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和梅执礼

蓝天白云

<p>雷公尖山,松杉茂密,灌木丛生,在山的深处孕育了一股涓涓细流,一路向西……</p> <p>流了二十里地,等到梅执礼家乡黄茅山下的水并入,</p><p><br></p> <p>这水流就有了一个相沿至今的名字——梅溪!</p> <p>有诗云:“要识当年梅节愍,溪名可溯永流芳”,梅溪之水源远流长,梅溪之上长桥柳樟。</p> <p>梅街头村是梅执礼的老家,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山村。</p> <p>但在九百多年前,这里却出了个为官刚正严明,不避权贵的尚书梅执礼。</p><p>据史书记载:梅执礼(1079~1127),字和胜,婺州浦江通化乡十二都一图梅街头人。宋钦宗年间,任户部尚书。二宗被俘后,他为迎回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国砍杀。</p><p>据后来传说:为逃避金兵追杀,梅氏宗族四散逃命,隐姓埋名。现梅街头村已不见梅姓,大多姓凌。</p><p>梅执礼是浦江通化湖塘里走出去的一位社稷之臣,忠烈之士。后来被宋高宗追赠为资政殿学士,谥“节愍”,葬于黄茅山脚的金刚肚山上,由于时代的变迁,其墓已不存在,只留下一墓碑。</p> <p>由于梅街头出了这么个大官,当时当地所有的地名,桥梁,庙殿,书院,山塘,溪流都用他的姓氏命名,虽然到现在这些建筑物有的已不复存在,但传说至今还流传着……上马石、梅开头、下梅殿、下梅坞、梅大畈、梅大塘、梅尚书院、梅尚坞、梅头樟树、十里梅街,十里梅溪上的七十潭…….</p> <p>上马石</p><p>相传在白枣亭上方的官道旁有一方土石块,它外宽内窄,外围宽十丈左右,内宽七丈左右,便是梅执礼出门上马的“上马石”呢。</p> <p>每次梅执礼回家省亲后回京,都要到这个地方才和众乡绅告别,起轿上马启程……</p><p>一直到1958年合作化期间,人们才把这土石块平整为良田,至今这坵田仍叫做“上马石坵田”。</p> <p>“梅开头”,十里梅街的开端。“十里梅街”是从上马石用石板直铺到梅街头村里。由于年代久远,石板路已废,并被良田覆盖。据长辈们记忆,民国23年大旱,原石板路基禾苗枯黄,其路痕尤为显眼。</p><p>梅开头古拱桥是梅溪上唯一留存的古建筑,是宝中之宝。其他的桥梁在家乡修路时全部拆毁重建了或是人为的拆除了……</p> <p>下梅殿,黄茅山脉经过梅街头村宅前,宅后两条溪流交汇之处,这里原来有三大景观:</p><p>下梅殿:原是梅街头,前宅,梅大畈三个村的水口殿,坐落在金浦古道上,有四间房,内有吴公塑像,何时建造不详,是过往行人的歇脚之处。梅大畈村姓曹家前辈曾住在此殿中,看守殿宇,烧水招待过往商客。</p><p>此殿在文化大革命六十年代期间因破四旧而被拆毁,只存原殿的殿基痕迹。</p> <p>而古拱石桥因七十年代修建机耕路而拆毁,现梅大畈村干群为仿古在原石拱桥的原来位置上修建了一观景桥。</p> <p>古樟树:树冠幅16.5米,树胸围205厘米,树高15米。</p><p>唯有古樟依旧迎着朝阳的曙光,披着夕阳的余晖。巍然屹立,浓荫郁郁,迎送行人,英姿不减。</p><p>现三大景点只存古樟原貌。</p> <p>下梅坞:当地以梅为命名的坞很多,但在梅街头村下方,有一坞很出名,它就是下梅坞,此地在竿竺尖山下,竿竺尖,危石耸叠,悬崖嶙峋。竹若旌旗,迎风摇曳。时有苍鹰盘旋,忽上忽下,古有诗云:“崖边日映龙蛇动,岩下风翻鸟隼披”。</p><p>关于竿竺尖山的奇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是当年竿竺仙师和对面的冠山仙师斗法而留。竿竺尖上的竿竺仙和冠山顶上的冠山仙,法力无边,但却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于是两个人施展法力,斗起武来,为了不影响附近村庄的宁静生活,不破坏村庄的建筑,规定只能用互扔石头之法术。即冠山仙将石扔到竿竺山,竿竺仙接,竿竺仙将石扔到冠山顶,冠山仙接。如此闹腾起来了,可热闹了,你瞧,冠山仙将巨石扔过来,竿竺仙轻而易举地接住了,并一块一块地叠牢放好,使竿竺尖峰石如林,条块分明,井然有序。而竿竺仙扔过来的巨石,终因冠山仙的功夫不及竿竺仙,相接不住,而只能任巨石擦身而过了,于是竿竺仙扔过去的石块有一部分都滚到冠山山后,至今冠山山后还遗存着众多的巨石呢。</p><p>据说在前宅村沙泥岗俗称船上的“将马石”。一块丈余方圆的巨石,就是两仙师比武时留下的遗迹。</p><p><br></p> <p>因山峦之间有山川形成一坞叫下梅坞,中间其乡民为了灌溉农田,建了一口塘,叫下梅坞塘。其塘里的水汽蒸发,似有缕缕云雾,袅袅飘升,在阳光照射下忽红忽紫,忽明忽暗,扑朔迷离。正是:幽谷依稀腾紫气,赤诚仿佛建丹纱。</p> <p>梅大畈,因在梅街头西北方有一大畈,而此畈中的田又是梅家所有,因此就称这大畈为梅大畈。</p> <p>梅大塘,在梅执礼宅前,由黄茅山的山间纵横细水流入塘里而命名的,原来上下有两口,中间有一塘堘通向黄茅山的金刚肚的。在九十年代乡民为了建房,将此堘挖掘,两塘并为一塘。</p> <p>梅尚书院,原在梅街头宅东南半公里处,据传是梅执礼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梅执礼当官后,为了后代,他又投资扩大规模,使众多的乡民后代能进院识文断字。现已失去痕迹,凭长辈记忆辨别旧址,己杂草丛生,一片荒凉……</p> <p>梅尚坞因梅尚书院而得名,现此坞深处前宅村民已建成一个水库,二0一八年又投资修造,被兰溪市命名为梅尚坞山塘,是黄茅山脉中梅溪源头上的一大蓄水源。</p> <p>十里梅街是梅执礼居宅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现只存了部分遗址。</p> <p>梅头樟树坐落在梅街头宅正东一公里处的金浦古道上,由于年代久远,不知道何时栽种,然其独特的魅力引人注目。</p><p>其一,它生长在一岩石上,周围岩石纵横,根部全是石塔,根长在何处,几乎看不出来,何能生存……</p><p>其二,它何时变成了一根无头樟树,树没头也无腹,树身仅存一半,其上部枝叶却依然郁郁葱葱,生命旺盛……</p> <p>金浦古道旧址,由众小石子铺垫而成……</p> <p>由黄茅山中的点点细水汇聚而成,经梅执礼居宅前后而过,在下梅殿汇合后向西流入由雷公尖山而下的大流。因流过梅尚书居宅而带梅字的溪流就叫梅溪。这就是梅溪与梅执礼的缘源。</p> <p>部分文字和图片取之于网络和好友,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