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月,疫情有所缓解,我们一行四人于4月9日至14日前往浙江北部的几个古镇和村落游览,踏青揽胜,解闷放飞。 <div>我们行程的第一站是【新市古镇】,此前不曾去过。到了才知道,古镇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古镇位于<b>杭嘉湖平原</b>的中心部位,<b>京杭大运河</b>穿境而过,被誉为“千年小上海,江南百老汇”。</div> <b>新市古镇</b>是江南少有的保存较为完整、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古镇按3潭,9井,18块,36条弄,72座桥格局建造,极富道教色彩。至今仍保存十多座古桥,充满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显露出古色古香古韵的江南风光。 <div>一进入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汪水池——【陈家潭】。 它形成于晋朝之前,为新市著名的三潭之一。相传南朝著名道学家陆修静曾临驾隐居于潭旁,并在水潭步云升仙,故又名<b>仙潭、神驾潭</b>。【陈家潭】位于古镇<b>通仙</b>、<b>会仙</b>、<b>驾仙</b>、<b>望仙</b>四桥交汇处,4座古朴石桥名字都带“仙”字,可能与陆修静得道升仙有关。</div> 古时潭水清冽,深不见底,近百年几次大旱亦不涸。潭中央有两条人工置放的小渔船作为道具,清清河面与点点渔火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古镇自古繁华,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远有东晋大将军朱泗,南朝著名道学家陆修静,陈国皇后章耍儿,南宋状元丞吴潜,明代学者诗人陈霆,清代大画家沈铨,近代有神学家赵紫寰,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纺织先驱童润夫等。 <div>举目潭上,波光粼粼,高耸三层的【陆仙楼】立于潭畔,在周围低矮的屋宇中显得气度非凡。<b>陆仙楼</b>飞檐翘角,造型别致,全楼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正中匾额“<b>寂真观”</b>,原由北宋徽宗皇帝所书。楼内立有陆修静彩塑像,高2米左右,其旁有清顺治四体书法碑《简寂陆真人碑》,为古陆仙楼原物,世所罕见。登临楼顶,推窗望去,仙潭景色,田野村落,尽收眼底。</div> <div>紧邻<b>陆仙楼</b>旁的白色建筑便是【新市文史馆】,这里原是江南第一大当铺——【德源当】旧址,为清同治年间湖州府南浔镇富贾刘家所有,曾有七进,现只剩一进。进门两边是高8米的封火墙,青石铺地,结构精致,系古镇典型的明清建筑代表作之一。</div> 紧邻<b>陆仙楼</b>的另一边是【有缘茶室】,是欣赏陈家潭景、品味古镇茶水的最佳去处,也是体验古镇生活不可或缺的途径。<br> 当然,如果观赏一下这些可爱的小草、抚慰一下劳累的心灵,也不失为一种放飞自我。 这是横跨<b>陈家潭</b>与<b>小南栅市河</b>上的【会仙桥】,系单孔石梁平桥,桥长11米,宽2.5米。始建于唐代以前,明嘉靖初年,杭州人何氏捐资重修。以后清嘉庆七年(1802)及2006年均有重修,桥上有碑记之年代。 <h3>这家店铺就是电影《林家铺子》的拍摄地。这部根据茅盾的短篇小说拍摄的电影,讲述了旧时杭嘉湖地区一个小店铺的主人林老板,在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虽再三苦苦挣扎,但在黑暗势力的盘剥下最终破产的故事。</h3><h3></h3> 往河道另一边的<b>南昌街</b>前行,路边有一小木房,大门呈太阳放射式结构,上挂“南圣堂”三字横匾。【南圣堂】系道教的祭神建筑,供奉“南方炎帝”。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以前新市古镇曾有东南西北中五个圣堂,如今只独留<b>南圣堂</b>了。 从南昌街这边眺望<b>陆仙楼</b>和<b>德源当</b>,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这是<b>南栅市河</b>边的建筑,斑驳的墙面,沧桑的印记。远处是闸门,用来控制市河的水位。 这是东西向横跨<b>南栅市河</b>上的【驾仙桥】,又名<b>日晖桥</b>。桥长17米,桥顶宽2.85米,拱跨6.7米,拱高4.5米。始建于唐代以前,明正德年间,镇人募资重建,取“旭日生晖”之意,更名“日晖桥”。<br> 这是从<b>陈家潭</b>远眺<b>驾仙桥</b>的景观,两旁民房店铺毗连,将古桥夹在其中,桥舍相映,古色古香,驾仙桥是江南“市井桥”之代表,也是<b>仙潭</b>最古老的石桥。 <h3>位于<b>陈家潭</b>与<b>西河口</b>交汇处的是【望仙桥】,系单孔石梁平桥,长7.9米,宽3.1米,始建于唐代,最后一次重修在清光绪年间。明清民国时桥的二边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相当繁华。每年的正月灯会,清明的庙会,孟兰会及头蚕二蚕售茧,这里商客摩肩接踵,<b>陈家潭</b>上总是泊满各类船只。</h3><h3></h3> 我们沿着<b>西河口</b>漫游,由于疫情,两边的商铺大都关门大吉,不过从林林总总的店面和彩灯,仍可以看出古镇繁华的往日。 河道远处的船工正努力清洁河面,确保古镇的繁荣而免受疫情的影响。 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层层叠叠的马头高墙,无不显示出古镇的商业地位和经济中心。远处的【广福桥】系三孔石平桥,东西向横跨于西河口中段市河上,桥长12.3米,中孔宽2.2米,长5.2米,高2米。始建于南宋前,明清多次重修。 过了<b>广福桥</b>,河道两岸一边是古镇历史名人廊,如童润夫纪念馆。另一边是明清直街,有众多的商铺和餐馆。只是少了买卖的喧嚣,多了沉淀的恬静。 这是单孔石拱桥【太平桥】,横跨西河口北端。始建于晋,本为木桥,唐宋时,改为石桥,明清时均有重修。此桥造型优美,均用花岗岩砌成,无一杂石。桥长16米,宽2.5米,两边有石阶10级,望柱镌刻各异石狮。桥联为<b>俞樾</b>所书,上联曰:“水接三潭环如玉带,路通九陌固若金堤”,下联曰:“舟楫通渠港分南北,市廛要道路接东西”。数百年来,镇上习俗,凡是婚嫁喜事必过此桥,婴儿满月也由亲人抱过桥,以保终生太平。 【沈铨故居】位于新市南汇街26号。<b>沈铨</b>系清代著名宫庭画师(1682-1760),字衡之,号南苹。少时家贫,随父学扎纸花。20岁左右从事绘画,并以此为生。其画远师宋代黄家画派,近承明代吕纪,笔调凝重,设色艳丽。这是建在太平桥堍的<b>沈铨塑像</b>。 这是古镇新建的【进士坊】,牌坊中间的立柱上镌刻着楹联:一千余年儒科陈迹共耀仙潭文化,三十几名金榜乡贤常思社稷民生。 这是【刘王庙】 ,位于古镇<b>保宁桥</b>堍,始建于南宋,相传是为纪念宋太尉刘锜在新市杭金而建,是德清县现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刘锜(1098--1162),甘肃天水人,南宋抗金名将。 <b>刘王庙</b>现存石刻山门、戏台及大殿。其山门庄严肃穆,牌坊石刻“刘王庙”三字为楷书阳文,下方刻有浮雕“二龙戏珠”与“狮子滚绣球”。朝南封火墙上的砖雕《三国演义》片段及人物、骏马等,仍有较高的观赏和考古价值。 <b>古戏台</b>位于庙内庭院中,古朴优雅,木雕横梁,气派不凡。2007年,当地政府修复古戏台,在清除墙面表层石灰时,发现了100多年前的珍贵戏曲墨记,上面记载了清同治至光绪年间到刘王庙戏台演出的戏班名和所演剧目名,在运河文物考古和戏曲艺术研究界引起巨大轰动。透过斑驳墙上那密密麻麻的字迹,耳畔仿佛还回响着铿锵的锣鼓声,铜锤花脸、架子花脸的一张张脸谱似在时空隧道中回闪。 这条【寺前弄】形成于唐宋时期,两边的古建筑大都建于明清时期。【觉海寺】就坐落在这条弄堂北端,此弄因庙得名,故为<b>寺前弄</b>。弄长百米,宽3米,是四方香客前往<b>觉海寺</b>烧香的主要通途。 【觉海寺】位于古镇<b>迎圣桥</b>北堍,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早于杭州的【灵隐寺】,后屡建屡毁,到清代中叶毁后再未重建。1995年重建了大雄宝殿,造型独特,气势宏壮。走进<b>觉海寺</b>,依次是<b>山门</b>、<b>天王殿</b>、<b>七宝池</b>、池上<b>接凡桥</b>、<b>大雄宝殿</b>和<b>观音殿</b>等。殿门上方悬赵朴初行书“大雄宝殿”匾额,秀丽遒劲,气势非凡。 站在<b>觉海寺</b>前的<b>迎圣桥</b>上,周围的巷弄宁静,岸柳茵茵,河水清澈,渔舟自横。 这是位于<b>觉海寺</b>旁【钟楼弄】,也称<b>鼓楼弄</b>,弄长180米,宽1.75米,弄内宅第优美典雅,古色古香,是富有江南水乡郁郁情调的古建筑。钟楼面对清波粼粼的市河和造型独特的<b>迎圣桥</b>,楼桥水三景合一,为仙潭胜景。每当凌晨,僧人上钟楼敲响钟声,那袅袅余音在苍穹回荡,为<b>觉海寺</b>增添迷人的色彩。 午饭后,我们前往30公里外的第二站——【塘栖古镇】游览。<b>塘栖古镇</b>系江南水乡名镇,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京杭大运河东西向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b>塘栖</b>均为杭州的水上门户,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 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始建于唐宝历年间(825-827),明朝时桥毁,后于明弘治二年(1489)复建,又名<b>碧天桥</b>、<b>通济桥</b>,位于古镇西北,南北向架于京杭大运河上,为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和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br> <h3>该桥造型秀丽,水平全长78.7米,桥面两段宽6.12米,顶宽5.2米,南北各设踏步80级,中孔跨径15.69米,矢高7.75米,顶拱镌有“弘治二年”字样,其余六孔南北对称。石栏板素面,栏板两端为卷云纹抱鼓石,共有望柱63根,四角望柱上刻覆莲。</h3><h3></h3> <h3>据说当年桥塌后百姓来往均靠摆渡,每逢风高浪急,总有人落水遇难。此时宁波义士<b>陈守清</b>挺身而出,筹资建桥。历时9年,于1498年建成,今桥堍建有<b>陈守清铜像</b>。</h3><h3></h3> 这座木制的【古戏台】位于<b>广济桥</b>的东南,适逢节假日经常有戏剧演出。 <h3>这是位于桥南的【郭璞井】。坊间传<b>郭璞</b>某年路过塘栖,恰逄大旱,为拯饥救溺,他利用所学阴阳风水之理,探勘方位,打通水井,井水甘醇,百姓感恩不己,故以<b>郭璞井</b>名之。井口覆圆石,成为古镇一景。</h3><h3></h3> 走过<b>广济桥</b>,来到北堍的<b>水北街</b>,这里最具人气的店铺恐怕是【法根糕点】和【朱一堂糕点】了,两家店铺制作的塘栖糕点名气响,吃口好,最受游人追捧。<b>法根糕点店</b>的对面是<b>朱一堂糕点店</b>,实际上是比法根还要老得多的百年店铺。 水北街两边商铺林立,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十分热闹。 甚至有部分游客不戴口罩逛街,招摇过市。 这是坐落于水北街西端的【余杭方志馆】,由两幢明清风格的二层旧宅构成,白墙青瓦,环境清幽。<b>方志馆</b>占地765.56平方米,建筑面积1286.64平方米,是一个以收藏、保护、研究、交流、开发、利用史志为主体的综合性场所。<br> 这是【西姚宅塘栖故事馆】,因宅院的主人姓姚,又住于水北街西段,故名为<b>西姚宅</b>。宅院共三进两层。楼上为卧室,楼下主体是厅屋,旁有书房和客房,前后门设总出入口,面宽14米,进深38米,是典型的清代建筑。<br> 这是一家颇具小资情调的民宿,门庭上方的紫藤花开正茂,台阶上的杜鹃花也芬芳吐艳,起名<b>汐糖</b>是否于<b>塘栖</b>有关?不得而知。 京杭大运河在塘栖这段河面可谓相当宽阔,且河水充盈,水流平缓,清丽幽静,吸引不少游客或戏水,或发呆。 两岸的建筑倒映在水面上,十分入景,不知为何看不到一条游船? 走在<b>水北街</b>的东段,这里的店铺明显少了许多,却有着几个特别重要的景观。 这是位于水北街东段<b>御碑公园</b>内的【乾隆御碑】,碑文记载了清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帝南巡时,为表彰浙江受灾后未拖欠钱粮,而蠲免地丁税三十万两,并将“圣谕”刻石,晓谕官民。2011年,<b>乾隆御碑</b>与<b>水利通判厅遗址</b>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建<b>御碑亭</b>加以保护。<br> 这是亭内保存完好的<b>乾隆御碑</b>,也是现存中国最大的御碑,碑体高3.35米,宽1.4米,厚0.5米;碑额镌有双龙抢珠石刻,高1米,宽1.5米;碑座出土高度1.1米,宽1.8米,厚1米。整块碑的地面高度达5.45米。碑正文有429字,另有“晓谕官民,以示皇恩浩荡”10字,碑文四周镌有云龙纹。 这是位于<b>水北街</b>东段、运河北岸的【御碑码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此处的御用码头,牌坊上面的四个大字为乾隆皇帝书写。 这是位于<b>御碑公园</b>右侧的【塘栖耶稣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美北长老会的传教士金·乐德(1868-1918)创办,教堂与住房的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现在教堂的外墙和门窗都重新修缮,感觉这座古老的教堂缺失了很多历史的沧桑感。<br> 旁边民居的窗台上,卧着一只黄花猫,它瞪着胡子,睁大眼睛,不知在看什么。 <div>从<b>水北街</b>东段的木桥回到大运河南面的<b>水南街</b>,尽头是<b>西石塘街</b>,这里有新开发的历史街区,以及新建的【花园桥】,这是座单孔石拱亭桥,看上去十分高大坚固。</div> 这是新建街区供游客留影的一个景点,背景画的是<b>塘栖古镇</b>以及<b>广济桥</b>,一位踩三轮车的车夫正等候着为游客提供服务,可惜的是两个轮胎都漏光气了,破旧不堪。 这是<b>水南街</b>上恢复的<b>廊檐</b>,从这里可以一直走到塘栖的另一处景点——【三条半弄】。 众所周知,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在塘栖古镇上则有着另一种又细又长风格的小弄,原有七十二条半,拥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在仅存三条半,并于2016年修缮开放,俗称【三条半弄】。它们是<b>沈家弄</b>、<b>郁家弄</b>、<b>太史第弄</b>,其中<b>太史第弄</b>比其它两条弄多出一个弯,所以算一条半。<b>三条半弄</b>位于塘栖闹市,弄内老屋层叠,典雅幽深,值得光顾。 站在弄堂,伸直双臂,立掌就能碰到弄堂两侧的墙壁,墙上有凹槽,听说是用来放蜡台的。弄内房屋均跨弄而筑,抬头看不见天,靠着与院子相通的偏门透进些光亮,因此三条半弄又属“暗弄堂”。据说以前的大家族很有讲究,主人家、客人都是从大门进屋,一直可以走到各进房内;而仆人们只能从这些边上小弄堂里进出,所以这种小弄堂又叫“避弄”,大概就是回避的意思吧。 离开<b>塘栖古镇</b>,我们长驱将近200公里,在天黑之前,来到千岛湖风景区,入住<b>全季酒店</b>。当晚,我们在酒店附近的餐馆品尝了久违的千岛湖大鱼头,犒劳舟车劳顿一天的自己。<div>第二天,我们来到此行的第三站——国家5A级景区千岛湖游览,原本打算先乘游船去【黄山尖观景台】观赏千岛胜景,可是错过了第一班游轮,第二班要到12:30才开,我们改变行程,先去【天屿观景台】。</div> 【天屿观景台】 位于<b>天屿山</b>上,山并不高,海拔在235-310米之间,西、北、西南三面饱览辽阔湖面,是千岛湖观湖赏景的最佳观景台之一。开车直达山顶,且不收门票和停车费。站在<b>天屿山</b>顶的观景台上,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观景平台高挑于山头,视野宽阔,一览周边景观。这里是众多摄影爱好者取景拍摄地,每天都有众多摄影师站在观景台上拍摄川流不息的<b>千岛湖大桥</b>,还有千岛湖最美的夕阳,以及这独一无二的湖光山色。 左边临湖的几栋高楼是湖景宾馆,几年前我们来千岛湖就住在这里,那里的观景阳台与天屿观景台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平时人满为患的观景台如今就我们几个游客,恰逢当地的几个女生也来春游,我们特请她们为我们留个纪念。 我们凭栏远眺,四面环绕着山、湖、岛、桥,这也许是此次游程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了。 下午我们重新来到游船码头,与为数不多的几位游客乘上游船,前往【黄山尖观景台】观看千岛胜景。 游船中途停靠【桂花岛】,导游介绍说岛上有不少猴子供游客拍照和喂食,我们几个都不感兴趣,也就没有下船。 <p>【黄山尖岛】到了,大家登上轮船码头,爱好跋山的,不妨拾级而上,边走边看。从山脚至山顶,800多级石阶因势而筑,路随山转,景随步移,自有一番情趣。乘坐缆车的,总长300余米的箱式脉动观光索道,可让大家轻松抵达山顶的【挹秀楼】。</p> <h3>上下缆车票价50元,几乎所有登岛的游客都选择坐三特索道缆车上观景台。由瑞士CWA公司制造的缆车吊厢比较宽敞明亮,每部可坐六人,不过由于游客不多,大部分缆车都空载运行。</h3><h3></h3> <h3>站在【黄山尖观景台】上,远眺千岛碧波万倾,湖面烟波浩渺、风光旖旎,俯瞰岛屿干姿百态、疏密有致,宛如一串串珍珠洒落在湖面上,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水清、岛秀、景幽”的自然风貌,一览无余。<br></h3> <h3>雄睨众山的黄山尖,其魅力在“身”外——山脚岛屿如螺,湖湾纵横;远处层峦叠翠,山岚缥缈。目之所及,烟波岛影,绿树粉墙,青山巉岩,飞鸟流云。特别令人惊讶的是,岛屿把湖面任意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空间,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水上迷宫,妙趣纷披。</h3><h3></h3> <h3>鸟瞰西北,90多座岛屿,如珍珠撒落湖面,或大或小,或密或疏,密的似连非连,疏的如孤如寂。更绝的是,这些岛屿隐约组成了天下为公的“公”字,形象逼真,气势恢宏,成为黄山尖的地标,也堪称天下一绝。真可谓品山水之清韵,悟“公”字之真经,于恬静沉思世界,于自然领悟人生,是黄山尖之行的美好体验。</h3><h3></h3> <h3>“<font color="#ed2308">湖含秀水,秀水澄明邦国清;岛布公心,公心炳耀乾坤朗</font>”,无疑,<b>挹秀楼</b>上这幅楹联,是黄山尖景区文化的浓缩。黄昏暖阳,风光绮旎,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乘上末班缆车,离开了黄山尖观景台,回到山下湖边的酒店。</h3> <h3>第三天天下起了小雨,我们在所住的全季酒店休整了半天。中午,在酒店对面的【江南小叙】吃了一顿美味佳肴后,前往此行的第四站——位于淳安县金峰乡东北部的【百照村】游览。</h3><h3></h3> <h3>【百照村】距千岛湖大桥约20公里,我们冒着小雨,沿着盘山小路蜿蜒行进。路途的层层梯田和参天古木时不时地从眼前一掠而过。大约半小时后,抵达山村。谢天谢地,花了不少时间才找到民宿,勉强吃到晚餐,度过这寒冷的雨夜。</h3><h3></h3> <h3>早上五点半,趁太阳还没有上山,我们起来径直爬到民宿后山的观景台拍日出。此时,半个月亮还悬挂在西边的山上,郑老师用240长焦拍下了月亮下山前的一幕。</h3> <h3>此时,整个<b>百照村</b>还处在晨曦之中,一片寂静,只有公鸡的啼叫让这里充满着生活的烟火气息。民居的白墙黛瓦就隐现在古树密林间,错落有致,入眼如画。</h3> <h3>将近六点钟,红彤彤的太阳从山顶上冉冉升起,寒风中带给我们莫大的惊喜。这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次日出,可惜我没有带长焦,无法录下此时此刻的美景。</h3> <h3>还是借用郑老师的长焦所拍摄的特写,分享美丽的日出景观。</h3> <h3>广角拍摄日出和山村,尽管减少了曝光补偿,但太阳的粉红色仍然略显不足。</h3> <h3>几分钟光景,太阳的粉红色就演变成金黄色了,不过与山村同时入镜,则呈现出别样的景致。</h3> <h3>此时的山村农舍在阳光和晨曦中显得格外静美,想象中要是能有点云雾缭绕就无与伦比了。网上说春雾、梯田、油菜花以及晒秋是这里最美的元素,那么,我们赶上的日出也应该包括在内吧!</h3> <h3>山腰处有个凉亭,那是另一个拍摄平台,我们沿着石阶走到那里,山下隐约可见的小村就是朱家村,我们早饭后将去那里游览。</h3><h3></h3> <h3>在凉亭观景台远眺山村则是另外一种自然之美。</h3> 朝阳下,有梨树和枫树掩映下的民舍也十分美妙。 <h3>吃了农家早饭后,我们前往此行的第五站——【朱家村】游览。<b>百照村</b>与<b>朱家村</b>两个村庄一个挺立山顶,一个位于山谷。原本两村相望却来往不便,现在一条山间公路已经打通,一刻钟光景,我们驱车就到了<b>朱家村</b>。</h3> <h3>这是村头树立的南宋理学家<b>朱熹</b>的塑像,旁边镌刻着他的诗一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r></h3> <h3>小村位于山谷之中,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正所谓有这永不枯竭的源头,为整个朱家村送来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啊!</h3> <h3>这是村中的【朱氏宗祠】,始建于元代,原祠于清朝咸丰年间被火烧毁,同治年间重修大堂,光绪年间再修前厅。2011年又进行整体修缮。整座祠堂分前、正堂两进,面宽均三间10.8米,进深6.8米。建筑呈皖南徽文化派别,砖石土木结构,栋梁壁画,镂空精雕,工艺考究,精美绝伦,堪称经典。</h3><h3></h3> <h3>正堂正中上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钦送的“紫阳世家”牌匾和“诚正堂”牌匾,下挂“太公太娘”;汉室会稽太守朱买成夫妇和徽国公宋朝理学名家朱熹夫妇像,正堂左边供奉朱熹和香火神像,右边供奉朱氏历代祖宗牌位,天井四周立柱嵌有“天、地、光、明”。梁壁上有108幅精美画作,分别代表108出古戏曲,每出戏曲又有不同的故事,彰显徽派古祠文化的魅力风采。苦于疫情,宗祠没有对外开放,我们只能与之失诸交臂。<br></h3> <b>朱家村</b>的生活条件相对比较好,村中的民居大都新建,且三至四层楼高,不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建筑材料都呈现出新农村建设的风貌。 <h3>这是村口廿一担田脚至朱峰庵的【挑盐古道】,长约2000米,宋代始建,路基路面用青石铺成,经久耐用,底蕴厚重。村中的这一段是2013年精品村建设中重新铺建的。</h3> 英国前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爵士曾说:“对我来说,英格兰就是乡村,乡村才是英格兰。”借用他的比喻,“对我来说,中国就是古镇,古镇才是中国。”我想,京城的帝王将相、都市的现代生活都不能代表中国。反而是无数的乡村古镇才书写了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形成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无论什么朝代,不管哪个年号,古镇年复一年地发展着它的经济,居民则日争朝夕地传承着它的文明,我们才有幸访古探幽,了解历史,提升自信。自然,变化中的古镇如何保护居民原生态的生活,古镇又该怎样盘活“古”字的经济,这是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键。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只是想记录一点古镇的历史,分享一点古镇的文化。<div>谢谢观看!<br>未完待续。</div><div>2020.04.17<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