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古老的周庄不需要有色彩,保留着旧时光的味道更有一种远古的回忆。记得我最早一次去周庄应该在一九九五年,那时已经用上了彩色胶卷,很想用黑白照片去表现她……</p> <p>脱去了色彩的外衣,周庄变得更古朴,过去的周庄没有红灯笼,晚上也没有七彩夺目的射灯,一切是那么自然纯朴,卸了妆的素颜才能露出她本来的面目。</p> <p>周庄,一座美丽的江南小镇,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在这个美丽的小镇里,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神秘故事,读过这些故事会发现,你去过或是没有去过的周庄,远比你见过或是想象中的更美。</p> <p>相传明武宗朱厚照出游江南,与随从走散,独自来到江阴鸡笼山下,饥肠难忍,于是走进一户农家吃饭,但农家家徒四壁,只有一个老妪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上山砍柴,家里除了一只小母鸡外没有其他吃的,于是要老妪杀鸡,但老妪不肯,说:“要等母鸡长大了生了蛋,然后卖了蛋买只羊羔,等羊羔长大了,然后卖了买头牛犊,等牛长大了再卖掉,才能给儿子娶媳妇。今天吃了小母鸡,不是等于使儿子娶不成媳妇吗?” 朱厚照拿出银子给老妪,老妪这才高兴地杀鸡做饭。</p> <p>晚饭过后, 老妪的儿子周元砍樵已回,朱厚照问他怎么样的女人最理想,周元道:“能讨到曹阁老的女儿做老婆最好。”原来御史曹宏也是当地人,是当地最有势力的大户。于是朱厚照割下一片龙袍,写下圣旨一道,让周元拿去去曹阁老家娶亲。曹宏看圣命难违,只得认命。曹宏为他们置下庄田,于是就有了周庄的名称。</p> <p>周庄历来民丰物阜,悠远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绕有情趣的民间习俗。除了在宗教场所举行的各种仪式,在乡间田头,人们也用自己创造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祈愿。</p> <p>“打田财”就是其中的一种。每年元宵节,在东诧村牛郎庙的广场上,人们竖立起一根桅杆,杆上横一根小竹竿,两端悬挂串串彩灯。</p> <p>桅杆顶端缚一圈圈稻草,内藏鞭炮,敷以易燃物品,再糊上一层黄色的纸张,呈元宝状,这就是“田财”。</p> <p>到了夜晚,月亮洒下清辉,人们从四面八方携带鞭炮、爆竹和各色焰花火筒,扶老携幼来到广场上,欢度良宵。</p> <p>当桅杆上彩灯内的蜡烛燃尽时,人们立即兴致勃勃地鸣放鞭炮、爆竹,点燃焰花火筒,用月炮、九龙抢珠、“五百鞭”、“一千鞭”对着杆上悬挂的金黄色“田财”轮番射击。</p> <p>一时间,爆竹烟花在夜空呼啸,五彩焰火,缤纷绚丽,鞭炮在空中鸣响,围观者欢声雷动,广场上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气氛。“田财”从桅杆顶上落地,熊熊燃烧。</p> <p>农家争先恐后地拿着束束稻草到燃烧的“田财”上去点火,一边当空挥舞,一边去田角落焚烧。</p> <p>广袤的田野里,火光似流星,祈祷声高吭悠长:“炭炭(烧烧)田角落,牵砻三石六……”人们正是用这种带有道教文化色彩的活动,希冀五谷丰登、国泰民安。</p> <p>周庄的茶文化历史也很悠久,长期以来,周庄方圆数公里都流传着饮茶的习俗。其中尤以“阿婆茶”最为有名。</p> <p>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p> <p>据说,很早很早以前,风景秀丽的淀山湖中有一座美丽的山,一个叫阿蒲的人就住在这山上,并且种了很多茶树。</p> <p>阿蒲是一位诚实,善良,心肠好的老婆婆。到了每年春季采茶的时候,阿蒲总会带上她的茶叶到四处走一走。</p> <p>路经商榻时,她看见一群穷苦的乡亲们,就顺手送了一些茶叶给他们。以后每年都这样做。从那以后,商榻就有了茶叶,乡亲们也开始用茶解渴的习惯了。</p> <p>后来。几经沧桑,淀山湖中那秀丽的山就不知去向,阿蒲老人也消失了,但喝茶的习俗却在商榻“生根发芽”,一代一代传下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好心肠的阿蒲婆婆,就把喝茶叫做“阿蒲茶”,为了表示对阿蒲的尊敬,“蒲”改为“婆”,从此就是阿婆茶。</p> <p>近代柳亚子、陈去病等南社发起人,曾聚会迷楼饮酒吟诗;当代名人到周庄采风者更不胜枚举,像台湾作家三毛那样钟情周庄,像旅美华人画家陈逸飞画了油画《双桥》后和“双桥”一样驰名世界,像著名画家吴冠中赞誉 “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像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称颂“周庄是中国的一个宝”等,他们对周庄情有独钟,可见周庄的魅力何其无穷!</p> <p>1984年,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连同他的其它37幅作品,于纽约的十月金秋,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画廊展出,引起了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手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p> <p>美国权威杂志《艺术新闻》发表了题为《向西方潮流大胆挑战》的评论,专门介绍陈逸飞的艺术成就。 当年十一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陈逸飞的那幅《故乡的回忆》高价购下,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同志。不知道为什么哈默会选择中国的“土特产品”作为送给中国领导人的礼物,但是正是这一选择才使中国人真正知道了周庄。 联合国每年发行六组邮票,世界联合国协会每年从各国优秀画家中遴选6人,请他们自行设计并绘制精美的图案,作为每组邮票的首日封。1985年,这幅画又经陈逸飞加工,成为当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中国水乡古镇旖旎风情。</p> <p>1984年春,一艘小船载来了向往江南水镇的旅美画家陈逸飞。</p> <p>初到周庄的陈逸飞,被周庄的美所震撼。他把周庄的双桥搬上了画布,创作了《故乡的回忆》。</p> <p>同年十一月,美国石油大亨哈默访华,将《故乡的回忆》作为礼物赠予了邓小平,成就了一段友谊佳话,也让中国的水乡之美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从此打开了周庄的近代故事。</p> <p>1989年春,台湾女作家三毛来到周庄,曾说“见到周庄,冲动太大,心灵在经受人生的第三次震荡。”</p> <p>她来得匆匆,但在她与周庄张寄寒先生的通信中曾提及:有朝一日,定要重游周庄。然而,周庄没有等到她。</p> <p>为了缅怀她与周庄的故事,也为了让更多她的读者能够在此纪念她,周庄的张寄寒先生始终在三毛茶楼等候着三毛,等候着三毛的读者……</p> <p>我喜欢古镇 ,喜欢它悠久的历史,喜欢它说不出的神秘,总觉得它每一处都有好多好多的故事,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p> <p>看过很多古镇,唯独对周庄念念不忘。它有着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p> <p>周庄镇旧名贞丰里。据史书记载,北宋元佑年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 200亩(13公顷多)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p> <p>元朝中叶。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浔迁徙至周庄东面的东宅村(元末又迁至银子浜附近),因经商而逐步发迹,使贞丰里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两岸以富安桥为中心的旧集镇。</p> <p>到了明代,镇廓扩大,向西发展至后港街福洪桥和中市街普庆桥一带,并迁肆于后港街。</p> <p>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栅一带渐成列肆,商业中心又从后港街迁至中市街。这时已衍为江南大镇,但仍叫贞丰里。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为周庄镇。</p> <p>周庄是中国江南一个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而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却是在清康熙初年。周庄在苏州管辖的昆山之西南,古称贞丰里。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她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