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岭南春深。虽然校门尚未打开,口罩尚未取下,但终究有点耐不住寂寞。4月13日这天,虽已近中午了,我们还是驱车前往番禺走走。这次的目标是广州附近的沙湾古镇。可是,因为较近(车程一个小时),也因为很著名,我们却还没有到过此地。</p><p><br></p> <p> 沙湾古镇安静而干净。漫步其间,石板街带我们走向数百年的历史深处。宗祠、锅墙、蚝壁、砖雕、灰塑……还有那一株株古老的大榕树,那袅绕耳边似有似无的广东音乐,那悬挂的美食幌子和招贴画等等,如一幅巨大的长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不过,这幅“南粤清明上河图”却没有熙熙攘攘的来往人群——这种几乎悄无人声的街景,恐怕是百年也难遇。</p><p><br></p> <p> 这是一家“转糖”的店铺。转转看能转中什么?</p><p><br></p> <p> 沙湾美食闻名遐迩。但疫期中,美食广场四周一幢幢精美的美食小屋都关闭了。好不容易看到一家门口有卖牛杂和肠粉等的摊档。于是请店家把小桌摆得远远的,我俩饱吃了一餐。</p><p><br></p> <p> 凡广东古村镇,都可见蚝壳墙。这里当然也有。蚝壳墙是岭南独有的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及建筑工艺。由于海边盛产蚝(牡蛎),百姓们就地取材,把蚝壳拌上黄泥、红糖以及蒸熟的糯米,层层砌筑成屋墙。这种墙有防火、防虫、隔音的效果。</p><p> 沙湾的现存的蚝壳墙是明代的。这里每个蚝壳至少都有30厘米长,生蚝需要20年时间才能长那么大,现在很难再见到了。</p><p><br></p> <p> 生蚝是广东再平常不过的食材。走在街上,烧烤摊上几乎都有烤得吱吱作响的蚝。一口下去,鲜嫩肥美,满口浸满汁液。过去,摊档边堆积的蚝壳都会被收集去做建材。蚝壳屋冬暖夏凉,且不会积雨水,适合岭南多雨潮湿的气候。</p><p> 可是现在的人们却不再建蚝壳屋了,村民们都喜欢马赛克的墙面。什么时候乡亲们再用蚝壳做墙壁,我们的农家才会有特别的传统风情。</p><p><br></p> <p> 从沙湾镇西门进入不远,就可见沙湾最大的祠堂——留耕堂。留耕堂是何氏家族的祠堂,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历时四十年才建成。后经几毁几建,现在的规模是清朝康熙年间扩建而成的。</p><p> “留耕”两字取自“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p><p><br></p> <p> 这个牌匾是蒋介石题写的,可见民国时何氏家族还非常显赫。</p><p><br></p> <p> 留耕堂建筑群的地势北高南低,各栋建筑按古代宗法礼仪所需的功能而布局,依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对称展开,恢宏轩敞。因为这岭南古建筑群的久远年代、宏大规模、精巧造工和高雅格调,使之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留耕堂山门前是用大青石铺成的广场,两边是驻马石和8个大旗座,这种旗座是用来插旗以表彰族人考取功名的。</p><p><br></p> <p> 玉虚宫始建于明代,保留了清代的重修风貌。它原本是一座祠堂,如今改为了祭祀北帝的寺庙,终年香火鼎盛,香客如云。首任澳门特首何厚铧先生更是每年两次前来祈福。</p><p> 玉虚宫的两个大门神威风凛凛,特别引人注目。</p><p><br></p> <p> 按照指示路牌,不久来到了大约是镇中心的路口。只见清水古井旁,耸立着一面巨大的青砖“锅耳墙”(广东话写作“镬耳墙”)——这是岭南民居的建筑标志。</p><p><br></p> <p> “锅耳墙”右侧,有座富有岭南近代特色、杂糅了中西风格的楼房,名号为“一物堂”。大门左边墙上挂满牌匾,走进看看,原来这里是多个机构所在地。</p><p><br></p> <p> 这“一物堂”楼下主要是壶艺展销。各种茶器琳琅满目,有些泥润而造型见匠心,价格也不是都太贵。心颇动,却因近些年已经奉行“简居”主义,且年渐老囊渐涩,还是罢了。</p><p><br></p> <p> 走过“桃花酿”的门口,一坛坛美酒无人品味,好不寂寞。</p><p><br></p> <p> 前面都是顺路而写,下面进入今天参观游览的重点——三稔堂和青萝馆。虽然它们不在一处,但因为都与广东音乐相关,所以我集中一起介绍。</p><p> 广东音乐是珠三角地区特有的民间乐种,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它们最初是粤剧的“过场音乐”或“小曲”,活跃于民间节庆等场合。演奏形式多为几人十几人组成的“私伙局”。</p><p> 沙湾被视为广东音乐的重要发源地,因为广东音乐先驱何博众及承前启后的“何氏三杰”均来自沙湾。何氏族人将旧谱新曲发扬光大,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何氏典雅派”。何氏创作的《雨打芭蕉》、《饿马摇铃》、《赛龙夺锦》、《七星伴月》、《鸟惊喧》等乐曲均成为广东音乐的代表作。</p><p><br></p> <p> 三稔厅外挂了一块牌匾:广东音乐纪念馆。这里被称为广东音乐的“圣地”。晚清至民国时,小小的三稔厅成为广东音乐界、曲艺界精英荟萃之地,大量名曲都是在这段时间创作出来的。</p><p> 三稔厅虽然不大,但在当今沙湾青年音乐人眼中,它是个神圣的音乐殿堂,在里面习乐都会带着敬畏之心。在熟悉的乐曲声中,时光仿佛回到了百年前,人们仿佛看到“何氏三杰”在这里创作出一首首传世之作。</p><p><br></p> <p> 三稔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沙湾何氏“留耕堂”族中富户何高尧建起的小宗祠。它的建筑外观极具特色:青砖、石脚、大锅耳墙——有着浓郁的岭南文化风味。</p><p> 厅里很阴凉,熟悉的广东音乐在耳边若有似无地飘拂。墙上有广东音乐“何氏三杰”——何柳堂、何少霞、何与年的画像。</p><p><br></p> <p> 三稔厅悬有内外两幅楹联:</p><p> 其一:流水行云弹粤韵</p><p> 凉风秋月谱南音</p><p> </p><p> 其二:赛龙歌夺锦 </p><p> 晓梦闻啼莺</p><p><br></p><p> 厅内横额是:山高水长</p><p><br></p> <p> 这里的得名就是源于其庭院里种有一棵茂盛的三稔树,它是广东音乐先驱何博众当年亲手种下的,如今已是根深叶茂了。三稔树是粤语名称,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杨桃树。</p><p><br></p> <p> 在重要地方留个影吧。</p> <p> 沙湾还有个“广东音乐馆”,其选址在旧日的青萝会馆。这座富有岭南特色的建筑门前挂着著名书法家李伟题写的楹联:“顾曲神驰,仰一方粤乐风流,于斯发轫;寻根任重,承三杰铜琶薪火,赖此传人。”这幅门联把沙湾发扬光大了广东音乐的辉煌历史和建馆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p><p><br></p> <p> 广东音乐馆比三稔厅的广东音乐纪念馆大得多,是一个集展览、演奏、赏鉴、交流、体验的文化场所。内有演奏厅、舞台、音控室、化妆间等。内设的观众雅座最多可容纳数十人观看,为广东音乐迷打造了一流的私伙局演奏交流平台。</p><p><br></p> <p> 在过廊歇一歇,听听雨打芭蕉。</p><p><br></p> <p> 馆内还陈列了各类展品,反映了广东音乐不同发展时期。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封尘了60多年的“何氏三杰”之一何少霞的遗物,还有民国时期的广东音乐工尺谱手稿、唱片、乐器等。这里陈列的“何氏三杰”著作均是广东音乐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珍贵材料,经过中山大学的专家学者修整后在此展出。</p><p><br></p> <p> 在互动体验厅里,设置有几台视频和音频设备,我随即戴上🎧,聆听了一段《鸟惊喧》。一时间,轻快生动的岭南名曲在耳边回响不绝。</p><p> 该厅还陈列了一架红木的“工尺谱与简谱对照”设备,我们用手拨动轮盘对照了一下工尺谱与简谱,颇有意思。</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广东音乐之沙湾古镇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晴空一鹤</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雨打芭蕉漱玉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赛龙夺锦鼓锣鸣。</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音流水行云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粤曲光风霁月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稔厅聆暝走马,</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萝馆品晓啼莺。</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沙湾艺术闻天下,</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氏传薪古镇名。</b></p><p><br></p> <p> 崖柏这些年走红全国,沙湾虽然不出产崖柏,但和各地古镇一样,商业街都有或真或假的崖柏店。来到沙湾的“黄友镇崖柏艺术馆”,门前悬挂了一幅对联:</p><p>上联:柏味氤氲蝴蝶梦来琵琶弦上</p><p>下联:友情荏苒桃花扇底燕子灯前</p><p><br></p> <p> 沙湾的午后十分安静,没有如织的游客,没有喧嚣的吵闹,时光仿佛停滞不前了。随意逛着,路两边的小店或开或关,“趟栊门”“锅耳墙”等显示了岭南建筑风格。小巷中、人家里,不经意一抬头,就会瞥见繁复精致的砖雕或泥塑——也是岭南建筑的特色。</p><p><br></p> <p> 细看,这是画在青砖墙上的。下面骑自行车的孩子也是如此,🚲却是实物。</p><p><br></p> <p> 继续前行,来到了“何炳林院士纪念馆”。在留耕堂,我们看到了何氏家族显赫的过去和鬼斧神工般的艺术画卷。而这里展示的是何氏家族崇尚书墨的传统的现代延续——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幕后功臣、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p><p> </p> <p> 何炳林院士纪念馆位于沙湾安宁中街,又名衍庆堂。建于清嘉庆年间。现作为“中国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院士的纪念馆,纪念其对我国的原子弹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馆内展示了何院士的生平以及使用过的物件。如今也作为爱国教育基地向外开放。</p><p><br></p> <p> 何炳林出生于沙湾,就读于西南联大化学系。1947年他与夫人、同学陈茹玉去美国深造。50年代初,南开大学一位教授写信请何炳林帮助买两磅离子交换树脂。他想到这与原子弹制造有关系,恐怕美国不准寄,自己就把原农药专业改为研究离子交换树脂——这是纯化铀中杂质重要材料。</p><p> 何炳林夫妇学有所成准备回国之际,美国颁发了禁令禁止止中国留学生归国。54年周恩来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日内瓦进行停战谈判,何炳林组织留美同学联合写信给周总理,周总理把此信拿出来,美方无话可说,只好放行。</p><p> 1955年春,何炳林夫妻自费买了许多急需的仪器和化学试剂,想方设法运回了中国。他重返母校南开大学任教,并着手高分子学科的建设和离子交换树脂的研制。不到两年就研制出了当时的离子交换树脂的主要品种。</p><p> </p> <p> 何炳林伉俪不仅是西南联大化学系的同窗,并同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还一起回国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起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p> 在潜心执教之余,何炳林更是与夫人陈茹玉捐赠积蓄,扶掖后学。他们把获得的奖金积累40万,用来奖励爱国的优秀的学生。</p><p><br></p> <p> 1999年留下的一张动人照片:并肩科研为国,携手恩爱终身。</p><p><br></p> <p> 东转西转,来到了文峰塔脚下。它又名文昌阁、文魁塔,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塔呈六角型,有三层,它不但是何族留耕堂的风水建筑,而且供奉了“文魁星”神像,过去镇里和四乡读书人、儿童们“开冬学”时都会来叩拜。</p><p><br></p> <p> 当然,久居广州,势必会成为吃货,到沙湾古镇来必然也会想到吃。这里的点心饮品非常丰富,例如点心类有杂粮糕、马蹄糕、钵仔糕、虾饺等。饮品类有姜撞奶、糖水、凉茶等等。走过外观建筑古色古香的“沙湾奶牛皇”,能不进去吃点什么吗?哪管他疫期不要堂食的规劝,只是切记与其他食客不要“孖台”,坐下来,点一碗姜撞奶一碗双皮奶——要知道广东的奶是水牛奶啊,这才别有风味!吃完擦擦嘴,再带两盒鸡仔饼之类的特产回去。</p><p><br></p> <p> 这里是“往事如宴”私房菜馆,虽然大门禁闭,但门口的菜牌倒是挺吸引人的,留下电话,等疫情结束再来吧,只是恐怕那时价格飞涨了😓</p><p><br></p> <p> 走出沙湾古镇,心情平静无波。前两月疫情危急时的揪心和焦虑,已经沉入心底。中国人都在互相鼓励:活着就好。是呀,活着,清醒地活着或死去,日子依旧如逝水,这片土地和人民是生生不息的。</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