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记忆》-5

远山

<h1><br></h1><h1> 我是1996年8月,到二十一集团军炮兵旅当政委的,2002年3月上旬离任。先后和两个旅长搭挡,工作十分顺心。</h1><p><br></p> <h1><br></h1><h1> 【第一篇】靖-西天燃气管道施工</h1><h1> 1996年10月,我到炮兵旅上任后,接到第一项大任务,就是带部队去靖边县、安塞县,执行“靖边--西安天燃气管道”施工。</h1><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和旅长郑衍包,带领部队去执行任务。指挥部设在"“天赐湾”,它是靖边和安塞之间的一个小村庄,当年毛主席转战陕北时,曾经住过的地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次埋设的天燃气管道很粗,官兵开挖的管沟宽1.5米,深2米。</span></p><h1> 陕北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山大沟深,地形起伏很大。管道通过山崖时,劳动強度大,体力消耗多,危险程度也很高。官兵们采取腰糸绳索,艰难地开展作业。遇到通过河床时,既要堵水,又要炸石。那真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雪天一身冰。日常施工中,为了防止事故发生,通常是连长具体组织,指导员负责安全。</h1><p><br></p> <h1>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靖--西管道",在天寒地冻满天飘雪中神奇地全线贯通。</h1><h1> 陕西省人民政府,为了感谢军队的无私支援,在延安隆重召开了表彰大会,省长程安东亲自出席了会议。</h1><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7年5月1日,陕西省在西安天燃气站,举行了大型点火仪式,我受邀到现场参加了典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br></h1><h1> 【第二篇】稳妥做好干部转业工作</h1><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7年1月,上级给我旅下达了转业干部指标。旅里干部,把眼光一下子盯到党委常委上,都要看一看新班子的干部路线。</span></p><p><br></p> <h1><br></h1><h1> 常委会按上级要求,定出具体实施办法:一是超龄的干部一律上报走。二是群众意见大的尽量安排走。三是重要岗位不求上进的果断确定走。 最后,16名正营,17名副营,被定为转业对象,上报集团军。</h1><p><br></p> <h1><br></h1><h1> 转业干部名单,经兰州军区批准后,旅里首长人人出面,托关系找熟人,想方设法做好安置工作,使他们职如所愿,人尽其才。面对称心如意的工作,个别转业干部由开始的想不通,变成了现在的好心情。不少同志说,为了旅里的建设,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早该走了。接着全旅公开考评,选配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干部,放到重要的岗位上。</h1><p><br></p> <h1><br></h1><h1> 全新的干部使用导向,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旅里干部年轻有为的多了,老气横秋的少了。想工作的人多了,考虑个人得失的人少了。讲团结的多了,闹不同意见的少了。基层出现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势头。</h1><p><br></p> <h1><br></h1><h1> 【第三篇】公开公平公正选拔干部</h1><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单位,如何选人用人,带有导向作用。我到旅里任职后,总感到干部的选拔要有点大的动作,才能把各级各类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span></p><p><br></p> <h1><br></h1><h1> 首先是公开。干部的缺位公开,让全旅上下知道那些需补缺,那些需要调整。选拔的条件公开,让大家知道谁符合标准,推荐谁最为合适。任用的过程公开,每一步各级做什么工作,让官兵看得一清二楚。</h1><p><br></p> <h1><br></h1><h1> 其次是公平。坚持一事同仁,不搞远近亲疏。坚持统一标准,一把尺子量长短。</h1><p><br></p> <h1><br></h1><h1> 再次是公正。把官兵公认的干部选出来,把表现突出的干部选出来,把有特殊贡献的干部选出来,把有发展潜力的干部选出来,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合理使用。</h1><p><br></p> <h1><br></h1><h1> 不到三年时间,炮兵旅干部实现了新老交替,平均年龄比集团军应急部队干部小了3-5岁。</h1><h1> 兰州军区组织新疆和四十七集团军干部处长,二十一集团军各师旅团干部科股长,在旅里召开了干部工作现场会,观摩了我们选配干部的全过程,总结了相关经验。</h1><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四篇】下大力端正部队风气</span></p> <h1><br></h1><h1> 炮兵旅的部队怎么带,开始我心里没底。深入调查研究后,我和郑衍包旅长一致认为,要从端正部队风气抓起。并通过常委会,统一了一班人的认识。</h1><p><br></p> <h1><br></h1><h1> 一是倡导学习向上。领导带头学政治,学军事,学科学,学文化,把官兵积极性引导到正道上。开展多种学习竞赛,大力表彰学习上进的好同志,为官兵们树立起各类标兵,让大家学有榜样。</h1><p><br></p> <h1><br></h1><h1> 二是鼓励实话实说。要求营连发生了问题,必须及时上报,不得隐瞒。只要不构成案件事故,一律批评教育,不影响干部提升晋级。如果有人欺上瞒下,隐情不报,必定严肃查处。全旅逐步强化了请示报告,基层发生什么问题,旅里一清二楚,做到及时指导,适时帮助解决。</h1><p><br></p> <h1><br></h1><h1> 三是杜绝权钱交易。我和郑衍包旅长带头,先从自己做起,副旅长,副政委以下的官兵,一律不准到家里来,有事随时到办公室谈。对官兵的合理要求,只要能帮忙的,全身心地去办好,不准他们送钱送物。</h1><p><br></p> <h1><br></h1><h1> 特别是在士兵提干、战士考学、学习开车、专业技术培训、改选士官等敏感问题上,一律公开,任何一个领导都不得暗箱操作。多种取信于兵的措施落实后,官兵中送钱办事的少了,安心踏实工作的多了,部队风气明显好转。</h1><p><br></p> <h1><br></h1><h1> 风清气正促进了旅里的各项工作,官兵人人争先,个个上进,部队全面建设,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势头。</h1><p><br></p> <h1><br></h1><h1> 【第五篇】贯彻落实《纲要》创建"三个必办"</h1><p><br></p> <h1><br></h1><h1> 军队基层建设(纲要)颁布后,如何贯彻落实,我在一八四团和特种大队做了研究,探讨和总结了初步的经验,受到兰州军区和二十一集团军的肯定和表扬。</h1><p><br></p> <h1><br></h1><h1> 到炮兵旅当政委后,针对建旅时间短,光荣传统少,基础建设弱的实际,我把(纲要)进行细化。按照(内务条令)的要求,设计了一个表格,把天天必办的事一件一件列出来,周周必办的事一件一件列出来,月月必办的事一件一件列出来,打印成一张表,发到所有建制班和小远散直单位,要求基层在经常性工作上下功夫。</h1><p><br></p> <h1><br></h1><h1> 然后提出严格的要求,就是基层按【三个必办】抓落实,机关按【三个必办】搞检查,首长按【三个必办】作讲评。</h1><p><br></p> <h1><br></h1><h1> 按纲抓建,【三个必办】实行后,效果非常明显。部队教育训练有谱了,工作落实顺畅了,弄虚作假减少了,案件事故杜绝了。在集团军其他部队问题不断的情况下,旅里连续6年被集团军评为先进单位。</h1><h1> 我到陕西省军区和西安警备区工作后,发现二十一集团军,要求所属基层连队,都要在门厅张贴【三个必办】,认真对照,狠抓落实。</h1><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六篇】那年“兰.成.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br></h1><h1> 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炮兵旅成了二十一集团军的主力。那年,光缆施工刚结束,又接到命令,去执行"“兰.成.渝”石油管道施工。</h1><p><br></p> <h1><br></h1><h1> 汽车输送几千里,紧张的心总是静不下来。全旅2000多名官兵,几千件工具,数十吨物资,几十台车辆装的满满当当。</h1><p><br></p> <h1><br></h1><h1> 车队从中宁出发,翻过魏魏六盘山,经天水,向甘肃的两当,汉中的宁强行进。远远望去,汽车长龙还是十分壮观。但各级领导的心,始终紧绷着。只有每天安全到达宿营地,才能放松地吃口饭,睡个觉。</h1><p><br></p> <h1><br></h1><h1> 山高坡陡行路难,提心吊胆一整天。部队在宁强地区宿营,并组织管沟开挖。每天天刚亮,各营连的车辆,就拉着官兵和工具出发了,三顿饭大多是野炊。一天紧张的施工后,直到吃过晚饭,才能返回住地。</h1><p><br></p> <h1><br></h1><h1> 各级领导,实行“教育、组织、任务、安全”整体负责制。干部坚持和战士同吃、同住、同施工。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到施工现场,官兵一样,人人都是汗流夹背,干劲冲天。</h1><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高山峻岭挖管沟,苦和累总是被官兵抛在脑后。为了节约资金,“兰.成.渝”石油管线,在不少地段上远离公路。有的要翻过高山,有的要经过石崖,有的要穿越河道。</span></p><p><br></p> <h1><br></h1><h1> 干部战士的口号是:“让高山低头,让河流让路,叫石油流到重庆、流到成都”。不管烈日炎炎,不论刮风下雨,铁锤在打,洋镐在挖,石油管线总是飞速地往前延伸。</h1><p><br></p> <h1><br></h1><h1> 【第七篇】想方设法收拢部队</h1><p><br></p> <h1><br></h1><h1> 旅里驻防非常分散,分中宁新堡和鸣沙两大片。新堡以旅部为中心,一营、二营、五营、汽车营又分成几片,是原六十二师师部和直属队的营区。鸣沙三营、四营、六营、教导队离旅部十几公里,住的是原一八五团的营区。</h1><p><br></p> <h1><br></h1><h1> 部队管理难度很大,工作布署,训练指导,教育落实,检查督促等,都存在很多漏洞。</h1><p><br></p> <h1><br></h1><h1> 首长和机关检查往往走了过场,基层的工作落实大打折扣。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想着法子把鸣沙的部队,一点一点往新堡旅部大院搬。</h1><p><br></p> <h1><br></h1><h1> 先把指挥一连、二连搬到废弃的老招待所,空出两栋楼,把三营、六营和教导队搬过来。旅部大院的兵多了,一下有了生气。</h1><p><br></p> <h1><br></h1><h1>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又因四营营房破旧,吃水困难,请国务院财政部和总后营房部的领导来旅里检查。北京的官员,那见过山沟里的破营房,官兵喝得地窖里水,他们当即表示给炮兵旅列支大笔营建经费,让部队搬到新堡大院。</h1><p><br></p> <h1><br></h1><h1> 我们既没打报告,又没等批准,闪电般的把四营又搬到旅部大院,使鸣沙的营区废弃,实现了全旅新堡的相对集中。</h1><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炮兵旅营房进行了集中新建,实现了高水平的管理。不少领导对我们当时的做法,还是持十分肯定的态度。</span></p><p><br></p>