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不经意间,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则踏春的消息,随着字节的跳动,思绪不觉回到了儿时……</p><p> 每年的农历三月份,清明前后,南方早已鸟语花香,春意盎然,但陕北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桃杏已然绽放,杨柳即将发芽,小草刚刚生长,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儿童经过一个冬季的冬眠,犹如刚出笼的小鸟,快乐地飞向了刚刚有了一丝春机的原野,尽情的寻找春天快乐!挖野菜,摘榆钱,折树枝……</p><p> 这里的折树枝的印象尤为清晰,因为这样做的目的是做柳哨,我们的方言称之为“咪咪”,四声发音。单就来说说它吧,制作方法:只选没有出叶的嫩枝条来折,取下来的枝条,拧下树皮,剪成小段,那圆圆的树皮管,有粗有细,根据孩子力气大小而定,便可以象笛子或哨子一样,吹出美妙的声音。我们顾名思义,为这乐器取名为“”咪咪”。它有长有短,根据孩子的手艺而定,吹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长的吹出的是重重的低音,短的吹出的是悠远高音,甚至有些富有创作力的伙伴还会在它上面弄些小孔,吹奏的时候还可以发出抑扬顿挫的音乐呢!大家一起吹起来,简直就是一曲交响乐。 这悠悠的悦耳声,至今常在耳畔响起。这何尝不是在发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呢?只是可怜了那些树枝,平白受了伤害,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有些许残忍,更多的却是无法复制的童年童趣。</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