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乾陵

临法 张艺

一次很意外的机会,我携友人来到梁山脚下,登上乾陵之巅,凭高遥望如棋街闾、烟雾飘渺的苍茫尽头,思绪万千。友人嘱我留影,当信步站到陵碑旁时,心却陡然间一下子回到学生时代。大概是1987年,也是这样的一个季节,一群20岁左右的所谓“天之骄子”结伴来到这里,在惊叹于乾陵之高规格、巧施工、严质量气势的同时,杂或议论的均为正史记传,寻章摘句,乐于异见,真所谓书生意气。而今我再游乾陵,却是另有感喟在心头。<br><br> <p>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或言武周皇帝)武则天(武曌)合葬墓,位于咸阳市乾县城北海拔1047.3米的梁山上,它是唐代“因山为陵”葬制的典范,现存有华表、翼马、石狮、六十一蕃王、无字碑、述圣纪碑等大型石刻,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博览馆”;有陪葬墓17座,出土唐三彩、唐墓壁画、石椁线刻等珍贵文物4300余件,是唐代文化艺术的宝库。1987年的乾陵,基本上是黄土地面,双阙残塌,无字碑和述圣纪碑旁就是半人高的荒草,司马道窄而短;再看现在的司马道,整齐划一,从南至北拾阶而上,中间团花锦绣,精致的动物石刻及巨制的文武大臣位列两旁,青松翠柏,庄严肃穆,贤愚毕至,游人如织。</p><p>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是长孙皇后的第三子,太宗昵称其为“好儿”,公元650年即位,年号“永徽”, 卒于公元683年。公元655年立武曌为皇后即武则天,“则天”是她的尊号。她曾为太宗的才人,后入寺为尼,高宗即位后召其入宫,初封昭仪,再废“好妇”王皇后,武则天搏此上位。李治执政期间,由于其“苦凤眩,头重,目不能视”,故将朝事交由“素多智计、兼涉文史”的武则天处置,这一方面使皇权彻底旁落,另一方面给了武则天历练才能、笼络人心的机会,所谓曾经沧海,在李治死后,她又岂能甘居人下?她先废中宗李显,再立傀儡睿宗李旦,自己大权独掌,如此尚不过瘾,后来干脆于公元690年自称皇帝,改“唐”为“周”,公元705年让位于中宗,实际当政40余年。</p><p>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也是唯一真正驾驶全局掌控朝政的女皇帝,更是一个饱受争议、褒贬叠加的人物。正史学者囿于传统观念对其颇有微词,但却不能不正视她的功绩;而野史则大肆渲染其“娱于床帏”,纵情男色,此虽有史实,但难免有猎奇渔誉之嫌。客观地讲,武则天借乘“贞观之治”之强劲东风,充分发挥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使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各方面繁荣之势得以延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和“武举”的开山鼻祖,她推行的“铁匦”方式更是开我国检举举报制度之先河。</p><p>乾陵在我国帝王陵寝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唯一一座帝后合葬的皇陵,据说也是关中地区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掘的帝王陵寝。由于当时的唐王朝正处于上升期,物质富有、人才辈出,建筑工艺更是独立潮头,如乾陵的墓道封石就采用了有榫卯的青石板堆砌相连,再用生铁条、链钩结(当年我们好像用脚在乱石中还蹭出过明晃晃的铁楞,类似于今天包楼梯踏步的金属边饰),浇汁灌缝,顶覆三千乱石,藏头隐尾,神秘异常。以至于紧随其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专以盗墓筹集军费,号称“盗墓大盗”的朱温也望陵兴叹。有传言讲,解放后,兼具诗人热情风格的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曾有发掘此陵提议,但被周恩来总理婉拒,乾陵方保持住今日的原有面貌。乾县小吃四绝中的豆腐脑据说也是在修建乾陵时偶尔发明,并因其材质普通、制作简易、味道鲜美在关中地区迅速普及。</p><p>踏上归途,回望落日里巍峨耸立的冥城双阙、无字碑、石翁仲,浮上心头的竟然是富贵轩纡归聚于一抔黄土的悲伤与无奈。毛主席东临碣石,欣赏魏武帝曹操的文治武功时曾发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豪言壮语,我们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励精图治、奋力拼搏才取得了今天这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要使这辉煌永葆魅力,长存乾坤,劳动人民盈溢的聪明智慧和朴素的辛苦劳作才是根本之所在!</p><p>(作者系临潼法院骊山法庭庭长邵小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