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 古时以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后代便沿袭下来。该节在文字记述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p> <p> 上巳节到底有多么久远的历史呢?据说,上巳节最初是为了追念伏羲氏。至于这个节日为什么能和“人祖爷”伏羲扯上关系,我们可以从“巳”字本身说起。</p><p> “巳”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在出土的甲骨片中,“巳”字的样子很像一个包裹胎包中生长的胎儿。(巳,似也。象子在包中形,包字从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p><p> 为什么“巳”会是这样一个形象?我们可以从对“包”字的解释中看出端倪。“包”是个会意字,外面的“勹”包裹着里面的“巳”,本义为裹,又解释为妊。</p><p> 包,象人里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于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于巳,为夫妇。裹妊于巳,巳为子,十月而生。</p><p> ——《说文解字》</p><p> 如此看来,“巳”最初的本义是指胎包中成长的小儿,也就是子嗣的意思。(《玉篇》:“巳,嗣也。”)另外,“巳”也有“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的意思。位于十二地支中的“巳”刚好对应春季,万物孕育萌发的时节。</p><p> 上古传说中,伏羲和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人们常常会通过祭拜伏羲,来祈求自己获得健康的子嗣。这样一来,再结合“巳”的意思,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上巳节祭拜伏羲的说法了。</p><p> 今天,这种上巳节追念伏羲氏的远古遗风依然存在。在豫东的古城淮阳,每年的三月三都会有大型庙会。人们在太昊陵前祭拜伏羲,吃鸡蛋、拿着刀斧到园地里去砍削枣树尖,用以祈祷人丁兴旺。</p> <p>还有一种传说,说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应为附会,因上古不庆生,恐遭人厌胜,真实诞辰绝不泄露。由于上巳日和轩辕黄帝诞辰是同一天,近年来不少专家积极倡议将三月三日同时设为“中华圣诞节”,以扩大黄帝文化和上巳节的影响。</p><p>时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从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但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这个节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p> <p>《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p><p>这个节日诞生于汉代,繁盛于唐宋,曾在长达800年的时间里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庆祝。</p><p>在这一天,人们佩戴兰草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佩兰祓禊”[fú xì]。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活动内容。</p><p>史上著名的书法精品——《兰亭集序》就是在公元353年上巳节曲水流觞的活动中王羲之微醉乘兴,提笔畅意挥毫,在蚕茧纸上一气呵成的举世佳作。</p> <p>三月三也叫女儿节,或“桃花节”,是一种古代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p><p>另一说这一天是“情人节”,因为古时相互中意的男女往往会在这一天一同出游相会。史料称上巳节本身具有古人生殖信仰方面的因素,所以这一天男女相会被认为是百无禁忌的,甚至是有利于传宗接代的,在汉代,男女于上巳节河边相会游玩,已经成为了广泛的民俗习惯。</p> <p> 上 巳 感 怀</p><p> 元朝·仇远</p><p>一春无况嬾游山,风景依然三月三。</p><p>十里杨花深似雪,马蹄无路入江南。</p><p>嬾,lán 同 “懒”。</p><p> 上巳日永崇里言怀</p><p> 唐朝·崔涂</p><p>未敢分明赏物华,十年如见梦中花。</p><p> 游人过尽衡门掩,独自凭栏到日斜。</p><p> 上 巳</p><p> 宋朝·李若水</p><p>小桃脱萼柳梢柔,春色无边破客愁。</p><p>好与永和修故事,一时人物尽风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