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读《论语》的朋友都知道,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仁、义、礼、智、信”里面。然而,这里面的内外关系,特别是“仁和礼”的关系,却越理越糊涂。</p> <p> 通常我们认为,“仁”是内在的心理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于是乎,“仁”是质、“礼”为文,“仁”是本、“礼”为表,“仁”决定“礼”、“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总之,由此引申多种表述。</p><p> 然而,读到《卫灵公第十五篇》第三十三节,子曰:“知及之,人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不为善也”彻底迷糊了。怎么回事,仁、知、礼谁的层次更高一些?</p> <p> “仁”的全德在哪里?难道还有其他奥妙不成?</p><p> 仔细分析,似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现特以记之,与大家交流:</p><p>“仁”者,实乃“全德”,是人性情感的高级理性化的反映和描述;“礼”者,实乃“全貌”,是人类社会规范的实用实践。可以说是“内外”,但不能说是“本末”,更不能说“谁决定谁”!</p><p> 挖掘《论语》多篇内容,可以寻觅到“仁”与“礼”同。比如说,孔老先生通过一言一行的“礼”反映的是内在的“仁”,这是“仁由礼出”;众弟子通过一言一行“学”老先生的“礼”,逐步达到“仁”的高度,这是“礼由仁出”。</p><p> 由此观之,“仁”与“礼”实乃一也,人类心理情感、社会实践的一体两面而已。此解合乎道理,切于人情,一切顺利成章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