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一合作学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活动之“名优教师好文智囊推送引方向、同科伙伴实践探索互动献感悟”读书活动——语文学科教师读书心得分享</h3> <b>学科名师简介:</b> <h5>西站小学教师孙莹<br> 高级教师,曾被评为市师德先进个人,区级优秀教师,区名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教改积极分子,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中,评为先进实验教师,并被吸收为市小语学会会员。在 “十二五”课题研究中被评为全国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多次获得希望杯、成才杯竞赛一等奖,区学科竞赛一等奖,区“十二五”教育科研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在全国第五届小学“和谐杯”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在全国“创新杯”教学艺术大赛中获说课二等奖,多次在区内做教学示范课,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国家和市、区级奖项。<br></h5> <b>教学名篇介绍:</b> 题目:《语文课究竟教什么 》<br><br>作者:吴中豪 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研究,对语文教学有独到的见解。<br><br>文章摘要:对于每一个语文教师而言,“教什么”是个必须面对而绕不过去的问题。本文作者吴中豪教授就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研究存在的三个问题,作出深入浅出的剖析:一是梳理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的问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分类,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母语课程教学内容的分类,并且结合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经验,将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划分为汉语、阅读、写话写作三大领域,然后对各个领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梳理,条分缕析地选择、罗列了各领域具体的教学内容。二是通过研究各类教学内容的分年级组织,明确各个年级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的问题。三是对核心教学内容作了深入研究,对其教学价值和内涵做出界定,试图解决这些核心教学内容在各年级教学中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b>学科教师读书心得分享:</b> <h5>中心小学教师龙静<br>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勤恳努力、潜心钻研、治学严谨。</h5> 读了本文,我发现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在心中需要知道自己应该教什么,做到心中有体系,知道语文教学中的几大方面。这样在教学中,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我们要清楚每个年级的侧重是什么,而不是不论年龄,把课文中的所有知识点都教给学生。比如,在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标点符号。我们就要清楚,让一年级的学生认识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即可,而不是把出现的所有标点符号都认识一遍,甚至要求会运用。这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最后我们要知道,即使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年级教授学生的度也不同。例如,在学习比喻这个修辞时,每个年级的侧重就不同。即使,在强调语言运用的当今,也不能赶鸭子上架,让一年级的学生就得运用比喻说话。而是要根据学情,先是知道什么是比喻句,再了解比喻句的使用意义,最后才是会运用。这篇文章,给我未来的教学指出了方向、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理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要有个框架结构。再结合自己具体所在年级学生的学情,科学、准确的设定教学目标,最后,把握好每个知识点学生要掌握的程度,从而制定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方法。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有清晰的主线,不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教学效率自然提高了。 <h5>西站小学教师王雁<br> 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引导者和学生朋友的双重角色,不断学习充实自我,热爱阅读,钻研教法,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努力为所钟爱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曾受邀成为“苗苗义工”辅导员,在“青春铸就中国梦”演讲比赛、教育创新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等各类大赛中获奖。</h5> 课堂上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吴中豪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清晰的解答,正确拼读音节、关联词语、比喻句、浏览、把握主要内容、如何描写一个人等方面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我现在任教二年级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曾纠结过到底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比如写话教学,二年级的学生总体识字量不大,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升,对事物的认知缺乏全面性,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避免选择过难过深的内容,并且我积极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从而自由表达。在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我最喜爱的玩具》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小玩具带到课堂上来,引导学生首先说出玩具的名称,然后观察玩具的形状、颜色、材质等特点,最后说说它为什么这么有趣、好玩。这样一步步的带领孩子慢慢学会把心中所想变成写话。学生们对写话产生了兴趣,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并且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会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没有学过的字可以使用拼音代替。作为青年教师应当对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h5>文昌宫民族小学教师孙亦宁<br> 积极参加各类教科研和德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曾在创新论文、教育技术论坛等活动中获奖。</h5>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更是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不应用已有的经验来代替学生的实践。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有阶段性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不应以成年人的思维来解读,更应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学生会怎样看待问题,以及这个问题是否超过了学生认知水平。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黄山石头的奇特、有趣,我们只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或视频,在读中联想感悟黄山奇石之“奇”,而不是重点解读文中大量描写石头的比喻句。过度赏析句子不符合二年级学生应有的认知层面,直观形象的内容反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 <h5>跃进里小学教师梁娜<br> 2011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工作将近9年时间。曾在区新秀杯比赛中获二等奖;多次在区语文学科竞赛、班主任技能竞赛中获奖;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国家及市区级奖项。</h5> 一切教学行为都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发展规律。教师要勤于思考,作为新教师,我们应该广泛学习取众家之长,但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思考,一切复制老教师的教学模式,或者把自己对于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都是忽略学情的不科学行为。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年龄与阅历出发,根据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知识的“架构”太高太大,反而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顺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老师将善于思考,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能力。 <h5>邵公庄小学教师郭丽娜<br>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从教以来一直担任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在学校微课研究活动中做展示,获得了区教研员好评。多次参加区教育论坛活动获得一、二等奖。辅导学生朗诵参加各级市、区各类比赛获得二、三等奖。</h5> 对语文核心教学内容的内涵做出界定是最棘手的难题。教师在教什么的基础之上,还应深刻理解所教核心内容的内涵。同样一个知识点,在授课中是把它作为一个基本概念、一种阅读方法,还是一种写作方法?以《三月的桃花水》为例,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句。文中有许多比喻句,从分类中区别有明喻和暗喻,但是在授课中,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感受语句的美感。如“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教师不应单纯讲解,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吴先生所说,重视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这句话描述春日的光芒如丝绸般明亮洁白,而且柔软顺滑。这样,学生更能感受比喻句的作用,把事物的特点叙述地生动形象,富有美感。接下来,学生也会逐渐自觉的将比喻句恰当地应用在小练笔或习作中,让文章更加优美动人。 <b>名师总结:</b> 吴教授的这篇文章内涵性深,实用性强,为语文教学指点迷津,帮助我们语文教师摆脱“暗中摸索”、“大海捞针”的困惑,“精雕细刻”我们的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从根本上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五位青年教师从不同的着眼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实例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他们的观点、实践经验等使我们看到了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正在以最蓬勃的姿态走来!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我们通过学习都会有所收获,有所提升。让我们期待,下一期更多的老师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撰稿人:西站小学 孙莹<br><br>审核人:教师进修学校 齐鹏<br> 西站小学 高玉萍 李秀君<br><br>制作人:西站小学 陈嘉鹏<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第一合作学区</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04</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