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想法的青年语文名师

蔡伟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如果不是这一次的抗疫直播讲座,我真不知道我与李新地老师早在20年前就有了交集。据李新地老师回忆,2001年他参加了东阳市三年内语文新教师基本功比武大赛,那时我作为校教研处主任应邀担任了评委工作。让我高兴的是,那一次大赛他夺得了第一名。</span><br></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为了他的这次直播,我们多次通话交流,这也帮助我记起了诸多对我来说本已成为烟云的往事。我在中学执教时,金华教科所每年举办一次科研会议(基本为课题报告会),我总能在巍山中学王校长身边发现一位年轻人,虽然发言的都是王校长,但我认为这一定是王校长的得力助手,否则王校长也不会总是带着他。今天才知道这位年轻人就是李新地老师。</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到了浙师大,就再也没见过这位小青年了。但我这个说法其实是错的,因为李新地老师经常会参加我们的全国“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而且我的那些拙作,他也买了一些去读,但他比较内向也比较低调,有什么想法与问题,只是闷在他自己的肚子里,千转百结,居然都能内化为他的丰富而健全的知识网络与能力结构。当然我知道,这也是他的谦虚之词罢了。</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与李老师聊多了,发现我们的相同点太多了,我能从他的身上发现我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例如,我们都是不太务正业的人,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就扬言要做“杂家”,于是大一写小说,大二赋诗词,大三编剧本,大四练武术,最终却是一事无成。相对来说,李老师虽“杂”但各有所成,他是高校文学社、戏剧社、学通社、学术社的骨干,还担任了戏剧社和学术社的副社长之职,而且创作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毕业时结集出版的诗文集《假如我是一只鸟巢》还获得湖北省大学生毕业成果二等奖,毕业论文全文发表于《郭沫若学刊》。比起李老师的高校生活,我的简直可以用“黯然失色”来形容。</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不过我们的“杂”都在教育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我和学生一起登台自编自演《角落之歌》;李新地老师则在学生的《雷雨》中客串鲁贵。我不知道李老师是否有看过我的“同写互评”(后发展为“全互动”)作文教学模式方面的文章,但他在教学中当堂给学生做口头下水作文,即席赋诗作词,却做得像模像样,令学生佩服不已。</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然,我们更显著的共性表现在科研和文学创作上。这一点,我所认识的东阳的几位名师是共同的。只不过我所表现出来的“杂”比他们更厉害而已,尤其在文学创作上更是如此。李新地老师发表了二十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这是我所不及的;但他比我要专,这些作品基本集中在散文与诗上,我却还为东阳婺剧团编小品,为东阳文化局编大型文艺活动编串台词,为东阳电影公司写影评,为白云文化城写电视片,为庆祝抗日战分胜利50周年,我还撰写了后来获得田汉戏剧奖的大型婺剧《金佛庄》。而这大约是我唯一可在东阳名师面前吹吹牛的地方。</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但年龄不饶人,无论我以前摘到过多少果子,但我在不断走下坡路的同时,李新地老师却如日中升,进入了教学科研的爆发期。特别是2018年作为引进人才进入义乌以来,他成了名师工作室的导师,发表了获奖了4篇论文,参编了1本论著、1本教辅,申报主持了2 个课题,评上了义乌市第七届学科带头人。</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李新地是一位有想法的年轻骨干教师,说想法其实是贬低了他,相比某些专事忽悠人的“专家学者”,他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有教学思想的名师。他的课与他的研究一样,有胆有识。就以这次直播课来说吧。</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次讲座的主要内容为: 强调鲜明的观点是论说文的灵魂,充实的论据则是论说文的血肉。指出学生喜欢用热点素材做论据,可是热点素材数量有限,容易走向千篇一律的怪圈。提出师生应共同探讨不失时机给热点素材降降温。用形象的比喻说就是:上道冷盘,或反语讽刺,或自我解嘲;爆个冷门,可改变聚焦点,可激发遗忘点;泼瓢冷水,有时众褒我贬,有时当头棒喝;放支冷箭,可以直逼本质,也可以攻其不备。总之,通过降温可以达到热点冷对两相宜的双赢效果。李老师论述的内容基本源于教学实践与写作实践,其针对性极强,自然受到师生的欢迎。</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具体来说,这堂课有 三个特点。一是选题精准,切题精到。他能够从现实教学中热点素材运用滥觞之流弊入手,带着教学问题思考,总结出冷处理的四种实用策略与方法,既有实践指导意义又有理论研究的色彩,接地气,显高端。二是火力集中、辐射面广,短短一个小时,他能够借助诸多热点素材的自我剖析,融通课内外经典篇目,嗅觉灵敏,视野开阔,体系完备,自成一体,娓娓道来让人耳目一新。三是下水垂范,言近旨远。李老师分析热点素材时并没有架空分析,而是引用了大量自己的下水作文片段,在“热辐射”环节更是对时下热点运用冷处理策略进行了深刻解读,做到了深入浅出,是贴着生活教语文的生动实践。</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李老师在课中旁征博引,内容十分丰富;大胆直言,见解颇为新颖。但他还有一点与我一样,就是容易激动,言及本次新冠疫情,他大胆地抨击了某些官僚作风,以及不够健全全的医疗制度。因考虑到群里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能精准把握时事政治,怕部分老师理解有误课堂错用,他暂先删去视频,待以后再奉献一堂更精致的直播课。这又充分体现了李老师的思政意识。可以说,李老师的每一个想法都昰从学生出发,从课堂出发,从教师的教学实际出发,这样的教师焉能不名?!</h3> <h3>右三为李新地老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