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春天遇见书系列之《绘本之力》

香香

对我来说,鸟语花香的春天非常适合读书。每年春天,我都会买书,今年也不例外,不过例外的是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各大网站开始做“书香节”活动的时间提前了,而且活动的时间拉长了。对于想要买书拆书的人来说,算得上一件小确幸。今年的书单里有一本是计划之外买的,但是它却是我收到书后阅读的第一本,这就是《绘本之力》,作者是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日本儿童文学家松居直和日本纪实文学作家柳田邦男。<br> 这本书在购买和开始阅读前有几个吸引我的原因。一是,我“认识”其中的一个作者——河合隼雄,说认识是有些惭愧的。我在早些年听过这个人的名字,当时还去百度了“隼”这个字怎么念,看到过一个朋友在读他的《童话心理学》。今年听小伙伴推荐他的书可读性不错,其中一些关于孩子(儿童)的书。二是,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我,激发了我的好奇心,绘本之力在哪里?生完孩子后,我开始关注绘本是因为在亲子共读方面可以做一些尝试,借一些,买一些,读一些绘本,但是很少对绘本有思考,就连买书额外赠送的阅读指导有时候也没看,被孩子拿去涂涂画画或者撕扯。既然遇见了也许可以带给自己一些关于绘本的思考,何不试看看。三是,拆书的时候,孩子在边上“帮忙”,拆了好几本书,一边看我拆书她很开心,她开心的是可以帮我把包装书的那层塑料薄膜扔进垃圾桶,我也很乐意让她帮忙。看到《绘本之力》这本书时,她指着封面说“这是miemei,这是爷爷”(爷爷会用方言叫她miemie,在老家这个称呼是表示对孩子的喜爱,索性我也跟着叫miemie了,就当小名来叫),当时因为先生也在场,我就顺势问她是爷爷还是爸爸,她说“爷爷爸爸”,我们都笑了。说实话,爸爸的陪伴时间相对来说是最少的,孩子想到的第一个人是爷爷一点都不奇怪,我想爷爷也能够感受到孩子对他的依恋。这么看来,孩子的确为愿意学习的父母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就是神奇的地方所在,我想这也是绘本之力所在!所以,我花了两天的时间阅读这本书,期间收获了一些思考和感动。<br> 关于思考部分。第一个思考是关于阅读对象。<br> 很多人(包括之前的我)一般都会认为绘本是大人买了给小孩子读的,这里给小孩子读有两层意思,一是大人读给孩子听(亲子共读),二是孩子自己读。可是,我之前尝试在心理课上给初中的学生看绘本《小橡树》/《走进生命的花园》/《你很特别》,效果也不错,这里是老师给学生读,而且孩子已经不是幼儿或者儿童了,而是青春期的学生了。在这本书里河合隼雄认为绘本的神奇之处在于从零岁到一百岁的人都能从中获得乐趣,绘本具有共同性,即使是存在文化差异的地方,也能毫无排斥地被接受。柳田邦男的儿子25岁的时候离开了世间,一段时间的茫然中,有一天他走进书店发现自己站在绘本专柜前面,翻看绘本的时候关于孩子小时候自己努力给他们都各种名作的记忆一下子苏醒了过来,令他怀恋不已。于是他重新亲近绘本,他发现不只是因为怀旧,也因为在绘本中也开始有了接连不断的新发现。柳田邦男认为正是大人才应该读绘本,他发现绘本是大人为自己阅读的作品这个意识非常重要。大人在给孩子读绘本之前,自身能以怎样的深度进入绘本之中?对绘本的理解到什么程度?自己是不是真的对绘本感兴趣,从中获得感动,对其中的各种问题感同深受?这些问题,让我想到“育儿先育己,育儿即育己”的理念,我们无法给孩子我们自身没有的东西,当我们自己管理不好情绪的时候也无法教育孩子觉察和表达情绪,当我们自己非常在意他人评价的时候我们无法教孩子坚定自我,当我们控制不住自己刷手机的时候我们也无法教育孩子远离电子产品,当我们在看绘本的时候无法打动自己的时候,我们给孩子读绘本也不会有感动传递给他们。这样的问题意识如果用吸引人的眼球的句子来表现绘本之力,那可以这么表达“一生要读三次绘本”,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养育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自己进入人生的后半期的时候,此时人们意识到了衰老,身患了疾病,或者回顾人生的波折会出乎意料地从绘本中读到新发现。<br> 第二个思考是关于绘本的接触方式。<br> 松居直认为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孩子一边用眼睛看绘本的绘画,一边用耳朵听别人读(语言)的时候,孩子实际上孩子不是在看画,而是在读画。这个时候孩子用耳朵听到的语言世界和用眼睛看到的语言的世界,在孩子的心理融为一体,也因此营造出一个广大的世界。松居直界定了两种声音的传递方式,一种是机器出来的声音,比如我们会用各种app播放绘本故事的声音,另一种是人类面对面讲述的声音。而我们的孩子的语言体验过于贫乏主要体现在第二种,即在他们没有用耳朵很好地听取口头发声的语言。因此,他提倡大人必须对孩子讲述,这种绘本接触方式,使得当大人给孩子讲述的时候,讲述者和听讲者是同在一起的。在儿童时代获得同在一起的体验,然后用耳朵认真听取讲述话语,自由自在地进入语言的世界,拥有了这一能力的孩子一旦习得狮子这一技术,就能够读书了。这一点上可以很打动我的,也是让我期待自己坚持亲子共读的动力。然宝在很小的时候(虽然她现在也还不到20个月,大不到哪里去)就能安静下来翻绘几本绘本,最近还会发现一些我不曾发现的细节,还蛮惊喜的。现在她会自己选择要看哪一本了,看完了也会放回去。然后,我会让她选择是miemei关灯还是妈妈关灯,一般她都是选择miemie去关灯,然后爬到穿上来,喝nienie准备入睡。<br> 关于感动的部分。<br> 柳田邦男讲了东京圣路加国际医院一个名叫细谷亮太儿科医生的故事。一个母亲因为最小儿子进入深度昏迷的脑死状态,这让她受到巨大打击,十分痛苦。其中一件令她担心的事情是怎么让孩子8岁的姐姐由加和5岁的哥哥康平懂得弟弟的死呢?尤其是康平无法接受弟弟的这种状态,说“我很伤心,可是流不出眼泪”。这个母亲来请教细谷医生这个难题,细谷医生也很为难,不过他想到了苏珊·巴蕾的《不能忘记的礼物》(国内版本是由杨玲玲和彭懿翻译的《獾的礼物》)这本绘本。细谷医生带来这本绘本,坐在弟弟的病床边,让由加和康平坐在两侧,一边慢慢地翻着书页,一边缓缓地读给他们听。绘本讲的是森林里动物的故事,主人公獾很有智慧也很亲切,他被村里的动物们所尊敬,但是獾上了年纪了他自觉自己最后的生命期限已到,在那天夜里入睡前他在炉边写下的留言“我并不怕死,因为我知道,死了,身体即使没有了,课时心还留在这里。我到长长的隧道的另一头去了,再见。”而后进入睡梦中他离开了。这年冬天,动物们看到獾的离去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春天来临的时候,动物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起对獾的回忆,一个个回忆起来的事情就像充满快乐的小插曲。动物们纷纷说起自己从獾哪里学会的技能,也是得到的礼物。说着说着,大家的心变得温暖了起来,而且充满了感激的心情,想对獾说声谢谢。鼹鼠怀着这样的记忆站在总是和獾一起游戏的上岗上,觉得獾就在自己的身边,他朝着天空喊道:“谢谢拉!獾。”绘本的最后一句话是“獾一定……听到了。”当细谷老师慢慢地讲这本绘本读给两个孩子听,孩子们的眼里充满了泪水。接着细谷医生和他们说也有人会在更小的时候死去,弟弟不久就要像獾一样穿过隧道的那一边去,变得自由了,但是他现在谁的很像没有一点痛苦。听到这些后,两个孩子用力地点头。细谷医生自己也忍受不住,冲进洗手间拼命洗去泪水。细谷医生认为姐弟两认识到小弟弟感觉不到痛苦,对死亡没有恐惧这件事情对活着的孩子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久后,弟弟离开了人世,细谷医生收到了姐弟两的来信,他们告诉他:“我们经常看獾的书,每次读那本书,眼泪就会啪嗒啪嗒地掉下来。”因此,对于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这个话题,大人要意识到不是担心没办法教他们就选择回避的做法,而是以得当的方式讲述和传达对他人的死,即一去不能回来这件事,他们也能完全理解,也不会在憋闷之中讲悲伤的感情封藏在什么地方,而是将它完全表达出来。即时是孩子,经历亲人丧失时,也应该和大人一样(或更甚于大人),以朴素的直觉感受到心痛和悲伤。就像昨天在妈妈群力大家说到的‘沉重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大人选择“否认”而不是接纳这部分,很多时候大人也会希望帮孩子“抗”下这份沉重,所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最后,这位母亲讲到在此之前,自己一直祈祷孩子的身体能够恢复这一奇迹的出现,但是在听绘本的时候感觉到让自己和家人接受和生病的孩子的分别这件事才是真正的奇迹。既然这样,今年后要珍惜他所剩不多的时间,尽量让他以可爱的样子进入天国,这也是大家能给他的人世间最后的礼物。<br> 不得不说,医生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下能有这样的应对,实在是了不起也是令人感动的。回到绘本的寓意上“记住所爱之人,那对方就不会离开”。回到2020年的现实生活,对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段时间里我们观察到什么?我们为什么而流过泪,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他们做过的事情,他们说过的话语就是他们留给我们的礼物。想起在2020年春天疫情中的一张夕阳照。今年3月5日下午5点多,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刘凯医生(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在护送病人做CT的途中,被打在身上的金色阳光打动了,觉得特别美好,问身边的87岁老先生(原是武汉爱乐乐团的一名小提琴手)要不要停下看一会,老先生说,“好”。于是,医生,患者和志愿者d三个人停下了脚步,一起欣赏了这久违的夕阳。一旁的志愿者甘俊超便拍下这击中人心的最美夕阳照。4月7日老人站在窗前,迎着夕阳拉了一曲《送别》,向医护队员表达不舍于感谢。<br> 当我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我也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