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反思———青少年人文教育与生活

陈仲根

<p>上一篇文章中说过:“孩子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于学习之兴趣的培养,都是人文教育的范畴。”</p><p>这样的说法,或许很多人不认同,或者说不能理解。这里做一个简单的阐述:</p><p><br></p> <p>我们都知道这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兴趣是动力的源泉,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性,有了主动性,态度不言而喻!另外,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平时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不是我们说让他自己想就能达到的。平时生活中,我们留给他多少“困难”,他遇到困难时是帮他解决还是鼓励他去请教最合适的人,对他的行为有多少“放心”,是否尊重他独立思考的结果(包括容忍他独立思考的结果有错误),是否武断地抹杀他的思考成果。</p><p><br></p> <p>所以,我在上文结尾处写道:人文教育因它无处不在而常被忽视,又因它不知不觉中产生深远影响而沉重。</p><p>说起人文教育对人生影响的沉重,或许又有人不认同。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说一说:</p><p>新冠疫情蔓延,中国政府一声令下,全民戴口罩,全民居家隔离,每个人心中都感觉到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社会,为了全国早日战胜疫情理所应当,且严格遵照执行。而欧、美等许多西方国家,国民都不愿意佩戴口罩,并有他们自以为是的充分理由。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当英国首相经历过用生命体验病毒的凶残之后,才改变了想法。这样的差别,就是文化的差异。还有,网络上不知道有多少,美籍华裔的青年在网络上,或者实际行动中有攻击中国的行为,令我们中华儿女极度愤慨。其实我一直不参与这种愤慨还击的行为。因为我明白,即使是华裔,他们自小在美国长大,接受的人文文化是美国的,说不定还在学习着攻击中国的言论中成长,他们甚至有许多是土生土长美国人,他们不可能对中国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或许他们的父辈还有)。所以我认为:想要一个美国人对中国产生民族认同感是不可能的,我们也将他们视为普通的一位美国人就是了。</p><p><br></p> <p>以上两点阐述完之后,我们还是将话题拉回到自己身边来。</p><p>人文教育往往因为其不教授任何的特定职业所需,不教授任何专门的知识,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说不能马上看到孩子考试成绩的提高,常常被忽视,而等到它产生恶劣的后果时,往往又难以弥补。</p><p>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人文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教授任何特定的职业所需,而是为所有的职业的共同点奠基。应用到中小学生的教育上,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其根本意义不在于教授数、理、化等任何专门的课程知识,而是为学习所有的学科奠基。在现阶段,除了“学会思考”这一人文教育的内容,还能用“形式逻辑学”的内容做一些系统的教育之外(而我们却没有初中阶段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时设立这样的课程),其他方面的人文教育,还是环境熏陶为主,是身教大于言教的。但是,往往有些家长自己就存在某些方面的误解,所以,孩子更不能行进在理想的成长道路上。而且,家长们的这种误解很容易形成共识。</p><p><br></p> <p>比如我在一次给初中生上逻辑思维的基础课时,问学生们,有没有听到父母们说:“孩子青春期了,逆反心理越来越重了”?大部分孩子表示说有。我和他们说:“你们不一定每次都是错的(当然也不一定对)。你们学了逻辑学的概念分析,可以回去对父母说:‘逆反’,都是相对‘顺向’、‘正面’来说的两个概念,父母在说你们‘逆反’的时候,就是无形中给自己建立了一个相对的前提,即:他是对的,正确的。在没有证实这个前提的‘正确性’的条件下,怎么能证明他的反面就是错误的呢?这样,你们就至少可以就话题展开实事求是的讨论。”但我们做家长的,很大一部分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过程,由于没有“符合自己的预期”而给他们定位成“逆反心理”。 </p><p><br></p> <p>言传身教或者成长环境陶冶的人文教育,提高视角看,我们会发现,民族区别往往以拥有同样的神话故事为基础。因为每个民族的神话故事往往包含这个民族先祖由来的故事!一般视角看,中国有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身边看,古人也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训诫!即使目不识丁的父母,也能培养出类拔萃的子女,是因为优秀的人文文化不等同于高深的知识,而是完整的人格培养方式!富兰克林只接受过两年的正规教育,不妨碍他成为智者,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通过论说留下《坛经》,却目不识丁!</p> <p>人文教育除了以上讲述的“学会思考”,和“言传身教的环境熏陶”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艺术熏陶”。</p><p>人文教育就是试图解决:知识不被用于可怕的途径,或者说让知识有益于本身的同时有益于社会。</p><p>人文教育的一个持久的福利就是它拓宽了我们的心胸。当汲取伟大文学养分时,我们面对面地接触到一些自身生活中不可能接触到的理念、经历和情感。研读历史时,我们遇到从不同年代来的人,从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中汲取教训。研习物理和生物时,我们理解到宇宙和人类生命的奥秘。倾听音乐时,我们常常被莫名地感动。这些不一定能帮助我们过上好日子,但它是生活的重要体验。</p><p>-------(美籍印度裔)法理德·扎卡里亚《为人文教育辩护》</p><p>关于人文教育拓宽人们的心胸,试图解决知识不被用于可怕的途径,以及艺术熏陶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后再讨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