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综观这几次作文情况,大部分同学完成得比较好,按时足量上交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个现象很好,疫情不仅没有影响大家的学习,反而使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p><p> 当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咱们讲一下需要注意的几点。</p><p> 我概括为三个字“活”、“细”、“全”</p><p>具体怎么说呢?下面一一解释。</p><p>1.活:叙述的事情、场景要活泼起来,不能让人看了觉得单调呆板,毫无生机。</p><p>比如这里有一段话:</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今天,天气很好,我和弟弟一起去清宁公园放风筝。公园里的人真多,有的打球,有的踢毽子,还有的在放风筝。我和弟弟玩得很高兴。最后,我们一起回家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段话叙述的事件基本完满了,但是没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太平铺直叙了。那么如何使呆板的文句变成活泼的文句呢?咱们举个小例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a.门前有一条小河,河水自西向东流去,微风吹过,河岸上的小草来回摆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门前横着一条小河,河水欢快地自西向东流去,微风吹过,河岸上的小草像被人挠了痒痒似的,在风中打着滚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两相比较,第二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就把呆板的文句变成了活泼的文句。</span></p><p> 按照这个方法,咱们改写一下上面那一段话。题目是《我和弟弟放风筝》</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天天待在家里上网课,可把我们憋坏了。今天,天气晴朗,微风徐徐。妈妈说:“等网课结束后,咱们一起去清宁公园放风筝。”我和弟弟一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拉着妈妈的手,兴奋地叫道:“这真是个好主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网课刚一结束,我们便急不可耐地出发了。一路上,我和弟弟有说有笑,人虽然在车上,心早就飞到了公园里。满脑子想的都是公园里的游乐设施和我们放风筝的情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样稍微一改,就比前面那段话生动、活泼多了。按照这个行文思路,接着就会详写放风筝的过程。这就涉及到咱们讲的第二个问题——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细:细就是细腻,细致的意思。要想把文章写得细腻一些有两个办法。一是放慢我们的眼睛,放慢我们的思维,放慢我们的笔触。每个事物都有它的外形,都有它的特征,都有它的生命。我们不要着急,不要一笔带过,要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就说一个树叶吧,你远看它是什么样的?(像手掌,像蝴蝶……)它被风吹落飘下来又是什么样的?走过去拿起来端详,看到什么?阳光正从它的背面透过来,它变成了透明的样子。它上面的脉络既像我们身体里的血管又像分布在大地上的河流。随风一挥,再用耳朵听一听,似乎还能听到流水的声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你可以尽情地想象,越细致越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第二个办法就是分解动作法。这个方法适合于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人物的动作、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一个人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他思想感情、性格特征最真实的外化。具体生动的动作描写可以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分解动作,就是把要写的动作分解开来,一字一句地描写。例如有个小朋友写“过年了,我放鞭炮。”就不如写成“过年了,我高兴地去放爆竹,我先把爆竹放到地上,身子离得老远,伸着胳膊,一点一点,慢慢向前凑,火苗刚点燃爆竹引线,我就吓得捂着耳朵掉头跑远了。”这样就具体生动多了,更能够把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3、“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文章的构思要有全局观,这就需要我们写作文前先打草稿,列提纲。即使不在纸上写,起码也要有腹稿。怎么开头。怎么转入正题?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非重点?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这些都得提前布置好。不能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关于这一点,咱们以冲刺班袁榕馨和史丹阳同学的习作为范例,附录在下面,希望大家仔细看一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 <p> 从全局构思的角度上说,史丹阳同学的这篇文章,首段先用一个成语“心有灵犀”引入正文——作文课上的一次趣味活动,接着详细写活动的规则和过程。最后,由这个活动引出自己的感悟,同时抒发自己的感情。</p><p><br></p><p>这样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前后呼应,有主有次,有详写也有略写,完满地体现了咱们上面说的第三点。</p> <p>下面,咱们看袁榕馨同学这篇童年趣事的小文章。首段开门见山告诉读者在“我”记忆当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第一次下厨给自己做饭吃。接着详细写第一次做饭的过程,然后写自己的感悟——有初次做饭的挫败更有挑战自我的喜悦。最后引出一个生活的道理。中间还插穿了一个“爸爸暗中观察”的小情节,让这篇文章读起来更是妙趣横生。</p><p>这样的结构安排是不是也体现出咱们平时给大家说的思维导图构思作文法?</p> <p> 记·事</p><p> 从小到大,最记忆犹新的事、最难以忘怀的事,一定是件大事吧?可我,却不是,我忘不掉的事很简单,也非常搞笑,每当我有些伤心的时候,一想到它,嘴角总是微微向上一扬。</p><p> 那是我第一次做饭给自己吃,煮方便面。这件事如果放在今天,那还真是小菜一碟。可那时我还小,家里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只有自己一人无所事事,直到中午。饿了,怎么办?给自己做饭?天哪,那可是一个难题呀。家里的东西,我都一一看了一遍,所有东西里,煮方便面最简单,那么,我就煮方便面。</p><p> 我拼命的回想着,想着父亲曾经是怎么煮面给我吃的。</p><p> 第一步肯定是找一个小盆,向里面添水,只有添了水,才能煮面嘛。可是,应该添多少呢?还是多添一些吧,我把盆添满,慢慢的移动着,移动在电磁炉上。</p><p> 第二步嘛,那就得水烧开之后,把面饼放进去。我把面饼放进去之后,因为盆里水太多了,水一下子溢了出来。煮了差不多之后,直接放调料,那个塑料袋里包装的调料,好说,直接放进去就OK 了。可我喜欢酸一点的食物,爸爸每次都给我倒点醋,虽然我不知道这次能不能成功,但我一定要倒。因为倒上就会很香,第一次做饭,我要把饭做的香喷喷的,可是倒多少呢?我那么喜欢酸,应该多倒一点。我拿起醋瓶,向面盆倒起醋来,当我认为该收手时,却没抓紧瓶子,半瓶醋全倒进了面盆里,这还能吃吗?我有点惊讶。应该能吧,反正又没有毒。我自我安慰了一下,我大口吃起来,刚吃了一口,差点想吐出来,怎么这么酸?怎么不好吃呀?亏我还那么认真对待这次做饭,说的流汗也不顾擦一下,却这么难吃。</p><p> “哈哈,我女儿手艺还行,不过这次应该吸取了教训,下次认真点。”这时,耳边响起了父亲的声音,原来他一直在暗中观察,切,看见我有困难也不帮忙。“先别顾着和我生气,自己吸取了教训,那么就重新出一袋吧,我看看你这次煮的怎么样?”我点了点头,又重新按步骤煮了起来,这一次果然比上次好多了。</p><p> “我本来只是为了让你锻炼,试一下你有多独立,看一下你长大了没有,可没想到还让你明白了个道理。”“嗯。”</p><p> 这件事很搞笑,但其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p> <p>老师点评:</p><p>首先说题目让人眼睛一亮,这个题目要比“一件难忘的事”或者“最………的事”新颖别致一点。</p><p>其次,文章开头采用倒序的手法,然后第二段转入正题——回忆童年的一件趣事。</p><p>最后就是,正文中父女之间对话描写很好,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是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勇于挑战自我的“女儿”一是充满父爱,对女儿默默支持和鼓励的父亲。</p><p>文章结尾又引申出一个生活中的哲理,自然收尾,很好。</p><p>接下来我说一下需要继续完善和改进的地方。</p><p>一是,你的语言,部分语句还是有点口语化。有几句读起来显得不够顺畅,当然这是小毛病,即使是大作家也需要炼字炼句,比如说伟大作家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p><p>例如:家里的东西就不如说“厨房的食材我都逐个看了一遍,在所有的食物里,煮方便面最简单了。</p><p>第五段“煮了差不多之后”就不如写成“我等面煮得差不多之后就开始放调料,”或者说“等面快煮好时,我就开始放调料”一句话中是不能缺少主语的。</p><p>二是,动作后面要加上你的心理描写词语,对话也是这样的,你比如这里有一句话:我向公园走去。就不如:我开心地向公园奔去。“开心”和“奔”就显示出做这个动作的人当时的心情是非常高兴的。同样的道理,文中描写的是你第一次给自己做饭,那么动作一定不会很熟练。比如你往盆子里倒水以及放调料和倒醋的时候心情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还是“笨手笨脚”等等如果在动作上加上类似的描写心情的词语就更好了。</p><p>三是,下文写爸爸一直在背后悄悄观察,那说明爸爸当时就在家里。所以建议在第二段给下文设置个“铺垫”或者叫“伏笔”。这也是一些大作家写作时候常常会用到的小技巧。你比如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就特别擅长这一点。</p><p>你可以这样写——临近中午,我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我习惯性地叫到“爸爸,我饿了,你们怎么还不做饭呢?”爸爸说:“孩子,今天爸爸实在忙得顾不上,你也不小了,要不,你先给自己做点饭吃。”无奈之下,我只好一个人走到厨房,东瞧瞧、西看看。…………然后在接着原文那里写下去。</p><p>这样等最后写到倒数第三段的时候,就和爸爸的暗中观察接上了。</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