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這个家

梅西

<h3>渭南一一我的故乡</h3><h3>我父母亲从河南逃荒来到陕西渭南县讨生计从20岁开始到去世大半个人生是在这里渡过。我们兄妹五人出生在渭南,祖籍河南但陕西渭南应该是我们的故乡。</h3><h3> 河南老家,我祖上有几百响土地,五院房屋也是雕梁画柱,有豆腐坊、骡马很多有一南方人负责照料。算个富足的人家。</h3><h3> 黃河水泛滥改变了我祖上的命运,逃荒来到陕西渭南县从此扎根这里。</h3> <h3>渭南曾经的老城墙</h3> <h3>渭南车站(老火车站)建于1933年,1934年7月1日铁路通车渭南。九年后即1943年我父亲便入职铁路行业开始了他的人生轨迹。</h3> <h3>"渭南車站"由时任民国铁道部长的顾孟余于1934年题写</h3><h3><br></h3> <h3>渭南车站老票房</h3> <h3>渭南车站南迁后老票房暂荒废在那里</h3> <h3>做为地标、文物重修展示自己</h3> <h3>這里是我孩儿时期生活的地方一一渭南火车站大铁房,这里居住铁路职工家属有四十来户,中间有大礼堂,职工开会、文化娱乐及重大活动都在这儿进行,卫生所也曾在这里,还有职工食堂。</h3><h3> 随着火车站的南迁这里改建为渭南铁中,之后为陇海初级中学。</h3> <h3><br></h3><h3> </h3> <h3><br></h3><h3> </h3><h3> 父亲是位铁路养路工,是最辛苦的工作为此辛勤了一生。从1943年参加工作到60岁退休又返聘几年干了四十多年。</h3><h3> 父亲勤劳、善良、厚道、聪明且能干。工作几十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h3><h3>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因工作出色工资连升两级到每月86元加附加工资共90多元,这在当时算是很不错的收入。</h3><h3> 父亲在郑州铁路局工务系统技术比武获得全局第一名。</h3><h3> 五、六十年代父亲还兼管工区工资核算、上报、发工资。工区铁路乘车票(免票)的开票工作。以后才有记工员的。</h3> <h3><br></h3><h3> 父亲不善言谈至到去世前两个月才告诉我:咱家是几辈子的好人。咱老家以前土地多毎当青黄不接都会给许多家送粮食⋯。</h3><h3> 五十年代搞运动渭南车站领导让我父亲当工作组组长,父亲无论如何也不干,他说:为啥呢,得罪人。这就是他处事的原则吧!</h3><h3>六十年代由于物质控制不允许私人买卖,我父亲在大半夜到黑市买了条猪腿,很大一块。回家后发现是米猪肉,当时父亲眼睛都红了,至今难忘,那猪肉埋在了我家苹果树下。工作后七五年在一班组某工人不小心也买了米猪肉,人家老几干脆又卖了。</h3><h3> 七几年时邻家半大小伙在后窗拿我家手表被小弟按住手,父亲得知后告诉家人此事不许告诉任何人,就连我也是前几年才知道。我家人就是这样与人为善、从不结怨。</h3><h3> </h3> <h3>一九四八年全家合影</h3><h3> 我还不到一岁吧!</h3> <h3>兄妹四人合照</h3> <h3>父母合影</h3> <h3>母亲、二嬸及我们兄妹五人合影</h3> <h3>一九七一年全家合影</h3> <h3>兄嫂</h3> <h3>母亲抱着大侄子笑的多开心呀</h3><h3> 这个吃饭小竹桌子几乎和我哥同岁,也近三十年啦。</h3> <h3>大侄子和邻家女孩儿</h3> <h3>大侄子、侄女、女儿合影</h3> <h3>父母及兄嫂、侄子、侄女合影</h3> <h3>兄嫂全家照</h3> <h3>父亲喜爱旅游,退休后和母亲去过不少地方。因为是铁路职工基本是找熟人搭乘火车,我们院、我同学、邻居有跑车的车长、列车员及餐车上的等都会帮忙。我还在单位开张到昆明的家属乘车票。那个年代铁路很是温馨比较人性化的。那些年、那些人都不曾忘怀。</h3> <h3>母亲及张大大、陈大大等大大的合影,我们渭南火车站铁路职工家属晚辈对长辈的称呼。</h3> <h3>大侄子、侄女和女儿不同年代在渭南火车站合影</h3> <h3>大侄子、侄女、女儿、外甥在一起</h3> <h3>父亲过世后母亲一直在妹妹家生活。妹妹的孝顺细心的照顾使得母亲颐养天年,感谢妹妹!</h3> <h3><br></h3><h3> 母亲与妹妹家人</h3><h3> </h3> <h3>母亲最后的时光</h3><h3> 2017年5月在西京医院做了胆结石手术治疗后在家属院自行车棚前吃饭,这些照片竟然是她最后畄给我们的念想。</h3><h3> 2018年元月25日离母亲97岁生日差整10天却永远离开了我们。</h3><h3> 母亲善良、勤劳、助人为乐还情商很高,无论对外人、家人从不说一句让人不高兴的话,同辈的、晚辈的都很喜欢她。</h3><h3> 我母亲曾在渭南车站职工食堂工作。六零年艰苦年代人们是吃不饱的,毎次打饭人们都想多打些,我母亲公平合理打饭时搅匀迅速提勺倒入碗中深得大家的赞同,毎当母亲卖饭时大家互相转告:宋嫂卖饭,快去!蒸的馒头缺块的畄给食堂工作人员吃,好的卖给大家不象有的人自己挑好的吃。</h3><h3> 家务活都是母亲一人干,我20岁才学活面干一点活儿,惭愧!还好,母亲晚年我回家每天给她洗脚,妹妹管着她那我就多给钱。</h3><h3> </h3> <h3>幸福、祥和的亲人</h3> <h3>大侄子一家三口及妹家人</h3> <h3>大兄弟一家,二侄子在北京工作。</h3> <h3>小弟</h3> <h3>父亲喜欢旅游,还喜爱收藏书籍"三国演义、水浒传、楊家将"及各种古书,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邻居告发古书全都沒了。</h3> <h3>小人书还包装一下</h3> <h3>盖上印章</h3> <h3>手抄渭南火车时刻表</h3> <h3>父母旅游喜欢购买纪念品并保存影区门票</h3> <h3>父亲用废旧的塑料带编制的手提篮,颜色搭配和谐、作功精细。</h3> <h3>妹妹遗传了父母的心灵手巧。她是鐘表厂模具钳工,工作中的精益求精毋庸置疑家务活儿也是那样较真、一丝不苟。自学裁剪做功精细针线活儿很好的。</h3> <h3>八十年代还比较穷时花上三、四元钱买块处理料子给我做了这件旗袍,很喜欢。</h3><h3> 在洛阳白马寺甾影纪念</h3> <h3>几元钱的料子就做件裙子</h3> <h3>我妹包个饺子都要放的整整齐齐而且是每次。</h3> <h3>大侄子、侄女、女儿、外甥不同年代的合照</h3> <h3>兄妹五人</h3> <h3>兄妹五人和母亲在一起</h3> <h3>第四代</h3> <h3>祝寿</h3> <h3>全家福</h3> <h3>父亲母亲一生勤劳支撑了这个家,温暖、幸福。父母的身教言传让我们懂得做人要厚道,对人要诚信,工作须勤奋。</h3><h3> 都做到了,我们兄妹五人都做到了。</h3><h3>我们兄妹五人从沒发生任何争吵,对父母孝敬、相互信任、帮扶、祥和温暖。</h3><h3> 好想父亲母亲,好想这个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