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莎文萃》第65期

醉花荫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海洋大厦素描</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林&nbsp;楠(温哥华)</b></p><p>&nbsp;</p><p><br></p><p> 原先,我也这么想。</p><p> 就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浓度而言,面对罗马、巴黎、里斯本,温哥华有什么可说的?错了。海洋大厦就值得骄傲。她,站在现代文明和历史记忆的交汇点上,向过去和未来,述说着她高深莫测的美学含义和价值。</p><p> 公元一千八百八十一年,开凿巴拿马运河的第一铲土,埋下了诸多有关运河的奇思异想的种子。因为运河的开通,会把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航程一下子缩短一万多公里。一万多公里!这对航海家,航运船队,企业家和那些精于成本计算的商人将产生多大的诱惑!&nbsp;</p><p> 1915年秋天一个明灿的上午,巴拿马运河开通仪式在蓝天下,在一阵苏格兰风笛声中开始。一位很有名的多伦多券业大亨特意赶来参加开通仪式。那天,他太兴奋了,居然把自己那顶价值不菲的贵族礼帽高高抛向空中。可巧一阵风,把帽子吹进了水中。于是,历史便留下了这样一个镜头:这位大亨的帽子先于彩妆的航船,在通航的运河中顺水漂流,潺潺而去,大亨迊来了一阵本不该属于他的掌声和欢呼声。他的名字叫赫伯。赫伯怀着丢了帽子的美好遗憾,在返程的路上突发奇想,他决定迅速赶往温哥华,他要亲自选一块地方,建造一幢面向大海的大厦,当然了,他要这座大厦矗立在温哥华最美的山景、海景之中,要像纽约的摩天大楼一样,高耸入云……他反复咏诵着他胸中回荡着的两句诗:啊,你这巴拿马,啊,我的温哥华,我的大厦……他甚至想到细节,外墙用花卉和动物图案环绕,用海洋绿色铺底,用金色点缀……他决心把大厦建成一座让温哥华因此而成为世界上知名的港口城市的地标建筑,在新版的国际航运地图上,不得不为温哥华标上最醒目的颜色。看来,这位大亨的决心和意志已在昂奋的情绪中逐渐明确、成熟,绝对不可动摇了。</p><p> 是的,大亨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考察,他以激动的口吻向当地一家最有名的建筑设计公司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最后,赫伯说:“请尽情发挥你们的智慧吧,不受住何限制,你们的想象应该像温哥华的天空一样开阔……”于是,杰出的设计师奈恩和工程师麦卡特以及年轻的、极富才华的约翰·格雷有了一次被充分信任的实现其艺术梦想的机会。</p><p> 1930年,大厦竣工。</p><p> 赫伯投巨资建造的这座大厦立即吸引了世界性的目光,至今,它仍被誉为人类建筑史上艺术装饰设计模式的经典之作。大厦近百米的高度在当时是当之无愧的“摩天”大楼了。源起于法国上个世纪20-30年代最流行的艺术装璜设计风格,被这几个人充分发挥、运用到了海洋大厦的设计构思中。</p><p> 落成庆典时,全市挑选出来的16名身着雪白沙裙的最漂亮的姑娘,微笑着列队站在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在柔和的阳光下,任徐徐海风勾出她们青春的线条,并不时地轮番把来宾从华贵的铜雕大门迎进大厅。大厅地面采用苏格兰最有名的舰船油布铺成,并锒嵌着闪亮的十二宫图。玛雅神殿式的拱顶上雕满各种海洋动物及稀世财宝。上彩釉的玻璃上刻有从海平线上驶来的轮船。东边的窗格上雕着日出,西边的窗格上雕着日落。仅需28秒,电梯就可从把客人送上顶层。电梯外门与内壁由加拿大最著名的12种硬木镶嵌而成,图案古朴,造型极其讲究。海洋大厦可谓真正的富丽堂皇,真正的华贵典雅。是当年人们所见到的最具艺术魅力、最华贵的建筑物。不错,几位设计者确实是因此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其中,约翰·格雷以设计了海洋大厦拱顶的成就不仅名声大噪,还为其后来成为好莱坞设计大师奠定了基础。</p><p> 大厦正式启用后,一些著名大银行、大商会、大企业以及美国领事舘纷纷涌入。七十多年来,海洋大厦始终以其特有的豪华品位,获得著名财团和富豪的青睐。同时也吸引着四面八方来访的政治家和普通游客。其中包括卡特、田中角荣、克林顿。1975年,海洋大厦还接待过中国的副总理邓小平。据说,在1988年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还向一位负责人提到海洋大厦用材的讲究和雕饰的精巧。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搞一些我们自己的城市经典。</p><p> 这么多年来,入住这里的大富豪也不知换了多少个。每个人都可以写成一本书,每本书都会有风采各异的的篇章。据说其间曾有一位古怪任性的孀妇住在大厦的顶层,为奖励她淘气的小外孙,特地买了匹雪特兰小马,让他骑着在22层露台上游荡。</p><p> 直到今天,这座大厦依然由加拿大以及美国的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大商家占据着。</p><p> 吉兹兰诺海湾上驶来的帆船隐去了,海鸥的鸣叫停歇了,连同喧闹了一整天的市声也一起藏进了慢慢闭合的夜的帷幕之中。此时,渐次闪现的一处一处灯光映着海水,正在联结着,珠宝般镶嵌在伯诺德海湾延绵起伏的山坡上……海洋大厦也在水波徐缓的夜的节拍中,编织她属于未来的美梦。</p><p> 七十年不算古迹,但七十年应该是历史。海洋大厦哟,你始终如一的典雅和自守,无论什么时侯,都会得到文明的尊重;人们会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近你,欣赏你独有的文化书写和表达,直至永远……</p><p>&nbsp;</p><p>作者简介:林楠,加拿大大华笔会创会会长,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p><p>&nbsp;</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与最朴素的春天相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甘茂华(湖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在家隔离渡劫的日子,一晃四十多天了。雨水过后,阳光明媚起来,春天的气息弥漫开来,让人感觉到一阵阵温暖。我清楚地知道,我没有与世隔绝,我遇到了一个最朴素而又最温暖的春天。</p><p> 记得抗疫初期,接到青苹一个电话,问我有没有口罩,她买了很多,打算送一些过来,口气里充满关心和担心。春节前,枝江陆斌约我在长途车站见面,我们戴着口罩,说了几句问候的话就分手了。陆斌送给我一袋米和一箱柑子,正好宅家时用。这些事情,应该是早春二月的时候,春天就这样发生了。</p><p> 石板溪社区三次送菜到小区门口。我看见王蕾和她的女伴把菜分送给小区各户,口罩后面的笑脸温暖人心。有一天坐在家里看书,听到敲门,一个我不认识的社区小青年,登门为我和家人测量体温,测完后豋记,又匆匆上楼去另外一家。虽然看不清他的样子,但我相信那就是春天的样子。</p><p> 三月一日,同一单元的刘杰,他本来就是个热心公益的人,加装电梯他全力操办。他老家给他带了些新鲜蔬菜,他特意给我送了一把茼蒿。中午,我们就炒了一盘,清清爽爽的,真的是春天的味道。惊蛰这天,楼上的刘显珍,宜都人,她女儿在葛州坝值守,为她带了一包菜,她上门给我家送来白菜苔和西蓝花菜。顿时,春天的感觉越来越近、越来越浓。</p><p> 杨国新的儿子杨杰,在交运集团工作,过年时也被隔离在家,就住在我们楼上。他长得很壮实,有点胖,是个乐于助人的小伙子。有好几次社区送来爱心菜,萝卜白菜土豆,一大塑料袋,很重的,都是他帮我提上楼,放在家门口了才走。从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一束阳光,那是照亮了今天和明天的希望之光。在我们这个单元的楼上,还有一个春天般的姑娘,她叫刘欣怡,24岁,硕士研究生。她主动申请参加志愿者活动,为定购者分发蔬菜。她与春天牵手,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p><p> 三月四号晚7点,突然接到快递小哥的电话,说有人给我送花。没留地址姓名,只有我的电话。这个时节,谁送花呢?我估计是朋友的平安祝福,但朋友太多,一时想不起来是谁这么细心又这么浪漫。那是两束春天刚刚开放的郁金香,30朵鲜花,底部金黄,顶部鲜红,如火焰般蓬勃燃烧,照亮了我的家。我和老伴反复搜索,从枝江朋友何凤琼那里,才终于找到了送花人。原来,是年前在枝江新结识的朋友翟秀琼。她真是诗心不改春常在啊!</p><p> 喜事接踵而至。3月10日,夷陵茶城宜茗轩老板刘轩,通过顺丰快递给我送来了今年第一篓春茶。刘轩是我老朋友,去年底他在汉阳新开一家茶叶店,还邀我到武汉参加了开业庆典。刘轩长得瘦,也是光头,人却很精神,自称茶贩子。他生意做大了,宜昌有三家店,武汉三镇各有一家店,还打算把茶叶店开到韩国去。我打开他送来的新茶,赶紧泡了一杯。热汽袅袅中,茶叶舒筋展骨翩翩起舞,那股清香啊,彷佛茶园就在眼前。记得两句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说的不就是我正在品尝的茶吗?如今隔离在家,能喝到今年开园的春茶,真是托朋友的福气啊!</p><p> 1958年出生的宜昌油画家谢伟民,利用宅家时间,为我画了一幅肖像画。他根据平时对我的观察印象和网络上的照片,将人物置身于春意盎然的大自然中。在我身后,是碧澄的清江和土家山寨吊脚楼群作为背景,题名《故土·乡情》。我想,这幅肖像画,诞生于非常时期,对我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我认为,这幅肖像画,说的是人与世界诗意的相遇,是从春天出发的一次生命的体验。</p><p> 宅家太久了,虽然不能去田野踏青,但窗外春色隔不断,小家里依然阳春融融。我还是春节前理过发的,老伴儿刘建华看我胡子拉碴的,白发茬子如枯草乱蓬蓬,就动手为我理发。我在温哥华时,也是她帮我理发。她找出理发工具,先用电推剪除去乱草,又用刮须刀开出一块平地,三下五除二,光头书生刹那间就亮堂了。她说好了清爽了,我说谢谢你把我打回了原形。这样的理发,其实就是春天的细节。曾经我们以为爱情的春天写在诗歌和小说中,后来我们才明白爱情的春天就藏在柴米油盐理发洗衣的日常生活中。居住在江苏昆山的老同学宋发慧,为安慰我们焦虑的心情,鼓励我们坚持抗疫的信心,特意把她唱歌的视频发送过来。打开一看,她唱的是《送瘟神》:綠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她那一份爱心,让我们从歌声中真切地感受到了。</p><p> 如此长时间隔离在家干什么呢?在春寒料峭的日子里,我重读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两部代表性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在三月春光明媚的时候,又读了俄罗斯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六部长篇传记《生活的故事》。他从遥远的年代写到漂泊的篇章,一个一个小故事,读起来轻松有趣。书中,他写到基辅的春天,他说基辅的春天是从第聂伯河泛滥开始的。那淡蓝色大海,太阳的光辉,新鲜的空气,温暖芬芳的春风,那种充满圣香般的气息,还有嫩草微潮的气息,以及不久前刚刚舒展开的树叶的沙沙声,从俄罗斯大地上来到了三峡宜昌,来到了我们身心受困的小家里。冬天退去,春天可期,一切都会焕发生机。</p><p> 铭记于心的,还有那么多天南地北的朋友,纷纷打来电话关心问候,令人感动不已。北京的尚鲁宁、太原的郝晓峰、长治的刘潞生、刘金山、江西的郑远胜、徐竹青、深圳的吕续进、云南的任远等等,都是我插队、工厂、银行、写作时的老朋友。他们的声音,应该是布谷鸟呼喚春天的歌声吧。</p><p> 是的,他们把春天送到了家里!我曾经写过一首歌《隔壁三家》,选录一段,以表达我和我老伴向所有朋友的真挚谢意:自从住进高楼大厦,总是感念隔壁三家。谁家有难处,人人帮一把。谁家有喜事,个个乐开花。见面爱说家常话,柴米油盐酱醋茶。出门相约心情好,棋牌歌舞诗书画。隔壁三家,隔壁三家,真诚和善良重放鲜花,人情和友爱生根发芽。我固执地认为:这就是春之歌,百灵鸟穿过寒夜来到黎明,正在春天的天空为生命而歌唱。</p><p><br></p><p>作者简介:甘茂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家,词作家。已出版各类文学著作15部,获得冰心散文奖、文化部群星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谁之罪</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洛夫先生的《午夜削梨》</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微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当哥伦布的帆船驶向美洲海岸</p><p>美丽的“五月花”号就要到来</p><p>伴随着初民们感恩节的狂欢</p><p>印第安人的噩梦将接踵而至</p><p><br></p><p>当殖民者踏上非洲大陆</p><p>黑色的族群就沦为奴隶</p><p>当帝国的大炮指向东方</p><p>黄皮肤的灾难从此开始</p><p><br></p><p>战乱、奴役、掠夺和分裂</p><p>从回归前的香港到曾经的安南</p><p>还有朝鲜和台湾</p><p>一把锋利的刀一直在旋</p><p><br></p><p>茶几上真的有一只韩国梨</p><p>午夜梦回</p><p>我不知道自己</p><p>是蝴蝶还是庄周</p><p>那把锋利的刀还在旋</p><p>削落满地</p><p><br></p><p>黄铜色的皮肤</p><p>切肤之痛啊</p><p>我该欢欣还是呐喊</p><p><br></p><p>当我终于跨越落马洲的山口</p><p>扑面而来的乡音亲切而热情</p><p>近乡不再情怯</p><p>却蓦然发现</p><p>那口深井还依然存在</p><p>只是</p><p>快被淤塞的污泥填埋</p><p><br></p><p>冷而且渴</p><p>我用颤抖的手指夹出薄薄的一片梨肉</p><p>白色无罪</p><p>我喃喃自语</p><p>望着那仍然铺满一地的</p><p>黄铜色的皮肤</p><p><br></p><p>谁之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作者简介:微言,本名何显,加拿大大华笔会会长,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付会长,《菲莎文萃》顾问,《作家文苑》主编,《文苑诗坛》主编。出版有诗词文论选《青草集》一卷。</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肠断落马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读洛夫《边界望乡》</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芦 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当河畔墓园洒泪,当衡阳车站踟蹰,当湘水岸边驻足,</p><p>留连、留 连 ......</p><p>故人离散相失兮,值仲春而远行。</p><p>白云悠悠,洞庭波涌。</p><p>追寻乡思而既往兮,掩泣涕而神伤。</p><p>四野空濛兮,吾独往而何方?</p><p><br></p><p>漂 呀,只有漂!</p><p>已在湖之外,海之外,烟之外,千帆 之外。</p><p>九死未悔兮,唯情牵之衷肠。</p><p>朝朝思故里,夜夜黯乡魂。</p><p>一别自兹去,春回草木深。</p><p>日暮苍山远,犹忆我乡音。</p><p>漂呀漂,何时是尽头?</p><p>我欲乘风归去,晓星渐落不可期。</p><p><br></p><p>盼呀盼,那年 那月 那天,</p><p>终 于, 眼前一抹亮光,</p><p>友人陪伴,勒马望乡,喜极而悲。</p><p>极目远眺,那里山川美、那里百花香。</p><p>那是在惊蛰之后,天边是瑰丽的斜阳。</p><p>惊起的白鹭迎面飞来,凋残的杜鹃也露出了笑脸。</p><p>近乡情更浓,心潮翻滚,如阵阵热浪。</p><p>禁不住自语喃喃:我回来了,我 回来了。</p><p>正欲伸出双臂把她拥抱- - 猝不及防,</p><p>蓦地, 一座山向我猛扑过来,</p><p>我几乎倒地,全身冒汗、手脚冰凉、惊恐万端。</p><p>那山挡住了我的双眼,撞伤了我的胸膛。</p><p>本来伸手可及的故乡的泥土,硬生生被这恶魔夺去了芳香。</p><p><br></p><p>落马洲,伤心地。</p><p>凝固了我的乡愁,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创痛。</p><p>这 痛,让我感悟,</p><p>它哪里是山?分明是一堵高墙,把我和故园隔绝;</p><p>那 其实就是一声断喝,此路不通,你别痴心妄想!</p><p>却原来 浪迹天涯的孤客就是这样,连看上一眼都成了奢望!</p><p>回不去了,那个不可逾越的、令人失魂落魄的地方。</p><p>我不再回望,也不再妄想。</p><p>只有把无尽的愁绪 在心底深深地埋藏。</p><p>我也不再漂泊流浪。</p><p>别了!深情的白鹭;别了凋残的杜鹃!</p><p>在三月的孤寒中,渐行 渐远,</p><p>我已听不见湘水的呻吟;听不见鹧鸪的呼唤。</p><p><br></p><p>晓风残月,杨柳拂岸。 时不我待。</p><p>幸遇知音,开怀痛饮;今朝酒醒,不再彷徨。</p><p>当屈原东坡与我同行;当诗仙遥远神性的祝福,</p><p>当诗圣艰难苦恨的倾吐;当千古精魂的哲思 沁入我的心脾,</p><p>我生出了双翼,意欲 飞翔。</p><p>因为我坚信,我在哪里,故园就在哪里,故国 就在哪里。</p><p>于是,我打理了行囊,纵身一跃,在一片白色的空茫中,</p><p>向亿万里外的太阳飞去, 只为 追寻一个答案!</p><p>2020.02.20. 于温哥华唐城</p><p><br></p><p>作者简介:蘆卉,本名程宗慧,加拿大大華筆會副會長,文學副刊《菲莎文萃》顾问,《作家文苑》、《文苑詩壇》副主编;2017年加拿大第三屆全球春聯大賽,暨同年父亲节征文大赛評委。</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