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 一王建川烈士巜寄给妈妈的日记》

军旅十八年张勇

<p>  1984年4月28日,在云南边防老山作战中,从云南文山州砚山县入伍35207部队战士王建川在战斗中牺牲。</p><p> 战后,在他身上发现了被鲜血染红的信,是寄给妈妈的日记。</p><p> &nbsp;2015年1月21日上午,三军统帅习近平在视察陆军第14集团军时,在军史馆读到这支部队19岁烈士王建川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日记,称赞他“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的军人血性。</p><p><br></p><p><br></p><p>附:寄给妈妈的日记</p><p><br></p><p><br></p><p>当巡逻的脚步送走除夕,</p><p>妈妈,我送给你这本日记。</p><p>孩儿一年的征尘、四季的足迹,</p><p>全部忠实地记在这里。</p><p>当灶前的火光映红了日记,</p><p>妈妈啊妈妈,</p><p>日记将给你带去多少回忆。</p><p>童年的天真,</p><p>少年的顽皮,</p><p>如今化作了庄严的军礼。</p><p>放心吧妈妈,</p><p>我已经懂得了“战士”的含义,</p><p>当还击侵略者的炮声震撼大地,</p><p>妈妈,请你不要把孩儿惦记,</p><p>不付出代价怎能得到胜利?</p><p>战士的决心早已溶进枪膛里,</p><p>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p><p>再见吧妈妈,</p><p>孩儿即使在九泉也千声万声呼唤您!</p> <p>2015年1月21日,三军统帅视察烈士生前部队,高度赞扬战士诗人的卫国精神,鲜为人知的《寄给妈妈的日记》诗歌公昭于世。</p><p><br></p><p>来看当年的媒体报道——</p><p><br></p><p><br></p><p><br></p><p>人民网北京(2015年)1月26日电 1月21日上午,习近平在视察驻昆明部队时,谈到了这支部队19岁的烈士王建川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诗,称赞他“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的军人血性。王建川烈士牺牲于西南边境的一次战役中,其事迹鲜为人知。人民网记者采访了王建川烈士的弟弟和其生前所在部队,还原一位血性军人短暂,却值得后人感念的人生。</p><p><br></p><p>王建川,1964年10月出生于云南省砚山县者腊乡的一个农村家庭,壮族,家里兄弟姐妹共6个孩子,他排行老二。1984年1月,19岁的王建川入伍参军,成为陆军第14集团军原40师118团(35207部队)步兵一营三连的一名战士。1984年4月28日,年仅19岁的王建川在西南边境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后被追记三等功。</p><p><br></p><p>陆军第14集团军在各个历史时期打过很多硬仗,是抗美援朝战争以来我军参战最多、英模最多、烈士最多的集团军部队,被誉为“丛林猛虎”“南疆长城”,是一支战功赫赫、英雄辈出的钢铁劲旅。烈士生前所在部队的前身,是创建于1938年1月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三总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开创太岳抗日根据地斗争,以及“百团大战”“上党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解放云南”等大小战役战斗千余次。建国后,又完成了滇西剿匪除霸、中缅勘界警卫作战、对越自卫还击等作战任务。该部在成长战斗的光辉历程中,创造了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不怕死、不怕苦、不怕亏”的“老山精神”,先后涌现出大批英雄集体和英模人物。王建川传承了其生前所在部队的血性虎气和英雄基因。</p><p><br></p><p>“如果有机会上战场,我一定要冲在最前面”</p><p><br></p><p>据王建川的弟弟王建松回忆,哥哥从小就特别崇拜军人,敬佩军人的血性和勇敢,向往入伍参军。在他小的时候,有一次家里人收到了参军的表哥从部队寄回来的军装照,“看着表哥的照片,我哥那个羡慕啊!”王建松说。身边亲人的绿军装,让王建川对军人的崇拜更为炽烈。</p><p><br></p><p>1983年年底全国征兵工作展开时,王建川终于等来了梦寐已久的参军机会。其时,我国西南边境战事如火如荼。当时家里人心里都很清楚,此时参军肯定会被派往战场前线。尽管如此,王建川参军的念头没有丝毫犹豫,他对家里人说:“如果有机会上战场,我一定要冲在最前面。”次年1月,王建川光荣入伍。</p><p><br></p><p>“宁上前一步死,不后退半步生”</p><p><br></p><p>入伍后,王建川很快就奔赴前线战场,迎来展示其军人血性、体现人生价值的时刻。奔赴战场前夕,王建川写下决心书:“我决心在这次战斗中,不怕苦、不怕牺牲,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狠狠地打击侵略军,如果只有我一人时,一定向英(雄)岩龙同志学习,孤胆作战,战斗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决不当叛国者和人民的逃兵,宁上前一步死,不后退半步生……”</p><p><br></p><p>他没有食言。在王建川的立功受奖证书中,对其在战争中的表现有这样的描述:“……英勇顽强、灵活机智、冲锋在前……在战斗最艰巨、最激烈,敌人炮火疯狂封锁下,他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临危不惧,没有后退半步,不怕流血牺牲,一直冲锋在前……”</p><p><br></p><p>战场上,只有初中文化的王建川给母亲写了一首诗——《寄给妈妈的日记》。诗词原文如下:</p><p><br></p><p>当巡逻的脚步送走除夕,</p><p><br></p><p>妈妈,我送给你这本日记。</p><p><br></p><p>孩儿一年的征尘、四季的足迹,</p><p><br></p><p>全部忠实地记在这里。</p><p><br></p><p>当灶前的火光映红了日记,</p><p><br></p><p>妈妈啊妈妈,</p><p><br></p><p>日记将给你带去多少回忆。</p><p><br></p><p>童年的天真,</p><p><br></p><p>少年的顽皮,</p><p><br></p><p>如今化作了庄严的军礼。</p><p><br></p><p>放心吧妈妈,</p><p><br></p><p>我已经懂得了“战士”的含义,</p><p><br></p><p>当还击侵略者的炮声震撼大地,</p><p><br></p><p>妈妈,请你不要把孩儿惦记,</p><p><br></p><p>不付出代价怎能得到胜利?</p><p><br></p><p>战士的决心早已溶进枪膛里,</p><p><br></p><p>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p><p><br></p><p>再见吧妈妈,</p><p><br></p><p>孩儿即使在九泉也千声万声呼唤您!</p><p><br></p><p>虽然这是一首写给母亲的诗,但字里行间,则透露出一名男孩成长为军人的自豪和强烈的爱军报国情怀。“战士的决心早已溶进枪膛里,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军人的铁血豪情溢于言表。</p><p><br></p><p>王建川原本准备战争结束后,把日记本和军功章一起寄回家,作为献给母亲的礼物。然而入伍当年的4月28日,年仅19岁的王建川在战斗中光荣牺牲,揣在他身上的日记本也被鲜血浸染。两本日记后被其母亲带回家乡,成为他留给母亲最珍贵的遗物。</p><p><br></p><p>“哥哥是妈妈一辈子的骄傲”</p><p><br></p><p>王建川的血性和冲劲儿不是头脑一热的蛮勇,而是源于从小练就的敢打敢拼的性格,和进入部队后在军事训练中积累起来的自信。</p><p><br></p><p>对于哥哥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王建松丝毫不觉得惊讶。“哥哥一直都是一个胆大又敢于挑战的人,小时候村里的孩子们玩摔跤比赛,王建川总喜欢挑战比他高比他壮的大孩子,就算别人都认为他不是对手,但他就是要拼一拼。”</p><p><br></p><p>入伍后,王建川把每天训练的要领和心得全部工工整整地写入日记,短短几个月的军旅生涯,就已经写了整整两大本训练日记。日记中,他把当日每一个训练动作的要领都按照口令逐个分解,并记录下来,密密麻麻的字迹上还划满了红笔做的标记。通过不断琢磨训练要领,反复练习,争取达到最优的军事素质,其训练的认真程度由此可见一斑。</p><p><br></p><p>他认真踏实在他生活的村里也是出了名的。在家排行老二的他在家乡有个外号叫“憨老二”,“因为他特别憨厚老实,做事一板一眼,一丝不苟。原来一起干农活儿的时候,哥哥总要我再仔细些再仔细些。”王建松回忆起当年兄弟相处的情景,一幕幕都还历历在目。</p><p><br></p><p>王建松说,哥哥的牺牲给家里人带来的除了伤痛,还有自豪。“哥哥是我妈妈一辈子的骄傲。妈妈常常鼓励我们,要以哥哥为榜样,时刻准备着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p> <p>..“儿行千里母担忧”,虽然有个当兵的儿子全家人都觉得很光荣,可作为父母,却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孩子的安危。老二当兵才几个月,父母亲在家每天都要打听前线的情况。大哥王建光回忆说,1984年大概5月份,父母听说前方牺牲了很多战士,担忧得吃不下睡不着,于是叫长子王建光去前方打听打听。王建光当时在乡村代课,趁着一个周末,他约着表哥,决定到当时安葬阵亡战士比较集中的西畴、麻栗坡看看。</p><p><br></p><p>5月的天气,已经有些闷热,王建光和表哥两人挤着班车到了西畴,在烈士陵园里,他一排一排地仔细辨认,心情忐忑,生怕“王建川”这个名字会突然扑面而来,但直到最后,他都没有找到。王建光的心里松了口气。</p><p><br></p><p>当天晚上,他们挤在招待所里,上上下下全都是从前线撤下来的兵,王建光多希望弟弟就在其中。一晚上没睡着的王建光祈祷弟弟平安无事。</p><p><br></p><p>第二天一早,两人辗转到了麻栗坡烈士陵园,“当时阵亡的将士坟前竖着块牌子,写着名字,哪个部队,籍贯。”王建光从第一排开始,一排一排地找过去,心里祈祷着不要出现弟弟的名字。“可是到了第17排,还是给我找着了,我弟弟王建川,他的名字就在那里!我当时整个人都瘫了,脑子也不听使唤了……”虽然已经时隔30年,但当时的场景对王建光来说,却是那样鲜活,他痛苦地闭上了眼睛,眼角有晶莹的泪光。</p><p><br></p><p>回到家里,王建光不得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日夜担忧的父母,父母亲当时就哭晕了,整个家里就像天塌了一样。王建光当年也只有20岁,可他是长子,只有坚强起来,按农村风俗给弟弟操办了葬礼。他对着以泪洗面的父母说:“弟弟不在了,还有我们呢!我们会好好孝敬二老,让弟弟安心的。”</p><p><br></p><p>王建光说,后来部队首长和县民政局人员来到家里,送来了二弟的遗物:军大衣、笔记本、相册、茶壶,还有立功证书、烈士证书,以及1000元抚恤金。“当时全村人基本都到我家了,得知弟弟牺牲的消息,大家都哭成一团。那场面,真是让人难过啊!”</p><p><br></p><p>“我那时正在文山上中专,每当看到从凯旋门凯旋的军人,我就忍不住会大哭一场,我的二哥如果能在他们中间,该多好啊!”弟弟王建松说。</p><p><br></p><p>对于父母来说,这份失子的伤痛是多少时日也化解不了的,它只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点点浸入骨髓,让日益年迈的父母,一点点体味这其中的痛彻心扉。</p> <p>张勇,男,1962年出生于大巴山区的四川平昌,1980年入伍云南边防,1985年入党。先后在边防十二连(中央军委授予″戍边英雄连")任战士,在边防七连(中央军委授予"边防钢七连″)任排长,后到政治处机关任宣传干事,并编辑《老山报》。参加过扣林山、老山、八里河东山防御作战。</p><p> 1992年交流到驻川某集团军团队任政治处宣传干事,组织股长;司令部政治协理员等职务。1996年进入武警序列,1998年转业县委组织部,后到政府部门工作,现已退休。</p><p> 部队期间4次荣立三等功,地方工作多次受到表彰;在部队和地方共发表新闻稿件1000余篇。曾获成都军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云南省军区及守备一师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某集团军三十八师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所写稿件《去年事故赔款两万余元痛心者少 今年设奖励基金一万五千顾虑者多》获《战旗报》优质稿,《老山硝烟飘逝》获《通川日报》优质稿,《书记卖猪忙》获2002年度四川省好新闻二等奖。 </p><p> 微信链接zhangyong6232918。</p><p> 感谢各位领导、战友、朋友、网友的赞赏、点赞、评论、包涵,转发。</p><p> 您的鼓励我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