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岁末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改变着我们的行为,生活的各方面……疫情期焦虑也常常伴随着我们。</p><p><br></p><p> 在焦虑的影响下,我们会有几个层面的表现,请看下图☞</p> <p> </p><p> 疫情期间的我们时刻与孩子在一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他们。所以,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做个情绪稳定的父母尤为重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如何成为情绪稳定的父母</b></p><p> 焦虑的父母平常说话时语速快,声调高,透露着紧张和焦虑,情绪往往比事实要夸大,而这些持续的不良情绪肯定会影响到家里的孩子。急躁除了带来糟糕的情绪体验,对孩子、对我们自身没有任何实质的好处。</p><p> </p><p> 我们父母需要营造稳定的情绪,同时营造和睦的家庭关系。</p><p> </p><p> 一般的担心和紧张是正常的,这时可以和自己的爱人或家人多沟通交谈,缓解焦虑情绪。同时自我反思也挺重要:我的焦虑背后,到底是什么?比如缺乏安全感、担心自己不是好父母、害怕孤独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如何提升亲子关系,保护好孩子</b></p><p> </p><p> 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与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和发展心理学也都有着共识之处:从出生到6岁的亲子关系,是人一生幸福最主要的基础。</p><p> </p><p> 如果我们小时候成长的环境是缺乏安全感的,那么长大后遇到任何风吹草动就会出现焦虑的行为表现。</p> <p> </p><p> 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会帮助我们父母更好的与孩子相处。</p> <p><i style="font-size: 20px;">孩子的三个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i></p> <p> </p><p> 所以,6岁之前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也要重视夫妻关系的融洽相处,是我们帮助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打好基础。不然,孩子到小学乃至青春期时出现问题再想弥补就有些晚了。</p> <p> </p><p> 哈罗的心理实验,看后相信你会有所收获。</p> <p>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猴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代理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p><p> </p><p> 这两个代理妈妈的区别是: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p><p> </p><p> 哈罗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布料妈妈的身上。</p><p> </p><p> 而且,如果幼猴一直和铁丝妈妈生活在一起,当它长大成为母亲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孩子非常冷漠,甚至攻击自己的孩子。因为它从小没有得到母亲的关爱,它本身就没有爱的能力。</p><p> </p><p> 哈罗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和玩耍。</p> <p> </p><p> (妈妈最好不要与0-6岁孩子分开太久)</p> <p><br></p><p><b><i> 在疫情的隔离期,我们可以做以下的事,促进亲子关系:</i></b></p> <p> 改善我们的亲子关系还要尤其注意,多些<b><i>肢体接触</i></b>,它会给孩子一种<b><i>安全信号</i></b>,让孩子感到舒适。抚触、捏脊,都是我们可以给幼小孩子非常好的肢体接触。</p> <p> 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也非常重要。我们坚持锻炼能消除焦虑抑郁症状。</p><p> </p><p> 所以,父母和孩子可以在玩游戏中进行锻炼。</p> <p><b><i> 一些具体的操作建议:</i></b></p> <p> 在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时候,请不要批评,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不要把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愿望放到孩子身上。</p> <p><b><i>面对幼小的孩子时,我们应该☞</i></b></p><p>• 采用平视位交流,尽量不高高在上俯视孩子</p><p>• 调整我们语言,配合孩子语言发展水平</p><p>• 用通俗语言,帮助孩子表达感受、担心与困惑</p><p>• 倾听并与孩子回应,确认你理解他</p><p>• 对孩子适当包容,提供心理支持</p><p>• 重视家庭支持,促进亲子良性互动</p> <p> </p><p> 当然,要想亲子关系好,我们还要学会<b>正确的表达爱</b>!</p> <p> 我们对孩子的爱要明确地说出来,不能只是默默地为孩子付出。</p><p> </p><p> 要让孩子明白他是这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属于”父母的。</p><p> </p><p> 解决孩子的困惑,让孩子正确认识生命,认识自己。</p> <p><br></p><p> 很<b>关键</b>的一点是:家是讲感情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大人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认同和理解孩子,孩子对大道理是听不进去,而和孩子建立<b>关系是最重要</b>的。</p> <p><b><i>同时我们要做到:</i></b></p><p>• 聆听和支持</p><p>不要打断孩子讲话。有些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耐心听孩子讲话,经常不耐烦的说:“行了行了,没看见我正忙着吗!”久而久之,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不会再想和父母交流。</p><p>• 共情</p><p>理解孩子,高兴着孩子的高兴,悲伤着孩子的悲伤。</p><p>• 观察</p><p>有些孩子厌学,并不是一时造成的,而是问题天长日久积累而成。</p><p>• 等待</p><p>用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慢慢成长。</p> <p>编辑:李雪蕾</p><p>审核:杨 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