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兴六废三原则 ——学记礼记学习心得

管老师

<p>  这周的学习跟上周很好的衔接起来,就是教育的方法:四兴六废三原则。</p><p> 回顾“四兴”:</p><p> 1.禁于未发之谓豫:在事情未发生之前,研究学生的发展规律,做好预防,制定方案,从而更好的教育。</p><p> 2.当其可之谓时: 抓住时机去教育(这里主要是活动教育,进行德育养成的教育)。</p><p> 3.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遵守原则,循序渐进。</p><p> 4.相观而善之谓摩:相互切磋,学习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p> <p>  六废:</p><p> 1.“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告诉我们: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开始,初始的态度最重要!一旦长大了出现过失了,再去补救,就为时已晚。</p><p>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告诉我们:要抓住时机教育,错过来再努力学,也很难成功。所以说,小时候,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p><p> 3.“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让我们明白:学习任何知识要专一,并且坚持不懈,方能有所收获。否则将一事无成!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p><p> 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跟“相观而善之谓摩”相对应,说明团队学习很重要,大家可以相互学习、切磋、分享、鼓励。就像我们文昌这个大家庭,我们共同学习,收获知识的快乐!</p><p> 5.“燕朋逆其师”告诉我们,如果交友不慎,行为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所以我们要跟德行好的人做朋友,这样我们才能更加优秀!</p><p> 6.“燕辟废其学”的意思是:不能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不然就会沉迷于不正经的事情,从而荒废学业。所以,我们要有一个阳光的心态、高尚的品格!</p> <p>  古人曰: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提升自我修养,给予学生正能量的教育。这正是当代学生最缺少的“精神正餐”,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正是滋养孩子最好的营养品。当我们给予学生越多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坏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不见。</p> <p>  接下来就是“三原则”:</p><p> 1.道而弗牵: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达到一种平和的心态,从而不娇纵,自主自觉的接受学习。</p><p> 2.强而弗抑: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更多的是从劝勉、鼓励入手。严是“温和而坚定”的原则,而不是压制。</p><p> 3.开而弗达:也是教学的艺术之一,要学会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找到方法。让学生在问题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真正的主体是学生。</p> <p>  教学需要方法,学习更需要方法。作为老师,要熟知并且潜移默化的授予学生方法,而非结果。</p><p> 1.“或失则多”功夫式学习: 学习知识要懂得坚持不懈,每天学习一点点,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才能收获满满!这是发展型的学习!</p><p> 2.“或失则寡”适量学习:不管是时间,还是学习的内容,每天适量,真正达到掌握。而不是追求目的,快速求成。</p><p> 3.“或失则易”踏实认真:任何事情不能眼高手低,要踏踏实实去做,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正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p> <p>  教育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现代教育倡导个性化教育。教育要有针对性的去找到合适的方法,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要针对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p><p> 而作为教师,真的应该不断去学习,首先自己要立志,成为一个善于教育的人。这样才有能力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总有好的志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