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苏北小延安,古往今来大赵庄

马涛

<p>大赵庄居于山东滕州市羊庄镇驻地东北4.5公里处。战国时期,晋国正卿赵武后裔居此成村,村名赵家庄,一度称东南庄,元代称大赵庄。又据旧县志记载:“城东南赵家庄五侯家,旧传汉成帝母兄弟之家”。明洪武年间,村西和村北各建一村,皆随其名。明万历年间,屈氏由桃花山迁三村之北建村,随称大赵庄,后改村名为后寨。大赵庄是早期革命根据地,1939年2月,滕县县委在村内成立,后来大赵庄又成为县委二区常驻地。1978年,四村合并,统称大赵庄。</p> <p>大赵庄虽然处于“羊庄盆地”之中,境内却是水土丰饶的平原之地。村庄北依佛门胜地雪山,西靠墨子出生地落凤山,南瞰范蠡西施牧羊处陶山,东濒两岸历史文化深厚的薛河。真是水绕山围,一片风水宝地。</p> <p>村中小蟠龙河发源于岩马水库,分支于总干渠,流经于曹王墓处的蟠龙山,围绕于桃花岛,途经于大赵庄李氏家祠前,弯弯曲曲穿村而行,汇入薛河,注入微山湖。</p> <p>村中小河雨后的情景</p> <p>今天的大赵庄由四个村组成,分别是东南庄、西南庄、腰庄、后寨。村內有李、孟、张、单、王、刘、卢、屈等多姓人家,多年来,村民们团结和谐地居住在古朴而又美丽的大赵庄。</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古朴典雅大赵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古井</span></p> <p>一口老井 一抹乡愁</p><p> 古井是农业社会用水的主要来源,不论岁月如何变迁,记忆中的古井都依稀涌现着清凉宜人的泉水。在大赵庄古色古香的村落里散布着很多古井,保护下来的有七眼,她们在岁月的变迁中蕴含着温馨而又充满智慧的故事。(西南庄两眼,东南庄三眼,后寨两眼)古井年代久远,井口沟壑清晰触手,沟上磨沟,深浅不一。井圈石板被井绳磨出的深痕告诉后人,她养育了村里一代又一代人,滋润了一户又一户人家。如今的她象一位老母亲,静静地看着家乡的变化,看着家里的每一个儿女。</p><p><br></p><p><br></p> <p>古老石井旁的残碑仍向后人诉说着石井的古老</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二)古庙</span></p> <p>寺庙——我国的艺术宝库,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大赵庄现有古寺庙古迹四处,南有大圣寺,北有玄帝庙,西有三義祠,东有土地庙,这些寺院和当地社会生活相互影响。寺院作为地方民众的信仰场所,促进了农村的文化经济、习俗信仰和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大赵庄的古文化历史和人文环境的变迁,不同朝代的寺庙教堂,向人们诉说着大赵庄人不同时代的信仰。</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大圣寺:</span>该寺创建于唐,重修于金,后元、明、清多次重修,寺中供奉佛爷、十八罗汉、观音菩萨、关公,院内现有建庙时所植园柏一株(当年原植两株,1958年其中一株被砍伐),树龄1200余年,立有一通明万历年间“重修大圣寺记碑”,抗日战争时,寺院用作义勇军驻地和地下情报站,解放后,寺院曾为供销社、邮政局、文革活动场所、基督教堂所用。如今的大圣寺,孤独地立于那里,静静地等待,等待着保护和维修……</p> <p>据镇志记,寺内原有历代修寺石碑八通(文革时多数被毁),300斤大铁钟一座(解放战争时用于做手榴弹壳),木雕关公像一个,布画神像一幅。</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玄帝庙:</span>该庙原址位于大赵庄李氏宗祠南500米河堤西侧。前身叫牛王庙,明正德年间村人李仁出资重修,可惜又在明嘉靖九年被大水冲倒。嘉靖二十六年,李仁之子李铠率众兄弟又重修寺庙,并改名为玄帝庙。由此亦见千百年来村民信仰的变化历程。</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玄帝重修庙记</span>(碑额):</p><p>乡贡进士、文林郎、滕县事何莘撰文;</p><p>迪功郎、县丞何堂书丹;</p><p>儒学庠生张翰篆额。</p><p>古滕善国也,(东)南五十里赵家庄村生民奠居,民非水火不生活,凿井及泉,取用无穷,人物两得其便。井之西随建牛王庙,X极灵验,其神司者牛羊,牛以耳燥为病,其耳思思,九十其犉(chun);羊以善触为患,其角濈濈(ji),三百维群,牛羊之盛如此X。</p><p>至正德中庙宇倾颓,神像风雨剥落,李居士曰仁,字尚慈,慨然施已财,费已力,重修焕然一新。至(嘉)靖九年大水渰(通淹)没,止存基址。为已谋者多,为神谋者寥寥无闻,幸有李居士子曰铠鑑曰锡曰鑛,公公正正,磊磊落落,滕巨擘(bo)也。独铠仗义踈财,XX地X时春夜梦玄帝四帅,待旦与弟协力共事命工作,不惜积蓄,罄其所有,重修XX,XX金身,引伸触类,屈雷庐X望家X湘王XXXX捐已财塑四帅。</p><p>其庙规模虽狭,(然)东薛水,南陶山,北雪山,西凤山,水绕山围,诚哉棲神之所。功成之日,执司X者X里,各敬尔仪,各修厥德,各慎厥身,谨恪虔诚,奉侍香火,为善获福,作恶降殃,勉诸。</p><p>大明嘉靖二十六年岁次丁未仲冬吉旦立。</p><p>镌石:梁智,男梁福、梁汉。</p> <p>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碑碑文由时任滕县县令何莘撰文,县丞何堂书丹。足见当时该庙的影响力!</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3、三义祠:</span>原址附近原有桃园十六亩,三义祠巍峨壮观,供奉刘、关、张兄弟三人,可见村民的忠义情感。在遣址不远处发现一通清乾隆年间重修三义祠碑记,虽是残碑数块,其上“三义祠”字迹清晰。</p> <p>三義祠原址在腰庄村中心大坑南岸,现基督教堂处。现发现的古碑记载“滕东南赵家庄有三義祠,左右桃源十六亩,康熙四十有四乃草堂也以渐蔽……”。乾隆九年(1744年)在李本初、单永禄、单永祺、单永程、单兴邦、张德良、张贵臣、张真、朱连周、赵伯祥、屈连等众人的捐资下,三義祠得以重修,再放光彩。</p> <p>三义祠旧址处今建基督教堂。</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4、土地庙:</span></p><p> 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中国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庙宇,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权属的崇拜。土地能生五谷,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古时凡有民众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庙。</p><p> 大赵庄土地庙居村东,现有古碑一通,碑额刻有“万古流芳”,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土地庙的历史见证。</p> <p>有庙就有会,有会也有集。大赵庄古庙会、大集的由来源于祭祀,因大赵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口密集、寺庙众多,每逢五、十吉祥之日引来四面八方人群前来祭拜神灵、买卖交易,日久天长逐渐形成今日庙会、大集。现如今大赵庄庙会、大集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会上有唱大戏、听说书、看耍猴、演杂技等众多娱乐项目,吃喝玩乐样样俱全,吸引了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前来逛庙会。</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三)古树</span></p> <p>也许是祖辈的安排,也许是自然的造化。村中四个方位留有的四棵枣庄市级保护的古树,向后人诉说着村中的悠久历史。</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圆柏报春:</span>位于大圣寺内,树龄1200余年。树内又生椿树,谓之报春(抱椿)。</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2、古槡逢春:</span>位于村中街旁的古槡树已有400多年,前些年已枯死,近几年又发新,村人喜赞枯木又逢春。</p> <p>该槡树是单崇臣祖父所植。</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3、柿树挽春:</span>300多年的柿树位于小蟠龙河旁,每年5月份开花,抓住了春天的小尾巴,谓之挽留春天。9月份后,满树红柿挂枝头,呈现出“万柿如意”的吉祥景象!!该树是单继德祖父所植,当时植下两棵,1956年伐一棵。</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4、白杨赞春:</span>近200年的毛白杨树植于腰庄中心池塘岸边,古陶烧制窑附近。每年春来,郁郁葱葱,亭拔玉立,赞美着温暖的春天。毛白杨是村民李厚余的祖父李滕麟所植。</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四)古碑</span></p> <p><br></p><p> 大赵庄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古碑散落村居周围,2010年李氏家族在第一届续修族谱委员会成员李厚吉、李厚琛、李厚久、李厚岭、李厚善、李厚元、李厚珍、李厚华、李厚振、李伦孝和第二届续修族谱委员会成员李新昌、李建新、李全昌、李计昌、李进昌、李源、李立昌、李祥成、李昌庆等人的带领下,苦心建祠、用心搜碑,发掘本地区部分大量古碑,现安放于李氏宗祠院内加以保护。</p><p><br></p> <p>其中最为典型的古碑有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庙碑记</span>(重修玄帝庙记碑、重修大圣寺记碑、重修三義庙记碑、重修土地庙记碑以及敕褒节孝碑等)</p> <p>村中张姓自六代以前从滕县张汪迁来,距今约二百年。</p> <p>村中立有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大赵庄村张门马氏、季氏两通“敕褒节孝”碑,分别为“马绍周次女、张德仁妻”和“季国杰长女、张宏仁妻”旌表碑,碑文记载“节妇马氏、季氏娣姒(di、si即妯娌)行也”,这对张家妯娌守寡多年,终于在晚清最后一年受到朝廷立碑旌表。</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家族古碑谱记</span>(李氏、单氏、张氏、赵氏、王氏、刘氏、屈氏 卢氏等)</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五)古陶</span></p> <p>土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土陶有缸、罐、碗、壶、瓶等日常生活用具。</p><p>大赵庄土陶文化源远流长,有古谚语:南伏姑娘嫁赵庄,捏盆捏罐做嫁妆。土陶产业是大赵庄的特色产业,当年曾在单茂青老宅基地下出土古时土陶制作石轮一个,石座一桩,石台多个,年代不详。有文献史料记载:大赵庄李氏讳德祖其十四孙,尚立、尚和、尚奎兄弟仨曾在清朝中后期从事土陶产业,后来尚立之子腾麟、长孙元田、次孙玉田、曾孙子全,均从事土陶制作,日积月累他们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其中李腾麟力大无比能将420斤的柴草挑到三里之外,且中间不休息,能把三、四百斤重石碌用手搬放到一米六高的树杈上。他们在长期的烧制土陶过程中不断进步创新,烧制出多种多样的土陶器,有缸类、盆类、罐子类等。其中合头缸、巴盆、四鼻罐、花缸、砚王以及小型笔筒等最为驰名,深受人们喜爱。这些产品銷往湖西、城区、山里等广大地区。解放前后大赵庄土陶产业又迅速发展到孟氏、王氏、刘氏家族,不断扩大规模,成为当地百姓集体产业……仅烧制土窑由原来的三座发展到六座,其土陶制作传统工艺也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其中大赵庄王涛作为第四代土陶产业继承人发展最快、最好、最具有特色,产品已銷往国内外各大市场,大赵庄土陶被列入山东省滕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烧陶旧窑遗址</p> <p>村民李建新的祖父李景贵当年捏的合盆、二鼻罐、坛子</p> <p>古陶器是大赵庄特产,过去烧陶的土窑,储陶的仓库仍清晰可见。更可喜的是烧陶现有了传承接班人。</p> <p>王涛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赵庄土陶制作、烧制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继承和发展了地方土陶文化,烧制出红陶、黑陶、灰陶、彩陶等丰富多彩的地方品种。</p> <p>土陶,是泥与火的艺术,这门手工技艺已经不仅仅是王涛谋生的手艺,更是代表了当地历史人文的生动符号。</p> <p>大赵庄陶制品走向各级各类展销会。</p> <p>八十年代初砖瓦窑、石灰窑,又成为了大赵庄的又一特色产业。为加快农村住房建设,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百姓,大赵庄砖瓦窑、石灰窑产品銷往多地,风彩一时。</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六)古旗杆</span></p> <p>这是清朝咸丰8年皇帝赐封李家匾额</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七)古桥</span></p> <p>古桥:中国是桥的故乡,遍布在大赵庄村落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四面八方。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大赵庄人走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河,修建了多座横跨村落河塘、奇巧壮丽的桥梁,这些桥梁多数横跨在村中小潘龙河之上,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村落,成为大赵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充分显示了大赵庄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技艺才能。</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柴班桥:</span>小赵庄地主柴老班当年在大赵庄三义庙前修的三孔石板桥现保护完好,据说支撑桥体的是九个碌碡一条龙。</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中心桥:</span>修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位于四个村中心,所以取名中心桥。</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进粮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4、渡粮桥</span></p> <p>进粮桥和渡粮桥都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静卧于牛郎山前,横跨在用于田地浇水的小河之上,是庄里村至大赵庄一带的托水、行路两用桥,为保证农民有个好收成,起名进粮桥、渡粮桥。</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5、革命桥</span></p> <p>建革命桥时,用到多块石碑,桥值得欣赏,碑值得研究。</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八)古床</span></p> <p>村中保存完好的清朝古床,其上雕刻生动形象。</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九)古门当石</span></p> <p>“门当”原本是指在大门前左右两侧相对而置的一对呈扁形的石墩或石鼓,因为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辟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当然,您一定想到了“户对”,感兴趣的朋友赶快百度吧!</p> <p>这个是大赵庄村保存完好的一对门当石,原存于县委诞生地李厚吉宅院中。</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十)古文物</span></p> <p>大赵庄村西曾出土大汶口、西周时期的圆柱形鼎足、鬲足等文物。“足”见大赵庄村历史文化的悠久。</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十一)古遗址</span></p> <p>京坛:位于大赵庄村西。明朝洪武年间,卢氏在京做四品带刀护卫,因护驾有功,京城官员特来大赵庄修建卢氏祖林,官员敕土并举行祭拜仪式,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丧葬礼仪,也自然成为当年卢氏家族的荣耀。京坛就是当年京城派来的敕土官的“指挥部”。</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革命进步大赵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县委诞生地</span></p> <p>1939年2月,滕县县委在大赵庄村诞生。</p> <p>根据上级党的指示,1939年2月,中共滕县县委成立会议在二区大赵庄村李子成的家里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王丹墀、李子成、朱绍庭、生碧泉、马奉莪等人。</p><p><br></p><p>  中共滕县县委建立以后,隶属于中共鲁南特委领导。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武装部和统战部,部长分别是李子成、朱绍庭、生碧泉、马奉莪。在二区成立了五个基层党支部。</p> <p>李厚吉是曾任中共滕县县委组织部长、二分区书记李子成的侄子。老人今年八十多岁,他向人们介绍,他现在居住的老宅就是当年滕县县委诞生地,历史上的一些老一辈革命家如穆林、李乐平等都曾在这里建立革命武装,并且清楚记得滕县二区惨案发生的经过以及区长曹兴中带领部队在大赵庄一带与敌寇顽强战斗的情况,对此他还提供了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p> <p>现已对老宅保护,后续再建,以供参观学习。</p> <p>当年会议所用木凳</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楷模李乐平</span></p> <p><br></p><p>  李乐平(1906—1971)原名李子升。滕县(今滕州市)羊庄镇大赵庄人。20岁到上海法租界以巡捕为职业作掩护, 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委任为上海法租界华捕地下党支部书记兼中共江苏省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1933年4月6日被捕入狱。 1937年8月,国共统一战线形成后获释,后返回原籍滕县。经中共南京办事处批准, 留滕开展抗日工作,与中共滕县党组织接上关系。1938年3月,他与王见新等人在滕东善崮村创办了“农民抗日训练班”。继而在其基础上组建了120余人的“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1938年5月,沛、滕、峄三县抗日武装合编为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亦称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 ,9月,被任命为第一总队政治委员,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苏鲁支队政委。1939年12月,调地方工作,历任鲁南区党委秘书长、鲁南专署专员、鲁中南区党委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南京市副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局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1971年9月19日逝世,同年11月17日被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政工组批准为革命烈士。</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鲁南小延安</span></p> <p>近代以来大赵村一带又成为“鲁南小延安”,以村人李乐平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带领周边群众拉队伍闹革命,保家卫国战敌寇。</p> <p>红色追忆——鲁南抗日小学:</p><p> 鲁南抗日小学原址在滕县大赵庄李炳田宅院。“七七事变”之前,为让大赵庄及周边村民接受文化教育,李卫川和李炳田创办了具有私塾性质的学校。教员有李子贞 、李子赢、 王宝仁等。1937年7月7日,日军向全国进犯,学校停办。同年8月30日,因早期参加革命被捕出狱的李乐平回到家乡后,将学校恢复。起初李乐平也任教,主要是向学生进行抗日救国教育和文化教育。学校正规后,仍有李卫川负责。1938年3月17日,日军侵占了滕县城,学校再一次停办。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占领亚洲,争霸全世界,奴役中国人民,学校又改为日本学校。教师有崔子明、李皆平、刘和青、李勇烈、 王宝仁等,他们都是中共地下党。学校名义上是日本学校,但是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教育。1940年2月,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派抗大毕业生曹兴中、王占魁和孙磊(女)等来大赵庄,协助县委组建二区区政权。区中队指导员高华和吴子云来到学校,将日本旗及标语铲除,郑重的宣布大赵庄小学是鲁南抗日小学,从此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日小学,学生来自大赵庄及周边的黄沟、北塘、驳山头、侯庄、木石等村庄。日本帝国主义为愚弄中国人民,还为学生配制校服 。教师们用各种理由推辞分发,最终未发到学生手中。后来为抗日战争的需要,八路军后方医院、修抢所、公安局等均设在校园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为伤员唱歌演节目,有的同学从家里拿一分二分钱慰问伤员,伤员们精神面貌变化很大,力争早日康复奔赴前线抗战。同时学生们积极参加儿童团,帮助大人站岗放哨。抗战胜利后,学生增多,学校定位二区国办中心小学。学校一面向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一面进行思想教育。学校成立了洋鼓洋号队、腰鼓队、演唱队。腰鼓队在全县独有,上世纪60年代末逐渐淡化消失。1949年全国解放,学校规模逐渐扩大,上级派遣王诗义来学校任校长,王承浩任教导主任,教师在全县为最优者。他们既教书又育人,培育出一批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全县毕业生去徐州考试,该校的李厚营被录取为中专生,是当时全滕县唯一的中专生。次年学生王士海、李厚民、刘印平(刘达印)等考取清华大学,还有的学生考取其他高等学校。1950年抗美援朝时,同学们听了李清在动员大会上的报告后,有20多名同学奔赴抗美援朝战场。1972年,由于学生的进一步增多,该校部分班级搬至东南庄,80年代该校全迁至别处。2000年后,校舍拆除,今天大赵庄小学虽不在,可抗日小学的精神永存。</p> <p>当年大赵庄村的革命人士赴薛城、微山参加革命活动,为验证身份,接头时常有人问“大赵庄桥几个珠子几条龙”“大赵庄石井沿磨出了几条沟”?若回答:“九个珠子一条龙,石井沿上七十六条沟”,那就说明的确来自大赵庄。</p> <p>就当年革命事宜访谈年长者</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传统工艺大赵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大郎发屋:</span>穿行于大赵庄中心街依然亲切看到创办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金鑫理发店,因当年理发店老板王士法长得年轻帅气,村民都亲切的称为“大郎发屋”。现如今虽然门面有些简陋但前来理发的顾客络绎不绝,主要是客人即看重了理发店师傅三四十年炉火纯青的手艺,又钟情于大郎发屋的那份怀旧之情吧。</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2、东南庄豆油坊:</span>东南庄豆油坊是一家经营了四十多年的老店,多年来,这家油坊老板单崇敏一直利用传统工艺压榨手法。通过对大豆的清理、软化、蒸煮、挤压等几道复杂的工序压榨提炼的豆油,口味醇香,油质最好,现如今由他次子单茂新精心经营,产品畅销多地,受到了消费者一致好评,进入了千家万户的厨房。</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3、根艺老人张殿贵:</span>张殿贵老人今年七十多岁,虽身体有些不适,但可以看出他一颗追求艺术的心仍然不止,他年轻时做过摄影师,在当地走街串巷给老百姓留下了一张张美好的精彩瞬间,这几年老人爬山寻树根,在家做起了根雕手艺。他的根雕作品奇特典雅,其中孩童骑大象、猴子捧仙桃等众多根雕就是他最爱的杰出作品。</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4、桥头大烧饼:</span>大赵庄自古就有一句谚语:尊贵客人往家请,酒后要吃大烧饼,这足以说明大赵庄烧饼很有名气,小时候每逢路过中心桥头时,就闻到远远飘来刚出炉的大烧饼味道,那种感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大赵庄最有名的桥头大烧饼。每逢年过节或家里来客人时须提前预约或排队购买,生意很是火爆。这家传统面食老店,创办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店老板单成章为了将这种这门优秀手艺传承下去,现交由他的五子——单相存继承并不断发展,成为一家传统纯手工面食老店。</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5、传统铁匠张光亮:</span></p><p>老张是小赵庄人,常住大赵庄集,今年七十的他,从十六岁开始“打铁”,这火星賤射的生活已伴随他五十多个春秋,也为当地百姓锻造出了不计其数的“光亮”的农业生产用具和家庭生活用品。他还成功的培养出刘印山(东南庄)和童德群两位徒弟,传统铁匠,“星火”相传。l</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6、文强大饭店:</span>来古色古香的大赵庄旅游,你不仅可以看到这里的乡村美景,而且还能品尝到这里原滋原味的大樱桃,更能够品味到鲜美绝佳的当地美食,来文强饭店就是你的最佳选择,这里的美味丰富多彩,如:香辣活鲤鱼、铁锅炖老鹅、辣炒小笨鸡、油泼牛百叶、鸡蛋槐花饼、清蒸榆钱饭,味道极佳,价格实惠,在二十多年的热情服务中以物美价廉诚信经营赢得了良好的口碑。</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美丽幸福大赵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健康长寿赵庄人</span></p> <p>今天的大赵庄人,热情善良、乐观豁达、健康长寿!百岁寿星王玉真(1885——1989年),活到104岁。百岁寿星李景文(1913——2016年)活到103岁,他们健康长寿的秘诀是:</p><p>1、不生气,讲义和</p><p>2、勤劳动,壮骨节</p><p>3、讲卫生,凉水搓</p><p>4、节饮食,汤多喝</p><p>5、晒太阳,常吃姜</p> <p>90岁以上大赵庄延年益寿老人名单</p><p>腰庄村:李景香 赵陈氏(女) 张廷秀(女) 张连慧(女) </p><p> 后寨村:李厚恕</p><p>张颜氏(女)李石氏(女) </p><p>倪士俭 李常荣 赵宋氏(女) 张夫元 </p><p>东南庄:卢俞氏(女) 单童氏(女)</p><p>颜培花 刘印臣 刘印广 单崇冠 单成德 楚振兰 </p><p> 魏明兰 童玉生</p><p> 西南庄:王传文 王单氏(女)张怀春 </p><p>王刘氏(女)</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2、文艺展现赵庄情</span></p> <p>在清朝中后期,大赵庄就已经成立了以李时珍(西南庄)和李玉和(后寨)为核心的戏班子,他们唱遍鲁南地区各个地方。当时流行“李玉和开台 ,大姑娘跑掉鞋 , 李玉和开走 ,大姑娘睡倒不走”的经典顺口溜。到了解放以后,在大赵庄地区又流传着“拉魂腔进了庄,茶不思饭不想,看了之后心里痒,看完上场盼下场”的顺口溜,表达了大赵庄人们对柳琴戏的喜爱。柳琴戏原名“拉魂腔”,是滕州地区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p><p> 五六十年代,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大赵庄专门成立了文艺队,在劳作之余、农闲或节日庙会时,戏班搭台献艺, 他们根据百姓生活题材,自编自演戏曲故事,明朝时期《王景龙背海河》(又称 《灵堂花烛 》)就是当年脍炙人口的作品,其大意为:相传大赵庄卢家员外招女婿时嫌贫爱富,自作主张将二女儿(卢桂玲)许配给钱家大公子,这位大公子无才无德,外号钱半城。为反对岳父大人私自订婚,大女婿王景龙偷背着二姨子(卢桂玲),过大赵庄后寨村中的海河子,去为他提前策划好的装死的卢梅英(卢桂玲大姐)吊孝,在灵堂上卢桂玲与她朝夕相处、吟诗作赋的好友刘廷玉相亲拜堂。许多文艺节目吸引了羊庄、西集、木石等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观赏。此后大赵庄不仅增添了舞龙队、舞狮队、高跷队等民间表演队伍,而且以大计河王立祥的徒弟李华昌(后寨村)为代表的柳琴书,以李厚芳(西南庄)为代表的大鼓,以单存章(腰庄)、单怀章(西南庄)、单秀才(东南庄)、李子元(后寨)为代表的相礼等文艺活动也层出不穷。</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3、花果飘香赵庄村</span></p> <p>今天的大赵庄,山清水秀,花果飘香,大红樱桃富家乡。</p><p><br></p><p><br></p> <p>樱桃花,是报春花,是春天的使者。它被称为入春“第一花”,而樱桃则是“开春第一果”。大赵庄是远近闻名的樱桃养殖基地。</p> <p>大赵庄的大樱桃走向全国大市场</p> <p>勤劳朴实的大赵庄人在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奋力前进,正昂首挺胸地走在建设幸福新赵庄的宽阔大道上。相信,不久的将来,大赵庄将建设成为让本村人自豪,外村人向往的美丽乡村!</p><p>明天的大赵庄更美丽,大赵庄的明天更美好!</p> <p>向勤劳朴实热情善良的大赵庄人致敬!!!</p><p>感谢有关图片作者。</p><p>感谢提供有关资料的同仁。</p><p>感谢大赵庄村民,感谢每一位关心大赵庄的朋友!</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特别感谢</span>:羊庄镇文化馆 罗贤民、 汪淑涵给予的热情指导。</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往今来大赵庄》编委会</b></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总策划</span>:李新昌</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策 划</span>:李建新</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顾 问</span>:李子斗 李厚吉 李厚岭 李厚琛 李厚久 </p><p>李厚絮 李厚杭 李厚顺 单崇臣 单崇玉</p><p>单相奎 李厚珍 李厚元 李厚永 李厚华</p><p> 李厚传 李厚金 李厚付 李伦孝 张福元</p><p> 张志伦 单崇赣</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主 任</span>:张昌民 张兆登</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副主任</span>:李 建 单相净 单茂军 武翠香 </p><p><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委 员: </span>刘兴稳 王道猛 王传信 王士明 </p><p> 程建民 耿进田 李计昌 李玉昌 李迎昌 刘红珍 李进昌 李昌庆 李源 李伟 李林 李露 李厚仁 李合昌 李晓峰 卢金全 卢彦德</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主 编</span>:李新昌 李建新</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副主编</span>:李厚善 李厚生 李后振 单茂桂</p><p>李鹏(枣庄) 李全昌 李传昌 李祥成</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史料整理</span>: 单茂营 李厚民 李印昌 李富昌 李立昌 李田昌 李伦泉 孟凡宏 张秀银 张秀富 张志芳 </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编辑摄影</span>:李晓林 马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