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犟龟,不将就!——“疫”情之下,在新网师中的研修纪实

ququr

<p> 定边县第五小学 屈小娥</p> <p>   《犟龟》它是德国著名大师米切尔.恩德的经典绘本作品 ,故事讲的是乌龟陶陶听说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它决定去参加,一路上他遭到了其他动物的嘲笑、阻止、欺骗,走了许多的冤枉路,但它不接受劝告与安慰,不听信猜测与谎言,坚守着自己的目标,坚定信念一步一步往前走,终于走到终点——赶上了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米切尔.恩德用一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上路了,总会遇见隆重的庆典。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更钟情于语文教学,也梦想着有一天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所以在这条追梦的路上,我把这种犟龟的精神作为追梦信念:做一只犟龟,不放弃,不急躁,终有一天会到达终点。</p><p> 因为有梦,所以不肯将就,在无数次的家庭、工作和成长的平衡中,经历了无数次的纠结和挣扎后,我再一次鼓足勇气,走出“舒适区”,将自己逼进新网师,和一群尺码相同的人结伴而行,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优秀的人:有我一直崇拜的朱永新、李镇西老师,有管理者郝晓东院长,有我的讲师孙静,组长陈娥,于似芳,还有我的伙伴林婷茹、浦振东、马增科等等,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我突然间觉得自己似乎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有了一股消失已久的拼劲——每天读书、写日记、听课、做作业……这些学习和我的家务、直播交织在一起后,将“疫情”带给我的“雾霾”一扫而空,每天都是忙碌的,但又是充实的,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累,并收获!”中度过了漫长的假期,回首在“疫情”中的走过的日子,最让人难忘的就是沉潜在新网师中的那些事——</p><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啃 &nbsp;读</span></p><p> 六点,当太阳将黑夜的面纱一点点掀开,晨光熹微之际,十几年的生物钟一次次的将我的身体叫醒——起床,洗漱,翻书阅读,开启我的“啃读之旅”。“啃读”是新网师对学员的基本要求,也是通往卓越的必经之路。我爱读书,但我的爱很是狭隘,更为随意,我的爱建立在我喜欢的基础之上,而加入新网师之后,我们要“啃”的是专业书籍,书中没有我喜欢的动人情节,没有我喜欢的浪漫抒情,但却有我专业成长路上的必备的“营养”,要把这些“营养”吸收进去,解决它的办法就是——啃读。“一字一字的阅读,遇到要点或精辟之处,就大量地勾画出来,偶尔也做批注,读完一个时期后,会发现一合上书,几乎忘得一干二净(这其实是错觉)于是翻开书再读,再批注,每一次读,都非常自觉地边督边思考……”这是入新网师的入校培训中,郝晓东院长教给我们的啃读办法,照着这个办法,在“疫情”期间,我将原来的随意的读书,变为啃读专业书籍,我选修的课程是《语文研课》,讲师孙静要求我们阅读的书籍是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还要有干国祥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和《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三本书,在三本书中,吴忠豪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我其实已读过,但因为自己当时“道行”太浅,而书的内容又太过专业,我草草的读过之后,就将其束之高阁。当我再次拿起此书,照着郝院长的方法一字一字的读、思、画、批,慢慢的读,反复的思,渐渐地我“走”了进去,开始将自己的感悟和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并形成了一篇篇心得体会。两个多月反反复复我将书逐字逐句的读了三遍,心得体会写得有两万多字,依然不肯放手。我想,这也许就是“好书不厌读”吧。用伙伴浦振胜老师的话说:“这本书总也读不完!”的确,这书就像一个“金矿”,每一读,总会发现“发光”物,总会让我欣欣然。虽然我的“啃读”太慢,但我是一只将犟龟,我相信只要不言弃,不将就,我终有一天会真正“啃”完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打 卡</span></p><p> 午夜,当周围的一切被黑色笼罩之时,当孩子的酣睡之声响起那刻,我却完全沉浸在梳理学习所得之中——打卡。提及“打卡”这个词,是在“疫情”期间,大家听到和用到最多的一个词吧。我们每天上完网课后会提醒学生:作业打卡;学生每天完成作业会说:我要打卡;家长每天都会督促:赶紧打卡。对于新网师的学员们来说,这是我们的必做功课,坚持打卡,在新网师有这样一种说法:阅读是一种“输入”,打卡写作就是一种“输出”。从加入新网师以来,我虽然不是坚持每天打卡,因为要权衡家庭和工作,故,我给自己制定的标准就是每周发表两到三篇高质量的文章(当然,这是以我的水平作参考)。所以,每一篇文章都不是三言两语或是三五百字,而是三五千字,甚至上万字。每一篇文章,都是出自我深思熟虑后的表达;每一篇文章,都是我点灯熬夜完成的原创的;每一篇文章是在经过反复修改之后,以自己的水平认为可以了,才公开发布。我的认知是:不是为了打卡而打开,而是为了成长而打卡。因为,我是一只犟龟,不肯将就,不愿为了数量而敷衍自己,也许我的文章篇数不多,但每篇文章却是我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水平,截止目前我已经完成32篇打卡日记,其中被“置顶日记”有16篇,日记累计字数达8万左右。我坚信,只要坚持,终有一天我的打卡文章,数量和质量一定会是我所期待的。</p> <p>&nbsp;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研 &nbsp;&nbsp;课</span></p><p> 新网师的课程很多,对于我来说,最想研修的就是我钟爱的语文教学。因此,当初选课,我没有一丝疑虑的选择了《语文研课》,这个课程的导师是沉潜在新网师已有十年的特级教师孙静,她用自己的网师经历告诉我们:“在网师不是老师教了多少,而是自己主动学了多少。一句话,避免等、靠、要,把课程、把困难当磨刀石,你自己就是刀,放上面使劲磨。只要功夫深,新网师真的很能磨砺人。”的确,在新网师沉潜的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孙老师带领我们围绕“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个框架,对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教材的教学设计展开研讨,一期一个单元设计,每一个单元都是从“课标要求”分析到部编版中12册的“编排规律”再到所研讨的“单元分析”最后是单元中每一课例文的教学点,过程设计,学情分析,她都会作出一一的点评和指导。</p><p> 每一次的线上活动,都是用QQ的聊天形式,借助文字进行了“无声”的授课,300多人,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但却穿越时空,相聚于“新网师”,相知于“语文研课”,每一期的研课都是两个小时之多。所交流的文字少则三万字的多则八九万字,面对这庞大的信息量,我和其他学员一样,听课两小时,消化却是三四天,画思维导图整理,摘抄笔记然后就是心得体会,当我们把这些信息全部内化的时候,下一次的作业就又向“理想课堂”的迈进了一步。我喜欢这样的研讨,因为这样的研讨让我能看自己优点更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的,然后再进一步的弥补。然后觉得我这只犟龟又向终点靠近了一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nbsp;&nbsp;作 &nbsp;&nbsp;业</b></p><p> 如果把研课当成知识的输入,那么课后的每一次作业——一个课例的教学设计,就是最好的输出。这个设计要把孙老师交给我们的知识统统用上去。也许在其他老师的眼中会认为写一个教学设计不是难事,当老师不是天天写教案么。是的,未接触语文研课之前,我也这么认为,当老师连个教学设计都不写,那还能当老师?可要把一个课例的教学设计写成符合“新教育理想课堂”的设计,还真得很难很难,这个设计不是寥寥数语写一个简单的教学流程即可,它是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预习作业设计、教学流程设计五个板块做一个详细的,具体的分析。也许 ,看到此处你又会认为,这没什么特别的呀,我们的设计不都是这五个板块么?是呀,一个设计就是从这五个板块出发,可新教育的这五个板块要的是一个课例的“今生来世有理有据的分析”。单一个教材分析,不是要你照着教学参考之类的书来分析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表达了什么。它需要经历的是:寻“根”——《语文课程标准》怎么要求的?这个要求在部编版的12本教材中又是如何分布的,这样分布的理由是什么;其次是:理“干”——这一课例所处的单元分析,从导语“双线要素”的分析,到每个课例的所承担的落实“双线要素”的角色,再到课例与园地、习作之间的相互勾连都必须理得清清楚楚;最后是:抓“枝”——所选的课例分析,课例的分析要从“作者、读者、编者、学者、教者”的角度一一做具体的分析,这期间还要包含字词分析、课后习题分析、插图分析、泡泡云分析,以及表达特色分析等等都要一一解读,每一次光是这一板块的分析下来,差不多就是一万字左右了。分析透了“教材”,才能“确定目标”,在“新教育的理想课堂”中,目标是分为三类——A级目标是常规性的,基础性的也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习得的;B级目标是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点,是重点、难点部分;C级目标,一般指的是情感性的或是延伸性。三级目标之间必须是层层推进,不可分割的,同时在表述是一定要体现具体性、可测性。再看“学情分析”这一板块,不是我们简单说说孩子学习的参与度和整体情况,而是要从所备课例出发,在这课例教学中学生可能要运用到哪些能力,然后从“学生已有的能力”和“解决这节课内容所遇到的困难”以及“通过这节课这些能力提升的程度”都要做一个明确的分析”;对于“预习作业设计”不是我们理解的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写一写生字即可,而是要配合你的教学设计,在上课前学生进行一个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也就是说当孩子进入课堂学习之时,对于这节课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所以,这个预习设计既要符合孩子最近发展区,又要进行课堂教学前的完整思考,要做到两者需要老师动一番心思之后,从字词到句段到篇章甚至是延伸都需要考虑进去;最后“教学设计”对于前面的一系列分析来说,这个环节简单多了,因为经历了前面的一系列系统性分析之后,老师该教什么怎么教,其实心中已经了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合理的安排教学点,详细的写出每一个环节如何进行,从“教学环节”“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四方面展开描述,通过在教学环节部分必须标准落实的目标是什么,所用的时间需要多少。看着我的这一番分析之后,我相信你不会再觉得写一个教学设计是如此简单了。</p><p> 四次研课,四期作业,我的每一期都是按照“理想课堂”这个要求一步步的去做,每一次作业我都是反复翻阅《课程标准》,都要对部编版那12本教材做一次梳理,都要经历无数次的裸读课文之后,然后对所选课例的作者、相关作品以及赏析做大量搜集的阅读,然后再一次裸读,直到自己找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切入点才开始梳理设计。可以说,每一期的作业我需要耗时二三十个小时来完成,四期作业累计下来的文字数量已达七万之多。而作业上的每一个字都是经历过推敲和思考之后敲出来的,每一个字的背后印证着我的心血。当然,就如组长陈娥老师在开学典礼上所说:“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在新网师,你只管努力,网师,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精彩”,事实如此,我这只犟龟虽慢,但很努力,也遇到了属于自己的“庆典”——四期作业(第四次还没批阅)前三次都是优秀,其中有两次还是位居榜首。所以,我庆幸我遇到了新网师,它让我再一次看到了“最好的自己”,我感谢新网师,它让我感受到了“阳光总在风雨后”的喜悦。</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综 &nbsp;述</span></p><p> 承蒙组长陈娥老师的抬爱,在“语文研课”这个大家庭中,我还担任了课程综述员这一职位。作为一名综述员,需要把每一次的研课活动做一个详细,具体的整理和论述。要做好这份工作其实难度很大——第一要将整个活动的过程用文字的形式真实的再现;第二,还需要适时的对活动进行一些整合和评论。说白了有些地方需要靠综述员的理解,来解读老师的讲义,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讲师解读员”。故,要写好一起综述,需要综述员反复的回顾课程活动的过程,认真的揣摩讲师的每一个环节背后的意图,做一个准确的解读,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将第四期(综述员有四位,轮着做)研课活动的研课内容,从QQ上整理出来,拷贝到Word中一看,不算标点符号这一期的研课活动记录有87000多字,这要如何去做,因为自己是第一次做,似乎感觉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手”之感,几次蠢蠢欲动想和组长辞职,但想到“犟龟”,终究还是没有开口,而是默默告诉自己:不急躁,静下来,总会找到办法的。于是,我再次“慢”下来,反反复复的读,不停的勾画整理,先理出思维导图,再将思维导图还原为文字,最后反复推敲修改,终于一万四千字的综述完成。当我忐忑不安的将稿件发给组长审核,组长给我的回复是:直接发送到点评员群内,告诉所有综述员,“综述就应该是小娥老师这个标准”一颗悬着的心才慢慢着地,我长长吁了口气,心里默念:感谢你“犟龟”,险些错过了又一个“盛典”。</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结 语</b></p><p> 在新网师,我这只犟龟,因为不肯将就,所以一直把那些老学员当做我的“追风”目标,不停的往前走,感受着累与快乐!不曾想到,在“追风”的路上,我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那股“风”,这也许就是孙老师所说的“这一世,这样偶然与你相遇,让我终其一生,像一只深海的贝壳,为一粒沙流尽泪,直到它成为珍珠……承诺自己,无论身在何方,不让四季虚度;让每一季,当世界看我时,枝头总开花”吧!</p><p> 所以,我愿意做一只犟龟,不言弃,不急躁,一步一步的往前走……</p> <p>我的培训笔记</p> <p>我的读书心得</p> <p>我的研课心得</p> <p>我的文本解读</p> <p>我的思维导图</p> <p>我的德育活动</p> <p>我的打卡表现</p> <p>我的系列心得</p> <p>我也成了被追的“风”</p> <p>我的作业成绩</p>

网师

打卡

研课

教学

分析

设计

老师

课例

综述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