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有时候,当主持人是一种痛苦,因为面对很多的无奈我却无能为力。但更多的时候,又是一种幸福,因为我能通过话筒和听众交流,能倾听群众的心声,能走进许多善良的心灵,让更多微弱的呼声逐渐嘹亮起来,让每天的新闻砥砺着自己的思想,我真的很高兴,因为我拥有这份幸福。从1989年一个不谙世事的高中生,到如今已是知天命的我,在广播战线上辛勤耕耘了30多年,而且在这30年的光阴里,我一直从事着自己喜爱的职业,这是怎样的一种幸运?30年,我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在声音的传递中逆风飞扬,在人生的洗礼下愈加得精彩。</p><p> 我与广播结下不解之缘</p><p> 与广播结缘,是在1989年的春天,那年,我正读高二。记得当时担任校运动会广播员的我,刚从赛场下来就被叫到教务处,说是北宿镇广播站的领导来挑选播音员。于是,我和另外两名女同学一起来到当时的邹县广播电台,谢玉琴老师准备了一篇新闻稿,让我们仨轮流进去录音,然后再给镇领导审听。第二天下午接到学校通知,让我即刻赴省广播电视学校参加普通话培训班。重文轻理极度偏科的我当时就没了主见,究竟是坚持高考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播音?在父亲的帮助下,当晚便做出了影响自己一生的抉择:放弃高考,追逐梦想。4月10号,这个让我铭记一生的日子,生平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去省城济南,第一次见到了只有在收音机里听到过名字的广播名人: 朱山、大明、华强……经过一个多月紧张而充实的业务培训,毕业后,在当时享有盛名的全国明星乡镇——北宿镇广播电视站当上了一名播音员。就这样,懵懵懂懂的我一脚踏进了广播这片天地,那一年,我还不满19岁。</p><p> 1993年元月份,邹城人民广播电台《空中大舞台》开播,开创了邹城广电直播节目之先河。经过层层选拔,我有幸成为《空中大舞台》的一名特邀主持人,每周二、五两次参与直播,后因工作需要,被借调至电台。3月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争取到一次赴北京学习的机会,投身著名播音员夏青、葛兰、方明、林如等各位播音前辈的门下,进修播音主持专业。学成归来后,就留在了市电台,跟随孙名波、王传京、王峰几位老师一起,策划并主持《空中大舞台》直播节目。工作中,我总是力求用自己的真心和诚心与听众沟通交流,一封封听众来信,一个个热线电话,都在激励着自己,一定要把最好的节目奉献给大家。通过不断摸索,先后开辟了《温馨点歌》、《有奖竞猜》、《家乡曲》等一个个互动性强、与听众“打”成一片的热线节目,结识了一个个年轻而富有激情的热心听众,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与肯定。想当初,自己怀着一份新奇、一份喜好加入广播行列,而真正从事了这项工作之后才发现: 做主持人远不如外界想像的那么简单,其中的酸甜苦辣是旁人所不能体会的。而直播工作更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留下永远的遗憾和无法挽回的后果。已经记不清那些年自己究竟播读了多少新闻稿件,拆阅了多少听众来信,接听了多少热线电话,点播了多少经典歌曲,只记得当时下了节目,顾不上吃饭,来不及休息,第一时间便是和当天的搭档一起审听节目录音,从中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总结,不断积累,将自己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每一次的直播节目当中。嘈杂的环境,生活的烦恼,在那一刻全都消失了,脑海中只有节目,只有听众。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要感谢那些年的广播生涯,从外出采访、撰写稿件到录播、直播,从天气预报、新闻、专题到现场主持,甚至于联系广告、对上发稿,我几乎做遍了广播所有的节目样式,也领悟了其中无尽的挑战与乐趣,可以说,是当年的《空中大舞台》锻炼了我,丰富了我,让我迅速成长起来。</p> <p> 我与《行风热线》共成长</p><p> 今年的4月1日,是《行风热线》开播十五周年纪念日,在祝贺她生日快乐的同时,更为她的茁壮成长而欣慰。十五年来,《行风热线》在社会各界、各级领导以及广大听众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用她十五年的坚守与陪伴,温暖了许许多多个需要帮助的人,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普遍赞誉。</p><p> 曾记得,因车祸造成高度残疾的张女士打来电话,哭诉自己一家人的不幸遭遇,寻求相关部门的救助。下了节目,我和民生记者一起跟随市残联的同志来到老人家中。只见她那瘦小的身体蜷缩在卧室一角的窄床上,床头有一个老掉牙的收音机,还有几付没绣完的鞋垫。尽管生活如此艰难,张女士和身患中风、生活几乎不能自理的老伴依然坚强而乐观地生活着,每天清晨都要准时收听《行风热线》,如果不是儿子又出了车祸,她还不打算求助。老人一边哽咽一边叙叨着: 俺知道,肯定还有比俺们家更困难的人,实在是日子过不下去了……随行的几位领导见此情景纷纷掏出慰问金,递到老人手中,并现场为她做出了一级伤残鉴定。随后,在市民政局,市残联领导的帮助下,先后为张女士办理了残疾证、低保证,并给她送去了一部新轮椅。后来,民政局的嘉宾上线时,张女士快乐如孩童般爽朗的笑声,伴随着一声声诚挚的“谢谢”,通过电波传到直播室,传到每一位热心听众的耳畔,也传到我的心头,暖暖的,热热的。</p> <p> 《行风热线》是由邹城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联合邹城市融媒体中心开办的一档民生类直播节目,节目宗旨是“替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自2005年4月1日开播以来,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搭建起一个双向交流的平台,也是政府转变职能,改进行业作风,优化政风行风的一条民心线。《行风热线》饱含为民情怀,倾听民声、关注民意,她就像一座“空中桥梁”,让收听节目的群众,真切感受到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拳拳为民之心;让走进直播室的各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也能体会到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十五年来,《行风热线》用责任与担当,确保了这座“连心桥”风雨无阻、畅通顺达。</p><p> 栏目开播之初,一切从零开始。从她开播的第一天起,我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在主持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一步步总结经验,找寻前进的方向。由于《行风热线》是一档备受社会各界和广大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栏目,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这就要求自己一定要严谨、细心,还要用心。所以在生活中,不管走到哪里,对一些社会见闻、热点焦点问题我都会加以关注,并认真分析,设身处地为听众着想;对每天的时事新闻也总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发现有价值的报刊,该摘抄的摘抄,该剪报留存的亳不留情开天窗;央视《新闻1+1》、辽宁台的《说天下》都成了我的专属时段;对各上线单位送来的稿件,则通篇研读,认真领会,仔细把握,该删就删,应改则改。凡坚持,必收获。长此以往,我从不懂到懂,再到通,这中间凝聚着太多的心血与思考。《行风热线》连续多年在济宁市广电系统优秀作品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07年获得山东省广播影视大奖《十佳栏目》奖,栏目组分别被邹城市妇联、团市委、市机关工委授予“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十佳窗口单位”等荣誉称号,2007年、2010年分别被邹城市委、市政府授予“集体三等功”,我本人也被授予市、台先进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面对荣誉,我心里明白,并不是自己有多优秀,而是《行风热线》这个平台成就了我,是主持人这个职业丰富了我,是广大的热心听众塑造了我,所以,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个光荣的集体,感谢自己成为一名广播节目主持人。</p> <p> 当朝霞与岁月交相辉映,我们用梦想拥抱未来。曾经的《行风热线》,没有坚实的平台,没有足够的经验,甚至还有不少人在质疑栏目办不下去,走不长远。然而,实践证明,几个认真执着、心怀梦想的年轻人,用十五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成功开启了梦想之门。如今的《行风热线》听众群越来越广,知名度越来越高,电话越来越热,上线单位也越来越多。2020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统一安排部署,我市16个镇街已全部纳入上线单位之中,凡涉及镇街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都可以通过《行风热线》与镇街相关部门领导及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于行风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希望《行风热线》在“替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的道路上砥砺前行。</p> <p> 离开《行风热线》的日子里,陆续听几位年轻的同事说:有许多嘉宾和听众打听你的消息,都说想念你。听后不觉动容,心里暖暖的,很是欣慰。主持《行风热线》十多年,收获远大于付出,有领导的支持,嘉宾的赞许,还有素不相识的热心听友的惦记,拥有这些,夫复何求?当金色电波将美好的祝福传递,当自己为需要帮助的人尽一份力量,当点点滴滴的回忆如大浪淘沙,流淌于心间的是温暖,是感动,更是无与伦比的喜悦。“替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在努力实践这一目标的路途上,人生的价值尽显其中,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收获。每一次声带震动都彰显语言的魅力,每一次电话沟通都力求达到最佳的效果,每一次上线都期望带来新的收获;清除沟通的障碍,展现思维的灵动,挑战表达的极限;工作中的我是快乐而富有激情的,能在话筒前洋洋洒洒,一泻千里,这是我最大的梦想,而在梦想实现之后也不忘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轻视、忘却和放弃已经成真的梦想。所以,时至今日,我依然对《行风热线》魂牵梦萦,情有独钟。</p> <p>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向菲多年以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从坐在话筒前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一直心怀感恩。”是的,能够成为一名主持人,这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信任,而架起广播与听众沟通桥梁的,就是我们——主持人,这个称谓不仅仅是光环,是荣誉,更是责任与担当,这是听众给予我们的,理应格外珍惜,并将此作为终生努力的方向和动力。我坚信,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广播节目主持人,是我一生的光荣与梦想。</p><p> 感谢曾经的邹城人民广播电台,是她成就了我的梦想;更祝福全新的邹城市融媒体中心,未来更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