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册

徐丽华

<h3>  上面这张照片中间站着的是我外婆,右边是太外婆,左边是太姨婆,下面坐在车里的是外婆的弟弟。</h3><h3> 听母亲说:她的外婆出身在大户人家,长的眉目清秀,对我母亲特别疼爱。 </h3><h3> 看照片上太外婆和太姨婆都是小脚,三寸金莲,那个时代的审美观真是让人匪夷所思。这也反映了当时女人所处的地位。我外婆小时因怕疼经常偷偷把裹着的布袋拆下,长辈们看到也不再强迫,这也说明了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h3> <p>  照片上从左到右分别是我母亲、外婆、外公、外舅公(外婆的哥哥,教私塾的)舅舅,前排站着是二姨,外婆抱着的是小姨。</p><p> 母亲常向我们说起她的大头舅舅,夸他聪明,教书严厉,对不听话的孩子会用教棍(竹片)抽打手心。母亲从小乖巧聪慧,跟他学会识字、写字。</p><p> 其实,我外婆这辈子也挺苦的,她刚嫁给外公时还算富足,外公家是做丝绸生意的,由于战争、战乱,没有办法再经营下去,最终衰败,生活艰难,外公只能做点临时工维持家计。</p><p> 在我的印象中,外公一手毛笔字写得很漂亮,每到过年时街坊邻居会请他写春联。但是他对我们晚辈特别小气,有点私房钱留着自己买烟抽,不像外婆出手大方。不过到八十年代末期,外公家的老宅拆迁(铜坊苑的四合院),我母亲兄妹共分得17万多,这也算是外公留下的最大遗产。</p><p> </p> <h3>  我们晚辈们都喜欢外婆,大多数都是外婆一手带大的,外婆一辈子就是家庭妇女,她的一生为这个家、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在我的印象中,外婆很慈祥,从没有见过她发脾气,待人很豁达。 记得小时候,外婆收到二姨和小姨寄来的钱时,立马会叫上我们孙子辈的一起,到夫子庙去吃葱油饼和豆腐脑,或是到碑亭巷去吃汤圆。她的零花钱都是用在我们身上。</h3> <h3>  这张照片是我母亲家的全家福,这也是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h3><h3> 外婆外公与我舅舅住在一起,我舅和我妈家生活在南京,而二姨家和小姨家都在外地。那年她们两家回宁过年,外婆高兴,提出一起拍个全家福。每当外婆想他们了,就看着这张照片,满脸的幸福和快乐。</h3> <h3>  上面照片从左到右分别是我小姨、二姨和母亲,看看那个没有美颜修图时代,美的淳朴、美的自然、美的年华。</h3><h3> 下面照片是她仨人退休后,相约出去旅游时拍的。</h3> <h3>  照片的老人家是我的奶奶。奶奶年轻时是个美女,17岁时就被我爷爷看中。其实爷爷那时已经结婚,家里开了个当铺店,条件不错,爷爷年轻时长得较帅,个子也高,而娶的大房老婆不好看,人也矮,但是父母定下的亲事不能违背,后来遇到我奶奶真心喜欢,娶回家做了二房。爷爷与大房奶奶生了6个孩子,与我亲奶奶生了5个孩子,我父亲是老么,姊妹排行第十一。</h3> <p>  这张照片是我父亲,父亲年轻时也够帅的,按现在的说法,称得上小鲜肉。</p><p> 但是,父亲小时候很苦,他6岁时,我爷爷脑溢血去逝(56岁),因走的突然,所有的钱、房子都在大房手里掌管,父亲没有生活来源,7岁时进了孤儿院。直到16岁才出来学徒和工作。</p> <h3>  上图是我父母结婚照,父亲当年28岁,母亲18岁,父亲大母亲10岁。我也常常问母亲:你与父亲有代沟吗?她说那个时代人想法简单,就是在一起把日子过好,每天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回到家里还忙着照顾你们,哪会有什么代沟。</h3><h3> 有时我会想,夫妻年龄相差10岁也有优势,可以一起退休,一快旅游,生活上也是合拍。在父母他们晚年生活中,特别是父亲90多岁后,都是母亲在照顾着父亲。</h3> <h3>  上面图是二姨和二姨夫的结婚照、小姨和小姨夫的结婚照,看他们年轻时模样,也是俊男靓女。哈哈!</h3> <h3>  以上是我们一家五口人的照片,还有我姐、我哥、我小时候的照片,每当看到自己小时候照片,都不敢相信那真的是我吗?长得也太难看了,有点惨不忍睹。难怪母亲常说,是不是医院里抱错了。</h3> <h3>  其实长大后,我觉得自己像父亲多一点。</h3> <h3>  上图是我父亲过八十大寿时,我拍的照片,后面站着,是我姐的儿子、我哥的儿子和我的女儿。</h3><h3> 后来,父亲过90大寿时,我们提出给他庆寿,被父亲拒绝了,他说:不用了,能够活到这个岁数知足了。父亲是2018年底去逝的,享年96岁。最让我们敬佩的是他1995年就加入遗体捐献的志友团,并说服母亲也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他的愿望就是不给子女添负担,不给国家添麻烦。</h3><h3> 他的开明、豁达和勇气都将影响着我们。</h3><h3> 从老照片到新照片,看到了时代的发展,照片里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故事,有父母在、有家在,就一定有温暖。国家的富强、和谐、平安,那才是所有千万个小家的幸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