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而动——末末

末末

<p>  王崧舟老师的课听过不少,《圆明园的毁灭》、《只有一个地球》、《一夜的工作》、《长相思》、《两小儿辩日》、《慈母情深》、《枫桥夜泊》……每一例都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其中,今天观摩的《荷花》最为动人。</p> <p>  王老师《荷花》一课的教学,着眼于唤醒孩子们的内心视像,通过媒体介入、文字感知、移情品读、入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将作者笔下的荷花、文字描绘的荷花转化为学生心中的荷花,建构了内心的视像。孩子们心中涌现的是这一朵心荷而非荷花。这一朵荷花裹挟、吸濡和揉合了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积累、阅读积淀、文化背景、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乃至创造灵性,是孩子们用自己的精神生命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重新培植、重新绽放的荷花。这是一种意会,一种意象、意境、意味、意蕴在心灵境域的会晤和领会。</p><p> 课后我一直在反复咂摸、回味,王老师是怎样将这一株亭亭玉立的荷花植于孩子们内心的?</p> <p>一、两问深植“心荷”</p><p> 整堂课,王老师仅用两个问题牵引孩子们走近荷花,也让荷花走进孩子们的心里。第一问:在全课的第二环节“诵读感知”部分,王老师问: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他是怎样看荷花的?拉近孩子们与文本的距离,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作者,身临其境地走进文本,用作者的眼睛“有滋有味”、“如痴如醉”、“仔仔细细”地观赏那一池荷花。第二问:是对“冒”的研读。我们授课,通常是带着孩子们比较“冒”出来和“长”出来、“开”出来有什么不同,而王老师问的却是“‘冒’是怎样地长?”孩子们顺着王老师铺搭的这一台阶,把荷花当做一个人,也把自己当做荷花,感同身受地去感悟荷花生长的状态和心情。就是“冒”这一个语感点,使孩子们同化了“自己与荷花”的关系,感悟语言文字不一样的情味,不一样的意韵,将这池动态的荷花植于内心深处。</p> <p>二、数读“心荷”绽开</p><p> 《荷花》这堂课,就是一叶小舟,王老师和孩子们立舟而行,借助“诵读”的流水,读荷、听荷、赏荷、议荷、写荷。在这小舟之上,孩子们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诵读,诵读,再诵读。其中,我就重点段落二、三自然段的诵读做记录,不同形式的诵读,就达23次之多。正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孩子们从对荷花粗浅朦胧的视像,内化为对荷花形象深植于心,达到那种文章如出“我”之口的境地,把文本语言和自个儿的语言融为一体。所以孩子们放飞想象:荷花冒出来以后,他仿佛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象非常丰富,非常真切,又非常有个性化的,如株株心荷绽放心田。</p> <p>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一如王崧舟老师这灵动的课堂,带给我们的是引导孩子们积累构建、运用语言的清清荷风。语文教学的涟漪为这一池《荷花》而动。</p>

荷花

孩子

王老师

诵读

视像

文本

一朵

而动

心荷

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