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中的老房

在水一方

<p>  有一首歌中唱的好: </p><p> 光阴一年一年的流转</p><p> 过去一天一天的遥远</p><p> 我们在一年一年的变老</p><p> 回忆一点一点在增添</p><p> 翻开泛黄的老照片</p><p> 打开尘封的日记本</p><p> 如烟的往事重现在眼前</p><p> 不变的是那纯真的笑脸</p><p> 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p><p> 却留下了难忘的从前</p><p> 和改变不了的那份深深的怀念</p><p> </p> <p>  古老的蒙阴县城历史悠久,历史上从西汉初至清末共四次建城。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目前,老城中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及以前的老房子很少能够见到了。</p><p> 是的, 随着社会的需求和旧城改造,那些曾陪伴我们成长的老房子和我们渐行渐远。现在尚存的老房零星散落在老城中的犄角旮旯,如果不刻意去寻找,你很难再见到它。</p> <p>  而当你再见到它时,望着它那饱经沧桑的面容,记忆的闸门就会在不经意间打开,思绪会在过去的岁月里游走,脑海中在不停的翻弄着回忆,一经入心,便已沧海桑田,又或在时光的拐角处一次想起,便心如大海,久久难以平静。它让人感慨,让人动情,让人泪眼朦胧,会让人感叹时光的流逝,也感叹一些我们曾熟悉的人和物,失去了就永远的失去了……</p> <p>  记忆中,老城中年代久远的建筑应该是老县政府,也就是老人委办公的地方了,它是一个四合院,它是清末所建,还是民国时期所建,又或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建,现已无从考证,但这个地方是清末时期的老县衙是事实。</p><p> 四合院的房子是石木结构,以石为墻,房顶黑瓦。四合院南面和北面各有一排宽大的平房,东西两侧各一排稍窄些的平房组成。北侧大平房东西两端和东、西两处平房的北端处,各有一个拱门,拱门的上部是半圆型。南侧大平房的东西两端和东、西两处平房的南端,各有一条通往院里的路,约4米宽左右。</p> <p>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之前,四合院及后边家属院的西面,也就是现在三公路的东侧,有一条深约2至3米,宽约4至6米的护城河,向南延伸到县公安局处流入东汶河,向北延伸到现在的蒙山中学处,护城河的中段又向东延伸到老五金公司门头路前对面的墙里,整个护城河呈"T"型结构,将办公区和居住区分开。</p> <p>  南北向的护城河大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就被填平了,而家属院中的护城河,是在县政府迁往新城后不久便被填平了。</p> <p>  现在老人委办公室的四合院以及它周边石墙黑瓦的各科室办公平房,还有原家属院中的老房子,几乎荡然无存,完全没有了当时的模样,似乎只有这未拆的石基留下了一点痕迹。</p><p> 事实上,城中的一些老房,除了古城路上沿街几处商业门头外(因在《老城中的回忆》中已表述,故不再涉及),已很难再寻找到相对"古"老一些的老房子了,我们不妨再扩大一些区域或范围,去寻找那些曾经的过往。实际上,它们也是老城的一部分,有着十足的时代感、沧桑感和亲切感。</p> <p>  踏破铁鞋,走同穿巷,寻寻觅觅,满怀感伤,泪眼婆娑,真情难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河汶水向东流。</p> <p>  穿街走巷你就会发现,似乎只有“商、粮、供"等单位的一些老房仍然"顽强"的存在着。</p><p> 1950年6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工商科,1956年7月改称商业局。自1958年7月始,县商业局和县供销社就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所属的一些公司如:百货、药材、五金、糖茶、食品、生产资料、土产杂品等公司,也随之归来又归去,归去又归来,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了基本的归属。</p><p> </p><p> </p> <p>  看到这条不起眼的小道了吗?别看道窄它却是老县城通往客运汽车站的一条路。这条路在县公安局办公楼后,原系一条土路,也就几百米长,向西通往跃进桥头处。</p><p><br></p> <p>  在此路口的北侧,这一门口原是商业局下属职工的宿舍区大门,百货、药材、糖茶公司的部分职工居住于此,至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了。</p> <p>  院内房屋的墙体已脱落,窗体腐朽走形,充满了沧桑,置身于此,仿佛使人又回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让人慌怱,伤感的心情悄悄地爬上了心头。</p> <p>  沿此路口西行百多米南侧,石墙中像有一处大门口被空心砖堵塞。据居住在对面西关村的老王说,这原是县客运汽车站的大门。</p><p> 1951年10月,潍坊汽车运输公司在蒙阴设立汽车站,有职工2人,这是蒙阴汽车站的始址,却很少有人知道是在这里。</p><p> 已70多岁的老王说,这个车站很小,只有一辆班车,且只跑临沂和东都,车进出站时要到老王家门前的空场中调头。</p> <p>  在此运行8年后,1959年县里在现今西关幼儿园处改建车站,1975年10月又迁往"转盘路"西端汽车站。</p> <p>  紧邻着车站的西侧,有一面旧石墙,这是原吏属于县供销社管辖的废品收购站仓库或制麻(绳)车间南墙。废品收购站的大门在北面,大门外就是现在的九州建材市场这条路的南侧。</p><p> 当时的废品收购站是国营企业,后改制为集体企业,再后来废品收购站撤销后人员就分流了。</p><p> 那时的废品收购工作人员可不像现在收废品的人一样,骑着电动三轮车收废品,那时的他们一人拉着一辆地排车,走街穿巷带吆喝地去收废品。也许那时我们国家还比较贫穷的缘故,几乎所有居民不用的生活用品都收购,牙膏皮(那时是金属的)、破布破衣、胶鞋布鞋、废铜烂铁、废纸废报等等都可收购。可不要小看了那小小的牙膏皮哟,换回来的钱可买支冰棍呢,那个时代的孩童最期待的就是盼望着牙膏快快使完,好去换冰棍。</p><p> </p> <p>  在那个年代的孩子,和八十年代后的孩子有着天壤之别,在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要比现代人多了些坚韧,吃苦耐劳,付出的多,贡献的多,懂得感恩。而现在的人或许多了些娇柔,付出的少,索求的多。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的人也不同,这也许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吧。</p> <p>  再西行,一面断壁残垣石墙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是商业局成立后于1965年在西关设立的饮食服务公司的南墙,院内西面是旅店,东面是饭店。</p> <p>  旅店有两个出入口, 这是旅店东边的出入口。</p> <p>  这是旅店西边的出入口。</p> <p>  老饭店的房屋基本拆除了,只剩沿街这几间尚未拆除,只是不是原来的模样,已进行了修缮。</p> <p>  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处在县城东部东关饭店的老照片,现在已找不到它的一丝痕迹了。</p> <p>  图片中从左向右数第三个门,就是原商业局的大门口,在饮食服务公司西侧,紧邻跃进桥头。</p> <p>  放眼望去,商业局一点旧时的痕迹也没有了。</p> <p>  有些历史总会让人遗忘,初看到这座宽大的石砌屋时,不知它原是做什么地,谁知它竟然是饮食服务公司的制酱(油)车间,历经50多年的风吹雨淋,现看上去基本完好,只是更换了房顶。</p> <p>  看到这处车间,想起了老县府办公室,想起了四合院,也是类似的建筑,或许,这也就是那个时代的建筑模式吧。</p> <p>  制酱车间西边的职工宿舍。</p> <p>  在县粮食局的东侧,有一南向胡同,胡同的尽头是九州建材市场,在胡同中段又有一处宽大的石砌墙屋,这原是糖茶公司的仓库,有近60年的历史了。</p> <p>  这处地方应该是糖茶公司的原址所在地,但除了这一排石屋,一点旧时的痕迹也没有了。</p> <p>  据悉,县粮食局家属院中也有几处老房子,但由于找不到入口,只好作罢。</p> <p>  现仍在老城中的城关供销社大家应该都熟悉,但或可不知在其迁入之前,这是县棉麻公司所在地。</p> <p>  棉麻公司,吏属于县供销社,1988年迁往恒昌路。1998年改组成立蒙阴县棉麻有限公司,同年3月申请破产,2006年破产终结。</p> <p>  这原是棉麻公司的仓库,建于1958年,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在那个年代,所有单位的仓库,几乎都是这种模式。</p> <p>  石砌的山墙,墙中用水泥制作的黑板。</p> <p>  让人意想不到,又让人惊讶的是,在仓库的南面有几间也是建于1958年的平房,石墙、黑瓦,很有古代韵味。</p> <p>  据在此居住的老职工老范介绍,这几间房子自建成至今几乎未改动过,属"原汁原味"。石墙、黑瓦房,这在当今县城找不到第二处,因地势的原因,无法拍到它的全貌,也无法近距离的拍到房顶,只好拍些远景了。</p> <p>  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黑瓦房的前面,竟然还有几间土坯房。也是建于1958年,整个墙体全部用土坯砌成,从建成至今,只是对房顶进行了维修,但用的却是水泥制瓦,可见维修的年代也很久远了。</p> <p>  土坯墙最大的好处就是往墙里碰钉子,一锤定位,二锤恰好,三锤就"过头"了,老范如是说。</p> <p>  这是土坯房前面的另外一处老房。</p> <p>  青砖墙房在我县很少能够见到,而用青砖砌成的二层小楼就更少见了。</p> <p>  这是吏属于商业局管辖的县肉联厂的职工宿舍楼,建于1973年。目前,这座小青楼因建设时没有使用钢筋,现已成危房无人居住。</p> <p>  肉联厂的车间或仓库</p> <p>  办公室</p> <p>  让我们将视线转入"转盘路"以北的刘洪路。这条路的两侧曾分列着县燃料公司、糖茶公司和土产杂品公司等单位。</p> <p>  现在的山水铭苑小区,实际上是吏属于物资局管理的县燃料公司原址。主要经营煤炭,那一代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该公司生产的煤球,这是当时居民烧水做饭的主要能源,涉及到千家万户。</p> <p>  燃料公司应该是建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后随着体制改革的进程,该公司就撤销了。</p><p> 目前,小区建成后,在其西侧尚有几排老房未拆迁。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这几间石基青砖房,现只是对房顶进行了修缮,这应该是公司的办公室。</p> <p>  山墙上用水泥砌成的黑板,是那个年代标志性产物。大凡是办公室、车间、仓库的山墙上都会砌上一块黑板,用粉笔在上面书写上一些宣传材料、表扬职工、或下一些通知等。讲究一点的或可用彩色粉笔画上一些画,点缀一下板面,让板面更生动更好看一些。</p><p> 黑板上的内容是要定期更换的,一般是几天或一星期一更换。</p> <p>  现在的贵和名苑小区,是吏属于县供销社管理的土产杂品公司的原址,上世纪七十年代迁入此。1998年改制为蒙阴县土产杂品有限公司,2008年原土产杂品公司正式宣布破产。</p> <p>  这是旧房改造后尚未拆迁的老房子,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p> <p>  现在的蒙山佳园小区,原是糖茶公司所在地,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迁于此,2003年9月糖茶公司提出破产申请,2006年5月破产终结。</p> <p>  这是旧房改造后小区的东、北侧尚未拆迁的老房,有着几十年的历史了。</p> <p>  这是从老城区迁往鸿达商场东侧的县被服厂现在的入口处。</p><p> </p> <p>  最早的县被服厂是在老城中原酒厂西门的南侧。1957年县建成被服厂,有工人17名,主要产品有中山装、国防服、女军装,后逐建生产西服。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服厂迁出老城,在现在的鸿达商场东侧建新厂,时有职工56人。1987年企业改制,县被服厂由县属国有集体企业,推行以承包为主的经营目标责任制。</p> <p>  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厂房,房顶也呈锯齿状,类似于国棉厂的厂房。</p> <p>  厂房山墙上的黑板。</p> <p>  处在厂房西区的职工宿舍,也有着近50年的历史了。</p> <p>  印刷厂职工宿舍。</p><p> 县印刷厂原也在老城中,紧邻县服装厂。1952年泰安人王兴武在大东关村开办建新印刷局,1953年转为印刷组,隶属于县供销社生产科。1957年10月转为印刷厂,时有职工24人。1962年县印刷厂由国营企业转为集体企业,至1987年时,有职工99人,并由集体企业性质实行改制后的承包责任制形式承包经营。</p><p> 县印刷厂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迁往现在的鸿达商场处,又和县服装厂相邻。</p> <p>  位于厂区西侧的生产区已改造成了"雅然居"居民小区,东侧尚未改造,这些平房也近50年的历史了。</p> <p>  同处在附近的县丝绸公司居民区。</p> <p>  一建公司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宿舍楼,现年久失修,已成危房无人居住。</p> <p>  流年似水,光阴如梭,老城中一些"古"老的标志性建筑和住宅,逐建地走出了我们的视线,它曾给那一个时代的人带来幸福和欢乐,也一同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再去回望这些老房,即会让人感到亲切,也会使人伤感。</p><p> 的确,岁月虽然带走了每一代人的青春和容颜,却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却的从前,也改变不了人们那份深深的怀念。</p><p> 留下时代印象</p><p> 见证历史发展</p><p> 开启新的征程</p><p> 我们继续前行</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