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瓦尔特踪迹——波黑纪行(一)

周伯儿

<h3><font color="#010101">提起薩拉热窝总绕不开血与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在此引燃,欧州战后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在此打响。然而令我这一辈中国人熟悉这城市名字的则是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薩拉热窝》。该片上映于文革后期,那时中国人的文娱空间基本被8个样板戏垄断,由长影和上影合译配音的这部彩色影片甫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帅气英武的瓦尔特;美丽动人的钟表匠女儿;德国党卫军笔挺的制服,还有那激昂铿锵的主题音乐,色彩缤纷的薩拉热窝城……。林林总总都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背诵影片中的台词成为年轻人的时尚。<br>"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来啦!"(游击队接头暗语)<br>"肖特呼喚康德尔,肖特呼叫康德尔"(女叛徒米尔娜电台喊话)<br>“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党卫军上校冯.<br>迪特历斯离开薩拉热窝时的感慨)<br>瓦尔特和薩拉热窝业已成为我们这一辈人的一个情结,到他的城市去看看是我这次中南欧之行的主题。就在我们启程前两周,瓦尔特被刷屏了,他的扮演者著名演员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22日在贝尔格莱德病逝。新华社为此发了专稿,足见其在中国影响和份量!<br>对于我们来说,到薩拉热窝不仅仅是观光,更重要的是偿还宿愿,毕竞瓦尔特和他的城市是我们青春记忆中闪光的一页!<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为此,这篇游记的封面采用了当年的电影海报。</div></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影片中令人难忘的角色:瓦尔特,钟表匠谢德,钟表匠的女儿,冯.迪特历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6日一大早出关。图为克罗地亚海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简称波黑。在南斯拉夫联邦解体时,波黑地区的三个不同民族对自已的归属产生分岐,占人口44%和17%的波斯尼亚族简称穆族和克罗地亚族简称克族主张独立,占人口33%的塞尔维亚族简称塞族主张留在南斯拉夫。1992年9月29-3月1日举行全民公投,塞族进行抵制,公投结果90%以上赞成独立。4月6日欧盟认可公投,承认独立的波黑共和国。翌日,美国等也予以认可。<br>塞族不承认公投结果,仗着有南斯拉夫作后盾,还有4万波黑籍人民军,装备精良,大打出手。一时间昔日的邻居,同学,朋友反目成仇。甚至在斯雷布雷尼察造成了严重的人道灾难,塞族武装和南联盟军警在95年7月11—22日期间杀死穆族男性8000余人,强暴数千妇女。为此,塞族共和国总统卡拉季奇和当时的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均被以反人类罪通辑审判。<br><br>1992年4月-1995年12月,历时3年半的波黑战争造成20多万人死亡,200多万难民。<br>尽管波黑战争已逾20余年,我们在踏上这块土地时难免忐忑不安。<br>果然,进入波黑不久就看到了被战火毁坏的房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莫斯塔尔市街头一幢被毁坏的大楼<br><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世界文化遗产:莫斯塔尔古桥,建于16世纪。<br>1993年被毁,当时穆克两族为争夺莫斯塔尔也曾激战。2004年后用原来的石料重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块石碑上写着:不要忘记1993年。古桥究竟是克族炸的,还是穆族炸的,至今尚无定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古桥一侧风光。<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莫斯塔尔用过午餐后沿雷内特瓦河前往薩拉热窝,风景秀丽,路况良好,实在出人意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车行约80-90公里后进入薩市,许多建筑弹痕累累,有些则毁坏殆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前往薩市中餐馆“独一处”途中所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所住酒店离拉丁桥只有几百米。拉丁桥的北端是萨拉热窝事件的现场,这一事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族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在此用勃郎宁手枪开枪射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触发第一次世界大战。<br>普林西普是个印刷工,时年19岁,按奥匈帝国法律未滿20岁不得判死刑,故被判20年。1916年普林西普患肺结核死于狱中。<br>前南斯拉夫时期,普林西普被当作民族英雄,拉丁桥改名普林西普桥。波黑独立后,这座桥改回原名拉丁桥。<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战争隧道纪念馆。<br>波黑战争打响,薩拉热窝就被塞军(VRS)和<br>南斯拉夫人民军(JNA)包围,时间长达46个月,这是现代战争史上最长的围城战。<br>战争隧道是薩市被围时唯一的通往外界的补给通道,长800米,宽1.8米,高1.6米。目前只开放了25米,作为波黑战争纪念遗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手指处即战争隧道,此隧道通往机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接收的物资主要是武器弹药以及食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隧道内舗有轨道以便运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隧道外草地上有反坦克地雷,未爆的炸弹等战场情景再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电影《瓦尔特保卫薩拉热窝》中,钟表匠谢德顶替瓦尔特前往清真寺接头,英勇牺牲在清真寺的院内。这座清真寺就是薩市的地标性建筑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始建于1531年,典型的奥斯曼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清真寺钟楼。瓦尔特居高临下在此与德军激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么高的钟楼,瓦尔特居然用根绳子就跑掉了,真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清真寺一侧。瓦尔特在此边打边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薩拉热窝老城。劳费尔行动失败,冯.迪特历斯被撤职,面对绵延起伏的薩拉热窝老城感慨道: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为了寻觅瓦尔特的踪迹,我查了一些资料。通常的说法是,瓦尔特的原型就是铁托,因为铁托曾有个瓦尔特的化名,但按铁托的地位不可能只是一支游击队的最高领导。后来查到继《瓦尔特保卫薩拉热窝》后,又续拍了《瓦尔特保卫水电站》,这部电影中瓦尔特壮烈牺牲。百度有瓦尔特原型的图片,是座雕像。<br>为了找到这座雕像,我特地请我们的波黑导游小吴和领队大放兄在清真寺巴扎最著名的皮塔店吃了份10条肉的皮塔。饭后便拿着手机上的图片,在薩拉热窝的大街小巷到处打听。斯时,空气在颤抖,天空仿佛在燃烧,气温至少37-38度。前后问了十几个人,还包括两名警官,许多人都不清楚。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公园处有两个老妇给我们指明了地方:在一条大街的角落处,对面是一家德国银行。折腾了近两小时终于找到了瓦尔特的雕像。<br>雕像基座上的波斯尼亚文:民族英雄瓦尔特 佩里奇.瓦尔特 1919年生于普里耶波列,1945年死于薩拉热窝。<br>想不到瓦尔特如此年轻!我久久佇立在瓦尔特雕像前,思絮万千……。<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波黑战争死难者纪念墙。<br>瓦尔特保卫的是他的故土,反抗的是法西斯侵略者,他是英雄。<br>波黑战争则是文明冲突和民粹主义引发的惨烈内战,这场战争没有英雄。<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泉之公园景观。<br>波黑战争已逾20余年,虽然弹痕犹存,毕竞已归宁静;瓦尔特牺牲已逾70余年,我想他希望看到的应该是这样画面。<br><br></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