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条小河沿着大山皱褶的裙边迂回曲折,绕出一片开阔的田园,数十栋青瓦木楼依山而建,一栋挨着一栋,屋檐连着屋檐。这是一个侗家寨子,叫大团村,属于乐安苗族侗族乡。</p><p> 往上追溯几代都是亲戚,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是村规民约。大家和谐相处,淳朴勤劳。侗族有着许多属于自己的节庆日和习俗,其中嫁娶习俗更具民族特色。</p><p> 相亲。当家中儿女长大成人后,父母就开始委托七大姑八大姨打听周边寨子里是否有合适的对象。寨与寨之间的联姻都是熟人或亲戚牵线。我的邻居红花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是被她姨妈介绍嫁入大团村。首次见面约定在集镇。在人头攒动的集市,红花的姨妈指着远处一个小伙子说:“就是那个,穿深蓝色上衣的,你们还看得上不?”红花母亲踮起脚尖使劲地寻找,红花脸颊绯红地偷看了几眼。她在看对方时人家何尝不在看她呢?双方很有眼缘,不久男方就找了个能说会道的媒婆登门说亲。</p><p> 看人家。媒婆上门详细介绍男方家庭情况,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把他全方位夸赞一番。红花母亲决定带着亲友团择日前往男方家实地考察。九十年代末之前,农村理想的住居环境的标志是有山有田,即有柴烧有饭吃。大团村背靠大山前有田园,离集镇约三里路,交通便利;加之男方父母谦和、能干,红花母亲一口应承了这门亲事。</p><p> 定亲。红花不仅人长得漂亮,还家里家外的事务样样精通,男方对她也是十分满意,不久男方就择日上门定亲。他给红花叔伯家都带了登门礼,还给她买了衣服、鞋袜、做布鞋的面料(从定亲日起女方就开始赶做男方及他父母等亲人的新布鞋,出嫁那天要带上做见面礼)。红花母亲告诫她,定亲后双方无特殊情况不可以退婚,否则会严重影响自己声誉,遭邻里议论,再找对象就很困难。此后需要劳动力时,男方都前来帮工;逢节送礼。</p> <p> 哭嫁。当谷子回仓团聚了,红薯从土里翻身了,柴垛堆成山,猪腰肥体胖时,忙碌一年的人们终于在冬天里伸直腰身,把修房、嫁女、娶亲的事提上了议事日程。人们需要用一场场喜事丰盈滋润寨子冬天的萧条落寞。红花出嫁的日子定在腊月。出嫁前两个月她全心全意做两件事:做出嫁的布鞋、学哭嫁。每晚家中成年女眷围着火炉,一边纳鞋底一边教红花哭嫁。哭嫁的内容丰富,见物言物,见人言理。有女孩哭爹娘的养育之恩;有姊妹互哭不舍之情;有母亲哭对女儿的情深与担忧,告诫她为人处世的道理……</p><p>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红花出嫁时她母亲的哭嫁:“在家做女信由你,出嫁事事要小心;平日冇空少教训,今夜将儿来叮咛。父母高堂要孝顺,和颜悦色待大人;夫妻之间要和气,互敬互爱一条心。妯娌之间要友爱,侄儿男女同样亲;亲戚朋友讲信义,待人接物要热情。远水不能救近火,远亲不如左右邻;今夜我将儿来教,婆家留个好名声……”哭得听众眼泪汪汪,也哭得大家认可红花母亲教女有方。</p> <p> 娶亲。接亲队伍是天亮前赶到女方家。队伍最前方是两个男童肩扛着带叶的小竹杆,杆的前方挂着一盏马灯,杆尾系着红布条。接着是抬火箱,里面摆放着寓意丰富的礼品碗碟。然后是抬着宰杀好的大肥猪,猪头被涂抹成红色,身披红色的布条。最后是扛着一副副楠竹杆的青壮年男子(楠竹杆用来抬嫁妆。)新郎穿戴一新,对每一个人都毕恭毕敬。突然一人挤进人群,快速地用手抚过他的脸,原本干净俊朗的脸立马就成了关公的黑脸,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新郎也陪着嘿嘿地笑。“打黑脸”后“得洗”,谐音“得喜”。</p><p> 唢呐声、锣鼓声、哭嫁声响彻夜空。天蒙蒙亮时红花在堂屋里跪别祖宗、父母,其大弟把她背出家门(习俗里出嫁女子必须由娘家兄弟背出寨子,言下之意她是娘家很珍贵的人,要婆家人多爱惜。)当时红花大弟才十几岁,力气小,红花心疼弟弟,说自己走着出去。红花大弟憋着通红的脸说无论如何也要把她背出寨门。红花手拿小镜子,附在瘦弱弟弟的背上眼泪汪汪,娘家的姐妹把红伞撑在她的头上……</p><p> 娘家派出平辈或晚辈的年轻人当送亲客,其中有两个女孩抬着一个小火桶(火桶里装着娘家的火种,意为发子发孙)走在送亲队伍的最前面,她俩的任务是不要让迎亲抬嫁妆的人走得太快,让婆家人笑话女方心急着嫁入。开始队伍还受控制,节奏缓慢,一出寨子就乱了。抬着被子类轻便嫁妆的人脚下生风般脱离队伍;抬着“高低柜”、“双门柜“类嫁妆的人满腹牢骚,实木做的衣柜本来就很沉重,何况抽屉里还装满了米。那时一般人家的嫁妆主要是被子、衣柜,电器是很少见的,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才送缝纫机、单车、手表、收音机。娘家的嫁妆是女子去夫家的脸面,不能太寒碜,要不会被婆家人看不起。</p><p> 几个小时后迎亲队伍在大团寨子前汇集。男方家的司仪等在寨门前,手端篾筛,筛内垫着红纸,上放剪刀、米、茶叶等,新娘从上面跨过,意为革除邪气,之后在新郎家热烈的鞭炮声中走进家门。新郎家热闹非凡,同寨子的邻居在忙前忙后,帮忙招待亲朋、递上洗脸水、端上茶水、摆上宴席。酒席过后举行庄重的拜堂仪式。男方父母端坐堂屋上头,在司仪的说唱中,新婚夫妻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司仪“礼成”的话音一落一窝男子蜂拥而上,用长布带把两人捆绑到一起。那时男女双方在未进洞房前是没有肌肤之亲的,在拜堂中众目睽睽下被捆到一起都会很害羞,若得大家哄堂大笑。</p> <p> 打洞房。拜完堂,新娘新郎手持火把双双合拢入洞房,有“合伙”之意,预示夫妻永不分离,日子红红火火。从进房门开始司仪会唱:“一踏天长地久,二踏地久天长,三踏夫妻到老,四踏吉星高照,五踏五子登科,六踏儿孙满堂……”打洞房是婚俗中最有愉悦感的环节,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以戏弄新郎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人的祝福。村里年轻男子最热心打洞房,有人会借人多混乱的机会偷偷揩新过门媳妇一把油。</p><p> 回门。三天后夫妇回娘家,应景歌词“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回呀回娘家”。鸡是送娘家做种的,寓意新婚女子早日怀胎生娃。娘家人从女儿的脸上、话语中观察了解到她新婚生活是否幸福。一个姑娘从此正式成为一个女人,也成了娘家的客人。</p><p> 木心的诗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侗家的婚俗就是一段幸福的慢时光。进入新世纪后,婚嫁习俗在改变,红包取代了嫁妆,小车代替了兄弟的背送,笑声取代了的哭嫁,酒店的宴席取代了农家的礼仪……婚姻是一样地幸福吗?我却很怀念那种用脚步丈量去夫家的慢时光。</p><p> 怀念过往不止我一个人,美好的东西永远具有生命力。多年前,很多传统习俗在大团开始得到传承,后来,大团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地,建筑、道路、歌舞、服饰,包括婚俗在内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都得到了发扬光大。现在的大团,就是一个侗族传统文化的博物馆。</p> <p>说明:所有图片来源于介绍绥宁婚俗的网络宣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及时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