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景区揽胜

暖风

<p>颐和园</p> <p><br></p><p>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园区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与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p><p>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p><p><br></p> <p>颐和园东门外牌楼</p> <p>  春天悄悄的来了,大地好似还未苏醒,冰河刚刚融化,水面依旧凝固了似的,静静的没有一点波纹。早春的颐和园里,春花刚刚初绽姿容,堤柳渐渐的也萌生了绿芽,此时的颐和园里呈现出一片生机。曲径回廊,意境深远,知春亭前,烟柳悠扬,玉澜堂内,正直花香,游廊曲折,彩绘连幅,苍松翠柏,挺拔刺天,城池巍峨,赤城霞起,谐趣园内,天鹅游弋,大戏楼上,金碧辉煌,放眼望去,佛香阁楼,高耸矗立,拾级登高,青山碧水,楼台亭阁,交相辉映,十七孔桥,静卧其间,沿桥过岛,龙王有庙,镇湖铜牛,炯炯有神,西堤六桥,各有其形,沿路古桑,绿芽新色,碧波远眺,西峰塔影,极目可极,山后幽静,苏州街秀,河岸店铺,招幌飘摇,游船悠悠,石舫静默,水打不动,耕织图景,一片春色,花开遍野,古老园林,皇家气派,踏春赏景,绝佳之地。</p> <p>颐和园牌楼</p> <p>颐和园东门影壁</p> <p>颐和园东宫门</p> <p>  《颐和园志》载:“东宫门匾额‘颐和园’是光绪帝御笔。”《颐和园史话》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颐和园修缮竣工,光绪帝亲笔‘颐和园’匾额悬于大(东)宫门。”《颐和园楹联镌刻浅释》载:“光绪为表示孝敬,以博母后欢心,题额曰‘颐和园’。”由此可见,东宫门金匾上的“颐和园”三个字确系光绪皇帝所题。</p> <p>颐和园开门迎客</p> <p>颐和园东门铜狮</p> <p>仁寿殿景区</p> <p>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p> <p>仁寿殿宫门</p> <p>仁寿殿</p> <p>仁寿殿前香炉</p> <p>仁寿殿全景</p> <p>仁寿殿南侯见房</p> <p>仁寿殿前麒麟</p> <p>知春亭景区</p> <p>  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建筑面积104.84平方米,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景色殊胜。据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p> <p>知春亭</p> <p>夏日知春亭</p> <p>知春亭木桥</p> <p>知春亭春色</p> <p>日落时分</p> <p>佛香阁景区</p> <p>佛香阁大门</p> <p>  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佛香阁高41米,8面3层4重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据说这座巨大的建筑物被英法联军烧毁后,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是颐和园最大的工程项目。</p> <p>佛香阁大门前牌楼</p> <p>佛香阁全景</p> <p>排云殿大门</p> <p>  佛香阁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为全颐和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该阁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兴建在20米的石造台基上,八面三层四重檐。高约40米,内有八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部,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阁上层榜曰 “式延风教”,中层榜曰“气象昭回”,下层榜曰“云外天香”,阁名 “佛香阁”。内供接引佛,每月望朔,慈禧在此烧香礼佛。</p> <p>万寿无疆匾额</p> <p>排云殿</p> <p>排云殿全景</p> <p>大戏楼景区</p> <p>  中国清代有三大戏楼驰名中外,它们是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楼。</p> <p>大戏楼侧面</p> <p>走廊</p> <p>大戏楼正面</p> <p><br></p><p> 德和园大戏楼,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戏楼。它位于仁寿殿西北,宜芸馆东。它总高约22米,第三层檐口以下的高度18米,底层舞台总宽17米,总深16米。戏台共有三层台面,名福、禄、寿三台 。每一层台面都设上下场门,可同时演出。大戏楼首层上部有七个天井,地面有六个地井,天井、地井都通向后台,演员可从中出入。雪花可从天井飘下,水景可从地井喷出。台面地板下还安置了水缸,起聚音和共鸣作用。戏台还设有翻板和高压水机等机关。神仙自天而降,鬼怪由地而出,十分惊险壮观。</p><p><br></p> <p>大戏楼挑檐</p> <p>包厢</p> <p><br></p><p> 清代宫廷每逢庆典都有演戏活动,乾隆以后此风愈盛,戏楼、戏台也就成了宫廷及御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建筑物。慈禧嗜好京剧,听鹂馆内小戏台已不适应当时的需要,因此另选仁寿殿与乐寿堂之间的怡春堂旧址兴建德和园大戏楼。戏楼的对面是慈禧听戏的场所——颐乐殿,一旁的偏殿是慈禧赏给王公大臣们听戏的场所。尽管大戏楼成了慈禧个人的享乐之地,但她的爱好也无意中促进了京剧流派的发展。当时红极一时的京剧演员谭鑫培及杨小楼曾在这里献技。</p> <p>大戏楼后面</p> <p>临时休息室</p> <p>颐和园长廊</p> <p>秋水亭</p> <p>留佳亭</p> <p>寄澜亭</p> <p>  颐和园长廊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颐和园长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是中国廊建筑中最大、最长、最负盛名的长廊。长廊彩画题材十分广泛,有花鸟、树石、山水、人物等。</p> <p>听鹂馆餐厅</p> <p>山色湖光共一楼</p> <p>文昌阁景区</p> <p>文昌院景区</p> <p>  </p><p> 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 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类。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p> <p>石舫景区</p> <p>石舫夕阳</p> <p>  颐和园石舫又名清晏舫,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p><p> 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窗上镶嵌五色玻璃,是园中唯一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并取河清晏之义,取名清晏舫。</p> <p>荇桥景区</p> <p>  荇桥紧邻石舫景区,位于石舫景区北侧,坐于荇桥之上可尽览石舫景色。</p> <p>荇桥西侧牌楼。</p> <p>荇桥东侧牌楼</p> <p>  荇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毁于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桥名出自《诗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之句。</p> <p>  昆明湖原来是一个由泉水汇聚而成的湖泊,叫西海,面积还没有现在的一半大。到了乾隆年间修建园林的时候,将这里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今天的湖泊,而这里为什么叫做昆明湖呢?这是因为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云南滇池有个小国叫做昆明国,汉武帝为征伐那里,在首都长安开凿了一个仿滇池的昆明池,操练水军。</p><p> 乾隆皇帝根据这个典故,将西海改为昆明湖,并效仿汉武帝在这里演习水师,这就是昆明湖名称的由来。 2000多年前的汉朝初年,以武略取得天下的一代帝王汉武帝闻印度文化之恢弘深厚,为求得一缕佛香,遂遣使向南而来。</p><p> 在大理,刚刚到达云岭之南时,就被民风强悍的“昆明部落”所阻,出使团只能无功而返。据后人考证,这个所谓的“昆明部落”,就是许多年后在中国西南的历史上一时声名显赫的南诏王朝的先民。 汉使未能完成到达印度的使命,然而不能不说为后来开通的、隐秘于南方的崇山峻岭、被称为身毒古道或博南古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发现建立了最初的功勋。</p><p> 此行最大的收获,是意外地将镶嵌在点苍山和鸡足山之间,湖水四季清澈,观之则水天一色,碧波万顷,渔歌清越婉转的昆明湖的秀丽景色饱览于看惯北方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的数十双眼中。回到长安,他们将这边地的奇境异事富于修饰地向在北方征战而不习水战的汉武帝大大地描述了一番。</p><p> 于是,心驰神往同时仍不忘文治武功的汉武帝就派人在长安附近开凿了形似洱海的“昆明湖”,教习水战以备来年攻伐“昆明”。这才引得千年之后,一位长髯的文人在被称为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中由衷地景仰道:“汉习楼台”……曾被称为“昆明湖”的洱海,在中国历史中的首次出场和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可见是由来已久的。</p><p> 今天,在北京颐和园里的昆明湖,据说来源于古都长安,其最原始的模型,乃肇始于这苍山脚下的洱海,大概已是很少有人知晓的了。</p> <p>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一部分,水面占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因湖面紧紧依着瓮山(万寿山),得名瓮山泊。因水而柔,滋养了北京,妆点了三山五园。湖上的西堤是乾隆时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筑的。西堤六桥,也是仿照苏堤六桥建造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