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联律通则》(学习笔记之一)

明哥的图片日志

<p>楹联,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一种独立的文体。楹联与骈赋、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体裁,既有互相包容、渗透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它属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不应称为楹联。</p> <p>一、楹联的基本格律(六要素)</p><p>即: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p> <p>(一)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例:</p><p><br></p><p>△绍兴东湖联:</p><p>此是山阴道上;</p><p>如来西子湖边。</p><p><br></p><p>△孙星街:</p><p>莫放春秋佳日过;</p><p>最难风雨故人来。</p><p><br></p><p>△郭沫若题杜甫草堂联:</p><p>世上疮痍,诗中圣哲;</p><p>民间疾苦,笔底波澜。</p> <p>(二)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p><p><br></p><p>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p> <p>1、实词</p><p>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式词等。</p><p>(1)名词对名词 </p><p>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主要有:</p><p>A、人物名词:如学生、群众、老人、妇女、同志、叔叔、汉族、作者等;</p><p>B、事物名词:如笔、杉木、蜗牛、猎豹、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p><p>C、时间名词: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己丑、世纪等;</p><p>D、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p> <p>名词对名词: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例:</p><p><br></p><p>诗写梅花月;茶熏谷雨香。</p><p>高天悬日月;深水映春秋。</p><p>长空携丽日;大地落祥云。</p><p><br></p><p>以上联语中,第一例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以“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p><p><br></p><p>第二例、第三例以“悬”“映”、“携”“落”为动词,以开阔的视野,一上一下,写出了大自然所特有的时空景色。</p><p>再如,晚清黄遵宪言志联:</p><p><br></p><p>药是当归,花宜旋覆;</p><p>虫还无恙,鸟莫奈何。</p><p><br></p><p>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 “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p><p><br></p><p>(2)动词对动词 </p><p>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主要有;</p><p>A、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p><p>B、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p><p>C、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p><p>D、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p><p>E、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p><p>F、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p><p>G、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p><p>H、判断动词:如是、为、乃。</p><p>动词对动词: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如: </p><p><br></p><p>△杭州孤山放鹤亭联:</p><p>水清石出鱼可数;</p><p>人去楼空鹤不归。</p><p><br></p><p>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p><p><br></p> <p>(3)形容词对形容词</p><p>形容词: 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主要有;</p><p>A、表示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p><p>B、表示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p><p>C、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悄悄。</p><p>形容词对形容词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如,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p><p><br></p><p>满堂花醉三千客;</p><p>一剑霜寒四十州。</p><p><br></p><p>此联在气度上重了“醉”、“寒”两字,一个“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妙惟肖;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一剑霜寒十四州”,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p><p><br></p><p>(4)数量词对数量词</p><p>数词: 表示事物数目的词。主要有;</p><p>A、确数词: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等;</p><p>N、概数词: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p><p>C、序数词: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p><p>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主要有;</p><p>A、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p><p> B丶0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如:</p><p><br></p><p>△苏州闲吟亭联:</p><p> 千朵红莲三尺水;</p><p> 一弯明月半亭风。</p><p><br></p><p>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 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 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p> <p>(5)代词对代词</p><p>代词: 在汉语中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称为代词。代词分为:</p><p>A、人称代词:你、我、他、咱们、自己等;</p><p>B、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p><p>C、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么、这样。古汉语文言虚词的其、何、孰等也为代词范畴。如;</p><p><br></p><p>△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联:</p><p><br></p><p>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p><p>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p><p><br></p><p>作者语意双关,虽包含杀机,却耐人寻味。 联句以疑问式处理, 巧用疑问代词“几许”、 “如何”,如向世人证明手段,显出作者英武、洒脱的英雄气慨。</p><p><br></p><p>△金圣叹所撰一联:</p><p>真读书人天下少;</p><p>不如意事古今多。</p><p><br></p><p>此联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 天下读书之人多矣,然真读书人甚少,强调一个“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艰难。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p> <p>2、虚词</p><p>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p><p>(1)副词对副词</p><p>副词: 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主要有:</p><p>△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太、过分等;</p><p>△时间副词:如已、刚、才、将、要等;</p><p>△范围副词:如都、全、总、只、仅等;</p><p>△情态副词:如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等;</p><p>△语气副词:如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p><p>△重复副词:如又、再、还、仍等。</p><p>例;</p><p>△长沙天心阁联:</p><p>四面云山都到眼;</p><p>万家忧乐最关心。</p><p><br></p><p>联句中第五字“都”、“最”为副词, 纵观全联,两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两字,整个对联便索然无味了。</p><p>△函谷关犹龙阁联:</p><p>未许田文轻策马;</p><p>愿逢老子再骑牛。</p><p><br></p><p>未、轻、愿、再都是动词前的副词,未表示否定,轻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围。</p><p><br></p><p>(2)介词对介词</p><p>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例:</p><p>△山东曲阜孔府门联;</p><p>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p><p>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p><p><br></p><p>“与”、“同”、“咸”、“并”均为介词。</p><p><br></p><p>又如下联:</p><p>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p><p>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p><p><br></p><p>原和本,因和为都是介词,前者表示状态,后者表示原因。</p><p><br></p><p>(3)连词对连词</p><p>连词: 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如和、同、跟、不但、而且、只要、而且、与其、尚且等。例:</p><p><br></p><p>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p><p>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p><p><br></p><p>此联为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视为名联。此联不但采用了嵌字法、转意法,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虚词的作用, 使联句情趣动人,感召力强。这里“犹”和“而”是连词,都是表示连续前后名词的。 因为“是”作代词用,内嵌了民国总统四字,直斥曹锟贿选的民国总统不是东西。这个愤青味十足了</p><p><br></p><p>(4)助词对助词</p><p>助词: 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 助词系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虚词,多用在词、词组、句子后边起辅助作用。助词包括:</p><p>△结构助词:的、地、得、所。</p><p>△时态助词:了、着、过);语气助词(呢、吗、吧、啊。</p><p>另外,所、着、等、似也属于助词,古文言文中之、乎、矣、也等属于助词范畴。虽此类词独立性最差,但它在语言中却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有的联句因一字之差,则谬之千里,使用得好,可使联句增色,情趣盎然。例;</p><p><br></p><p>△苏轼题广东真武庙联:</p><p>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p><p>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p><p><br></p><p>末三字以云乎哉对焉耳矣,是语气助词相对,使语言生动活泼。</p><p><br></p><p>(5)拟声词对拟声词</p><p>拟声词: 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如哗哗、轰隆隆、淅淅沥沥、咚咚、噼里啪啦、哗啦啦、滴答、喔喔、旺旺、喵喵、唧唧、叽叽喳喳、啪啪等。</p><p><br></p><p>杭州岳飞祠有一幅嘲讽秦桧夫妇的对联:</p><p>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p><p>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p><p><br></p><p>岳飞祠有两个白铁铸成的秦桧夫妇像,跪在岳飞像前,有人撰以此联,作者以秦桧夫妇互责互怒的口吻入联,以丑化他们的肮脏灵魂,作者以语气词入联,一“唉”一“啐”,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人至信。</p><p><br></p><p>(6)叹词对叹词</p><p>叹词: 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如啊、哎、哦、噢、哼、呸、唏、呀等。叹词,对事物有慨叹时用,独立于句之外。古有噫、吁、嗟、唉、呜呼等。</p><p><br></p><p>其实,虚词在对联中是可很宽泛的 ,只要虚词相对即可,不必太过拘泥。</p> <p>(三) 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结构对应,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 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例:</p><p><br></p><p>△春联:</p><p>勤劳门第春来早;</p><p>和睦人家燕去迟。</p><p><br></p><p>“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p><p><br></p><p>△贵州甲秀楼联:</p><p>水从碧玉环中出;</p><p>人在青莲瓣里行。</p><p><br></p><p>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对应,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灵活一些。</p> <p>(四)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p><p>其节奏为:沧海-月明-珠-有-泪;</p><p>蓝田-日暖-玉-生-香。</p> <p>(五) 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3),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p> <p>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亦即句内和句间的平仄序列关系。</p><p>楹联基本句式来自律诗和骈文,先了解律诗和骈文的句式结构是有益的。</p> <p>(六)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之一是:楹联表面上无题,实际上有题。楹联是张贴、悬挂、书写、铭刻在实体上的,成为室内环境或名胜古迹的组成部分,因此题目不言而喻。 对联文意必须切题,也就是说要切人、切物、切时、切景。梁章钜在评论对联时,常常用把切题作为优劣标准之一。对联对联,即对又要联。 对,对仗;联,意境关联。</p> <p>二、传统对格</p><p>1、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p><p><br></p><p>2、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近古至今通行的《诗韵》旧声或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今声“双轨制”,但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p><p><br></p><p>3、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不与相连词语一起计节奏。</p><p><br></p><p>4、避忌问题</p><p>(1)忌合掌。</p><p>(2)忌不规则重字</p><p>(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p><p><br></p><p> 三、词性对从宽范围</p><p>1、允许不同词性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p><p>(1)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p><p>(2)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p><p>(3)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p><p>(4)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p><p>(5)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p><p><br></p><p>2、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p><p><br></p><p>以上叙述基本涵盖了《联律通则》的内容。</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谢楹联班老师的精彩演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拍摄于望江老年大学书画展</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