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记忆:耀邦伯伯潢医看病记

xiaofeng0280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光州记忆:耀邦伯伯潢医看病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nbsp;峰</p><p>&nbsp;</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很早之前就知道,胡耀邦在潢川县黄湖团中央五七干校期间,曾来潢川县人民医院看过病,住过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上世纪80年代初,我的爷爷去北京检查身体,母亲和她的闺蜜李志英护士长跟随去北京护理。据说爷爷很想去刚刚建成的毛主席纪念堂参观、瞻仰,但因为纪念堂刚刚建好尚未正式对外开放,李志英知道后马上说,我去找胡耀邦解决。这缘起于李志英当年是胡耀邦在潢川县人民医院住院期间的管床护士长。因为她的善良,给胡耀邦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并一直与胡家有交往。后来,李志英调去上海工作,再后来,她跟随两个女儿去了澳大利亚生活。胡耀邦在潢医看病的记忆也就一直只能是粗线条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最近,看到了杜泳星先生的一篇回忆文章,可以说是近距离地还原了这一记忆。通过这一段回忆,我们也可知道,文革中,胡耀邦同志来到黄湖,远离了权利的中心,也远离了红卫兵造反派对他的冲击,并得到潢川人民善意地对待。这样说并非个人的臆断,2014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从红小鬼到总书记:胡耀邦》一书就有这样的结论:“由于远离了‘群魔乱舞’的京都这个是非之地,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每天和群众生活在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的精神为之一振,饮食逐渐增加,身体也日益壮实起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杜泳星笔名风度,男,1955年6月6日出生。1969—1971年在黄湖团中央五七干校中学上学。1971年回北京,先后在北京市药材公司、广东省社会福利集团公司、北京市广泰祥经济发展公司、北京市中京美佳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任职,2015年至今担任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在他童年的记忆里,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胡耀邦在潢川县人民医院就诊的记忆,异常珍贵。</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回忆耀邦伯伯的一件小事(风度)</i></b></p><p><i>&nbsp;</i></p><p><i>&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在2010年4月7日的网易新闻版看了胡德平回忆父亲胡耀邦的文章,也看过满妹回忆父亲胡耀邦的书。使我想起四十多年前我和耀邦伯伯一起亲历的一件往事。这段往事,满妹在回忆父亲胡耀邦的书中也提到过,只是没有细节,做个补充。</i></p><p><i>&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段往事发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九七〇年的夏天。当时我们都在河南信阳潢川县黄湖农场,团中央“五七干校”。我当时得了急性肝炎和急性肾炎,耀邦伯伯得了急性肝炎。</i></p><p><i>&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天清晨,我母亲(团中央青工部)带我与一道同行的耀邦伯伯乘坐干校的大卡车前往几十里外的县人民医院看病。我们一行四人(司机)坐在驾驶室里一路聊着什么,不知不觉来到了潢川县人民医院。</i></p><p><i>&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所西式建筑的县医院前身是美籍挪威人施更生于1920年开始建造的教会医院“信义施医院”。院内草木葱茏,环境优雅、室内铺有红色地板,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战乱显得有些破旧,却仍显出几分典雅考究,现名为潢川县人民医院。</i></p><p><i>&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门诊室等候时,因耀邦伯伯年纪大,我的母亲请耀邦伯伯排在我前面先看。医生问:“您贵姓?”耀邦伯伯回答说:“我姓胡”,医生又问:“您全名怎么称呼?”耀邦伯伯还是坚持说:“我姓胡”,始终没有说出“胡耀邦”三个字。事后我想,他是不想用名气和官威影响医生正常接诊吧。经过医生诊断,我们俩人都需要住院治疗。但当时医院已是人满为患,走廊的地板上到处都是急待医治或抢救的患者。医生让我们先在走廊的地板上打地铺等候床位,医院可以提供被褥。我们看到走廊里已经横七竖八地躺了多名患者。我和母亲看看也只能如此了;耀邦伯伯也没有迟疑,欣然接受。他并没有向院方流露出一丝自己是党和国家高级干部身份的意思。</i></p> <p><i>&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不一会儿,儿科病房腾出了一个床位。医生通知让我先住进去,因为那时我是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耀邦伯伯高兴地说,你们快去吧。于是我和母亲来到儿科病房,看到病床上已经换了雪白的被褥和床单,窗外绿树掩映、鸟语花香,初夏时节感觉还很凉爽。把我安顿好母亲心里有些不安,想到一起来的病友耀邦伯伯这把年纪还要睡在走廊的地板上,那里环境嘈杂,人来人往、蚊虫叮咬,肯定不得修养,想到这时,我和母亲就急忙跑回门诊问医生还有没有床位安排耀邦伯伯?医生告诉我:“刚才县里来电话问有没有个叫胡耀邦的人来看病,医生回答说:没有,只有个姓胡的,没说叫什么名字。县里那位干部在电话里询问了病人的体貌特征后说:叫他在原地等着,不要动”。不一会儿、县里派了一辆吉普车来接耀邦伯伯住到县委招待所去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和母亲才放下心来。母亲和医生沟通完我的治疗方案后就返回干校了。我住院治疗十多天后,病情有所好转,也出院返校,不久即回京养病。耀邦伯伯后来经中央批准,也于同年10月回京养病。</i></p><p><i>&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时隔多年,我始终想把这个小故事写出来和大家分享,让我们了解一下耀邦伯伯这位身居高位党的高级干部是如此平凡、和蔼可亲、不摆架子,始终把自己看做是人民的一员,心甘情愿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这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贵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不忘初心”在老一辈革命家身上随处可以体现。(2015年10月16日初稿,2019年7月24日重新整理于北京。)</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