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雀蛇相头绕丝缠,并济阴阳复往环。蓼河清流神不断,履冰临涧意相连。琵琶演唱剑刀舞,白鹤飞翔搬锤拦。养气颐静动若静,神清目爽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传统太极拳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p> <p> 身轻似飞燕,展示太极扇。茶禅英姿发,飘逸红衣衫。疫情好转后,太极使者纷纷走出家门,来到了曲阜市蓼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这里是以人工湖为中心,具有儒家文化特点的生态公园。蓼河在三孔之南与孔庙相呼应,沿河的古色古香穿越了时空,如入仙境般的享受和惬意油然而生,使人们不自觉地放松了心情,融入自然。</p> <p> “三丰真谛尽心研,远溯阴阳易理间。八卦连环宜护卫,五行柔韧利攻坚。”太极拳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一身之劲在于整,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不静”,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p> <p> 练刚柔不如练柔劲,练柔劲不如练松软,练松软不如练轻灵,练轻灵又不如虚无。虚无的气势,才是太极拳最上层的功夫。其主要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意贯指,日积月累,内劲自通,拳意主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胯为底盘,务须中正,以思想命令于腰脊,以腰脊领动于四肢,尚须以神气相配,上下相随,完整一气,否则非太极拳功夫。</p> <p> 在练功时,要以神走,以气化,以腰领,以意去,内外一体,心神合一,神气贯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会养出非常的灵觉来,以这种灵觉用之于推手,体会对方之来劲,是百无一疾的,既已知道对方之来劲,便可顺其来势,随其方向,而作跟随沾粘之动作,他身上之缺点,便会自然的发现出来,我趁势击之,则自无不中之理也。</p> <p> 人身之灵机,最为宝贵。凡一切处事接物,岁全赖于此,不独打拳推手也。但灵机是出于大脑神经,所以太极拳的功夫,首要在稳静的基础上练功,以养其大脑中枢神经。但所谓稳静者,是心神泰然之后,自然之中出来的真稳静,而不是强制着不动作出来的表面上的稳静。</p> <p> 什么是太极?《易经》中说:“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颖达疏道:“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太极,太就是至,极就是极限,也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p> <p> 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既紧张又文雅,给人以全面锻炼的“阳春白雪”式的体育运动。那些国之栋梁,疲于案头的精英们,何不一试乎。明白了太极拳的体与用的关系后,可以明确地说,“练架子”是不可跨越的。有的人就只想学太极拳而不想学“推手”,他以为“推手”是另外一种东西,不属于太极拳。并且以为那是“打架”,他不想学“打人”,那是不文明的行为,而太极拳文质彬彬很文明。</p> <p> 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态。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十四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p> <p> 太极拳的特点是,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p> <p> 为了功夫的增进,习练者要经常不断地思悟其中的道理。每练功进,如何虚无的气势,如何才有松软沉稳的情形,如何才有丹田之沉劲,如何才能有绵绵不断的味道,如何用意不用力,如何身势经常保持中正,如何有满身轻利顶头悬的意思,如何才有入里透内之劲道,如何打松净之劲,如何以心意之去,如何以神经之动,如何能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这样练下去,以后就有好的进步了。</p> <p> 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p> <p> 习练太极拳,一举一动,是以意为主使,以气来牵引,无论伸缩开合,或收放来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气的牵引为主动,由腰脊来领动,此是太极拳与他种拳不同之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p> <p> 太极拳在前凊咸丰时代,有些人称它为神拳。称神拳者,并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经之神,神气之神。一者是因在练功时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气;二者是在对手时,其动不是专靠肌肉的伸缩为主,而是以神经之动为主,其变化运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测度之处,故称之为神拳。</p> <p>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须之条件。过去练功夫的拳师告诉我,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两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为松,或肘腕指节等处不知如何为松,或练后掌心无鼓胀之意。此皆因无正宗老师传授,内劲则永远不会有,愈练愈离太极拳远矣。</p> <p>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当今,太极拳已逐渐成为连接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纽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太极拳文化,武当山钟云龙、陈师行等道长相继开办武当武术传统训练班,21世纪开始,吸引诸多海外人士,来武当山学习武当武术,太极文化。</p> <p>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曾号召全国人民打太极拳。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给太极拳的全面发展营造了巨大的空间,太极拳进入推广普及期,邓小平曾亲笔题词“太极拳好”。太极拳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成为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太极拳的创编,也是继“四大发明”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又一次展示。</p> <p> 有人曾说过:“会练拳,练好拳,是一种幸福”。一套拳可以穿透人生,让你看到生活朴素的本质。练拳,讲究的是心境,一种心情,一种景致,似庄峰云山涧,看天高云阔,听风声涛水。一套拳,几个知已,演练时内力早转化为层层鼓荡气韵,与周围气息相通,拳的意境就展现出来。</p> <p>摄 影:海阔天空(刘佳)</p><p>撰 文:海阔天空(刘佳)</p><p>插 曲:刘霞、米拉《中华太极拳》</p><p>拍摄地:曲阜市蓼河国家水利公园</p><p>出境者:兖矿太极拳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