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场旷世持久的“战役”以速雷不及掩耳之势拉开了帷幕:新闻、微信.......到处是关于“新冠疫情”的报道,确诊人数的增加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人们开始恐惧,开始慌乱,开始疯狂地抢购口罩、酒精、84消毒液.......开始储备粮食、生活用品以及从来不用但是猛然想到的东西.......</p><p> 看着一批又一批的逆行者们,为争取早日打败这个外表华丽实则狡猾的“新冠肺炎”,毅然转身离开了家,那背影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面临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教育实验——“停课不停学”。在教育路上,我们也要做最美逆行者,转战教室到“线上”,紧跟逆行者的脚步前行……</p><p><br></p> <p> “让真情在笔尖流露”,看到这个单元的作文主题,瞬间就被吸引了。人生一世,酸甜苦辣咸,五味陈杂,真正能用笔尖表达出来的真情真可谓是一场酣畅淋漓的体验了,但是真正能表达出来的却很少,更别说要让一群还不知道品味人生的孩子们来感受真情并表达出来,确实难了。而如今面临“停课不停学”的现状,这无疑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我如何能将小学的最后一次习作单元上得既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孩子们体验一次全新的情感表达?对于作文教学,之前我也有过许多思考,也做了许多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我开始翻阅所有关于习作单元的资料、专家讲座、教学资源......结合最近上网课的经验,开始了一次全新的“情感体验”......</p> <p> 一、心中有教材</p><p> 六年级第三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单元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习作要求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主要由《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组成,并编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p><p><br></p> <p> 二、教学有方法</p><p> 为了落实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进入单元的第一课就单元目标重难点给学生进行了解读,我让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每一课都能牢记目标,为最终的突破难点服务。</p><p> 单元的第一课《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文章,一直是必背篇目。这篇文章文字美、意境美、情感美,是难得的美文。文章语言亲和力特别强,作者用了很多排比句式,这是本文读写联动的切入点,也是单元目标实现的基础,课后要求仿写第三自然段,本段写作者对时间流逝的切身感受,让学生感受时光流逝的同时进行联想,并分析本段的句式特点,“……的时候,日子从……过”,在仿写的时候注意句式大致统一,用词要富于变化。这是本节课的小练笔,作为写作训练的点,我安排了上课试写,课后完善,并让学生拍照保存。</p><p><br></p> <p> 《那个星期天》是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史铁生,他是一个感情极敏锐极细腻的作家。这篇文章是以儿童的视角来表达情感,这就与学生缩小了距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便于模仿;作者除了直接抒发情感外,同时通过描写自己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写出情感的变化,这样使文章更吸引人。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画出“我”情感变化的折线图,批注出作者在叙述中流露出的情感,深刻体会作者这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后,比较课文和《匆匆》一文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最后布置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初试身手,为后面的习作表达情感奠定基础。</p><p><br></p><p><br></p> <p> 两篇习作例文,一篇是《别了,语文课》,一篇是《阳光的两种用法》。学好这两篇习作例文,对落实习作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教学习作例文,要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总结习作规律,学习习作方法。</p><p> 《别了,语文课》一文,通过对“我”的内心独白、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表达“我”的真情实感,让每一位读者都体会到“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一旦失去,才发现她的可贵”这样的真理。教学时,先要让学生列出表达“我”的情感变化的表格,包括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等几项。</p><p> 《阳光的两种用法》首先学习它的结构特点:总——分——总;然后学习作者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表达情感的方法;第三是学习反复使用“老阳儿”这样的词语表达情感的方法。</p><p> 通过两篇习作例文的学习,要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几个基本要素:一是选择合适的事情,二是表现出情感的变化,三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达真情实感。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学生完成习作时困难就小多了。</p> <p> 三、过程有精彩</p><p> 有了前面教学的铺垫,作文教学就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了。我是分两块来教学习作的。</p><p> (一)第一块是“初试身手”,我让学生上课前一天提前预习,自己先尝试着写一写,上课的时候叫孩子们读,让学生先初步在写作中找到成就感,激发作文的兴趣。紧接着我出示了事例,让学生去自我比较,自己写的东西是不是符合要求,哪里还需要补充,哪些需要更换,在审题的时候自己还有哪些欠缺,学生自己开始修改片段,完善自己的“初试身手”。</p><p><br></p> <p> (二)第二块就是作文教学,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求,同时进行写作指导,技法点拨,例文引路,大显身手,自我展示。</p><p> </p><p> 1.明确写作要求</p><p><br></p> <p> 2.习作指导</p><p> 让学生用心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适当地添加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注重反映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反映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如实记录、叙述这些事情,是写出真情实感的基础。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用真挚的情感唤起读者的共鸣,打动读者。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手法,选取一个典型的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运用第一人称描写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p><p> 3.技法点拨</p><p> 心理描写法。</p><p> 心理活动的描写好像是人物无声的语言,它能够把人物的思想活动,复杂而变化的人物感情直接表现出来。</p><p> 语言描写法。</p><p> 语言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人物 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p><p> 神态动作描写方法。</p><p> 神态动作描写法就是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展现其喜怒哀乐。</p><p> 景物描写法。</p><p> 景物描写法就是通过描写周围环境反映人物的心情变化。</p><p> 间接抒情法</p><p>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p> <p> 四、成果有情感</p><p> 教学成果展示的时候,答应送给孩子们一份别样的礼物,于是收集了全班同学的第三单元小练笔、初试身手、习作,编成美文的形式发给大家。收到作品后,孩子们的一句“老师辛苦了”,让我心头倍感温暖,这应该就是做一个幸福的老师的感受吧!</p> <p> 习作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情感,情感需要去表达。体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学生习作选材的重要源泉,掌握恰当的表达方法是学生习作的增色板,而将心灵的感悟畅所欲言地表达出来则是习作的灵魂。这次习作单元的教学,与其说是给孩子们一次彻底的心灵成长,不如说是给了我一次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品味……</p><p> 筹备开学的这几天,突然发现同仁们背着电脑的样子美极了,无形中多了都市丽人的气质。交谈中那激动兴奋告诉我“这个假期学会好多”的笑脸,更是让我感染了收获的喜悦。我想这应该就是作为“逆行者”的我们最美的样子吧!</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