、纳底上鞋。经常夜里我睡一觉醒来,母亲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做针线活,我催促母亲休息,母亲总是说她不困。等我又睡一觉醒来,母亲依然在油灯下忙碌。望着满头花发、憔悴疲惫的母亲,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为了给家里节省,母亲从未给自己添置过新衣裳,衣服穿旧了拆洗拆洗再穿,穿烂了打上补丁继续穿。</p> <p>那时候,农村大集体实行工分制,家里劳力少、人口多,为了每年不欠生产队的工分,能养活全家,队里的重活苦活母亲都参加,独轮车推粪,铁锹翻地,修堰垒坝,收割碾打,样样活都干,腿累肿了,手冻裂了,依然坚持出工。每天极度疲惫地回到家里,不敢多休息,又强撑着身体为全家蒸馍做饭。奶奶体弱多病、双眼失明,母亲再苦再累,也尽心孝敬,每天喂水喂饭,伺候炕前。</p> <p>为能多挣几个工分,母亲连年承包了生产队的一片棉田,从间苗、锄草到打叉、摘花,年年劳作一个全程,勤劳吃苦,风吹日晒,洒下无数汗水。母亲干活扎实,农忙时节,整天整天地扎在地里。一个暑天中午,我从村里小学放学后没见母亲下地回来,就提了一铁壶水、裹了一块玉米面窝头,给母亲送去。热浪翻滚、空旷寂静的棉田里,母亲一个人正埋头一株一株地捋棉腿、锄杂草,腰弯累了就蹲下往前挪,腿蹲痛了就跪着往前爬。我轻轻走近母亲,满脸汗水的母亲惊喜地一把拉住我,咕咚咕咚把铁壶里的水喝了一大半,接着又干起来,我劝母亲休息会,母亲说不累,我默默地陪着母亲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p> <p>每天黄昏,我都跑到村口等母亲下地回来。渐渐我发现,母亲走路越来越慢了。有天,天都完全黑了还未见母亲身影,我就顺着路去找,只见尘土飞扬的土路上,母亲正拄着锄头艰难地走着。我急忙接过工具,让母亲扶着我的肩膀,心痛地对母亲说:妈,您太累了,咱别干了,您好好休息休息吧。母亲淡淡地说:"我身子骨还行,就是两腿越来越痛了,走一截就要坐在路边缓一缓"。</p> <p>繁重的劳作,过度的劳碌,使母亲积劳成疾。慢慢地,母亲双腿双臂双手关节都肿胀疼痛,十指也变型萎缩,系不住扣子,拿不住筷子,双腿肿的不能打弯,双臂痛的抬不起来。当时,家里经济仍十分拮据,看不起大病,买不起好药,坚强的母亲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不拖累儿女,以坚韧的毅力硬忍着。哥哥联系医生来家给母亲看病。我听说洗温泉可治关节痛,就用平车拉着母亲到二十多里外的地方洗温泉。但效果都不明显。母亲走路越来越艰难,我就用杨树枝给母亲做了两个简易拐杖。母亲就靠拄着这两个拐杖,拖着极度虚弱的身躯,与病魔进行了顽强而漫长的抗争。</p> <p>母亲眼光远大、心胸宽广,即使家里再穷再难再苦,即使自己身体再不好,也要尽全力把子女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靠着这个朴素信念的支撑,母亲含辛茹苦,吃糠咽菜,历尽千辛万难,耗尽全部心血,把我们姊妹拉扯成人,供养我们上学读书,教我们确立志向、懂得事理,要我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母亲常对我说:男人家,都要有点本事,不要怕吃苦,对社会要有贡献,这样社会才会越来越好。正是母亲的循循善诱,使我确立了立德立身、做人做事的正确信念和追求,并一直伴随着我前行的脚步。</p> <p>记得我参军时,接兵干部家访,看见母亲身体患病,忐忑地询问母亲的意见,母亲爽朗地说:“让他去吧,男孩子为国家干点事才有出息,他在家也减轻不了我的病痛。"母亲的话使接兵干部十分敬佩。我出发时,母亲拄着拐杖把我送到家门外,反复叮嘱:"到部队别想家里的事,安心好好干"。我含着泪水告别了母亲和家人。</p> <p>我参军前和父母亲三人一起生活,哥嫂分家另过,家在邻村的大姐身体有病、二姐双目失明,父亲身体也不大好,又不善做饭,我到部队后,最牵挂的还是母亲的身体和生活。好在哥嫂孝顺,做了好吃的就主动给父母端上一碗。刚到部队时,我的津贴每月不到10元,提干后每月工资70多元,我尽量把钱节省下来寄给父母,节假日请假到驻地医院咨询买药,给母亲捎回去。</p> <p>那时还没有手机,和家里联系只能靠写信。母亲从信中发觉我心思不宁,担心影响我训练工作,就尝试着给我写信,双手萎缩变型握笔很艰难,写一个字都很吃力,几句话要写上好几天。当我在新疆部队收到母亲第一封信时,泪水夺眶而出,真不知母亲是怎样忍着病痛写出来的。母亲在信中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你在部队好好为国尽忠,别担心我,别老操家里的心"。后来,母亲又从我信中感觉我对前途有担忧,又给我写信嘱咐:"不管干什么,只要好好干都会有出息,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就是当个农民也没什么不好。"我把母亲的话都牢牢记在了心里。</p> <p>部队每三四年一次的探亲,成为我和母亲及家人团聚的难得时光。每次回家,我都尽可能把母亲需要的药品、食品、衣物等买齐带上,回到家,给母亲做些可口的饭菜,帮母亲洗衣、穿衣、叠被、洗脸、梳头、喂饭、喂药,与母亲唠唠嗑,帮母亲揉揉关节,搀扶母亲到院子里晒晒太阳。我假期到了要返回部队时,母亲总是嗫嚅着:“这么快就要走了"。尽管母亲心里不舍,但母亲胸襟豁达,我每次离家时,母亲都重复着说了多遍的话:“回到部队好好干,别总惦记家里"。</p> <p>我调到新疆军区机关工作后,一心想把母亲接到乌鲁木齐住,想好好给母亲看看病,好好伺候伺候母亲。当我把想法和安排写信告诉母亲时,母亲却没有同意。我知道,母亲是不愿给儿子增添一点负担,能自己扛就硬扛着。当时,母亲的身体已很虚弱,也难以承受长途奔波之苦。</p> <p>后来我调到总政机关工作,心想这下离老家近了,一定多回去看看、陪陪母亲。但老天没成全我的心意,当我还在借调试用期,正参与组织一项全军性活动时,突然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真是晴天霹雳,脑子一片空白。我立即请假赶回家,进了家门,院里已有许多邻里乡亲来吊唁母亲。当看到正屋里安放的母亲棺木时,我再也控制不住悲痛的心情,跪地痛哭,泪流满面,肝肠寸断。还未合棺,我轻轻移开棺木盖,看母亲最后一眼。母亲很安祥,就像平时睡着一样。父亲说,母亲早晨还自己起了床,穿上衣服,叠了被子,当他稍后从院里进屋后,发现母亲倒在炕上已经去世了。走过八十一载艰难岁月的母亲,实在太累了,实在虚弱的支撑不住了。</p> <p>令我深感负罪的是,母亲在最后时刻,我没能守候在身边,没能聆听到母亲最后的教诲,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想到母亲忍受了二十多年病痛折磨和摧残,饱尝了人间的苦痛和艰难,没有享过一天福,就离开了我们,我的心在颤抖。我痛恨自己没能为母亲减轻一点痛苦,分担一点忧愁。</p> <p>我们姊妹几个按村里的风俗,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跪在母亲的坟前,我心如刀绞、泪如雨下:祈求母亲原谅儿子的不孝,祈祷上天护佑九泉之下的母亲不再遭受苦难病痛,祈愿天堂里的母亲能够永远快乐!</p> <p>母亲走了,但母亲的操劳之苦、持家之功、养育之恩,永远铭记在我心中!母亲的无私品格、坚韧毅力、勤俭美德,永远是激励我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慈母无尽的思念将伴随我的终生。</p> <p>敬爱的母亲永远活在我心中!</p><p><br></p><p> 2020年4月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