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39b54a">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font><div><font color="#39b54a"> 4月16日晚7:30在县教研室的组织下,我们准时收看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的线上直播讲座:</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如何教对数学课—以“方程的认识”为例。<br></font><div><br></div></div> 首先余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课真的教对了么?<div> 我们平时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自己上课,同一个课,有很多种讲法,有很多不同的切入点。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课怎么上都对,这样是不是有问题?还是确实可以这么来上课?</div><div>余老师接着又以画人像为例:是不是怎么画都是真确的?以我们普通人的理解来说,答案当然是五官就应该放在相应的位置。就像我们的课堂一样,不管真么上课,我们课堂中不能改变的东西,是对与错的东西,整堂课的框架不能改变,也就是在我们设计教学是首先要确定的。</div> 我们的孩子在平常的学习中有些问题经常会出现群体性的模糊,那么我们老师真的教对了么? 纵观小学六年,有3个时期是学习较困难期:<br>1. 1—2年级对“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学习。<div> 这时的学习会影响到乘除法的学习。<br>2. 3—4年级对解决问题的学习。这里的学习困难主要存在于问 题解决中有两步或是三步计算的问题。</div><div> 3. 5—6年级对分数的学习。<br> 这些困难的出现如何解决呢?当我们的学生发生了这种普遍性问题的时候,可能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div><div> 那我们的教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呢?余老师以《认识方程》一例,希望我们能举一反三。</div><div><br></div> 在认识方程的学习中我们的学生经常会存在这种问题:<div>1.不愿意用方程解决问题<br>2.列出“75-3×6=X”这样的方程<br></div><div>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会出现这种问题:X=4到底是不是方程?</div> 余老师以等式与算式、等量关系和数量关系为例,讲解了方程。 <div> 等量→等量关系→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div> 余老师以具体的题目对方程进行了讲解。<div>我们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首先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来读题,其实和我们语文的教学写话也是相通的。</div><div>1、例题当中发生了什么事情?</div><div>2、这些事情是谁做的?</div><div>3、他们是怎么做的?</div><div>4、结果是什么?</div><div>5、问题是什么?</div><div>相比我们之前教学中的已知什么?求什么?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深入的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信息。</div> 通过余老师对于例题的讲解,使我认识到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要深度发掘教学内容,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爱上数学,爱上学习。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及时反馈,这种小步子的学习是比较有效的。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进步,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享受到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