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三十年 重返青藏线

戎马生涯1280671

<p>  2009年9月,我奉命率领第二军医大学医疗队奔赴青藏线,为沿线官兵送温暖进行医疗服务活动。医疗队由长征、长海医院中医、内科、皮肤科等科室的专家教授和医生组成,一行十二人,我是这支医疗队的领队。 我曾经在青海西宁青藏兵站部汽车七十八团当过兵。这是我离开老部队三十年后,重返西宁,重返青藏线。 </p><p><br></p><p> 从上海飞往青海西宁的民航客机很快将降落在西宁机场了。飞机在西宁机场上空盘旋期间,我透过飞机玄窗俯瞰着飞机下面这座即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一种强烈的重返故里的心情油然而生,浮想联翩。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有点坐立不安,总想说点什么!忍不住告诉同行的医疗队队友:青海西宁,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曾经是我生活战斗过的地方!</p> <p>青藏公路,离天最近的公路,似乎伸手就能摘取天上的云朵。</p> <p>千里青藏线,风雪青藏线</p> <p>早年的青藏公路很艰险。跑青藏线运输,很艰苦。</p> <p>  1976年年底,我作为一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从四川筠连县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实现了我小时候的渴望参军的愿望。招兵的部队是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是高原兵。 </p><p><br></p><p> 那年月,通讯不发达,消息闭塞,没有电视,地理知识也很贫乏,对雪域高原情况完全没有概念。只是听别人说青藏高原生活环境恶劣,生活非常艰苦。到底有多艰苦?有人告诉我:那里荒无人烟,都是沙漠戈壁,寸草不生。每天刮大风,飞沙走石,风大得可以能把人刮飞!那里海拔高,缺氧气,出气(呼吸)都很困难。有人说得更邪乎。说那里经常有暴风雪,天寒地冻。气温都在零下几十度,小便时,尿一潵出就冻成冰棍,需要边潵边用棍子敲。在室外耳朵、鼻子不能摸,一摸就掉了……。说得很恐怖、很吓人。但这都阻扰不了我当兵的决心。</p><p><br></p><p> 乘坐专列闷罐火车一路向西北开进,翻山越岭,行驶了几天几夜,一起参军的有我的老乡、同学、一个县的知青共计二百多人。当时去筠连接兵的青藏兵站部汽车七十八团的郝从新医生,段唐宽卫生员,张仰民排长等。火车终点站就是青海西宁火车站。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几十年,但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p><p><br></p><p> 抵达西宁那天夜晚,夜幕中的西宁火车站,风雪交加,狂风呼啸。印象中,新建的西宁火车站建筑很宏伟,有点像北京人民大会堂。在车站广场,各连队集结点名上车。一起参军的兄弟们从此奔向了各自的军营。我们新兵三连被拉到青海大通县汽车七十八团司训队进行了为期四个月新训。</p><p><br></p><p> 新训结束后我被分配到西宁曹家寨七十八团卫生队,直到1979年参加高考,考上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于1979年10月离开西宁前往上海就再也没有回来。算起来,在青藏线当兵不到三年时间。但对西宁、对老部队仍然持有一种难以忘怀、难以割舍的情感!</p> <p>作者戎马生涯1977年在青海大通县汽车七十八团司训队新训留影。</p> <p>作者戎马生涯在西宁曹家寨七十八团卫生队当卫生员时留影。</p> <p>当年在部队吃饭的饭碗</p> <p>七十八团团部旧址在西宁民族学院后面。照片摄于2018年卫生队战友西宁聚会期间。</p> <p>  这次总后卫生部下达为边远地区官兵送温暖的医疗任务。我作为二军大分管全校医疗工作的领导,坚决请求率队前往曾经送我上学深造的青藏兵站部,为青藏线的战友、官兵们医疗服务!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怀着报答老部队的栽培之恩的心情。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我感到非常欣慰。</p><p><br></p><p> 青藏兵站部的李大元副部长和卫生处的李长根处长到机场接我们。李副部长是四川人,我的四川老乡。个子不高,脸上总是带微笑,给人一种亲切感。常年呆在高原,紫外线照射强,面容有点黝黑,面颊有轻微“高原红”。</p><p><br></p><p> 他告诉我,医疗队在西宁期间安排我们住在兵站部招待所。路上我和大元副部长一见如故,交谈甚欢。当听说我是原汽车七十八团卫生队的卫生员,也是高原兵时,彼此间情感更进一步贴近,有种老战友久别相逢的亲近感。交谈变得更加随意。</p><p><br></p><p> 从机场到兵站部路上,我不时地看着车窗外快速掠过的城市街景。我知道西宁机场就在我的老部队曹家寨七十八团团部附近,因为那时有公交车通往机场,和我们去市里是同一条线路。</p><p><br></p><p> 我试图找到老西宁的痕迹,认出这是西宁什么地方?但一切都是徒劳的,几十年过去,时过境迁,西宁的发展变化巨大,旧貌换新颜,过去的建筑大多拆除,已经很难寻找到七十年代西宁老的城市痕迹。</p><p><br></p><p> 交谈中,我向李副部长提了一个请求:安排时间,让我去曹家寨看看,我要去寻找七十八团团部的旧址。(七十八团在我上学后不久就迁到河南,1987年建制撤销)后来由于活动安排紧张,这一愿望没能实现。</p> <p>  青藏兵站部组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54年,全长1937公里的青藏公路全线通车。部队运输车辆跑青藏线单程大约需要半个月时间,需要强有力的后勤作保障。总后勤部决定在青藏线成立青藏兵站部,正师职编制。下辖运输和保障两大体系——配属4个汽车团,组建3个大站,18个兵站、两个汽车修理厂、两个野战医院和一个通讯站。</p><p><br></p><p> 兵站部官兵几十年来为国戍边,常年奔忙在青藏线上,战风雪,斗严寒。那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曾受到中央军委褒奖,被誉为具有三特精神的光荣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p><p><br></p><p> 兵站部地址位于西宁西门,至今位置没有改变。记得当时兵站部旁边有325医院(属兵站部)2医院(属于总参),当时团卫生队副队长周自仲的爱人盛医生就在325医院工作。团卫生队解决不了的病号就送325医院。西宁最大的人民公园也在附近。西门也是当时西宁市的城乡结合部,西宁城市面积当时不是很大。最繁华的地方是西宁大十字。</p><p><br></p><p> 青藏兵站部是青藏线官兵的总指挥部,是当时我们“新兵蛋子”心目中高不可及的地方。当年数百新兵战友中仅有一名战友分到兵站部,尽管是到炊事班,也让人好生羡慕。我在西宁当兵三年,只到过兵站部一次。那还是作为七十八团篮球队主力队员参加兵站部组织的篮球赛在兵站部球场比赛。如今篮球场依然存在,故地重游,十分感慨,心里别有一番滋味。</p><p><br></p><p> 下榻当晚,兵站部领导作东,为我们医疗队接风洗尘。时任兵站部政委的老高原贾政委问我喝点什么酒?我说:就喝当地的“青稞酒”吧!价钱便宜,纯粮食酿造,够味、够劲!贾政委见我很熟悉当地酒,有点诧异,问道:来过青海?当得知我在汽车七十八团当过兵时,贾政委赞叹地说:难怪要喝青稞酒,原来是七十八团的兵,老高原,至今还存有浓浓的高原情结!</p><p><br></p><p> 席间上了一道菜“青海湖湟鱼”,勾起了我许多的回忆。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距西宁市130公里,周长360公里,海拔3260米。是青海著名的旅游景点。湖中盛产一种珍贵美味的青海裸鲤(湟鱼)。当时青藏线官兵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很少有新鲜蔬菜和肉吃。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是吃土豆、萝卜、窖藏大白菜。很少吃肉,吃鱼更是一种奢望。</p><p><br></p><p> 我在青海当兵时首次吃到湟鱼是在团部连队的老兵那里。他们告诉我,青海湖湟鱼很多,冬季只要用铁锹砸开冰面就能捞到湟鱼。制作湟鱼的方法很简单,在宿舍架起锅,放点水,放点盐,放入湟鱼,用汽油喷灯一烧。原汁原味,吃起来,鱼肉细腻嫩滑,味道十分鲜美,那滋味,堪称人间美味。几十年后再次品尝到湟鱼,虽然仍然是湟鱼,烹饪更加讲究,但似乎吃不出当年那种鲜美味道了。</p> <p>  夜里,在西宁某部队医院当院长的张渊不知从哪里得到我来西宁的消息,专程到招待所来看我,他的突然出现,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他是我1979年10月离开七十八团之后见到的老部队的第一位老战友。三十年后老战友再次在西宁相逢,彼此都非常高兴,非常激动,促膝交谈直到深夜,意犹未尽。</p><p><br></p><p> 我在七十八团卫生队当卫生员时,张渊当时也是团卫生队的卫生员。河北人,人比较瘦,两道浓浓的眉毛,说话慢条斯理,很幽默,让人印象深刻。不久后张渊就被送到医学院深造,此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面。</p><p><br></p><p> 我急切地向他打听原七十八团老首长和老战友的情况。然而他也不知道七十八团和战友们的情况。原来他在七十八团迁往河南的时候,调到了其他单位。所以,也不太清楚七十八团战友的近况和联系方式。这多少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和遗憾!</p><p><br></p><p> 按照兵站部的安排,医疗活动从基层开始。青藏铁路开通后,兵站部规模开始缩减,在西宁主要单位是转运站和兵站部机关,医疗第一站安排转运站。</p><p><br></p><p> 转运站当时是进藏物资的中转站,青藏铁路未开通前,进入西藏的物资先由火车拉到转运站,然后由汽车团将物资运送到西藏。</p><p><br></p><p> 转运站在西宁周边,我们一起当兵的同学当时有不少分配到转运站。我曾经去过几次转运站找老乡玩。印象中的转运站规模很大,站内铁轨纵横交错,车轮滚滚,汽笛声声,仓库很多,转运任务重,工作很繁忙。</p><p><br></p><p> 再次来到转运站,已经看不到往日的繁忙景象。由于火车可以直接开往西藏,这里基本废弃不用,人员缩编,只留有少数留守人员。过去的仓库和老的建筑基本都在。许多仓库长期不用,显得破旧,一些铁轨锈迹斑斑,仓库周边和铁轨中间杂草丛生。相比昔日的繁荣景象,显得有些荒凉,给人一种沧桑感。</p><p><br></p><p> 但换一个视角来看,时代的进步必定要取代落后的产能。这里的萧条更多地是意味着我军军需运输的进步和快速发展!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旧交替,淘汰旧事物,这是必然的,并带有几分的无情和残酷。</p><p><br></p><p> 前来就诊的人员,官兵不多,以职工为主,听说上海的医生送医上门,职工们基本都来了,人很多,排队候诊。职工中的藏族阿妈还为我们医疗队员敬献了哈达。</p> <p>七十八团卫生队老战友张渊</p> <p>  完成了在西宁的医疗任务后。李副部长和李处长陪同我们启程前往格尔木。西宁到格尔木800公里,由东往西,经过日月山,青海湖。沿途有倒淌河、江西沟、茶卡、都兰、香日德、诺木洪6个兵站。一些兵站已经撤编。</p><p><br></p><p> 我们去的时候,茶卡兵站依然存在,只留有不到十名官兵。我们中午时分到达茶卡兵站。为那里的官兵医疗服务。看着一张张年轻稚嫩的面孔,不由得想起当时我在西宁当兵的情景。十八九岁的年龄就离开家乡、告别父母,浪迹天涯,为国戍边。表面看似很坚强,其实内心很柔弱。当时也想家,也思念亲人,也渴望慰籍和呵护。</p><p><br></p><p> 茶卡兵站当时还比较荒凉,前不挨村,后不挨店。官兵常年呆在兵站,少有人来往,生活非常单调枯燥。在我眼中,这些年轻的战士,他们即是军人,也是一群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孩子。他们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默默奉献给了为国戍边上。他们是值得尊敬和关爱的人。</p><p><br></p><p> 中午吃饭时,我提议让所有的战士都参加和我们一起吃。我以一个青藏线老兵的身份真诚地为他们每人敬上一杯酒。发现有三个炊事员在厨房忙碌没有参加吃饭,我特意到厨房去为每个战士敬酒,一个都不能遗漏。在战士们眼里,我算是一个“大领导”“大首长”了,我的诚意让战士们很感动。</p><p><br></p><p>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在夜里九点左右到达格尔木。“格尔木”是蒙古语译音,又译作噶尔穆,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格尔木为西北重镇,八百里雪山戈壁,三千米海拔高度,冰刀风剑,胡马狼烟。格尔木是青海连接西藏、新疆、甘肃的战略要塞和中国西部的交通枢纽,青海到西藏、青海到新疆、青海到敦煌三条公路干线在此交汇。</p><p><br></p><p> 格尔木城位于青藏高原昆仑山脚下,夜间到达,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城市发出的光亮,照亮了半个天空。接近城外高地,远处眺望,格尔木城灯火辉煌。并非想象中蛮荒之地,边陲重镇,市政建设还不错。但进入市区后,街道冷清,人很稀少。我们住在22医院招待所。</p><p><br></p><p> 22医院是兵站部的直属医院,团级建制,医院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在格尔木称得上是高水平的大医院。格尔木医院的医生护士经常交流到内地。我在大学读书时,大队的马吉华助理就是22医院调来的。我们同期入伍的老乡向凯曾经在22医院当院长。(后来调第三军医大学)其实在二军大工作的从青藏线下来的干部很多。如校务部的冯永林、干休所的王树荣、军务处的许建、产业局的陈士连,训练部的王兴文、政治部的马德茂等。</p><p><br></p><p> 我们医疗队以22医院为基地,先后为住在格尔木的汽车三团、管线团、通讯站、纳赤台兵站等单位开展医疗服务。其中,汽车三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p> <p>去格尔木途中,要经过日月山。日月山是当年文成公主下嫁西藏时入藏的纪念地。</p> <p>到了格尔木后,首先安排为汽车三团进行医疗服务。</p> <p>  汽车三团营房规模比较大,很规整,绿化很好。大院里有大礼堂、大操场。我在三团团长的陪同下,参观了三团的荣誉室,了解了三团的团史和荣誉。</p><p><br></p><p> 汽车三团是一支历史悠久的团队。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野战军,参加过在抗美援朝。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筑就了一条炸不烂,打不垮的钢铁运输线。凯旋归国后不久,又转战千里来到青藏高原,参战西藏平叛。一九六二中印边境反击战爆发,三团承担了向前线运输物资的后勤保障任务,为确保中印反击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p><p><br></p><p> 此后,三团就驻扎在格尔木城。承担部分青藏线的运输任务。几十年来,全团干部战士,在高原缺氧气候恶厉的生活环境下,长期与暴风雪、沙尘暴、洪水、泥石流、塌方做斗争。在运输途中,要克服搓板路、冻土路、冰雪路等随时威胁着干部战士的行车安全的路段。官兵们为国防事业,为建设新西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p><p><br></p><p> 看到三团团史室记录完整的团史,让我很受触动。其实,除三团外,其他单位如管线团、通讯站等单位都有史料室,每到一个单位,都首先让我参观史料室,各单位都有完整的历史发展记录。</p><p><br></p><p> 由此,想到我所在的七十八团。我当时在团卫生队,紧邻团部,然而在团部没有见到过团史室?估计是组建比较晚,后来又撤编,没有来得及建立。</p><p><br></p><p> 我问过一起参军,在七十八团时间较长,后来调到北京丰台干休所当政委的闫玉林,问他是否见到过团史。他说好像在河南时见到过。如果有团史,能找到那就太好了。</p><p><br></p><p> 一个团队,不论建立早晚、无论建制是否撤销,团的历史不能没有,不能空白。团史是官兵心中的一面旗,七十八团那么多的官兵,团的根基不能断,团的灵魂不能丢,团的历史不能没。有了团史,官兵们才有根基,遍布在全国各地的七十八团官兵才会有自己的归属。</p><p><br></p><p> 七十八团建立的微信群很多,战友聚会也多,老领导健在的也多,期间也有人零零碎碎的提供了一些资料,以贾金生股长写的团史资料最全,但仍不完整。作为一个曾经是七十八团的老兵,希望也能看到七十八团比较完整的团史史料。</p><p><br></p><p> 作为在青藏线战斗过的老兵,我比较关注当时的官兵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在汽车三团,我比较全面的参观了他们的蔬菜大棚、战士宿舍、文化活动室、浴室、食堂等场地。</p><p><br></p><p> 如今官兵的生活状况的变化巨大,让我感到惊喜,也非常感慨。在青藏线,虽然我们仍然改变不了青藏线气候恶劣的大环境,但可以改善官兵生活的小环境。</p><p><br></p><p> 三团的蔬菜大棚,面积大,瓜果蔬菜一应俱全,琳琅满目。看到眼前的蔬菜瓜果,不由得联想到我们当兵的时候想吃点新鲜蔬菜有多艰难。居然有战士为吃新鲜辣椒而丢掉了性命!不胜感慨,不胜唏嘘。</p><p><br></p><p> 如今的战士宿舍,干净整齐,一人一床,上下铺。集中供暖,视频、电话接到宿舍。氧气供应接到床头。和我们当年居住的简易房、老旧营房相比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倍。想起当年我们睡的简易棚,早上起床帽沿上都是冰霜。大通铺、烧热炕、打煤砖、抬水吃、洗澡只能去市里公共浴室等…感慨良多!今非昔比,生活变化之大不,可同日而语。</p><p><br></p><p> 中午吃饭时,我向团长提出去战士食堂和战士们一起吃饭,体验如今战士的伙食如何?团长答应了我的要求。我和我们的专家教授、医疗队员一起来到了战士食堂。中午正餐伙食之好出乎我们的预料。</p><p><br></p><p> 中午主食有米饭、馒头、包子、煎饼、面条等可供选择。菜肴五菜一汤,三荤两素。战士们可以放开肚子随便吃。想起当年我们在青藏线,顿顿吃土豆、吃馒头,没有油水。吃土豆吃得反酸、烧心。有段时间吃饭还定量,饭量大的战士吃不饱。真是感慨过去与现在的基层连队生活,天壤之别。</p><p><br></p><p> 我甚至怀疑团长存有作秀的嫌疑,知道我们要到战士食堂吃饭,特意安排丰盛的伙食。团长矢口否认,说这就是平时的伙食!问战士们,战士们也说这就是平常的伙食!这样的伙食简直是太好了,好得让人羡慕。</p><p><br></p><p> 我们的专家教授评价这里战士食堂的伙食,与我们学校教授餐厅的伙食差不多。我在学校上班时,中午也到教授餐厅就餐,也有同样的感受!现在战士的生活条件比起过去好得太多、太多了!</p> <p>三团院内绿树成荫</p> <p>作者戎马生涯在三团林荫大道上留影。</p> <p>与兵站部李副部长和三团团长合影。</p> <p>医疗队与三团领导的合影。</p> <p>医疗队正在进行医疗服务。</p> <p>团长陪我参观三团团史室</p> <p>汽车三团蔬菜大棚。</p> <p>参观三团的蔬菜大棚</p> <p>蔬菜瓜果一应俱全。</p> <p>  在格尔木,我抽空拜竭了被誉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的将军楼。1951年,西藏地区粮食供应紧缺,负责从青海向西藏运粮的慕生忠,突破重重难关,但送去的粮食也只是杯水车薪。</p><p><br></p><p> 慕生忠将军决定修一条能行驶汽车的生命之路。在经费短缺、人手不足、装备简陋的条件下,想要打通世界屋脊公路非常困难。但是慕将军毅然率领筑路军民踏上了未知而凶险的征程。最终克服种种困难,仅用7个月零4天,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无数英烈捐躯高原,在青藏高原上修筑出2100公里天路。同时也奠定了格尔木市的市政基础。慕将军的骨灰也撒在高原,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感天动地,可歌可泣!</p> <p>慕生忠将军居住过的将军楼。</p> <p>慕生忠将军纪念碑</p> <p>慕生忠将军纪念馆。</p> <p>1954年青藏公路全线通车,汽车开进拉萨市。</p> <p>医疗队插空参观了格尔木察尔汗盐湖。</p> <p>比起号称天空之镜的茶卡盐湖,察尔汗盐湖规模更大。景象更壮观!</p> <p>形态各异,美仑美奂的盐花。(此图片取自网上)</p> <p>此图片取自网络</p> <p> 完成了在格尔木的医疗服务后,接下来的行程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条是由格尔木到拉萨大站,约1200公里,沿途有钠赤台、不冻泉、五道粱、沱沱河、唐古拉、安多、黑河,当雄、羊八井,拉萨兵站10个兵站。另一条途径由格尔木往北,到大柴旦、敦煌两个兵站。李副部长征求我的意见安排走哪一条线?</p><p><br></p><p> 考虑到医疗队员基本都是首次上高原,有几个专家教授年龄偏大,随着海拔升高,担心他们会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加上沿途兵站官兵人数不多。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决定乘坐火车到拉萨。火车上有氧气设备可供吸氧,可减轻高原反应,确保安全。</p><p><br></p><p> 李副部长因兵站部有任务,不能陪我们去拉萨,在格尔木就此别过,由卫生处李处长陪我们到拉萨。短短十几天的朝夕相处,与李副部长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分别时还真有些不舍。几年后我校承担了为青藏线团以上干部体检的医疗任务,李副部长来到上海,老战友、老朋友再次在上海相逢。我尽地主之谊,全程安排陪同,这是后话。</p><p><br></p><p> 后来证明,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格尔木往拉萨走,海拔陡然升高,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口海拔5000多米。在火车车厢里,尽管有氧气,医疗队员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失去了平时的欢笑声,变得昏昏欲睡。就连长期生活在西宁陪同我们去拉萨的李处长也出现比较重的高原反应。 </p><p><br></p><p> 与我住在同一个车厢的两个去拉萨旅游的年轻女孩,高反严重,心慌头疼,躁动不安,大呼小叫,痛苦不堪,非常后悔上高原,叫嚷着要回家,直到快要到拉萨,海拔降低了,才缓过劲来。足见高海拔高原生活真的艰辛和不容易!我有在高原生活过的底子,加上此次活动已经在高原上进行了十几天,基本适应了高原环境,我只有轻微的高原反应。</p><p><br></p><p> 在拉萨,我们住在拉萨大站,并为大站官兵进行了医疗服务。拉萨是西藏首府,拉萨大站位于拉萨市区,生活条件相对沿途各兵站来讲比较优越。西藏军区总院也在拉萨,官兵医疗上也有保障。</p> <p>医疗队从格尔木火车站乘坐火车到拉萨。</p> <p>沿途观赏美丽的青藏线</p> <p>戈壁野牦牛(网络)</p> <p>称为高原小精灵的藏羚羊(网络)</p> <p>野生藏野驴(网络)</p> <p>唐古拉山口纪念碑(网络)</p> <p>昆仑山脉</p> <p>铁马金戈</p> <p>纳赤台兵站</p> <p>美丽的藏北草原</p> <p>藏北草原,牛羊成群</p> <p>奔跑在草原上的藏羚羊</p> <p>三江源</p> <p>离青藏铁路最近的湖泊,措拉湖</p> <p>藏北守护神,念青唐古拉山</p> <p>彩色山峦</p> <p>  这次医疗服务,历时十五天。为兵站部上千官兵和职工实施了医疗服务。由于常年居住在高原环境,经常奔忙在青藏线上,官兵们的身体多少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高原性日照皮肤病、胃肠疾病、心血管疾病比较多见。人迹罕至的兵站官兵,还会有一些心理疾患。总部领导非常关心高原官兵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送医送药常态化。</p><p><br></p><p> 离开青藏线三十年后重返青藏线,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此行,了却了我多年来怀有的想要感恩老部队栽培的心愿。在学校工作期间,我经常在问自己:你从高原走出,你为高原做了什么?老部队送你去深造,你为老部队回报了什么?79年离开西宁后,我总想为青藏线官兵做点什么,一直未能实现。直到这次带领医疗队为青藏线官兵服务,才让我有了感恩的机会,虽然微不足道,但心里还是感到了一丝宽慰。</p><p><br></p><p> 三十年后重返青藏线,身份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作为一个青藏线老兵的信念没有改变。重返青藏线,重走青藏路,让我激动,让我感动。让我想起许多往事,大通县的新兵训练,曹家寨的团部和卫生队,往事点点滴滴,历历在目。</p><p><br></p><p> 重返青藏线,让我想起许多的老战友、老领导!时任团长的于永悦、副政委孙志杰。卫生队的张仁安老队长、周自仲副队长,崔老医生。让我走上学医道路的郝从新医生,对我业务指导极大的江义礼医生。卫生队段唐宽、刘广禄班长,救护车驾驶员杨大刚等战友。还有一起当兵的李廷华、陈兴义、朱伦等筠连战友。还有经常在团里打球的丁干事、夏明星助理,球队队友唐旭东等。同为团里文化教员的杨继南,被我打针折弯针头的高个子王继端股长、张生玉参座有印象,但不熟。还有电影放映员小个子许中华等许多、许多老领导、老战友…….。</p><p><br></p><p> 重返青藏线,也让我了解了青藏线官兵的现实生活状况,感受到青藏线官兵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和欣慰。重返青藏线,也让我再次见到车流滚滚,金戈铁马,车队执行运输任务的壮观场面。</p><p><br></p><p> 重返青藏线也让我再次感受到了高原的壮观和美丽,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大漠戈壁,日月山、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铁路,神奇的天路……!</p> <p>医疗队在拉萨大昭寺门口合影</p> <p>医疗队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上合影。女军医穿上华丽的民族服装留影纪念。</p> <p>1984年七十八团部分干部合影</p> <p>七十八团卫生队历任队长张仁安、周自仲、江义礼、杨德科</p> <p>团卫生队战友合影</p> <p>卫生队战友</p> <p>2017年七十八团卫生队战友重庆聚会</p> <p>2018年7月七十八团卫生队战友西宁聚会。</p> <p>右一大图为郝从新医生</p> <p>2019年3月七十八团部分战友重庆铜梁聚会。</p> <p>  重返青藏线为让我再次品尝到了高原的滋味,那种曾经熟悉的味道。强烈的紫外线光照,轻微的高原反应。如同饮酒饮到恰到好处!有点微微醉,那种久违了的高原情,久违了的战友情!在心里翻腾,令人心潮彭拜,心情愉悦。感觉走路轻飘飘的,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眼前不时浮现蓝天白云,雪山草地的壮美景象,耳畔不时响起动听的青海的花儿、高亢的藏族歌曲,如同天籁之音,在广袤高原上空飘荡,让我也是醉了!人醉了,心也醉了!</p> <p>本文作者戎马生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