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旗杆斗子(原创)

明朝牵马人

<p>解向军</p> <p>旗杆旗斗旗杆墩子</p> <p>文脉盛地韩城古城</p> <p>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韩城对古代科举挖掘整理统计中进士有名目者119人,举人有名目者550人,贡生有名目者727人。这些人在古代考得功名后,自然每人都要在门前竖立旗杆,明清朝时期和民国初年,在韩城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古国国风的标记。</p> <p>古时候在省级乡试秋闱中入举者即可在门前立旗杆,旗杆上部只能安一个旗斗;举人再通过贡试可以殿试者,中进士后才可以在旗杆上再加一个旗斗,称双斗旗杆;如果考入一甲中状元,就可以立起三个斗的旗杆;祖祠前立有多斗旗杆,指三个以上的斗杆,应该是该族人中有受朝廷赐封为内阁大学士的一品官员了,或大督师一级朝廷官员。</p> <p>旗杆</p><p>旗杆种类分四种,竹、木、石、铁。西南诸地常见以粗壮的竹杆做旗杆;西北等地多以木头杆做旗杆;华北等地则多以石柱做旗杆,方、圆两种有之,在福建、广东、江西客家地区也较常见到在围屋门前,耸立着一尊尊雕龙刻凤、锦华似表的巍峨石柱。方石头旗杆左面雕刻有主人考入功名的时间,右面是进入仕途的职务;清朝后期,工业进步的地方才出现了铁旗杆。</p><p>一般高度最低3米多高,远古时候则以3丈3为固定高度。</p><p>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石头旗杆了,旅游景点能看到的木旗杆,则是恢复的新杆,栽的地方不对,尺寸也不够。</p> <p>旗杆顶部</p><p>文武功名旗杆顶部不同,武功名旗杆顶部多雕刀戟或镌座狮,而文功名的旗杆的顶部雕成毛笔笔锋的样子。</p> <p>旗斗</p><p>旗斗,也叫旗杆斗子。外方内圆没有底,在传统文化中,意喻警示科举文人,登科及第后,将要为国家和民族担当,不得自满,要廉政清明。父母官要方方正正,形象端正,具备领导能力,守一方平安。</p><p>为了能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旗杆主人的身份和学历,旗杆上方部分所做的四方斗很有讲究,进士及第是两个斗,举人是一个斗,贡生则只有旗杆,没有斗,但旗杆墩子上有明显的讲究。</p> <p>古代在门前立双斗以上的旗杆是家族高贵荣誉的象征符号。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科考制度、官阶第次,一看门前的旗杆便可晓得大概。只有家中出了四品以上官位的,才有资格竖立这样的旗杆、享受此种荣耀。否则,任你家财万贯也是不允许的,就是说非科举者是绝对不能立旗杆的。旗杆高一般约三丈有三尺,由石础、抱柱石、插杆石,旗杆和空心斗等五部份组成。</p> <p>这是清末韩城正确的祠堂门前旗杆斗子,是两尊举人旗杆斗子。</p> <p>关中韩城自随朝开科考试,历朝历代科举及第者众,起初也是立石旗杆,明清朝登科及第者达1500人左右,立石旗杆采料觅石实在不易,加之请石匠雕石和立石旗杆的花费甚为惊人,竖石又有讲究,稍有不甚便有倒的可能,折断的先例有之,成为一种可怕的不吉利之说。自明代韩城人便改木旗杆而代之。旗杆选用约30厘米左右大头口径的好木质材料,后来有人从水路购置挺拔单直的杉木,高度很理想。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竖立后,两边再用两块石柱镶夹固定,屹立起来的木旗杆,虽然没有石旗杆的坚固耐久性,但比立石旗杆的速度要快多了。后来到清朝,立旗杆更简单了,石墩中间个窝子,插根三五米高的旗杆,旗杆顶子也不太讲究,就是个圆头形状,安个斗子就行了。</p><p><br></p> <p>旗杆石</p><p><br></p><p>旗杆石在韩城叫旗杆墩子,或旗杆窝子,是为稳定旗杆的底部,古代人专门设计的石墩子。就是这个旗杆墩子石,也让古人创造了文化元素。新科举人、进士家门前的旗杆下无需再垫套一层础石,而贡生或例贡等则须在石墩子上加一块圆空芯石。</p><p>韩城民间乡村的旗杆石多是圆形的,方形的旗杆石在古村落中也能看见,扁而方形的则较少见。因为,古代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规定,只有二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用扁形的方块旗杆石,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特定的石墩文化。家门前、祠堂门前竖立旗杆,是家族的荣耀,旗杆立好后,家族要举行庄重而热烈的仪式来庆典,村人要敲锣打鼓来祝贺。</p> <p>在山西省乡宁县尉庄乡至今还保留一户古宅前的双石方旗杆,一切都保存完好,这户人家曾经出过两个进士。矗立在黄河岸边的枣岭乡北桑峪村的一座完整旗杆院与古代文盛之乡的陕西韩城隔河相望,也许是祖祖辈辈水上商贸来往的影响,孕育了这户文化之家。</p><p>乡宁是煤炭之乡,也是传统石头文化发源之地。清朝时期非常重视文化,县上为两位举人建了两座砖塔,样式特色,超常规歌颂。</p> <p>韩城在明清朝时期的旗杆院,基本上各村皆有,祠堂和门前的旗杆多以木旗杆,石旗杆不多,铁旗杆较少。2019年秋,我与爱人去省城专程拜望90多岁的刘云岳老先生,老先生激动地回忆说:“民国时期韩城县各村还都能看见旗杆斗子,只有解家村的旗杆斗子多。我小时候记得,基本上家家门前都有,解家老寨那是家家都有,双旗杆院好多人家。村上有亲戚,记得很深。"是啊,明朝时期的韩城只有四乡三十六里,到清朝减为二十八里,全县不足10万人,可科举及第者竟达千余人之多,状元2人,内阁大学士数人。古人有民彦: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现在的小孩或小学生没见过驴的比比皆是,可40多年前驴虽然没有民国时期多,那天天也能见到。而民国以前的家庭主要大牲畜,还算驴最多,可韩城县的秀才比驴还多。当然这是一种不妥当的比喻,但说明韩城的读书人多,除了有功名的科举者,秀才也在大几千人不至。</p> <p>现在为什么看不到乡村的旗杆斗子了呢?随着民国初期科考制度的废除,加之交通工具的进步,由于旗杆斗子都在村子的巷道中立着,大多还在主巷道,严重地制约交通的逐步发展。所以,可以说历史上的文化符号——旗杆斗子,都毁在民国时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