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篇十三(二组)家乡的习俗

熊🐻

<p>分享者:组长14号 龚明博</p> <p>分享者:组长21号周政彤</p> <p>分享者:44号刘晓琪</p> <p>分享者:13号曹恒瑞</p> <p>分享者:2号于博奕</p> <p>分享者:17号黄熙尧</p> <p>分享者:19号张汉文</p> <p>分享者:32号文筱娅</p> <p>分享者:25号黄月冰心</p> <p>附:部分人的点评</p> <p>3陈煦夫</p><p>我读了14号的文章。我认为它的开头很丰富,富有诗意。诗也很符合他写的作文。他的作文有细节有略写,但他这篇作文总体来说,画面感不是很强。</p><p>我读了13号同学的作文,我认为他的作文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是要他要写什么,但是他只写了端午节的习,没有写具体的实例,习俗写的也不够详细,所以不是很好。</p><p><br></p><p>35康随心&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17号的这篇文章,首先他的字迹很工整,一看到便令人有种赏心悦目之感,当然,也并不排除是上一位同学字迹有些乱的缘故,17号的书面首先就给人了一个非常好的印象,使人能仔细看完他的这篇文章,而不必还需费力认字,这一点就给他的作文大大加分了。但这毕竟是一个小细节,我们更主要的还是回到他的内容上。他的这篇文章首先引用了很多诗词资料,这一点固然是好的。因为这样不仅给文章今天的文采,还使语言更加优美,但是我的小建议也是提在他的引用上面的。要知道,文章中能有引用这自然再好不过,但是引用多了就有些过量了,就比如17号的这篇文章,大量的应用,占据了全文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这样,就使得文章变得僵硬,没有的情感。作文既是写“家乡的习俗”,那就应带入自己与家乡的情,把自己融入进去,你都未有用心去感化自己,又怎会会感化置身事外的旁人呢?所以我建议删减一些引用,比如开头那一段介绍可以写在第三段后面,用介绍引入家人赏月时的场景。其次,第一自然段可以删去,直接用第三自然段做开头就可以了,不然有些死板,倒不如这样修改,一现实一虚幻,使文章更有趣。再者,在家人赏月时描写一下当时的场景,月亮是什么模样,家人又如何围坐,如何互相关心,如何一起边赏月边吃月饼都可以进行细节描写。尤其可以突出外婆那是对自己的疼爱,给自己的呵护,害怕自己着凉什么的,以此体现文末外婆离开时的思念与伤感,而不是只现在把资料写在对话中,我们小组一成员也曾把资料写在对话中,但这样的语言太学术性,缺少了家的感觉。最后,可以描写一下月饼的味道,这里所指的味道并非标签上所写的口味,还是真正自己有所品尝,有所体味的味道,这样才是真正融入的情感。并且在最后一段结尾时,可以以明月为寄,寄托自己对外婆的思念之情。明月高挂在天上外婆永远在自己心中,如中秋的圆月一般闪耀。</p><p><br></p><p>5李俊霖</p><p>我是5号李俊霖,我要点评黄熙尧的文章。文章比较好能紧扣题目,完整地写了家乡中秋节整个习俗的过程。结构严谨,重点较突出。语言十分朴实,简洁,流畅,开头和结尾都很自然,准确。文中描绘的儿时的活泼,欢快明朗,好奇好问。字里行间跳动着的童心,使文章也有了生命力。但文章唯一的缺点是没能将奶奶去世后与奶奶还健在的中秋节形成强烈的对比,望有所改进。</p><p>我是5号李俊霖,我要点评张汉文的文章。我先说张汉文的文章的特点1.文章取材真实生活2.选材恰当,很较有新意3.段落较分明,过渡自然。对端午节一天生动而详细的叙述,是文章的特色,也体现了作者观察的敏锐与细致。这是文章成功的一大要素,作者便运用到了很赞。但文章的缺点是包粽子与看赛龙舟的详略不是很得当。</p><p>我是5号李俊霖,我要点评文筱雅的文章。她虽然与黄熙尧的题材相同但因为他们的侧重点不同,所以造成了差距,文筱雅的文章便稍好点,都是儿时的事,但结尾一人侧重于对月亮产生的想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黄熙尧却侧重于奶奶去世后与奶奶还健在的中秋节,但又没能写出感受,所以文筱雅作文相对稍胜一筹。</p><p><br></p><p>38邹熙彤</p><p>14号:14号写的是清明的美食,用清明菜做成的糍粑里面对做法的描写非常的细致,并且应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人可以想到糍粑的画面,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文笔上还需要更加的精简,有一些地方比较口通语话,比如说糍粑也很好热这里就有些出戏。我个人建议还可以,加上一些关于清明菜的人和事,这样会让文章更加的饱满情感更加的丰富。</p><p>21号:21号写的是年夜饭年夜饭写的非常的细致,并且我想吃年夜饭的动作也非常的形象非常的真实篇幅也比较多写得很认真,意见,就是字可以写好看一点,并且每一种食物的描写还可以更加的细致一点,可以结合点和面,你先描写一下年夜饭整体看起来怎么样再描写一些特色?比如说吃鱼代表年年有余之类的这些会让春节的味道更加浓烈一些。</p><p>这两天都是写的美食,第一篇主要是抓住一个美食来写第二篇是写的一次餐桌上的许多美食两篇的风格,各有不同可以互相学习学习。</p><p><br></p><p>39刘子丙</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7号的作文,开门见山,一来就说中秋节。从神话故事到家人一起吃月饼,从吃月饼想到古诗,最后回到现实。只是结尾有一种破坏环境的感觉,以为1、天天讲天狗,“天天”是不是有问题。2、爸爸妈妈在厂里,“厂里”属于口头语,可以说在工作。</p><p><br></p><p>1王梓丞</p><p>龚明博的这篇作文引用古诗词作为开头,开篇点题,很好。他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清明菜的样子、做法。然后又介绍了糍粑的做法和味道。最后以诗句结尾,升华主题。这种方式很适合我们学习,点赞!</p><p>余博弈的作文主要是围绕着馄饨来写的,他非常非常详细的写出了做馄饨的过程,可见其观察之仔细,有故事穿插其中。幽默又不失韵味,既写出了包馄饨的辛苦,又写出了吃馄饨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最后,表达了自己对机器包馄饨的看法。非常的用心,可以看出他是真正下了功夫认真写的,好评!!!</p><p><br></p><p>26王思涵</p><p>32号:通过小时候的懵懂、无知,将中秋节的习俗及时间展现了出来,这种写法非常巧妙,再通过了“我”吃了很多月饼写出月饼的美味和“我”对月饼的喜爱,但我觉得美中不足的就是没有将月饼的制作过程描写出来,也没有将中秋节习俗的寓意和典故写出来。</p><p>14号:主要写了青团的制作过程和青团配方的特点,将自己“清明不再那么悲伤”的主旨展现得很好,而且,通过自己的嗅觉、味觉写了出来,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在吃青团,自己就是戏中人一般,但我觉得他的文笔还有待提高,有一些用词还可以更优美一些,例如一句“就可以狠狠地揍他”虽然这里运用了拟人,但我认为这样反而耽误了文章该有的美感,所以,我认为词的美感上还有待加强。</p><p><br></p><p>29杨蕊绫</p><p>习作点评(2组)</p><p>点评人:杨蕊绫</p><p>点评文章:清明美味 </p><p>作者:龚明博14</p><p>点评内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首先,本篇作文的题目就取得十分好!比较吸引人§。其次,作者在文中开头结尾都用了古诗词,俗语,使文章的语言变得精炼 ,优美,很好在写文章内容时,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且一点也不老套,有一种散文的感觉,值得我们学习t👍</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句子还可以更优美,比如开头:“清明是伤感的,也是高兴的,它不只有上坟,还有对美食的会心……”这句话,我觉得就可以改为“清明是伤感的,上坟,是对先人的纪念与尊重,不过,清明也带着高兴,那便是对清明美味的会心——清明菜”!然后,如果你可以加一些有关自己的实际生活进文章,就跟好了!</p><p><br></p><p>7周子云</p><p>点评2号余博弈的作文。他的作文主主要写的是自己和表妹包馄饨的事,最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我觉得发表看法与前文对比太过突兀,所以可以加一个过渡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