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农历3月27日,是父亲的忌日。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20年前,父亲因感冒继发肺部感染,病情反复加重,经过一年多的治疗,效果不佳,父亲带着对家人的深深眷恋无奈离开了我们。父亲的离去,对母亲的打击很大,2年后,母亲也因突发脑栓塞抢救无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们,追随父亲去了。父母的离去,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当时,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没能给父母更多的回报,后来,等我们条件好了,可父母已不在了。</p><p> 20年来,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父亲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勤劳俭朴的品质、尊老爱幼的情怀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20年过去了,父亲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不但没有淡漠,反而更加清晰和高大。父亲在世时的一幕幕,仿佛发生在昨天。</p><p>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父亲世居杨山,是独生子,因为上过私塾,解放后就参加了工作,一直在税务系统工作,先后任罗山县竿杆税务所和楠杆税务所所长。而母亲则为了照顾老人和子女,放弃了外出工作的机会,在家务农,一生无怨无悔,将我们兄弟姐妹7人抚养成人。</p><p><br></p> <p> 小时候,虽然家境贫困,但我们还是以父亲在外工作而感到自豪。父亲每月都要回家一次,给我们理发,带给我们好吃的,改善我们的生活。所以,童年时期,我们最高兴的事就是每天晚上盼着父亲回家的哪一刻。后来,随着年龄逐渐大了,懂事了,为了让父母高兴,我们也力所能及地帮母亲多担一份忧,帮家庭多做一些事。小时候,我们抬过水、打过井、放过牛、拾过柴,我们用自己的能力向父母证明,我们长大了。</p><p> 我们也象所有孩子一样,有过童年的快乐,有过调皮的时刻,因一些小事和父母顶过嘴、生过气,但父母从不计较,一如继住的深爱着我们。后来,上学了,为了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父亲竭尽所能,将我们带到身边,一对一地进行培养教育,从兴隆小学、子路初中转到楠杆初中和楠杆高中上学,父亲亲自给我们做饭,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在父母的精心培育和日夜操持下,我们兄弟姐妹都很争气,有的考上了中专、有的参了军、有的就了业,纷纷走上了工作岗位。</p><p> 在大集体时期,因为家庭人口多,劳动力缺,挣工分少,在那个按工计酬的年代,每年年终结算时都要向生产队上交近200元余粮钱,为此,父亲省吃简用,将节省下来的工资都上交给了生产队。80年代,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后,每逢农忙时节,从没干过农活的父亲也请假回到农村,帮助家庭春播秋收,父亲用瘦弱的身体带领我们全家老少耕田种地、割谷捆谷、挑稻码垛、收粮归仓,虽然很累,但春华秋实,其乐无穷。</p> <p> 后来,经过父亲的努力,母亲和子女们都转成了城镇户口,吃上了商品粮,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举家从兴隆杨山搬迁到楠杆街上居住,一家人实现了大团圆,父母劳累一生,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父母勤劳持家,在家庭后院种上了一片菜、喂了2头猪,就是靠着父亲微薄的工资和每年喂2头猪的收入,短短的十年时间,帮助我们兄弟姐妹成了家、立了业。</p><p> 楠杆是我们第二故乡,每逢星期日和节假日,是我们最期待的日子,当我们兄弟姐妹回到家里团聚的时候,聊天、照像、玩扑克牌、打麻将,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回想起来,哪是何等的热闹快乐。</p><p> 父母在哪,哪里就是我们的家,工作有成绩,我们想给您分享,生活有困难,我们想向您倾诉,10多年来,楠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就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港湾,终生难忘。</p><p> 20年转眼就过去了,我们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我们兄弟姐妹团结拼搏,勤奋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同时,良好的家教也成就了下一代,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影响下,我们的孩子都很争气,非常优秀,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现在,他们正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美好的明天。</p><p> 今天,父母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对父母的大爱永恒,父母留给我们团结友爱的家教永记。时代在变,但我们兄弟姐妹亲情没变,老杨家的凝聚力仍在,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杨家家风世代相传。</p><p> 亲爱的父母,您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