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思拂蔽目,一溯满庭芳——建华小语“研”磨笔记之“习作表达训练”(一)

建华小语教研

<p>4月14日,建华小语线上直播教学任务一如既往地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针对统编教材对习作训练的重要地位,我区教师该如何深研教材,提高教学水平,精准施策,切实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自然就成了我们研习的重要目标。恰闻富区小语同仁要围绕“小初衔接有限教研——中、高年段写作策略的研究”这一主题开展线上教研活动,并在活动前推出两节课例让老师们观看,遂将课例推送至建华小语教师,一起探究习作教学之妙密。</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小学语文四年级《“写”的技巧》富区一重三小 刘晓敏http://m.v.qq.com/play/play.html?vid=p0939idorby&amp;url_from=share&amp;second_share=0&amp;share_from=copy)</span></p> <p>这两节课例,一节是富区一重三小刘晓敏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习作指导课《“写”的技巧》,一节是哈尔滨市69中初一教师姜海涛执教的《写出人物的精神》第一课时。</p> <p>任务一经下达,老师们纷纷响应,很快就呈现出各自的听课体会:</p> 我思故我在 <p>🏷第一次反馈回来的声音,源于真实的最初感受,聆听也觉美好!🎶</p><p><br></p><p><br></p> 房超🌸育红 <p><br></p><p>今天看了3位老师关于写作课的引领示范和点评,让我从中找到许多共鸣。正如勾老师点评时说到现今中国的语文教学中没有作文课,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今绝大多数的作文课过于模式化、形式化、任务化,导致我们的作文课总是死气沉沉,老师头疼,学生也头疼。</p><p>今天两位老师的写作课,虽然是从小学到初中的跨度,却不难发现写作课的共通之处。</p><p>1.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兴趣最重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首先要寻找新方法,把学生兴趣集中在欢乐情景中、玩耍中、游戏活动中等。从孩子的欢乐中激发他写作的兴趣。</p><p>2.结合范文教学,但选文要结合学生实际,符合实际学情。教师要在课前就对选文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筛选,而不仅仅局限于单方面的的引导,要提供多角度的参考,这样才能充分提现范文材料的支架作用。</p><p>3.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要相结合结合。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落实从读到写,读写结合的目标。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借鉴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这就需要学生有大量的阅读基础,才能让学生完成从仿到作的过程,他们感到自己能写又能改,而且一次比一次写得多,改得好,感到学习的乐趣,激发阅读和多练笔的热情,变“惰读厌写”为”喜读乐写”,从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作文能力。</p><p>正如姜老师所说,写作课的重点应看学生的写作实践而并非写作方法的讲授。所以要设计安排更具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教学流程。</p> 王雪松🌸民乐 <p> </p><p> 听了姜老师和刘老师的两节作文课,不仅让我对描写人物有了更深的体会,结合勾阿莹老师的精彩点评,让我对作文教学又有了深层次的认识。</p><p> 首先,在习作教学中选择范文时,要考虑到范文的示范性和可操作性,是否适宜学生模仿和借鉴?我们所选的例文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p><p> 其次,对于习作教学的指向性,我们要把目标分解成最小,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刘老师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带的学生一步一步,由三个动词拓展延伸到接二连三的动作。让这样一系列的动作生动,连贯,有趣。</p><p> 文章无外乎写人,写事,写景。在小学阶段,老师要为学生打好习作基础,到了初中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在这一点刘老师和姜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只有学生在小学阶段,熟练掌握了细节描写,才能在中学的学习中运用自如。</p> 李楠🌸全福 <p><br></p><p>这两天正带学生们写作文,对“动词”在作文中的运用深有感触,尤其是第一篇《我的乐园》,一些孩子写不出“乐”之所在,一两句话带过对“乐”表达,我便想,这就是不会运用“动词”,不能把动作放慢,放细,不知道如何“动就连着动”,我想,孩子们若能连用一些动词,对能体现“乐趣”的动作加以描写,细化,自然会让人感受到其中的乐趣!</p><p> 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可以通过事儿来表达,而“事儿”如何能写好,写透,自然离不开“动作”,动词能让人物更立体,形象更丰富,可将人物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能将人物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要将“动词”在作文中的巧妙运用好好给孩子们讲一讲,带孩子们练一练,可否尝试着带孩子们从片段练习开始,假定场景,让学生运用动词表达,如,不用“乐”字,写出快乐!</p><p>不用“疼”字,写出疼痛!</p><p>不用“冷”字,写出寒冷!</p><p>不用“球技高超”四个字,却要写出球技高超等!针对性的练习,并且自我评价,和修改习作也务必要落到实处,让孩子们在修改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动词”,相信孩子们的作文会有真正意义的进步!</p> 曹凤颖🌸二马路 <p><br></p><p>  身为新入职的教师,面对低年级教学心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尤其是写作教学中,个别学生们呈现出来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差。经过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分析学习主动性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可能是低年级学生心智尚未发育完全,语文知识有些表现的比较抽象,所以不易理解,导致兴趣差。其二,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科学,导致学生们在学习中感觉不到乐趣,导致学习主动性缺失。 </p><p>  听了刘晓敏老师的写作教学课《“写”的技巧》一课以后,整节课给我做直接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课堂气氛的轻松愉悦。刘老师从兴趣点燃、共学研究、方法检验三方面展开教学,其中提出了“要动连着动”,动词的连用使文章更有画面感,再加上对动词的修饰,使文章也动了起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能够使学生毫无压力的紧跟老师的步伐。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怎样使写作教学“化繁为简”,使学生更乐学好学应该是我深思的重点。</p> 闫研🌸师范附小 <p><br></p><p>这两节课给我的感受是两位老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轻松的方式再现写作课堂。我在日后写作教学中可以向两位老师学习:一,️创新教学形式,将学生喜欢的内容选择性的引入课堂,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例如刘晓敏老师的“要动连着动”,我加以引申,引导学生自主做动作,在动起来的时候感受动词的表达作用。三,将生活中渗透语文写作知识,将语文写作技巧运用到生活中。生活与学习完美融合,引导学生会观察、会表达、会运用。四,️作为老师,我应该用心观察、用心做教育,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发展特点,从而在合适的时间渗透相应的知识。</p> 赵丹丹🌸二马路 <p><br></p><p>通过学习,我对作文教学有了新的感悟:</p><p>1、在作文起步时教师宜多鼓励,少命题。让学生大胆写作,教师当慎重评点。</p><p>2、在课外阅读上要看经典,看名著,看大作,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大作文观,不拘尼于作文的外在形式,不“为作文而作文”。</p><p>3、找准切入点,注重细节,教孩子们写作方法:例如刘晓敏老师的写作教学课《“写”的技巧》中,只对写作的一个细节进行扩展讲解,通俗易懂,是孩子们能学有所获。刘老师通过动画片的形式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从兴趣点燃、共学研究、方法检验三方面展开教学,其中提出了“要动连着动”,动词的连用使文章更有画面感,再加上对动词的修饰,使文章也动了起来。</p> 吕莹🌸逸夫 <p><br></p><p>1.姜老师的这节《写出人物精神》的习作课是针对七年级的学生进行授课的。我认为对于小学生而言,本节课的内容略多,任务量相对较大。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选取其中某一点进行精准训练。这节课已经给了我们教学的方法,即以现有的、已学的文章为依托,分析文段,体会不同的描写对体现人物精神的作用。其实课本中的编排也是这样的,由学方法到习作训练。姜老师的这节课,给予我们的思路很多,我们可以将此节课分成多课时对小学生进行授课。描摹人物特写,由体会、观察、思考到动笔,可作为一课时的小练笔训练;选取典型细节重在指导如何选取能够体现人物精神的细节,以及如何将这些细节描写清楚;恰当的融入写作手法来强调人物精神;最后提醒孩子可以加入一些抒情议论使文章情感升华。我想,在小学阶段,这些训练都是循序渐进中进行的,姜老师的这节写作课已将如何描写人物精神作了细致的分析,如果在小学阶段我们能依托教材,帮孩子把每一步都砸实,相信他们进入初中或在平时写作中一定能更轻松。</p><p>2.刘老师《“写”的技巧》从课前导入就已从字到词到段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对同一行为的描写,描写语言的变化,所表达的效果也将发生变化。刘老师从动画画面导入,生动有趣,那如何将视觉感受流露于笔下而不逊色呢?刘老师帮学生想到了好方法——要动连着动。一个简单的口诀,却能时刻提醒孩子,在描写动作时要注意使用连续的动词,我想如果这节课再加入动词的选用,相信孩子们的习作一定会更精彩。刘老师恰当的训练有层次、有方法,高效率的指导小学生习作训练,并且最后的作业,包含感恩教育,让孩子在习作时体会动作背后的情感,上升了高度。</p><p><br></p> 李旭🌸师范附小 <p><br></p><p> 今天聆听了刘晓敏老师“‘写’的技巧”一课,整节课轻松愉悦,环节紧凑,逐层深入,可以说直达孩子们内心深处,对写作的惧怕与排斥都被消融了。从影像中更能清楚直观地让我们想到一连串的动词,“要动连着动”的写作方法让人铭刻在心,我不禁回想起了我的作文课堂,一味地教方法,灌理念,却忽视了他们还只是10来岁的孩子,理论到实践的漫长的路还应由老师带领他们去摸索前进。在上学期的《爬山虎的脚》一课中,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但是我没有抓好这个机会去练习,如果也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图片、视频甚至于一些文字描述,就像刘老师课堂最后留的作业那样,或者像刘老师一样为这写作方法起一个生动的名字,而不是直接下达了任务“仿照课文,用连续动词写一段话”。我想效果会好很多,更贴近孩子的内心,也让孩子们愿意接受。</p><p>姜老师的课堂,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写作指导与课文的照应与配合,他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架起桥梁。回望我的语文课堂,常常说以读代讲,以读促情,不断地鼓励孩子们多阅读,多阅读,甚至有时还会硬性规定一周要读上多少字,但学生到底在这机械式的阅读中掌握了多少语言规律?是否是带着思考去读,读出了收获呢?我们在课堂上就要利用课文有针对性地引导,渗透一些语言规律,在读中让孩子们体会到精彩语言的妙处,学会如何表达,经典的语言范例要记在脑子里成为自己的文学素养的养分,读出兴趣,读出品味,读出收获,才能为写作打下基础。而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会走入一个误区,在读言读,在写言写,其实阅读与写作是浑然一体的,应该是联合作战。</p> 李杨🌸新江 <p><br></p><p>动词是文章活的灵魂,动词运用得妙,会使文章富有文采,令人耳目一新,还能使文章活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孩子们在没有经过老师指导下写的初稿,最大的问题还是缺少细节描写,有的孩子的文章字数挺多,就是读起来乏味,关键还是没有生动的细节描写,而这次的习作课有关动作描写的也非常多,刘晓敏老师,针对学生们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动作描写的指导,无论是学生们还是我都受益匪浅。</p> 胡旭明🌸民乐 <p><br></p><p>认真学习两节不同学段课之后,收获颇丰,也深感中小学作文教学之不同,作为六年级教师我充分认识到了中小衔接的重要性,从自身学段出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努力搭好衔接之“桥”:</p><p>1.掌握掌握新课标要求,把握作文教学的序列性。</p><p>3-6年级的作文称“习作”,到7-9年级才称“写作”。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由5-6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过渡到7-9年级“能写简单的说明性、议论性文章。”新课标对小学习作的要求相对简单,而到了初中学段写作就要有新意、深意、情意,所以,老师只有搭好“桥”再进行作文教学,才能把两个阶段的作文教学有效衔接好。以姜老师的7年级下册《写出人物的精神》一课为例,其实六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理想和信念”这一单元中的学习目标就有“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的要求,这就是在为7年级的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的学习和习作做铺垫,所以在小学阶段就要不折不扣的落实教学目标,夯实基础知识,并有实效的进行练笔。</p><p>2.充分挖掘教材中练笔的空间“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方法等方面进行局部练习或仿写。利用教材插图,激发想象,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进行改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材选文图文并茂,每首诗词都配有一幅新颖精美的插图,六年级下册古诗文较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展开丰富想象,把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为中学的记叙文写作打下基础。</p><p>3、加强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姜老师的课从名著、名篇、名家、名人入手可见教师阅读之丰富,课上妙语连珠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学生也能广泛阅读势必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p><p>4、作文教学时树立大作文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重视不同的写作主题以及不同文体的文本写作知识与技巧指导的衔接,让学生能够熟悉在各种不同的文体与文本类型中渗透情感的方式。</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br></p> 史丽娜🌸建设路 <p><br></p><p>对于我来说,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难点。观看两位老师关于写作的教学视频,让我受益良多,同时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p><p>我觉得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来说,最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能够接受的写作方法,就如刘晓敏老师在《写的技巧》中所讲,动词的运用就是妙法之一。</p><p> 习作中动词的使用对于人物性格特点的描绘起着至关重要的运用。想更好的运用动词使得习作更加有生动的画面感。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去做。</p><p>首先是帮助孩子们学会观察,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从而把动作写得准确,具体鲜明;再者根据句子或文章的具体环境,恰当的使用动词,会让句子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最后再结合神态、心理能描写的辅助,更能增加习作表达效果。</p> 佟玲🌸逸夫 <p><br></p><p>语文学习中,孩子们最怕的就是写作文,因为无话可写,有的孩子写了不少,老师又会评价不生动、不具体。当然,老师们最怕的可能就是教作文,因为不知怎么教孩子有话可说,也不知怎么让他们写得生动又具体。</p><p>&nbsp;</p><p>姜老师和刘老师的教学给了我很大启发。</p><p>姜老师的这节初一习作课以《西游记》原作片段为依托抓住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将阅读教学和描写人物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教学重难点完成的同时,更让我们领略了经典作品的魅力。姜老师的课不仅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人物的精神和如何写出他们的精神,更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对于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作文自然不会太难。</p><p>&nbsp;</p><p>刘老师的《“写”的技巧——要动连着动》一课让我真切感受到:</p><p>1.要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为教学素材。两次播放动画视频,这精而巧的设计轻松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又带给学生巨大的收获和无限的乐趣。</p><p>2.好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引导出来的。第一次播放视频后,老师仅用3个动词形容画面,当然这更是学生们普遍的表达方式;第二次播放视频,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次仔细观察毛虫的动作——老师做的仅仅是将视频连续地暂停,产生的效果却是将常态动作慢镜头化,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什么、观察哪里,这慢下来的同时,引导学生搜索大脑中的所有适合的动词。此时,再次呈现出来的动作可不止3个,而达到了近20个之多。将这些动词适当地串联起来,一篇作文的主体部分也就形成了。就这样,毛虫要钻回茧里的心急如焚以及它笨拙又可笑的形象都跃然纸上。</p><p>3.“以点带面”。学会了描写人物的动作,当然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等。课后作业中刘老师请学生综合运用描写手法描写在疫情中为人们运送蔬菜的人物的形象。我想不必过度渲染,只要孩子们在头脑中将整个送菜的画面放慢,真实描写出人物的外貌、神态和动作,他不辞辛劳为人们服务的精神一定让人感动。</p><p>这样想来,刘老师的作文课教会孩子的不仅是如何写作文,更是教会了孩子们如何感受这个世界吧。</p><p>&nbsp;</p><p>短短的两节作文课教会了学生习作,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也爱上了观察和感受。原来作文和教作文是这样让人愉快。】</p><p><br></p> 徐曼🌸新江 <p><br></p><p>第一节课《“写”的技巧》课程开篇以小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无论在何时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刘晓敏老师在这里将同学们自然而然的带入习作主题中,用动画片的形式告诉同学们还可以通过文字写出来给人呈现出画面感,这就要通过动作,而且是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才能写的入木三分,实际上是用文字将画面进行慢动作回放。再继续用两个练习片段加以巩固深化。第二课人物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的,在阅读学习中,学生体会得就比较吃力,在习作中更是困难,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气质没有办法体现,在本节课程中,老师通过指导外貌、个性动作、语言和典型细节描写反复体味人物的个性精神,让学生有了抓手,在习作中能够独立运用并达到写作目的。</p> 廖丹妮🌸民乐 <p>&nbsp;</p><p>&nbsp; 通过对刘老师《要动连着动》作文指导课的认真学习,作为三年级的语文教师,给我很大的触动和启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年级学生刚跨入写作的门槛,起步作文教学,是小学生能否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听完刘老师的《要动连着动》,让我开始思考,作为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如何引导学生作文入门,让孩子们喜欢作文,轻松作文呢?</p><p>&nbsp;&nbsp;&nbsp;&nbsp; 一、 培养习作兴趣,是写作之本。&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刘老师在上课伊始,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用一个动画片引入,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浓厚的写作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写作主动性的发挥,当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时,他变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投入到写作中去。</p><p>&nbsp;&nbsp;&nbsp;&nbsp;&nbsp; 二、积累写作材料,是写作之源。</p><p>&nbsp;&nbsp;&nbsp;&nbsp;&nbsp; 刘老师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动画片中毛毛虫的每一个动作,让孩子们积累即将写作时要用到的动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会在每次作文教学之前,让孩子们去观察体验与这次作文相关的事物和事情,必要时亲自给孩子们找材料。</p><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掌握写作技巧,是写作之法。</p><p>&nbsp;&nbsp;&nbsp;&nbsp; 刘老师在观察之后,总结一个简单易懂的写作技巧:要动连着动。给孩子们的写作指点了方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让孩子们掌握写作技巧,会给孩子们树立信心,觉得写作并非是难事。</p><p>&nbsp;&nbsp;&nbsp;&nbsp;&nbsp; 四、教师示范作文,是写作之蓝本。</p><p>&nbsp;&nbsp;&nbsp;&nbsp; 刘老师在最后出示了使用要动连着动的写作方法修改后的片段,给孩子们提供了习作的蓝本。</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年级的孩子们刚接触写作文,即便掌握了方法,也常常会无从下手。因此例文就成了他们学习的模本,这样就降低了每次写作时的难度。</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五、学生动笔创作,是写作之果。</p><p>&nbsp;&nbsp;&nbsp;&nbsp;&nbsp; 孩子们有了前面循序渐进的铺垫,再让孩子们自己创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p> 史鑫🌸逸夫 <p><br></p><p>今后的写作教学中要像两位老师学习,通过学习加深了写作过程中对动作的诠释,要有一系列连续动作的描写,才能使文章变“活”,写动作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所以他们虽然做的是同一件事但动作就不一样了,当然这需要留心观察才能发现。同样是写“吃饭”,写“猪八戒吃饭”和写“唐僧”吃饭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学生作文中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p> 王冰🌸逸夫 <p><br></p><p>1.写作教学内容和题材的选取,贴近孩子的年龄阶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刘老师上课出始由字到词到句,对动词有一个简单的引入,以动画的形式,从兴趣点燃,看,写,再看,再补充……共同研究,没有刻意,氛围轻松,一步一步得出方法“要动连着动”,接着检验方法,巩固动词的使用,进行情景练习,整个过程趣味十足,描写生动形象,画面感强,让学生感受动词的妙用,也跟着动起来。</p><p>2.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坚持练习,阅读和练习结合,多读,先从感兴趣的入手,培养阅读意识,鼓励学生尝试写,低年级阅读量少,可以从词和句子入手,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然后过渡到段,为后期的写作奠定基础。</p><p>3.作为新手教师,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走进学生,融入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p> 张玉娜🌸育红 <p><br></p><p> 第一遍观看刘晓敏老师《“写”的技巧》时满眼都是新意和优点,我想这应该是被刘老师的巧妙构思所打动了。 </p><p> 如此自然、新颖、贴合学生心理的创意,真的给人一种非常清新灵动的感觉。她竟然把“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演绎的如此清新活泼,不禁令人心生敬意。在我关掉视频之后,所有的教学流程和环节都了然于胸。教师如此,孩子便更会印象深刻了,足以见得刘老师语言的精准巧妙和设计的独具匠心。</p><p> 第二遍再看的时候便更关注她是如何讲的,于是记下了她的每一个环节和教学语言,真可谓暗藏玄机又不露声色。</p><p> 首先,课前游戏以动词为主,可是动词又是有所不同的,动词的运用层层递进,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具有画面感,这里已经暗藏伏笔了。接着便是看动画片,但是我觉得此处的问题似乎不太明晰,刘老师是让孩子说出自己观看影片的感觉,那孩子会不会从心里的感受,或者说“觉得非常有趣、好玩”这个角度去说呢?如果换成“你会怎么描述这个片段?”是不是能更明确一些?</p><p> 后面的问题都是很清晰的,评价文字时,刘老师说感觉自己的那段话不太理想,那怎样才能让我的文字更有画面感,更生动有趣呢?这其实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达到的一个标准,所以说,她是把学生思考的导向换成了自己的疑惑,然后孩子们跟随着她一起去实现“让描写更有画面感,更生动有趣”的目标。在看动画片时暂停的设计特别好,画面、情境都有了,而且在音乐的伴奏下,人物的心情以及观者的心情也被带动起来,并且恰当的找到了所有的动作。随着动词的出现,方法便也出来了——要动连着动、动词的串联用法让孩子们很清晰地知道这堂课要学会的方法是什么。</p><p> 可是刘老师所提供的修改片段当中并非只是用了动词。其实那一段话当中也有人物的心理,还有状态的描写,以及事情的进展描述,还有拟声词,这些是除了动词的运用之外还需考虑的,比如想象和共情。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说完这个片段之后,做一下简要的说明,就是围绕整体的感觉,我们还需要加入一些心理和恰到好处的状态描写。</p><p> 训练一中,整个的片段能恰当地把动词连续运上,非常经典,但是这片段里那个“筐”和“筢”也许会是学生们比较陌生的事物,他们未必能够在第一时间把真词填好,因为生词会成为他们想象的障碍。</p><p> 训练二用连续的动作去表现慌乱的状态是特别好的,这里面没有多余的描写,就是一连串的动词去表现自己的慌乱,而且这些动作都是快速的、连续的。那这里面特殊的情境之下,就可以体现出来动连用动词的好处。</p><p> 刘老师更开阔的设计是拓宽了学生应用这种方法的思路,在她所留的作业中,又对学生的这一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写出触及心灵、懂得感恩的文字,所以说,整堂课下来它层次感特别强。</p><p> 第二遍看完之后,再次静思回想,刘老师除了设计的新奇之外,还有层层递进的引导,在细微之处点明习作要领,不刻意、不牵强,值得我深入学习。​</p><p>​</p> 王默🌸全福 <p><br></p><p>作为只有一学期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教授语文作文还只停留在看图写话的阶段,然而虽然只是看图写话,很多“要强”的家长便开始让一年级的孩子背范文,有时候孩子呈交上的作文完全超出一年级孩子的经历,真正的文章是千篇一律的词藻堆砌么?是为了获取高分而失去本心的模仿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孩子写出有灵魂有共鸣的文章......</p><p> 两个老师的两堂精彩课程也让我在思考,无论是动词还是人物的精神,之所以能够在文章中占据重要的作用,是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用眼睛用心灵“观察”“思考”出来的。所以,作为低年级教师的我更多的是想办法让孩子去观察生活,在观察后去思考去感悟。</p> 娄春波🌸育红 <p>  有幸聆听了两位老师的课,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首先刘老师的课动词连用,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润物细无声。一步步带领孩子,轻轻松松的完成了写作内容。姜老师的课更是让我们目不暇接。重在讲法的姜老师真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教孩子们写作的方法。</p><p> 我们大家都知道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这句话。足可见写作的重要性。我们的家长可能会说不会写作文,你的老师都教什么了?初中老师可能会说,你的小学老师又都教了你什么?其实无论是小学老师还是初中老师。都在费尽心思的想要教会孩子写作。但总是付出很多,收获很少。长此以往,作文便成了老大难。但通过两位老师的讲解仿佛不再那么难了。</p><p> 结合两位老师的课。我想我们可以结合不同年段的目标要求每天课前都能拿三到五分钟。让孩子能够说一说,练一练,我们可以从一个字,练到一个词,再从一个词练成一句话,然后我们还可以练成一段李,最后成文。或者向刘老师一样,我们可以动词连用等系统的训练,那么我们的学生还会觉得作文难吗?</p> 陶金娥🌸中心校 <p>  一提到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老师讲授时侃侃而谈,却忘了带领学生操作,为学生示范。孩子们反复借助于各种各样的作文书来仿写作文,最后都成了徒劳无功。听了两位老师的课,让我眼前一亮,作文要想写好。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和用词。刘老师的课动词连用,在一步步的引导中,让学生去从多角度观察,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词可用。姜老师的课更是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写作方法对于写作来说是难点中的难点,老师在作文的讲练过程中,时刻不忘教给孩子写作的方法,让孩子在充实了骨架后才好填肉让其丰满。</p><p> 上学期我也曾上过一节与刘老师类似的作文课,在课上学生在我一步步的指引下,通过细致的观察,运用动词连用,写出一篇初见成效的作文。但是过后再让学生换一个场景来写时,学生就又不会写了。看来不断地练习巩固还是要继续,作文教学要持之以恒,时刻不能松懈。</p>

学生

动词

写作

作文

教学

刘老师

习作

老师

孩子

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