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贝加尔湖共有336条大小河川注入,而只有一条安加拉河从利斯特维扬卡镇附近流出,安加拉河水力资源丰富,沿河建了好几座水电站。在修建伊尔库水库时,政府将许多即将淹没的年代久远的木屋搬迁到离利斯特维扬卡镇约20公里的安加拉河边,建成了塔尔茨木屋博物馆。人们把始建于几百年前的民居、教堂、富人府邸、粮仓,碉堡、甚至马厩、澡堂、草棚、鸡舍的木房子上的木头拆下来一块一块编上号,搬迁到这里再按原样拼装起来。所以,这里集中展现了几百年前贝加尔湖畔俄罗斯人和布里亚特人居住和生活的真实写照。</h3><h3>博物馆分四个民族历史区:俄罗斯,布里亚特,鄂温克和图法拉尔。后三个少数民族是贝加尔湖地区的原住民。俄罗斯“古村”主题区重现了19世纪末期的乡村行政部门,教会学校,普通民居和富人的庄园。伊利姆斯基城堡城堡和喀山教堂则是最有价值的重要文物。</h3><h3></h3> 伊利姆斯基城堡正门。 建于1667年的古老的伊利姆斯基城堡上悬挂着一位将军的画像。这是当时当地的最高建筑,高大威严。 走进城堡。通过别致的格子门可以看到城堡后面的一些建筑物。 <h3>城堡内门。</h3> 进去后才发现这里规模浩大,风貌独特。 城堡后面就是古村落。四周有防御工事:瞭望楼和寨墙。 古村落沙盘照片。不知为何,有一些建筑物我们没看见。 古村落内的一个小教堂。可以用“迷你”来形容。 <p class="ql-block">里面空空如也,疑惑的是看上去木头像是新的,也许是新造的仿制品。仰首看顶,居然发现飞进了一只燕子。</p><p class="ql-block">教堂里悬挂的是估计是原住民的祖先吧。(右图)</p> 1679年修建的喀山小教堂。 门口有卖CD的。墙上张贴的告示意思是只能由本博物馆的人担任导游。 <h3>我们询问所卖CD的内容,回答是塔尔茨村民演唱的歌曲,也可以现场演唱。应我们的邀请,二个身着民族服装的俄罗斯男子用无伴奏和声演唱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俄罗斯经典歌曲。</h3> <p class="ql-block">现场演唱的视频</p> 与二位歌者合影。 这栋房子上的标牌上的俄文字面意思是“乡董事会”,大概就是村公所了。 <h3>正襟危坐的村长(蜡像)正在办公。中间的照片是煤油灯和羽毛笔的特写。</h3> 这是村里的公务用房。 这里居然还有国家级的弹药库。 从古时的冷兵器到近代的枪炮弹药一应俱全。古代俄罗斯人的盔甲看上去有百来斤重。 仓库。除了粮食,盐也是重要的物资。 学校。教室里的老师和学生都是蜡像。 走廊里挂着许多老照片。展现历史和学生的照片。 还挂有一些油画。 教室办公室兼宿舍。上图照片中似乎是休息中(病中?)的老师还在给学生做辅导。 从招牌上看,这是一个“小酒馆”。 这里似乎是一个露天酒吧。 也许是举办露天娱乐活动的地方,前面那是一个铜质的树形装饰物。 这些奇怪的木屋不知道做什么用的。 铁匠铺,普京也来过。造木屋的木匠技艺一流,造农器具和生活用具的铁匠水平也不差。 村里甚至还有牢房。 这当然也是个蜡像。 标注“莫吉廖夫的房子”。莫吉廖夫似乎是个地名,房子入口很奇特,门窗紧闭。 陶器和桦树皮做的工艺品的工作坊。 回到伊利姆斯基城堡正门,不远处,有一个独立于古村落的教堂。规模不大,风格独特。 走向布里亚特区。布里亚特区坐落在桦树林和安加拉河边,展示了这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传统。 布里亚特人用来存放尸体的棺木,冻土很厚不易深埋,才有了这种特殊的安葬方式。有些也许会变成木乃伊吧。 布里亚特人是蒙古人的一个分支。图腾。 桦树林里的房子 布里亚特人的住房,有些是草顶,旁边是牲口棚,门前是栓马桩。 少数是哥萨克人家。木头路。 进入一个小木屋参观。虽然俄罗斯人和原住民身材高大,但是这里的门既不高也不宽,进出几乎要钻进钻出。“人高马大床很小”,“人高马大门很小”,说的就是这情况。 听导游介绍。 走进一个木制蒙古包,里面有身着民族服装的一家三口的蜡像,年轻的父亲在劈柴生火,坐在床沿的母亲哄着襁褓中的婴儿。蒙古包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又一个家庭。温馨的画面再现了17--20世纪贝加尔湖地区居民老人看护孩童的场景 厨房。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具。 传统老式木桶洗衣机,咖啡壶。 左:古老的纺车也能织出有美丽图案的布匹。右:农具。 桑拿房。木桶,桦树条,石堆。这里的人喜欢桑拿,在严寒的冬日里,用水泼在烧得发烫的石堆上产生高温蒸汽,在密闭的桑拿房里先把身体蒸透,然后跑到雪地里打滚或跳进冰冷的湖水,再跑回屋里。可以反复几次,有时也会用桦树条相互抽打对方的身体。 这是我在一个当地俄罗斯人家作客时看到的孩子们桑拿后在雪地里嬉戏的照片。 晾晒动物皮毛的房子。 这里的冬天漫长而严酷。家家都要备好大量取暖的木材。动物毛皮除了穿着,更大的用途是用来遮挡门窗,覆盖房屋外侧,防风保暖又防水。 服装。有些质地还很不错,有些是哥萨克式的。 弹琴的大妈和闲坐的姑娘。 烧烤区。 上:把一段树干挖空,就是独木舟了。下:水井。 桦树林里圈养驯鹿的地方。 看护驯鹿的人和牧犬的小屋。 另一个区域有类似联排的民居,也有独栋的木房。似乎年代要晚一些,俄罗斯风貌。 同样是原汁原味纯木古建筑群,几十栋联排木屋展现了17世纪以后年代贝加尔湖沿岸人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这一片区的木屋要造得更精致讲究一些,家家都有自己独立的院子,院子中的路用木板铺设。据介绍:17世纪前的木屋都是仿制的,17世纪之后的木屋是真迹。 这是一家院子里都铺满了木板的人家。二层,楼上住人,楼下堆放各种农器具。 室内整洁明亮。 儿童房。 温馨的一角。右:饮水也讲究起来了。 各式木屋。有些是独栋的。 据说木屋的门一般都向外开,因为这里有熊出没,它们会进入木屋抢夺食物,也会伤人,但它们只会推门,不会往外拉门,所以原住民的木屋都是向外开的。 一位晒着太阳看书的大妈,她是管理人员。 还看到一家客栈。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有一些商铺。出售用桦树皮和兽皮制作的手工艺品,木制玩具,还有陶器,布娃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松果和松子。(右图)</p> 布里亚特人的蒙古包。里面也是商店。 商店,酒馆。 冬天,木屋的门窗上会用兽皮遮风挡雪。有一些小木屋围着的地窖,冬天,人们把冰块从湖里切割下来储存到地窖里,能一直放到到夏天,起到冰箱的作用。 我特别留意了一下能工巧匠们制作的木屋构架。不折不扣的榫卯结构,严丝合缝,精巧合理。 左上,从室内看屋顶;左下:外墙转角能看到交叉的原木。右:牲口棚的屋顶,雨水能顺畅泄泻。 整体结构也科学合理。避寒,防潮是首要。 门窗可用精致来形容。 窗户用上了云母充当玻璃。 <p class="ql-block">拼花大门。围栏的用料很大(下图)。</p> 沿着木屋,走向安加拉河河边。 <h3>安加拉河岸边,地势高低起伏,视野豁然开阔。</h3>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安加拉河水流湍急,奔流不息,她和贝加尔湖一起孕育了西伯利亚中部的人种特色和民族文化。</p> 所以,塔尔茨木屋博物馆又叫做“建筑与人种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