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光中拾遗掇旧 追忆芙蓉煤矿过去的辉煌

罗咏虹

<p>  2020这个特殊而迟到的春天,让我只得选择身边的情景,来一次别样的沐浴新春光和追忆旧时光之旅。</p><p> 4月12日(周日),天气异常的晴好,这对于多雨的川南太难得了。当我们一行4人一大早踏进芙蓉煤矿区域时,其景象一下就把我拉回到四十N年前:</p><p> 1970年代初期的芙蓉煤矿,是四川省芙蓉矿区所属四大煤矿(芙蓉、白皎、杉木树、红卫)之首,其产业工人数量和煤炭产量均居第一。最为特殊的是该矿还是川南最大的监狱,在这儿接受劳动改造者常年多达5千人以上,加上干警、工人和家属,常住总人口超过2万人。这个规模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超过宜宾市辖大都数县城人口,其GDP更让许多县城难望其项背。因又是四川省“三线建设”的主战场,其隐密性和戒备性常年都保持极其严格状态,其代号为“23号信箱”延用四十余年。</p><p><br></p><p> </p><p> </p> <p>  而今,随着川南监狱西迁成都大邑已过七载,这儿戒备森严的大门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所有景象让人在美好记忆中产生几分酸楚。</p><p> 雄伟的煤仓依然矗立在眼前,煤仓上巨型的八个宋体美术字标语“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及粗黑体“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间架结构精准,历经40余年的日晒雨淋,颜色依旧光鲜,不得不佩服书写者的高水平和那些年油漆的高质量,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更凸显这儿是“三线建设”的主战场。虽然眼前的一切太安静了,但是在我脑海里瞬间浮现出哗哗作响的运输带上乌金滚滚、机车从井下驶出地面时铁轮与钢轨奏响的铿锵乐曲、运煤列车气笛的轰鸣声以及众多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的热气腾腾的建设场景。</p> <p>据说现今这儿已被地奥集团收购,一小堆散放在地面的煤、一台停摆的推机和架在空中无声无息的运输带,说明已经停产。</p> <p>  行至木工队前,眼前屋顶塌落,杂草丛生的场景与当年各种刨木工具、电锯及人们挥汗如雨工作时的热情场面一对比,此时此刻的心情让我想起我广告公司从1991年起就在这里加工广告牌匾,除令人唏嘘不已外,内心也感谢当年与我合作时给予支持的木工队领导及相关人员!</p> <p> 才短短几年,厚实坚固的运煤车身已被锈蚀得百孔千疮。</p> <p> 这列运送工人下井的通勤车正被一年又一年的落叶埋没着</p> <p> 人去楼空的砖墙上“严禁捡煤”的黑色大字貌似依然发出严厉警告,仿佛让人又看到总有一些不听招呼的捡煤者。其实,还不是禁止捡煤那样简单,在正常生产时,这些矿车全靠电力运行,沿轨道架起的高压电线,距离地面高度只有2.5米左右,人若没戴安全帽和穿绝缘鞋,站在矿车上极易触电而亡。</p> <p> 远观是植被很好的山坡,走拢细看这一截快被蒿草掩没的钢轨,让人回忆起当年煤矸石经这儿运往山洼中的矸石山倾倒。</p> <p> 来到下坪峒办公楼前,只见大门紧闭,所有房间没有一盏灯光。</p><p> 走吧,上中坪峒看看。</p><p><br></p> <p>  中坪峒是芙蓉煤矿的矿部所在地,此时天空徒然阴暗下来,灰暗斑驳的石墙、青砖似乎在诉说几十年来的沧桑,若不是旁边停放的几辆白色轿车,画面会更令人痛惜。</p> <p>  因多年无人进出,矿部办公楼的侧面已被翠绿的爬墙虎自然绿化,可见大自然的力量是多么的让人遥不可及。</p> <p> 这幢宏伟的建筑是上世纪90代初的影剧院。再早前推十余年的1980年前后几年,这座影剧院是砖木结构,临街面的宣传橱窗修得很好且面积较大,里面画了许多精美的电影海报,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东港谍影》《405谋杀案》《保密局的枪声》以及日本电影《追捕》印度电影《流浪者》美国电影《未来世界》和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尤其是《流浪者》和《追捕》画得很好,据说是来自四川美院的一位教授在此劳动改造时画的。我在这儿看过一部由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主演的电影《法庭内外》。</p> <p> 这几幅电影海报又把我带回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堪称中国文艺复兴时代。</p><p>(此组海报收集整理于网络)</p> <p> 这是矿部对面的住宿楼,这些建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很牛逼的!</p> <p> 招待所早已关门,门前堆积的遗弃物令人心里堵得发慌!</p> <p> 这儿是子弟学校,教师宿舍已空无一人。</p> <p> 曾经朗朗读书声的校园一片沉寂</p> <p>  校园运动场周边的简易看台上,葱茏的野草和简洁美观的瓷砖镶嵌运动图案,充满艺术感和年代感。</p> <p>  矿山救护队的消防车积满灰尘,稍加维修翻新,用来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影视剧还不错。</p> <p>  曾经热热闹闹、人流如织的小商品市场一大半已关门闭户。</p> <p> 这座桥将瓦斯站和8、9、10号大院及医院与矿部连成一片,那时桥上面还兼作菜市场,热闹非凡。东北端桥头上两座容积各为5000立方米的瓦斯储气罐,在当年算是庞然大物。</p> <p> 这壁巨大的堡坎上面是机修厂,那时在这崎岖的山间建厂,单单平一块开阔点的地是多么的艰巨!</p> <p>  巨大堡坎下陡峭的梯道而今鲜见有人行走</p> <p>  来到机修厂,只见一堆堆锈迹斑斑的铁砣砣和各种钢材堆积在各个角落;厂房顶子上的瓦大部分已脱落,砖墙上爬墙虎疯长。</p><p><br></p> <p>  眼前中坪峒井口的矿车在边道上不知停息了多久?轨道下的枕木已腐朽不堪。</p> <p>  身后这段通往下平峒煤仓的运煤轨道已被一丛丛野草慢慢掩盖,轨道上架的动力电线不见踪影。</p> <p> 水泥梯道上旺盛的野草证明人们已多年末踏足其上</p> <p>  昔日碧波荡漾,众人戏水的游泳池积满了垃圾,三座连接跳台的铁梯已荡然无存。</p> <p> 当年引以为傲的8、9、10号干部大院同样是十室九空。</p> <p>众多监区已荒废</p> <p> 过去武警战士站岗放哨的岗楼和监区现在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呢?</p> <p> 这土红色的高墙电网岗楼曾成功改造过数以万计的罪人</p> <p> 这是海拔1200米的芙蓉山,在这山脚下,从民国时期便以小煤窑式的原始方式采煤;1949年后,又以地方集体制采煤,规模几乎没变;从1965年起,随着国家“三线建设”大军的到来,大规模、工业化的采煤开始,从此成为四川省大型无烟煤生产基地和四川省司法厅直属大型监狱,对外称芙蓉煤矿和代号“23#信箱”。在经过50余年的生产经营后,累计已产原煤逾3000万吨和大量的水泥、预制构件等衍生产品;成功改造各种罪犯5万余人。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建设和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建设。在取得这些巨大成就的同时,煤炭的长期开采也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直接威胁着监狱的职能运行。为了退出高危产业,强化监狱职能,川南监狱于2013年12月3日启动了代号为“'123”行动的搬迁押犯任务,拉开了整体西迁成都大邑的序幕并最终按时顺利搬迁。</p><p> 七年过去了,当重新踏上这片曾经的热土时,令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当年国家花巨大的投入,召集上万建设者通过艰辛劳动打造的产业,一搬迁就大面积荒废。长期开采导致的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和产业转型给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和经济阵痛如何尽快解决?荒废闲置的大量土地和建筑如何盘活?矿井、煤仓、巨型储气装置可否申请为工业遗存而转换成永续利用的文旅产业?等等众多问题值得当地和省市管理团队重视和深思。</p> <p><i><span class="ql-cursor"></span></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