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归来话南极之三

观大潮(旅行、摄影)

<p><b style="font-size: 20px;"><u>说说防晒霜的事</u></b></p> <p>  我曾经到过北极圈、去过西藏,从未感受到紫外线有多厉害,最多就是戴顶帽子、戴个口罩,也就过去了。这次可不行,不论是多云还是阴天,紫外线都很强烈。一天下来,眼睛红肿,暴露的皮肤也被紫外线照的很疼。没办法,第二天开始全副武装,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还要提前涂抹好防晒霜。</p> <p>全副武装做好防护</p> <p>  科学常识告诉我们,臭氧层犹如一把保护伞,阻挡着紫外线,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南极地区由于臭氧空洞的存在,臭氧层对太阳紫外线的阻挡作用被严重减弱,导致这里的紫外线特别强烈。</p><p> 科学家们发现,臭氧空洞是由于大气层中的臭氧被消耗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氯化物、溴化物和臭氧发生反应。近年来,南极洲的臭氧层相较于1975年被削弱了33%,1995年前后达到最低值。南极洲上空出现全球最大的臭氧空洞。</p> <p>南极臭氧空洞的变化</p> <p>  南极的冬季极端寒冷,温度在-50℃以下,几个月不见天日,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极地云层中含有三种颗粒:硝酸的三水合物、极速冷却的冰水混合物和缓慢冷却的冰水混合物,云层中还储藏了氯原子相对稳定的化合物,如氯化氢和氮氯化合物等。</p><p> 到了春天,阳光乍现,化学反应开始,氯化氢或氮氯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被分解为相对活跃的氯离子以及一氧化氯,这二者是消耗臭氧的罪魁祸首。而南极的极地涡旋将南极的气流与其他地区隔绝开来,来自其他地区富含臭氧的气流无法进入南极,因此消耗的臭氧难以得到补充。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活动威胁到了臭氧层。</p><p> 1985年,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南极臭氧层的一个“洞”,完全出乎意料,表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受到严重破坏。自那以后,人们开始行动,全球禁止氯氟烃和其它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使用。好消息是人们的行动发挥了作用,臭氧空洞在慢慢缩小。科学家预测,到2065年前后,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将会消失。</p> <p>南极臭氧空洞变化预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