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泰斗蔡龙云的武学思想

画坛剑客

<p>2009年8月,在河南焦作第五届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研讨会上,我与武术泰斗蔡龙云先生有幸结识,一起交流中华武术今后的发展前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蔡龙云先生合影。</p> <p>蔡龙云,汉族,山东济宁人,1928年11月生。幼年习武,擅长华拳、少林、太极、形意诸技,尤精技击。图为1943年蔡龙云在上海与西洋拳击家比赛,以中国拳法击败俄国拳击家马索洛夫。</p> <p>图为1946年9月2日,蔡龙云击倒专门来中国挑战的美国重量级“拳王”鲁塞尔,赢得了“神拳大龙”的名义;被世人称为“活在的霍元甲”,振奋了国人士气,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p> <p>蔡龙云的父亲蔡桂勤是著名的华拳大师。早在20世纪初,就声震武林,有“拳魔”之称。 蔡龙云4岁时便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习练武术。9岁时候,拳术已相当精熟。迎面三脚、八步连环、罗汉十八手、少林疯魔棍,这些难度较大的功夫,已练得有模有样。</p> <p>之后,蔡龙云辗转上海,广拜名师,精研少林、形意、八卦等拳种。他演练的祖传华拳,十二套拳路打得刚猛、飘逸、挺拔、俊美,深得老一辈武术家赞赏。</p> <p>建国初期,蔡龙云先生在国家体委担任武术整理研究工作,撰写和出版了大量武术专著,同时他还领导建立了武术竞赛、训练、教学和科研体系,为新中国武术理论建设做出了宝贵的贡献。</p> <p>武术门派、流派是历史形成的。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人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编和流传下来不同的拳种,逐渐形成了众多的门派和流派。由于武术自身的特点,古往今来打斗、争霸,你死我活的残杀多有发生。时至今日不同门派、不同流派,乃至同一流派不同师门的习武者仍有谁是正宗、谁是分支的争论,互相贬低、互不服气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刚刚从旧中国走过来的习武之人,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个问题,蔡龙云先生说:“过去,在封建、半封建的社会里,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都是采用从中挑拨、破坏团结、造成分化的毒辣手段,以便达到他们统治和利用的目的……在他们的控制下,武术界形成了正统、宗派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多年来的内家、外家、各门、各派的相互歧视,相互诽谤、相互残杀。”蔡先生以他鲜明而深刻的观点教育习武者要抛弃陈腐的宗派思想,摒弃门派之争、门户之见,科学地、文明地学习和锻炼,使武术运动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国家的建设服务。</p> <p>蔡龙云先生认为习武之人必须是以德为先、以德为本,以性情为贵。所谓武德,就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武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历代习武的英雄豪杰都把忠于国家和民族体现在自己遵循武德的首位。比如抗击匈奴的李广、抗击金兵的岳飞、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打击英国侵略者的关天培,以及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等等,都是爱国爱民族的杰出英雄。蔡龙云先生以自己少年时代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亲身经历践行了他高尚的武德风范,永远是中华习武之人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p> <p>传统武术当中包含着浓厚的道德伦理思想,除了爱国爱民之外还有惩恶扬善、尊师重道、讲理守信等方面。蔡龙云先生极力倡导“武德教育”的重要性,要求习武之人遵纪守法,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习武之人必须是以德为先、以德为本,以性情为贵。无论从礼仪举止到行为规范,从培养观念到建立意识,逐步学习和了解武德文化,其精粹的核心成分包括:自强不息、为国争光、尊师重道、重德尚义、立身正直、厚德载物、忠孝两全等等,传播与推广坚韧不拔、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使人产生一种社会使命感,树立自觉维护正义、忠于民族、报效国家、对社会有所作为的思想。</p> <p>蔡龙云先生早在1954年就曾经概括:“中国的武术运动,从创始到现在,始终是从‘技击竞赛运动’和‘武学艺术创作’这两个方面向前发展的。”简言之,我国武术从创始到现在,始终是循着“击”和“舞”两个方面发展的。这两个方面传统地构成了整个武术运动。多年来,一直都有着武术是向“技击”方面发展,还是向“舞蹈”方面发展的争论。</p><p>蔡龙云先生认为,武术在“击”和“舞”的内容和形式上有“实”与“花”的不同。古代“击”的作用在于“防身杀敌”,“舞”是技击的表演艺术。</p> <p>七十年代以来,在传统武术比赛和竞技武术比赛中,也多次出现过改编过的竞赛套路里面有非武术的动作。蔡龙云先生持明确的反对态度,积极参与竞赛规则的修改,哪些动作可以进入比赛,哪些动作不可以进入比赛,其目的是为维护武术技术的独有特点,避免武术误入歧途,越走越远。乃至今天也曾有在新编的武术套路动作中加进体操动作、花样滑冰动作等,得到的结果是否定。说到底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是灵魂所在。“武”是“练为战”,而“舞”是“练为看”,各有所用,两者是不可或缺的。</p> <p>如何提高散打运动水平的问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展散打比赛以来,蔡龙云先生就十分关注的问题。他提出:“最基本的着眼点当然是打出中国的武术风格和特色。”武术作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技击是最显著的特点。而当时的散打运动员,由于各种原因尚不能够普遍打开武术的技击特色。回放当年少年蔡龙云与外国拳击手比赛时,把武术搏击技术运用得何等酣畅娴熟。蔡龙云先生认为:“作为技击,有许多基本的东西是一致的。不少拳法、腿法、摔法,中西各家的动作大体相近,只是各自所叫的名称不同。”然而,我国的散打比赛常常被人称作“拳法、腿法加摔法”。蔡先生对技击的技术理论到实践应用,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一再强调要下大功夫深入进行研究。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武术散打比赛有长足进展。</p> <p>蔡龙云先生从武生涯的几十年中,他一直以中国武术的传统理论与技术为研究方向,探索并揭示武术固有的体育价值与科学性、哲理性、艺术性及教育意义,从理论、技术、学术、教学四个方面推动了现代中国武术的发展,使中国武术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在十年动乱的“文革”期间,武术这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受到了很大的摧残。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一些拳种依旧在小范围地传承着,处在失传与被失传的状态中。经过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抢救性的挖掘整理过程,基本摸清了全国129个拳种的分布状况,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传统武术。蔡龙云先生根据当时不同内容竟相登场的局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当前宣传武术、介绍武术,应该把挖掘整理武术遗产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要多宣传介绍各地挖掘的工作经验,使这些经验相互交流,更好地推动挖掘整理工作顺利进行。要多宣传介绍各地挖掘出来的武术项目以及一些老一辈武术家们的练功方法,使这些项目和练功方法得以继承和发扬。要多宣传介绍一些古老的拳谱文献,做些古谱今译的工作,使古老的拳谱为现代服务。在宣传介绍、挖掘整理武术遗产时,我们不反对为了探讨该项目的源流而做些‘家谱’、‘宗谱’的叙述。然而宣传介绍的重点应该是武术的传统技艺与理论,绝不能以世袭嫡传、辈分高低来论定技艺的优劣,绝不能以封建宗法来替代武术技艺的流传。”蔡先生的这些观点,今天看来仍不过时,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p> <p>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情结与畅想</p><p>蔡龙云先生早在1985年接受《中华武术》杂志采访时说过:“武术早日进入奥运会也是世界各国武术界朋友的强烈愿望。”1987年蔡先生又说:“奥运会,我们已经确定将武术争取列为表演项目,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已是大势所趋。”可见蔡先生的奥运情结由来已久,武术能否进入奥运会,何时进入奥运会,是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武术界同仁为之奋斗和努力的目标和梦想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虽然以特设项目参加了比赛,国人仍留下了无限的遗憾。回头总结经验教训,未能进入奥运会其中主要一条原因就是武术门类繁多,齐步进入奥运会奥委会一时难以接受。1985年蔡龙云先生提出:“要明确把武术推向世界,是重点推还是全面推?我的意见是重点推,一下子都推出去,别人消化不了。不能老是中国人当教练、当裁判,将来的国际比赛应当有各国的裁判,各国也应当有他们自己的武术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创造,中华武术才能在世界上开花。选几个在国内流行、国际上也受人欢迎的项目,如太极拳、长拳、南拳等,集中力量先搞上去,再搞其它项目。”</p> <p>蔡龙云先生认为:中国武术走向世界,让世界五大洲各个国家的人民都会练习中国武术,把武术贡献给世界人民,进不进奥运只是一个形式,进入奥运当然很重要。更主要的是,我们应当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把我们很好的传统文化——武术能够使得世界各国五大洲群众当中能够普及。他在1982年时说过:“ 把武术推向世界,让东方文化的这一瑰宝,造福于全世界人民。”</p><p>作为古老体育运动的传统武术,要继承,更要发展。在中西体育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大潮中,通过国内外武术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武术国际化的目标一定会实现。</p> <p>2011年12月,沈占德在上海体育学院参加武术理论研讨会,在会上做论文报告。</p> <p>2011年12月,我的论文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在上海举办的”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暨蔡龙云武术思想研讨会”获奖证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