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22px;"> 仿佛谈医录—</b><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太极专业委员会《太极学》刊用</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陆锦川先生夙业歧黄,青年时开始行医,不仅精通传统中医中药,还将道门古传气医与针灸结合,独创气道金针理法,先后在成都和北京等地开办国医研究所和疑难病门诊,起沉疴无数,享誉杏林。对于传统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先生提出了人类应在融合三医(气医、中医、西医)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完整的人类新医学的思想。先生在讲授太极学的同时,也多次就中医的传承和发展等问题,回答了学生们的提问,对一些重大问题做了深入探讨。</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编者将其中部分内容摘要整理出来,陆续刊发,希望对关心、研究中医的有识之士有所启迪。</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文中提问者以“生”称,陆锦川先生以“师”称。</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中医的四诊里面最巧妙的是切诊,切就是把脉。古人把脉分为三部:先是脖颈,然后是手腕,最后是脚背。在《伤寒论》里面有三部诊法,包括人迎、寸口、趺阳三脉。人迎在喉结两侧颈动脉搏动处,寸口在双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处,趺阳在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当时要求三部皆按。所谓的按手不及足,就是说你只按了手,还没按脚就结束了。现在的医生都是按了手就不按脚,更不按脖子,这三部脉已经没有了,演化成切手腕寸口脉的寸、关、尺三部。严格地说,寸、关、尺这三部不合理,特别是配脏腑不合理,这是晋代王叔和编的。后人居然还信以为真,觉得好像是那么一回事。</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人体各部是全息的,王叔和这样说也有一定的道理。身体某一个位置被划出来,便可以代表全身,就这个含义而言是有意义的。</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细胞可以带上全身的信息。因此,从一个细胞可以诊断全身。人体的每一个部位也是如此,手指可以,脚指、耳朵、鼻子、嘴巴、舌头都可以。由这种意义出发,寸、关、尺的分类是可以肯定的,可以作为参考的。但是,你要严格地区分,寸脉就一定属于心肺,那就不一定。所以,在切脉的时候,运用这个巧的时候,你还要注意其它诊断方法所揭示的疾病状况,是否与脉象相符合,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得出诊断结果。</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在临床的时候,首先要弄清左手寸口的三部脉和右手寸口的三部脉,合双手而言之,即成六部脉。六部脉的脉象,可以分成正常脉和病变脉两类。要理解病变脉的各种脉象内含,就必须先把这个正常脉看清楚。我不主张先去读《脉经》的变脉。因为我们人类是这样的,你不知其常就不识其变。连这个正常的脉象你都搞不清楚,你怎么知道这个脉象有病变?常人平脉搞清楚了,然后再去看不正常的脉,这样就容易掌握。但是这一点,王叔和没有谈到。有人说他是脉圣,我觉得这个话太欠严谨。王叔和的《脉经》,把病变脉分成二十八脉,这种分法太过牵强。这是理论上分的,在事情上很难区分。导致形成胸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尴尬局面。所以,王叔和在《脉经》里面自己都这么讲: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可见他是理论上分了,在事情上分不开,最后没法真正在实践中去运用。</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学习切脉,我历来主张先看正常脉。正常脉就是看这个脉象的正常状态,然后,在临床中反复地体会,把正常脉的状态熟记于心。一旦遇到反常脉象,就会马上感觉到。这样就容易发现病变脉,然后再用这个病脉的理论去套:盛大的可以看成是浮脉,或者洪脉。当然,浮和洪有点差别,浮是轻按有,重按没有;洪脉轻按有,重按也有。</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明了这个道理,就很容易发现这个脉象的各个差别。所以,我主张了解了正脉以后,病脉自己去凑,凑一个算一个。你能凑七、八个,十来个,临床切脉已经够用了。用不着二十八个脉,那二十八个脉多数是假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生:老师,那么正常脉象有什么特点呢?</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师:好,现在我就来讲正常的脉象应该怎么看。以前我在搞医的时候就总结出来了,后来为了教学,就编了一首诗:</b></h1><h1><b style="font-size:22px;">"</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切脉洪看心,浮勾斯正形。</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肝长弦又软,肾命石更沉。</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肺净涩浮短,脾和缓大盈。</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应时夹胃气,长滑尤康宁。</b></h1><h1><b style="font-size:22px;">"</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首诗讲了双手的寸、关、尺六部脉。因为现在常见的是摸手腕,把摸脖子和摸脚都废掉了。如果你要去改变,病人说你怪。特别是对女孩子,你摸她脖子的脉,她会想:你要干什么?拿脚来摸又不太雅观。所以,古人搞得这个</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人迎、寸口、趺阳三部切诊法</b><b style="font-size:22px;">,后人由于没有宣传,病人已经不习惯了。既然不习惯了,就不用再去摸人迎和趺阳的脉了。除了少数病人,特别是高血压,肝阳上亢,这个时候摸他脚上的脉很弱,脖子上的脉却很强、很冲,他是肝阳上亢。</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这首歌诀就八句话:</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切脉洪看心</b><b style="font-size:22px;">”。先看左手的寸脉。高骨前面的是寸脉,前面的这个寸脉,切脉以洪看心。因为这一部表示人体的心部。刚才说了它又合又不合。现在就看到合的一面。切脉洪看心,是说这心脉一定要洪大,这个洪大的形式应该是怎么样的呢?</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浮勾斯正形”</b><b style="font-size:22px;">。心脉要浮,而且又洪大。但是,它又是勾形的。什么叫勾形呢?我这个手指搭在这个脉象上面,这个脉气从上边过来。过来以后,前半个手指感觉有了,然后脉气一下子就往下了。所以它象个勾子。也即是说,脉气一过来,感觉前半个手指有,后半个手指没有。一搭这样的脉象,这个人的心脏是正常的。如果脉气一来,通贯整个手指,说明心气太旺,心脉太过。这个人,肯定心阳太盛,心脏有问题。如果没有到这手指的中间,脉气就掉下去了。或者,根本没有这个冲力,这叫不及。脉不浮大,一搭指以后,脉平平得很沉细地往前走,这是心气不足。前半个手指有,后半个没有的,这是正常的浮勾脉。浮勾脉又象连珠一样,一个珠子滚过来,又接一个珠子滚过来,一鼓一鼓的,就像一串珠子一样。这是很好的状态,你摸准了这个慢慢体会。它象个珠子一样滚过来了,这就是心脉的正脉。</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肝长弦又软”</b><b style="font-size:22px;">。肝脉,即左手的关脉。用一个手指一搭,感觉脉象是通贯手指的。心脉到手指的一半就下去了。肝脉则要通过。但是肝脉通过的时候,手指摁着它,是软的。它既是弦脉,同时又很长很软。弦,就是脉有屋脊。我们的房子也是这样的。房子盖的时候,房子的上面叫什么?叫脊。所以,你摸着脉过去的时候,它是有脊的。而往下一按,又是软的,它又是一整条的感觉。这表示肝脏很正常。</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肾命石更沉”</b><b style="font-size:22px;">。肾命,指两个尺脉。这两个尺脉都是石脉。石脉的感觉应该是:不从上边过来,也不从下边过来。而从肌肤的深处向肌肤的表面弹上来。而且,轻按,没有;中按,有一点;重按下去,才发现它有流动。注意,在中按的时候,它就一下一下地在手指上弹。就像一个小石头一样,往上一冒一冒的。但是它又象个气泡一样,轻轻按下去它是软的。这叫石脉。像一个小石头一样往上弹的,但它又是沉的,软的。所以说“肾命石更沉”。</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三部正脉。明白了左手,再看右手。右手跟左手一样差别在什么地方呢?</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肺净涩浮短”</b><b style="font-size:22px;">,左手的寸部属心,右手的寸部属肺。这个手指按下去以后,右手比左手的脉大,因为肺主皮毛,所以肺脉是毛脉,散开的。一搭手,它的脉象,比左手的寸脉大。很大的脉,肺脉的一股脉气过来以后,一下子散开了。它也类似心脉的勾形,但是,它是散开的。所以,肺脉浮而短。它不像心脉的勾形是一个珠子一个珠子的。肺净,净就是干净,肺脏正常。即正常的肺脉是又涩又浮又短。涩,滞碍过不了的样子。肺气太盛的人,一“呼”通关,说明这个人肺脏有问题。</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脾和缓大盈”</b><b style="font-size:22px;">,脾脉,缓大有力。右关主脾,又缓又大。它的特点不像左手关脉的肝脉有脊。脾脉没有脊。脾脉有脊,属于肝木克土。所以,右关脉一摸到它带弦,肝木克土,说明病人的肚子痛。脾脉,手指一搭下去,整个手指都有,缓缓的过去,这说明脾脏功能很好。</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应时夹胃气”</b><b style="font-size:22px;">。应时,时指季节。因为脉要应四时,所以四季不一样。春天脉浮,因气候渐温,所以六部脉都浮。夏天脉洪大,因为气候太热,所以六部脉皆洪大。秋天脉毛,因气候渐冷,所以六部脉都浮而没力。冬天脉沉,因气候太冷,所以六部脉沉。随着个人处的境界不一样,脉象也会变化。住在热带的人,和住在温带的人,脉象就不同。既使住在同一地区,同一气候下,脉象也会因居住的房间而不同。比如冬天住在有暖气的房间,脉象就大。这就叫情。医者意也。你要懂这个意思。“夹胃气”是说,六部脉要兼带柔缓之象,柔缓则胃气无伤。因胃气为后天之本,胃气健旺,自然生化有源,身体安康。</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长滑尤康宁”</b><b style="font-size:22px;">。脉象来去很流利,轻轻一按,有脉,轻轻一放,脉“哗”一下过去啦,这叫流利脉,很流利。说明气血很旺盛。脉象长滑流利,说明身体很好。你们把这几个脉的意思弄懂了,两小时即可学会切脉。</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生:老师教中医真快啊!</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师:我教中医当然快了,两小时就学会了。如果你要学《脉经》,若听大学里基础教研室的教师给你讲脉,半年讲下来就让你头昏了。正常的脉象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讲到最后,只会越讲越复杂,二十八脉弄得你最后是没头绪。</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生:实际上我也问过翟老师。我想他有三十年临床经验了,对脉象应该了如指掌。我问这二十八脉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说:“你千万别信那个,那是骗人的。你能弄清楚七、八种脉象就不错了,就已经够用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师:这个正常脉,现在没人说过的。这些教师都不知道,他们没有搞过这个事。</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生:老师您是怎么知道的?</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师:我把《脉经》一看,就知道王叔和在胡说八道。这搞的什么玩意儿啊?王叔和无法使理论与临床贯通无碍,所以,到最后连他自己都说:胸中了了,指下难明。那么,这个学说怎么建立呢?如何进入这个境界呢?怎么样来掌握这个切脉呢?只知其邪,而不知其正,我怎么知道这个脉是不对的?因为我是学太极学的,受太极思想的影响,明白要知正邪,必须先找正脉。后来,我再看《内经》的正脉是怎么一回事。通过对《内经》的正脉的研究,我才总结出这首诗来。对我而言,简直是受益无穷。我两天就学会了,而且切脉很准,虽然我通过气医测气也能知道。掌握了正脉,再看邪脉、病脉时,就清楚它是什么了。你只要摸两天正脉,记住这个脉,一旦遇到不正常脉,这个手指马上就会告诉你这个不对。然后,你再去跟《脉经》对比,这个属于那一类脉象,它说明的是什么病,与《脉经》述说有何不同,你很快就掌握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生:没有标准就不能分辨正邪。</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师:因为你有这个标准,许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生:这是从《内经》上总结出来的吗?</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师:是的,这是从《内经》上总结出来的。《黄帝内经》上讲过的,心脉如何,肺脉如何……只是我总结得更精简,《黄帝内经》上的话太多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生:所以,《内经》虽然是套,还是有用的。</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师:对。正因为它有用,所以它是套,才能让人入套。</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