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戏曲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绮丽宝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历史的进程中,戏曲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戏曲大观园。</p> <p>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被称为戏曲。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p> <p>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p> <p>中国戏剧的发展:</p><p>(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p><p>(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p><p>(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p><p>(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p><p>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p><p>(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p> <p>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以后,又陆续推出一系列优秀作品,如京剧《白毛女》、《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越剧《西厢记》,评剧《刘巧儿》,沪剧《芦荡火种》,豫剧《朝阳沟》等。粉碎"四人帮"后,觅逑了戏曲艺术队伍,为群众喜爱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传统剧,如京剧《谢瑶环》、莆仙剧《春草闯堂》,吕剧《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p> <p>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p> <p>1、京剧</p><p><br></p><p>京剧,视为中国国粹,过去也叫平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以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嘉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京剧史的序幕。形成于乾隆年间,后在清朝宫廷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成为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以北京为中心辐射遍及中国,在2010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917年以来,发展到鼎盛期,流派纷呈,涌出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一代京剧大师。京剧表现手法:唱、念、做、打。唱法多样。京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p><p>【霸王别姬】【铡美案】【三岔口】【玉堂春】【八大锤】【贵妃醉酒】等传统经典达200余部。在世界戏剧舞台大放异彩。</p> <p>2、越剧</p><p><br></p><p>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声音优美动听,艺术流派纷呈,是戏剧宝库中的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等传统曲目深受欢迎。</p> <p>3、黄梅戏</p><p><br></p><p>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喜爱。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4、评剧</p><p><br></p><p>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p><p><br></p> <p>5、豫剧</p><p><br></p><p>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豫剧从清朝末期至今已经形成四大声腔,即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豫东调(以商丘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沙河调(以沙河流域为中心,即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雪梅吊孝》、《花木兰》、《吹牛》、《三上轿》、《抬花轿》、《春秋配》、《穆桂英挂帅》、《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传统曲目众多。</p> <p>-还有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昆曲、秦腔、粤剧、潮剧、桂剧、曲剧、川剧、吕剧、沪剧、晋剧等等。</p> <p>1、昆曲</p><p><br></p><p>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昆曲”,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产生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清之际,他成为全国最大剧种,主宰剧坛200余年。我国现存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几乎都受过昆剧艺术的影响,因此有“中华戏曲之母”的雅称。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昆曲被称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剧经典曲目有《牡丹亭》、《长生殿》、《单刀会》等。</p> <p>2、秦腔</p><p><br></p><p>秦腔,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p> <p>3、粤剧</p><p><br></p><p>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p> <p>4、潮剧</p><p><br></p><p>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p> <p>5、川剧</p><p><br></p><p>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6、桂剧</p><p><br></p><p>桂剧是广西最早形成和流传桂北地区的剧种,有300多年历史。它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明末清初广西已有昆腔,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清末唐景崧撰写的《看棋亭杂剧》40出,成为桂剧第一批剧目。</p> <p>同学们课下有兴趣,可以网上搜索一下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资料,丰富自己的音乐视野。</p> <p>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无论从文化传承还是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戏曲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作为我国的国粹,戏曲文化理当被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人中推广。</p> <p>为了传承中国戏曲文化,我们要多发扬宣传,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戏曲,让更多戏曲爱好者带动身边的亲人、邻居,朋友一起欣赏中国戏曲,更好的了解他,接触它。</p><p>让我们弘扬戏曲文化,传承国粹精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