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天,4月14日下午,我带上手机出去走走,又是几天宅家沒出去了。我沿着吴兴路朝北走。路边的梧桐树长出了新叶,一片翠绿。以往这个时候走在路上,因为正值梧桐花从树上漂洒下来,所以非戴口罩不可,否则鼻痒眼痒喷嚏不断。今年我带了口罩出去却没有了这景象,虽然还稍稍觉得面部有些痒。原来从新闻中得知,今年环卫部门采用了高压水炮在晚上喷洒梧桐,使得树上大量的刺毛球掉下来,等候在树下的工人们再立即打扫干净。这样做的效果真的不错,我从心底里感谢环卫部门的辛苦付出,给他们一个大大的👍!</h3> <h3>穿过衡山路,原路口的体科所装修一新,门口挂上了反兴奋剂中心的牌子,这在以前是没有的。</h3> <h3>朝前走,走到了康平路拐角处荣毅仁老宅的高墙下。我沿着康平路朝西直走,想到不久前看到一帖子,说康平路不怎么好自由拍照,再加上路口确实有交警站岗,算了,我还是识相点吧。路过康办,站岗的武警战士和警察都带着口罩,康平路152弄,172弄弄口都放着桌椅,有人坐着,桌上放着纸和笔,这都是疫情期间的标配。</h3> <h3>走到康平路余庆路拐角处,这是原小学六乙班同学,也是我插队同室的刘伟珠的老宅,大约20年前这里拆了,原来弄堂再加上弄堂口平房约有10多户人家各奔东西。现在这片小小的绿地上有花有树有草坪,被园林工人修整得很精致。很难想象这么小的一片土地上许多年前这里还住着几十口人。我拍下了这块小绿地。突然,我想到了这里曾是我们天一群里很多发小的老宅地啊,于是我开始拍,拍,拍。</h3> <h3>这是李玲家的弄堂。余庆路上没有弄牌,弄堂是康平路172弄的弄牌。李玲家因为安全需要被动迁了。非常好的两幢花园洋房被高墙电网所取代。小时候去李玲家,经常在她家屋顶晒台上玩,记忆中这晒台很大。</h3> <h3>这是余庆路,李玲家弄堂的斜对面这一排浅黄色墙的三层楼的弄堂房子就是我的老宅国泰新村。这些在余庆路上的门现在紧闭着。小时候这围墙还是竹篱笆的时候,我们自由进出余庆路,我小学2年级的时候就是在这条路上学会了骑自行车。那时候余庆路上人很少,我们经常在马路上玩,余庆路简直就是我们弄堂的延伸。文革时,围墙已是砖墙了,门是铁门了,但门日夜畅开,余庆路上的人穿过我们弄堂去天北食堂吃饭。我在弄堂里还看到过周选年和她妹妹去食堂吃饭。</h3> <h3>啥时候我们弄堂后门上也有余庆路的号头了。</h3> <h3>这已到了淮海路口了。这个二层楼的弄堂房子是樊伟民的老宅,现在是他老哥住着。门牌号是那么地考究。</h3> <h3>这幢路口的房子是祝光瑞的老宅,不知现在是否还是她家。我小时候也经常去她家,一楼,有点暗,也有点潮,但有个小院子。</h3> <h3>余庆路13号,王海淳的老宅,现在可能他的兄妹还住着吧</h3> <h3>这是天平路口,路口原来的小书店的房子还在,只是变成了某旅行社的门面了。天平路口的上街沿多年前被改造得漂亮了,有一个小花坛,人行道向前延长了些,变得宽畅了。加上去年武康大楼改造,架空线被埋地下,整个一个六叉路口很干净有序,怪不得还有人选择为婚纱摄影的背景呢。</h3> <h3>从余庆路转到了天平路。在这条路上的国泰新村中我生活了半辈子。小时候记忆中有有轨电车2路,行道树还是直径约十公分,弄堂正对面有家煤球店,店家的女儿好象叫朱英华。我还记得国泰新村51弄弄口有一个小亭子,很小,里面最多放把椅子坐个人,听大人说过这曾经是我们51弄看弄堂的人坐的,后来这间小房子做成了皮匠摊。在弄堂口还有一个老式的消防栓,有一米多高,深褐色的铁壳子,男孩子经常坐上面,铁壳子被打磨得铮亮。住国泰新村生活极方便,买菜,打酱油,布店,杂货店,米店,食品店等等,均在出弄堂口一二百步之内。余庆路口水果店边上还有三轮车服务,总有三五部车在等候中。程德旺的先进事迹上报后,我无限敬佩这些三轮车夫。</h3> <h3>这应该是王东曙的老宅大门了吧。开着门的这个店铺是我小时候经常去买肥皂草纸和小零食的兴兴店,边上还有一个废品回收店,这个店极小,里面总有两个工作人员,收居民们的破布,报纸,废纸等,屋内滿是灰尘,工作人员带着口罩,态度和蔼可亲。每次去卖废品,记得总会有几毛钱收进,有时还会有新钞票。废品回收站隔壁有个竹篱笆门的小院子,里面有个盲人姐姐,梳着两条辮子。现在这些都看不见了。</h3> <h3>这是国泰新村的43弄及弄口的老吉士饭店。这家饭店开了也有二三十年了吧,我还记得不是饭店时的这家人家,夫妇俩,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饭店开得越来越兴旺,43弄半条弄堂是他们的天下,洗碗,洗菜,员工休息,43弄里住着郑珊,章次絪。<br></h3> <h3>这是王花照相馆的旧址。照相馆好像在80年代末就关了。照相馆的老板就住我家隔壁。照相馆的边上就是47弄,弄里住着孙伟康,张振平。</h3> <h3>这是51弄。国泰新村只有51弄有4条弄堂,1--29号。这里住着李兢,张孝岐,杨继东,黄茂兰,周建平,钱丽芳,马查查,王明珏,徐祖懋,我,朱叶,叶善芬,全昌杰,张国平,张侃中,夏天行,姚允敏。这些老宅大多数都还有人住着,不是老哥,就是老姐,少数发小还住在里面。我家老宅2007年卖了,父母亲搬到了莘庄,晒太阳的问题解决了。近十几年里,国泰新村外墙粉刷,弄内路面修整,弄口加装铁门,包括写上醒目的黄底黑字的国泰新村四个大字,也花了国家许多钞票。原来在弄口1号沿路面墙上的那块写有国泰新村的石板没有了。现在都有车了,每条弄堂里最多大概可停三部车,不知现在的住户停车问题如何解决。你看,这些车停在弄口显得那么庞大。</h3> <h3>这扇小门是原天北食堂的大门,食堂上面是王小伟家</h3> <h3>从这926公交车站边上的大铁门里可清楚看到王小伟家。原来小伟家边是砖墙,现在成竹篱笆了。这里原是我们小学的操场,操场里还有我们小学的大礼堂,2000年头几年,这里还是徐汇区教育局下属某机构,我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出入此地,有一次我还特地去看了曾经的大礼堂。</h3> <h3>从操场往南到天平路71弄,现在是新造的天平路派出所。</h3> <h3>这是我们天一小学尚存的教室大楼。两楼是我们的教室,三楼好像是六乙班。我们在这两楼教室里从两年级一直到六年级毕业。原来进出学校的并挂着天一小学牌子的小门被封了。这里好像也是派出所的用房。</h3> <h3>这是天一小学隔壁的71弄,我们毕业后,学校曾在这条弄堂里开了扇大门,学生从这里进出。</h3> <h3>这是茂龄新村,袁亚民,宋秀龙,叶依群,朱铁郡的老宅,弄口是陈丽珍的老宅。</h3> <h3>我们的初中岁月在这里度过,1970年开始离开这所学校去上山下乡。</h3> <h3>这是南模对面的老王店。还记得老王夫妇的模样,他们的小女儿在六乙班。小时候买棒冰经常去他家买,因为他家有一个大冰箱,里面有许多冰砖,雪糕。现在这家店不知是否还与老王店有关系?</h3> <h3>这是大同坊的弄堂口,我们群里的范康明,廖传美,姚建明的老宅。弄口的文具店招牌将坊字遮住了。小时候的大同坊弄口是一排平房,沿马路的平房还是上门板的,里面有一个双脚残废的小姑娘,走路要靠拐杖,在我们小学上课,好像比我们低一届还是二届。大约八十年代,这些平房都改造成二层楼的楼房了。很多年后我在这附近马路上看到这位女孩开着残疾人车驶过。我还记得大同坊弄口南隔壁开着一家小文具店,我经常在此店买橡皮,铅笔,刀片等,店主脸上有麻皮,我们叫这家店为麻皮店。现在已无踪影。</h3> <h3>我拐弯进入康平路,再沿着余庆路走到淮海路口,我要拍拍武康大楼。这是武康大楼南面,沿淮海路,修整一新的墙面上留下了无数的空调架子,尽管被涂成了与墙体差不多的土红色,看上去还算整齐,但总感到有些别扭。所以拍武康大楼一定要拍他的船头。这是王大欣,林嘉音,林嘉璋的老宅。王大欣说他们家在文革中就被赶了出去,是啊,这幢楼文革中有多少家被赶了出去。一晃就是五十年啊!</h3> <h3>这是武康大楼对面的宋庆龄弄堂,因宋庆龄的故居就在隔壁,故就习惯称其为宋庆龄弄堂。在这条弄堂里,也住着几位发小。</h3> <h3>这是马泰华,刘祖英,窦秋霞的老宅。刘祖英与我插队时同室,1973年离开农村后未有联系。窦秋霞据说已病故。2003年我和王大欣为筹备小学同学50岁生日聚会时曾去过马泰华家。现在应该还住在老宅里吧。这条弄堂被整修得很漂亮,小时候在此地玩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h3> <h3>在弄堂底,有一处花园洋房,小时候听人说这是“抖抖病"的宅第。“抖抖病",男,四十岁左右,瘦高个,脸色苍白,戴一付眼镜,手抖得厉害,看到他,我会感到害怕。记得他到武康大楼下面天天兴去买饼干,总会用发抖的手去掀开饼干箱上的玻璃盖去看,弄得玻璃盖碰到饼干箱乓乓响。</h3> <h3>这幢老洋房外墙被修缮一新,不知现在是谁住在里面,是否还属于“抖抖病"家属?</h3> <h3>这是康平路152弄,通宋庆龄弄堂的。出弄堂便是康平路,沿着康平路向右拐到宛平路,衡山路口便是衡山公园。</h3> <h3>走进衡山公园,老是会想起小时候沈老师带我们去衡山公园拍照,那时的草坪很大,現在的草坪被走道,花坛分隔得小了很多,而且衡山饭店也显得矮了,因为后面的东亚酒店盖过了它。</h3> <h3>六十多年沧桑巨变,好在我们小时候所在的这片区域是上海政府承诺永不拓宽的马路,因此老房子也保护了下来,让我也能够经常看到它们,有所念想。<br>此篇与天一小学群同学分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