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点滴回忆

萍萍

<h3>第一集,父亲母亲</h3><h3>父亲,廖仲安,原名尹彦辉,1925年11月生于四川西昌。1944年进西南联大,听过闻一多先生的最后讲演,参加过一二一惨案后的学生运动(后以此为题材,与挚友合作,写过“拍案颂”的电影剧本);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内战的峰烟中,从重庆到北平的陆路被封锁,父亲和杨洛叔叔每人都只有一张机票的钱,机票告罄,绝望之际,听从售票人建议,不停去碰运气,后天降大雨,他们居然真在最后一刻等到了两张退票,赶上了最后一个航班!第二天航路就断了…机票,北大,改变了父亲的命运…有了后来的我们)第二年加入地下党…北平解放后先后在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任职…1956年自愿要求到新建的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这是父亲特别明智的选择,)…直至退休…</h3> <h3>父亲和友人吴方写的电影剧本,就叫“拍案颂”</h3> <h3>这张照片是父亲一生生活的写照(弟弟作品):读书,写书,教书…桃李满天下…</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母亲朱凤藻,1923年1月生于四川西昌,1946年和父亲成亲,(照片应该是母亲带着年幼的大姐,从乡下到县城读西昌女中初中时照的,大姐手里拿的是苦荞饼,时间约是50-52间-母亲的第一张照片)</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母亲和父亲一同走过71年,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一辈子…父亲晚年,和我感叹,你妈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一个高小文化水平,培养出四个大学生。(意指我们姐弟四人77年恢复高考后能够全部考入大学,都是母亲的功劳)父亲说,你妈不管你们的学习,就管你们跟谁玩这一件事…母亲的大智慧,我真是体会越来越深…自愧弗如(记忆里我的母亲从来没有给我们开过一次家长会)</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八十年代末,我们遇大变故,是母亲的话帮助我打起精神,勇敢面对。母亲说:人这一辈子,什么事都可能遇到!没事的时候要胆小,出了事就要胆大…</h3> <h3>母亲在雅安西康农林厅干训班一年,原本可以在家乡成为国家干部…她毅然决定到北京…</h3> <h3>54年,母亲到北京,二姐,我和弟弟在5年内相继出生,我出生后,外婆带着大姐也来到北京,一家七口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生活并不富裕,父亲希望母亲留在家照顾我们,节省开支,所以母亲这一生只有短暂工作的经历。</h3><h3>晚年母亲一次生病,看着我和二姐手忙脚乱,都还弄不好一顿饭时,老人家感叹:从小就想让你们好好读书,长大了能独立,就没教过你们做饭!(母亲一直觉得,不独立是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而我们的母亲做的一手好川菜了得!我大学的闺蜜们数次吃过母亲做的担担面,回忆说:“你妈除了忙,还幸福地看着我们”…</h3> <p>72年,香山全家福</p><p>当时父亲还在京郊大兴五七干校,大姐和姐夫田洪均在西藏相爱,回京结婚。父亲偶有机会回家时,我们在香山留下这张难得的全家合影。</p><p><br></p> <p>72年左右,爸爸妈妈在颐和园石舫合影。</p><p><br></p><p>说到颐和园,想起,我们的父亲作为父亲,这辈子所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呢?</p><p>文化革命前,父亲一直是住在学院的一间宿舍,一张书桌,一张单人床,一排书架,整天吃教工食堂,只有周六才回家。他的所有的稿费收入基本都变成了他的藏书,工资大部分给母亲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妈妈是持家的人,量入而出,从来不会给我们买她认为不应该买的,觉得太贵的东西,而爸爸,因为没有生活概念,反而偶尔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p><p><br></p><p>比如他曾给我和年龄相仿的二姐(时被邻居说成双胞)买过两件一模一样的,酒红色丝绒的娃娃领的上衣,我和二姐都觉得高级漂亮,视为礼服,喜爱备至,不知道穿了多少年…</p><p><br></p><p>比如周末我们最希望能跟爸爸上街(虽然这种情况非常非常少)因为爸爸会给我们买一毛钱一盒的北冰洋冰激凌🍦给我们仨!每一次吃过都会回味数日,每一次的激动都无法言喻…(大姐比我们大许多,又住校,不怎么和我们玩)</p><p><br></p><p>比如在文化革命前,爸爸就曾带我们去过故宫,颐和园,甚至从西直门坐火车去过八达岭…这样的经历在同学中凤毛麟角,当然引以为傲。(记得直到高中,我的好多同学还从来没有去过颐和园!)爸爸会给我们讲故宫珍宝馆的收藏,会讲颐和园长廊那一幅幅画的故事,古代神话,古典名著…虽然我们半懂不懂…</p><p><br></p><p>至于其它,考试多少分,学习怎么样?他从来不闻不问…偶尔给我开家长会,被老师夸,他也从不会再给一句表扬,仿佛这一切都理所应当。</p><p>我儿时的心目中,父亲的学问好像有天那么大,那时父亲大学讲师这个职业,也让我以为这是天下最了不起的职业…</p><p>好好读书,热爱学习,象父亲那样,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受人尊敬的人,可以说是我自己儿时的第一个梦想?</p> <p>70年代中,母亲和田蕾在未英胡同家门口</p><p><br></p><p>未英胡同50号,我们一家在那个院生活了24年之久。</p><p>这个大宅:门口有下马石,三级台阶上去,三米深的门洞里,两扇红漆大门;园内,一道月亮门套一道月亮门,一个古香古色的四角亭,四面的走廊也很气派。(坊间传说是当年吴三桂买给陈圆圆的宅子)</p><p>50年中期成为师院家属宿舍后,住了四十几家人…“文化.革命”中,红卫兵破四旧,把月亮门亭子都砸了…相当可惜…</p><p><br></p><p>74年,我家第一个第三代,田蕾出生了。</p><p>父亲母亲和我们,对田蕾万般宠爱。</p> <p>用父亲自己的话,六六年后,那史无前例的十年中,“他和同辈人一样,经历过被批斗,被抄家,被劳改,被拘留审查的一系列磨难”…之前50,60年代的三灾八难都不算,一辈子真正有时间开始专心于学问,应该是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之后…就是说父亲53岁以后…</p><p>照片中80年代的紫竹院,此时的父母已经有了两个孙辈,田蕾和丰丰,</p><p>天伦之乐,爱意浓浓…</p> <p>90年代,母亲和外孙女白歌孙女廖冰</p> <h3>第二集:法国一年(1993年9月和1999年1月)</h3><h3><br></h3><h3>我出国后,父母两次来法国,前后住了一年,这是对我这个不孝游子最大的心理安慰。</h3><h3>93年9月父母第一次出国,好友灵羽带着二老飞到法国🇫🇷,父亲母亲与我们仨朝夕相伴了整整6个月。轻松随意中,他们处处真情流露,离开北京的都市生活,巴黎西南郊区家边的优美环境,以及先生和我开车带二老数次外出云游,大自然的美丽让他们返璞归真,法国的巴黎,卢瓦河,诺曼底,布列塔尼,鲁昂,香蒂伊,里昂,安纳西…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每一处风景都让他们兴致勃勃,充满好奇,从不叫苦叫累!留下好多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h3><h3>卢瓦河,法兰西文明的河流,这是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时建造的香博尔城堡,300多个房间,国王最好的朋友,达芬奇设计的楼梯…</h3> <h3>巴黎南郊的枫丹白露宫的花园,法国国王的行宫,拿破仑喜爱的城堡</h3> <h3>枫丹白露宫殿,背后是拿破仑告别将士的白马广场,二老和年轻人一起谈笑风生,毫无违和感。</h3><h3>最有意思的是,中秋聚会大家唱歌时,我竞平生第一次听到父亲唱歌-黄河颂;妈妈更是时有妙语插科打诨,有一朋友说,萍萍,你妈是我见过的最可爱的老太太👵!父亲因为工作,经常游历大好河山;母亲却辛苦了一辈子,很少有机会旅行,到了法国,我才知道,她其实和我们一样,对一切美好事物都感到新奇,而且处处流露欣喜!</h3> <h3>父亲是文化人,在巴黎三进卢浮宫,两进奥赛博物馆,不光赶上环馆排队两圈的马蒂斯特展,还巧遇一个懂西方美术的朋友陪伴…毕加索,罗丹…每一次,他都是先做好功课,进了馆,再按图索骥,研究式地仔细观赏;</h3><h3>母亲则全凭直觉,用心体验,对卢浮宫辉煌建筑之美啧啧称奇!</h3><h3>有诗:</h3><h3>洋洋塞纳贯巴黎,岸列卢浮圣母祠。</h3><h3>长记金秋河岛上,哀蝉古柳夕阳时。</h3><h3>奥赛博物馆</h3><h3>宾虹可染与张仃,浑厚华滋气象深。</h3><h3>奥赛今观印象派,中西画艺可通灵。</h3> <h3>父亲画的凡尔赛宫的王后小村,送给朋友的儿子多马</h3> <h3>巴黎拉底方斯新凯旋门-未来之门</h3> <h3>塞纳河上最美的桥-亚历山大桥</h3> <h3>凯旋门</h3> <h3>埃菲尔铁塔</h3> <h3>去诺曼底游玩,摘苹果的时候,母亲兴奋得像个孩子!没干过什么活的父亲也跟着在一旁高兴…</h3><h3>母亲在法国的时,每一天都阳光灿烂,让我近距离见证了她的可爱和率性,父母和我们在一起的画面充满着和谐感,自然又温馨…</h3><h3>比如她喜欢和女婿去超市,一边挑东西,一边说不贵(一般初到西欧的国人都会觉得东西太贵,尤其一想到汇率换算,就下不了手了…)有一次他们从中国超市采购归来,妈第一句话就说:小萍,钱没带够!我一惊,忙问,是吗?先生笑答,我们买了一车东西,一千多法郎(相当于1500¥左右)最后钱真不够了…</h3><h3>还有一次,妈妈生日快到了,女婿问,妈你想要什么礼物?我妈妈二话没说,拉着女婿在商业中心走道上,指着别人脚上的一双鞋说,我想要这个!结果女婿还真给她找到了…妈妈心满意足的!</h3> <h3>布列塔尼的石头城,🏴‍☠️城,圣马洛</h3><h3>去的路上,我们和朋友的两辆车在路边小憩,一回头,七十岁的母亲已经飞奔到路对面了,远视的她没下车就发现了对面的核桃树,一下车招呼都不打,穿过去就捡起核桃来…</h3><h3>我们家边的大公园,父母几乎每天都去散步,母亲认识特别多的植物,都是西昌儿时的回忆。一次她采了几种蘑菇,自己跑到药店,让人家看看哪个无毒…一句法语不懂的妈妈,去集市买东西,让卖肉的人把排骨剁成块,全无心理障碍…</h3> <h3>93年冬日带父母游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莱顿-由一个老朋友导游,看荷兰风车</h3> <h3>比利时🇧🇪的水城布鲁日,父亲有诗:</h3><h3>繁华逝去总堪哀,一曲清流绕旧街。</h3><h3>画舫游人水窗过,依稀弦管在秦淮。</h3> <h3>年底父母的外孙女田蕾从澳洲来相聚,锦上添花</h3><h3>巴黎市政厅对岸</h3> <h3>巴黎圣母院后花园(可惜19年4月15日的大火,让塔尖部分的建筑永成绝唱)</h3> <h3>1993年12月31日的年夜,父母和我们一起涌上人声鼎沸的香谢丽舍大街,与成千上万的法国人一起等待1994年新年的钟声🔔!</h3><h3>人们欢呼着跳跃着,相互拥抱行贴面礼,母亲被素不相识的法国人连续熊抱了很多次…激动得合不拢嘴…说真是开了洋荤!</h3> <h3>法国南部的明星小城安纳西,市中心小桥流水,古墙古城</h3> <h3>雪山湖水对斜辉,晚祷钟声渐入微。</h3><h3>安纳西城林影里,卢梭曾唱圣经诗。</h3> <h3>阿尔卑斯山,登针尖峰的缆车上:</h3><div><h3>雪岭纵横五国间,一峰笔直号针尖。</h3><h3>缆车飞上四千尺,出雾穿云碧落寒。</h3><h3><br></h3></div><h3></h3> <h3>一家六口,父母,田蕾,我们和儿子,不到20分钟,缆车一下子到了海拔3800多米的中尖峰,看阿尔卑斯山最高峰勃朗峰的最佳平台…下了缆车,人如同在云里雾里,脚踩棉花,嘴唇发紫,自动走起了太空步,…父亲激动不已,马上拿一张小纸开始画速写(可惜那张画不见了!)母亲火速从兜里拿出速效救心丸,含到嘴中(真是让我后怕了好久)画完,父亲一个人想去洗手间,就突然不见了!我们着急坏了,分头去找,结果,他竟然站在下山缆车的候车处排队呢!(我妈嘲笑他一辈子书呆子,说,你不认识法文,卫生间🚻标志你也不认识吗?)</h3> <h3>99年,生女儿前,对我放心不下的父母再次来到法国,陪伴我们度过了又一个半年…女儿是他们的第五个孙辈,爱孩子的父母把每一个都视为珍宝,疼爱有加。</h3> <h3>莫奈花园,父亲的诗永远是比较文学:</h3><h3>蔷薇罂粟满花田,十顷平湖铺睡莲。</h3><h3>莫奈晚学东瀛画,未从中画溯渊源。</h3><h3><br></h3> <h3>第三篇:父母幸福的晚年生活</h3><h3>2009年,父亲和我的老师郭预衡先生。</h3><h3>姐弟四人只有我一个人上中文系,却与学问擦肩而过…不知道这算不算父亲心中的小遗憾?</h3> <h3>2009年秋,首师大家中,父母和我们姐弟四人</h3><h3>2010年5月,<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陪父亲去了平谷金海湖教师疗养院,三天时间里,我一直搀着他绕圈散步聊天,感觉我的老爸真是一个异类,一生几乎没有多少世俗之念,活得相当超然,豁达,纯粹,洒脱,正直…与爸爸相比,我似乎要世俗得多?</span></h3> <h3>父亲,2012年颐和园</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父亲母亲在孝顺的弟弟家住了将近三年,每天下楼到小区里走路,晒太阳。12年父亲在院里从椅子上起来时摔了一下,因为比较胖,一个人都扶不起来!起来后好像没什么事儿,老头自嘲说:“软着陆!” 一下把旁边的老头老太太们都乐得不行。</h3> <h3>母亲每每回忆他们的晚年生活,总有一段幸福的回忆,那就是他们在还不需要保姆时,经常两个人坐公交去颐和园,散步,然后两个人下餐馆点两个好菜,给父亲加点小酒…这种说走就走的自由感,她念念不忘…(父亲终身爱酒却不嗜酒,每天必喝一杯白酒,从不忘记。一辈子没学会识人间烟火、没给家里买过一根葱的父亲,会偶尔在家中酒瓶空空时自己去买酒!去世前一两年,一次体检,医生一句话,让父亲不要再喝酒,一辈子的酒说停就停了…偶尔家里来客人,劝他喝点,他也坚决不喝)</h3> <h3>2015年一月,父母的孙女廖冰的婚礼,父亲母亲盛装出席,大姐,田蕾带着廖家第四代的卓卓轩轩从澳洲回来,父母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h3> <h3>2015年秋,92岁多的母亲和90岁的父亲出门都需要轮椅了,年初父亲病了一场住院后,身体已经开始严重滑坡…家中也需要两个保姆了…</h3><h3>(家边大塔公园)</h3> <h3>2016年春天的颐和园,这应该是我们姐弟四人一起和父母的最后一次游园?孝顺的二姐姐夫弟弟弟妹在父母身旁常年陪伴,每一次带二老出游都是两辆汽车,两个轮椅的大阵仗…</h3><h3><br></h3> <h3>2016年11月,丰丰和姥爷。</h3><h3>此时的父亲90已过,脑子不是时时刻刻清楚,有次我从法国回去,他刚刚醒来,小魏马上问他:“大伯,你看看谁回来啦?”父亲睁开双眼,看了看我,愤愤地回答说:“这是我女儿!我还不知道吗?”</h3><h3>这天,丰丰进到厅里,在打盹儿的父亲,一睁眼看见了,马上两眼放光…“你是?你是?我认识你…你是我的学生?…” 不肯定,就接着使劲地想,最后想起来说:“对了,你是那个变戏法的!”小丰丰的名字虽然还是没有想起来…可丰丰一坐到他边上,他马上聊起了法国,聊起了丰丰的爸爸…</h3> <h3>2017年4月14日晚,父亲和弟弟的最后一张合影。父亲和弟弟聊天,说他想起了音乐家…晚饭看新闻联播,还念出了字幕上的人名…17日凌晨父亲发烧住进急诊室,19日清早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h3> <h3>父亲的告别仪式,参加的人很多…我陪儿子在意大利米兰,手中没有签证…幸而大学好友丽君代朋友们出席…对我,怎么都是终身遗憾!</h3> <h3>2017年11月底,母亲和她亲手带过的外孙女田蕾和外孙丰丰。</h3><h3>母亲的幽默感一直到晚年:有一次丰丰回家,她说:丰丰,姥姥想喝酒了!丰丰一点反应不过来,(母亲说的是她孙子的喜酒);然后跟丰丰说,你不要太挑了,三条,五官端正,有文化,心眼好就行了……丰丰追问,什么叫有文化?姥姥回答说,高中毕业…弄得我们满堂大笑…</h3> <h3>2017年12月,母亲生前和我,弟弟,弟妹,田蕾的最后一张合影。</h3><h3>12月27日凌晨,父亲离开的八个月零八天后,我的差16天就95岁的母亲拉着她儿子的手,大女儿陪在身边,在自己的床上安静地离开了我们…我们的父亲母亲在这个房子里度过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三十七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母亲走了,世上最根本的牵挂没了…自然孤单,薄凉许多! 我<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再也不能每一次从法国回来,进门就大声喊:“妈,我回来了!”</span></h3> <h3>2018年4月19日,我们合葬了亲爱的父亲母亲-在京西依山而建万佛华侨墓园,在一棵美丽的樱花🌸树旁,我的母亲一辈子爱花,种花,懂花…我的父亲母亲都喜欢晒太阳🌞…</h3><h3><br></h3> <h3>父亲的第一届研究生朱宝清兄,王军兄也来了…</h3><h3><br></h3><h3><br></h3> <p>亲爱的父亲母亲大人:</p><p>你们永远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从来也没有离去,从来不需要想起……</p><p>你们的子孙会对得起你们的养育,你们的生命会一直在延续…</p><p>你们的在天之灵安息吧!</p><p>你们一定好好的!</p><p>我们也会的!</p><p><br></p><p>照片-2018年秋,我们姐弟四对,八人一起去给父母扫墓后,摄于潭柘寺</p><p><br></p><p>写于父亲逝世三周年暨父母合葬二周年之际</p><p>2020年4月1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