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刘家峡镇党建+劳务开启就业服务新通道</p> <p>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p> <p> 刘家峡镇地处县城腹地,全镇共辖5个村,9个社区,共有人口8.7万人。为切实解决刘家峡镇劳动力就业问题,刘家峡镇党委、政府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思路,按照党建+劳务模式,统筹安排劳务工作全局。</p> <p> 一是优化管理结构,提升组织水平。按照镇党委高层领导、劳务办居中协调、村社区底层实施的金字塔管理体系,成立刘家峡镇劳务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各村居负责领导担任成员,抽调工作人员2名,设单独立办公室一间,配套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p> <p> 二是摸清人口底数,明确目标指向。结合“三位一体”大核查,详细摸排城乡人口,按照适龄人口、劳动力人口、已就业人口、未就业人口、有就业需求人口、无就业需求人口等多个指标对全镇人口进行分类汇总,彻底摸清人口底数,为就业服务工作提供最真实的数据支撑。经查,全镇8.7万人中,有劳动力14065人,未就业7022人(无就业需求4963人)。</p> <p> 三是建立双向渠道,提高服务效率。镇劳务工作办公室自成立以来,通过信息双向匹配的方式,搭建用工企事业单位和务工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建立服务就业信息平台,“让人找到活”、“让活找到人”,提高群众务工就业机会,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从而实现稳定就业。目前,已主动联系县内用工企业、个体商户352家,涵盖餐饮、住宿、建筑、销售等多个领域。</p> <p> 四是紧抓劳务培训,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让就业群众多掌握一门技能,多增一条就业渠道。在城北新村,通过邀请县自然资源局技术人员,现场培训花椒种植群众500多人;在古城社区,邀请县妇联手工编织技术人员,现场培训在家妇女100余人学习编织技巧;在罗川村,联合县劳务办,组织群众300多人学习牛肉拉面技术。</p> <p> 自3月份建立劳务工作办公室以来,刘家峡镇累计推动7043名群众就业,其中省外输出就业812人(赴厦门务工54人),省内输出就业948人,州内输出就业200人,县内就近就业5069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厦门务工生产生活情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县内务工情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