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太行一

钻山豹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序幕</p> <p>  在我国的名山大川之中,有那么一座山脉,它如巨龙般盘踞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绵延数百公里,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这就是太行山脉——一座承载和见证中华民族几千年兴衰历史的名山。我国的锦绣山河素有“北雄南秀”之称,太行山堪称是北雄的代表。汇聚了北方山水所有的特点,有奇有险,姿态万千,巧夺天工,雄伟壮观,百转不厌。</p> <p>  2020年4月7日凌晨四点半,又一次开启了太行转山之旅。</p><p> 新郑——郑新黄河大桥——新乡县——辉县——林州——太行隧道——车佛沟口。约245公里。</p><p> 到达郑州东站,原本应该热闹非凡的车站,因这次史无前例的疫情而变得门可罗雀。</p> <p>  六点半到达郑全长11646米的新黄河大桥。</p> <p>  有幸看到黄河日出,只是没有想象中那样壮观。</p><p><br></p> <p>  倒是过了河道的庄稼地里的景象有点奇幻的感觉。</p><p><br></p> <p>  爬坡车道!快到愚公洞了。转山路上第一个有点难度的小坡。</p> <p>  继续前行,在新乡辉县与安阳林州的交界处,有一个叫鹿岭的村落,有幸成为两地的分界线。而这条界线尤为奇特,竟是一条不足三米宽的胡同!</p> <p>  建在山口的桥——合涧大桥</p><p> 的确是建在山口的桥,背后的群山叠障,让人想一下子冲进去尽情欢畅。</p> <p>  不经意数了一下桥洞,竟然是八孔。网上一搜,真的有故事!</p><p> 合涧南临淅河,河上自古无桥,每逢雨季河水暴涨,常阻断交通为害社会。年复一年的民怨,引起了沙蒋村郭兴义的关注。此人是当时林县知名善人,他靠商业起家,致富后多有义举。民国七年(1918),他首先倡修合涧大桥。因此地西距古迹“仙人岩”不远,合涧村旧称“仙岩”。经他提议,便将桥名字定为“仙岩桥”,民间通称“合涧大桥”。民国八年(1919)开始修建,至民国十三年(1924)竣工。桥长90丈,高3丈3尺,宽2丈2尺,分9孔,为当时县内第一大桥。该桥为当时县内最大工程,耗资巨大。郭先捐钱七千串,为筹措资金,又开办了凌集煤矿,将所得利润全部用于大桥工程。1922年,民国总统徐世昌彰其德行,亲授其手书“博济为怀”匾额。同年,郭兴义八十寿终。之后不久,大桥工地告急,其子郭树森承父遗志,始终不懈,捐钱至两万余串,终使大桥工程完工。民国二十一年(1932),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洪灾袭击,该桥9拱桥眼被冲垮6拱。从此交通再度中断。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根据地访问团”来到林县,了解到重修此桥是当地人民迫切要求后,省政府拨下专款并派遣技术人员,组织大桥附近的5个区141个行政村的民工义务修建。1952年11月1日动工,次年6月3日竣工,历时7个月,在3拱老桥北端接建新桥5拱,并将原“仙岩桥”名改称“合涧人民大桥”。</p><p><br></p> <p>  从转到陵平线再到林石线再到太行隧道口,基本上都是上坡路。三车道,自行车三分其一。可见骑友们的份量还是不低的。</p> <p>  车少路好,谁爽谁知道!</p> <p>  穿过太行隧道,走一段下坡路轻轻松松到车佛沟口。此时已进入太行山的腹地。一步一景已迷惑了我的双眼。</p> <p>  转弯就到车佛沟口,转山正式开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